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灵猫栖息于多林的山地,比大灵猫更加适应凉爽的气候。多筑巢于石堆、墓穴、树洞中,有2~3个出口。以夜行性为主,虽极善攀援,但多在地面以巢穴为中心活动。
喜独居,相遇时经常相互撕咬。小灵猫的食性与大灵猫一样,也很杂。该物种有占区行为,但无固定的排泄场所。小灵猫也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难得一见。平时都在地面游荡、寻食和到处举尾“擦香”,但也善于登高上树捕捉小鸟、松鼠和跃入水中横渡溪沟、小河。老鼠在小灵猫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2.9%~91.7%,是人类灭鼠的天然同盟者。受敌害追袭时,可以从肛门两侧的臭腺中,分泌出具有恶臭的液体,使敌害者不堪忍受,被迫转身逃之夭夭。
小灵猫外形与大灵猫相似而较小,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比家猫略大,吻部尖,额部狭窄,四肢细短,会阴部也有囊状香腺,雄性的较大。肛门腺体比大灵猫还发达,可喷射臭液御敌。全身以棕黄色为主,唇白色,眼下、耳后棕黑色,背部有五条连续或间断的黑褐色纵纹,具不规则斑点,腹部棕灰。四脚乌黑,故又称乌脚狸。尾部有7~9个深褐色环纹。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Carnivora:食肉目 - Viverridae:灵猫科 -Viverricula: |
学名: | Viverricula indicaDesmarest |
中文名: | 小灵猫 |
中文拼音: | XiǎoLíngMāo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二级 |
CITES公约级别 | 不详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否 |
分类系统: |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脊索动物门 - Mammalia:哺乳纲 - Carnivora:食肉目 - Viverridae:灵猫科 -Viverricula: |
学名: | Viverricula indicaDesmarest |
中文名: | 小灵猫 |
中文拼音: | XiǎoLíngMāo |
分类等级: | 种 |
概述: | |
原始属名 | |
模式标本产地 | |
模式标本保存地 | |
国家保护级别 | 二级 |
CITES公约级别 | 不详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未予评估(NE) |
红皮书等级 | 未定 |
中国特有 | 否 |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爪哇,苏门答腊)。
主要分布省份: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台湾、香港
主要分布保护区:
桃源洞、壶瓶山、八大公山、索溪峪、八面山、莽山、鄱阳湖、(江西)、岩泉、桃红岭、井冈山、攀枝花苏铁、王朗、卧龙、唐家河、缙云山、金佛山、珠穆朗玛峰、石林(云南)、哀牢山、苍山洱海、大围山、金平分水岭、怒江、高黎贡山、铜壁关、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乌岩岭、瓦屋山、大雾岭、朱家山、滚马乡(三穗)、南靖南亚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山脉湖泊:
大别山、都庞岭、五指山、清凉峰、吊罗山
小灵猫所分泌的灵猫香,既具名贵的香料、又是珍贵的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
小灵猫喜幽静、阴暗、干燥、清洁的环境和独居生活,怕冷、畏光、机警、胆怯,为昼伏夜出性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是白天藏于洞穴,黄昏后出窝单独活动。它是野生杂食动物,食性极广。人工饲养,运动性饲料可捕捉或专门养殖青蛙、泥鳅、黄鳝、蛇、鱼、虾、田螺,也可喂家畜禽的内脏等。植物性饲料如小麦、大麦、玉米、薯类、茎、瓜果、菜叶、豆粉、粉渣等。一般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且鱼类和肉类应占一定比例。人工配合饲料应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灵活配制。常用配方为:肉类40%、鱼类20%、大麦粉7%、小麦粉8%、玉米粉6%、豆粉8%、多汁饲料胡萝卜或薯类4%、菜叶2%、畜用酵母1%、骨粉1.5%、食盐0.5%、维生素A、B、E微量。
人工饲养小灵猫,可利用空闲牛棚、猪圈及旧房进行改造,根据小灵猫喜独居、冬暖夏凉、幽暗安静等习性,其笼舍应有卧室和活动场组成。因小灵猫的爪、牙锋利,所建笼舍要牢固,用砖和水泥砌成。每只小灵猫活动的场地为1平方米,高70厘米,卧室的面积、高度与活动场地相同或略小。两者间用抽板隔开。可用角铁、冲花铁皮制成100×100×70立方厘米的活动笼;卧室用木板、竹片做成35×35×40立方厘米或用箱式水泥结构做成窝箱。笼舍应向阳、通风、保暖、干燥、易于清除粪便,保持清洁卫生的地方安置。
小灵猫昼伏夜出,白天在下午4~6点喂1次,每只小灵猫每次饲喂配合饲料以在半夜前陆续吃完为宜。在灵猫配种季节,应多加喂动物性饲料及维生素饲料。妊娠期灵猫食量增大,饲喂量应比平时增加30%~50%。临产前,适当补充牛奶、鸡蛋、动物性饲料等。仔猫经母猫喂养3个月后断奶,每只仔猫每日中午和晚间各喂1次熟鱼粥或熟肉粥,并在饲料中混牛奶50毫克、钙片0.5克、酵母0.6克,以增加营养促进消化吸收。仔猫断奶后,不能与母猫或几只仔猫同窝饲养,否则发育生长不良。平时不喂水,只有在高温季节和发烧时喂给清洁水
小灵猫饲养20个月后具有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均可繁殖,雌灵猫发情时发出"咯、咯"求偶叫声。选择体型大小相当、健壮的雄灵猫配对关养,让其自然交配,交尾多在夜间进行。小灵猫怀孕期为69~116天,平均90天。已怀孕灵猫要单独在安静地方饲养,防止受惊造成流产。小灵猫产仔多在5~6月的夜间或清晨进行,每胎产仔2~5只,一般为3只,初生仔猫1周后开眼,半月后出窝活动,仔猫断奶前,应诱导其舔食母猫饲料,使其习惯吃饲料,提早开食,为断奶培育健壮小灵猫分窝饲养作好准备。
近日,景洪市珍爱酒吧二楼包房内突然出现了一只像猫又像黄鼠狼的小动物,酒吧员工将小动物擒住并移交给了森林公安民警。
当日上午,珍爱酒吧员工在搬运酒吧的桌椅、沙发时,突然在二楼包房内发现一只长得像猫又比猫大的小动物,它在包房内不停地撕咬嚎叫、上窜下跳。为了防止小动物伤人或受到伤害,员工用被子将小动物捕住之后装进铁笼。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局民警随后将小动物送往州野生动物收容站。
经鉴定,这是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灵猫,因其行动快速敏捷,故又叫“彪鼠”。目前,斑灵猫正在野生动物收容站接受检疫隔离观察。民警表示,等斑灵猫健康状况稳定后再将其放生大自然。
森林民警提醒广大市民:遇到难辨种类或受伤的小动物时,不要盲目抓捕,可以打电话到州森林公安局或野生动物保护站,以作进一步的救治与保护。遇到像鸟类、猫头鹰等类动物时,可以当即放生。[3]
小灵猫又名七间狸、乌脚狸、斑灵猫、香狸,是生活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种麝猫,也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虽然在我国分布较广,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野生小灵猫的案例是少之又少。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利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两只半夜外出“散步”的野生小灵猫,这让当地的人们是惊喜不已。而就在这个月7号的早上,从我们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也传出了喜讯。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刘副站长:海南很多森林里的哺乳动物不好拍到,也不好见到,所以我们采取红外线监测来做。这次我们拍摄到小灵猫,也是我们重点监测食肉目动物的一种,以前我们也发现它的痕迹,但是没见过实物。
照片中的这只动物,体型比家猫略大,吻部尖,额部狭窄,四肢细短,全身灰黄,尾部有黑棕相间的环纹,经专家确认,正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小灵猫。据刘副站长介绍,小灵猫在我省分布于五指山、吊罗山一带,而鹦哥岭这次拍摄到的这么清晰的小灵猫生活照片,在我省还是首例。(全贴拍到的几张小灵猫照片 搞放大等特技)
自从鹦哥岭小灵猫几年来已经绝迹之一说法被打破之后,鹦哥岭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们是士气大振。这几天站内自发加强了上山搜寻考察的工作力度,力争能够尽快找寻到更多照片内这只小灵猫的足迹,甚至是更多的小灵猫的足迹。
记者脚下的这条陡路,是管理站内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生生踩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不仅能让没有爬山经验的记者走的顺畅些,更方便了山里的动物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