扁鹊墓

扁鹊墓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扁鹊 姓秦,名越人,尊称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开始行医生涯。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河南扁鹊墓

  扁鹊墓,位于汤阴县城东8公里伏道村南。扁鹊是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相传有“起死复生”的本领,被誉为“神医”。为此,秦太医令李醯很为嫉妒,便重金收买刺客,打听到扁鹊行医的去向,埋伏道旁,将扁鹊害死。当地百姓遂“葬尸积冢,冢前立祠”,并把此村称为伏道村。现存墓冢一座,高2米,周长16米,四周翠柏成荫。祠堂坐北朝南,称“广应王庙”,也称扁鹊庙。享堂之前,石柱刻有楹联和图案,窗下嵌有清代重修祠堂的石刻,附近还有10余通碑刻。始建年代不详,从碑文记载推测,可能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汤阴县志》记载,扁鹊墓庙周围,还有艾园数十亩,奇香异常,扁鹊墓扁鹊墓能医多种疾病,被明代列为贡品之一。如今,有关扁鹊墓旁的仙艾能治百病,香溢宫廷等脍炙人口的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长期以来,此处生出的艾仍为广大群众所采用。每年端午节时,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到此采艾的络绎不绝。近年汤阴伏道乡党委、乡政府筹巨资修葺、扩建扁鹊庙,增建了“扁鹊中医中药博物馆”和中国古代名医厅等建筑。新落成的扁鹊庙占地30亩,使扁鹊庙这一历史遗迹增添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原文载《安阳史话》)

  扁鹊,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我国古代的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上千年,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 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扁鹊墓

  清朝县志载:芦村有扁鹊墓。相传,战国神医扁鹊葬于此。扁鹊墓于1958年“大跃进”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农田。据目击者讲,当时,曾有大量陶片等随葬品。该墓区于1987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自河北省《博野县志》第472页《文化篇》。

山东扁鹊墓

  济南北郊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鹊山是济南“齐烟九点”之一,它在唐朝大诗人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诗中出现过,也在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绘的《鹊华秋色图》中出现过。鹊山之名,来自神医扁鹊。据传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了鹊山。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事过两千多年,口耳相传。既然传说他是齐国卢邑(今山东省长清)人,家乡人自然就希望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墓旁有一九九五年新立的“扁鹊墓”石碑。墓为一土丘,封土有一米多高,上面被松软的黄土覆盖着,,墓底座用水泥砌了一圈加以保护。墓前有扁鹊塑像。慈眉善目的扁鹊腰间挂着一个药葫芦,一手拄拐一手背在身后,脚步轻盈地走着,显得气定神闲。石像的基座有一米高,前面是小篆体写的“神医扁鹊”四个字,后面则阴刻着扁鹊诊治病人和炮制草药时的场景。

其他信息

  河南汤阴县东南十五里,有土岗名伏道岗。相传扁鹊被伏杀于此,“随葬尸积冢于兹,冢前立祠。”今祠、墓尚在,有元、明、清历代碑刻。

  山东历城县,县志载,“扁鹊墓在鹊山西山下。”只是汉以后,黄河西流成湖,鹊山被淹,墓已淹没塌陷,因山西多无名荒冢,漫曰扁鹊墓。

  山东济南市西郊,原长青县志载,“今卢地有越人墓。”秦越人墓,即扁鹊也。

  山西永济县清华镇有扁鹊祠和墓,墓前有石羊和宋、明年间的石碑。保存尚好。

  陕西临潼县东北三十里南陈村,相传扁鹊被害于此,就地掩埋的。

  河北邢台内丘县西,有扁鹊墓,相传扁鹊被害于秦,一义士掩其身在临潼,取其头,原想携回家乡埋葬,行至此地而葬之。墓前山坡有九棵汉柏,枝叶茂盛,盘根错节,因在村边,已有碰损。院内有一巨槐,怀抱它枝。也是一景。墓则是文革后重建的,砖石水泥,无甚古韵。

  相传还有河北的任丘(扁鹊的家乡)等等。

  扁鹊行医周游列国,被害于何地也是一谜,多传是被害于临潼。现在这么多扁鹊墓很多可能是衣冠冢,也说明了历代民众对他的怀念。

 

墓主介绍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

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 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有古书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在今山东长清。“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发明四诊法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看看他的脸色等)、闻诊(听听病人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后生病)、问诊(问问有没有干可以导致生病的一些事情)和切诊(看看他的脉搏),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蔡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蔡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思想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预防思想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治疗原则

  先秦时期,在《史记》中有扁鹊的 “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形羸不能服;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