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崅峪镇(角峪镇)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区境东南部,东与牛泉镇,莲花圣境森林公园及羊流镇接壤,北隔牟汶河与范镇相望,南与化马湾镇相连,东与牛泉镇及羊流镇接壤,西与徂徕镇毗邻。面积64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角西村,距泰安市泰山区泰城26.5公里。209国道纵贯南北。
角峪镇地图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在明洪武年间建村。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镇境,1912年属泰安市好义区。1928年属泰安市第五区。1941年属泰安市第二区。1942年改称泰安市郊区玉山区。1945年10月始名泰安市郊区角峪区。1950年为泰安市郊区第七区。1955年10月复名泰安市郊区角峪区。1958年3月泰安市撤区并乡,组建泰安市郊区角峪乡、泰安市郊区在家庄乡两个乡镇,1958年同年9月建钢铁公社。1959年1月泰安市郊区的角峪公社,泰安市郊区钢铁公社以及泰安市郊区在家庄公社合并建泰安市郊区角峪公社。1984年4月改为泰安市郊区角峪公社办事处。1985年5月改为泰安市郊区角峪镇。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该镇以机关驻地村角峪村得名。1999年,全镇辖角东、角西、河西、岳家庄、柴庄、鲁东、鲁西、泉坡、南角峪、纸房、洪河、西南峪、杨官庄、南冶、北冶、二虎、牛角、先锋、磨石埠、兴隆、苏庄、埠上、泉上、安乐、鹿角、郗官庄、刘埠、唐庄等29个行政村以及33个自然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33609 |
男 | 16995 |
女 | 16614 |
家庭户户数 | 11274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33505 |
家庭户男 | 16935 |
家庭户女 | 16570 |
0-14岁(总) | 6422 |
0-14岁男 | 3402 |
0-14岁女 | 3020 |
15-64岁(总) | 23987 |
15-64岁男 | 12160 |
15-64岁女 | 11827 |
65岁及以上(总) | 3200 |
65岁及以上男 | 1433 |
65岁及以上女 | 1767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33012 |
总人口 | 33609 |
男 | 16995 |
女 | 16614 |
家庭户户数 | 11274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33505 |
家庭户男 | 16935 |
家庭户女 | 16570 |
0-14岁(总) | 6422 |
0-14岁男 | 3402 |
0-14岁女 | 3020 |
15-64岁(总) | 23987 |
15-64岁男 | 12160 |
15-64岁女 | 11827 |
65岁及以上(总) | 3200 |
65岁及以上男 | 1433 |
65岁及以上女 | 1767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33012 |
角峪西村 | 角东村 | 河西村 | 岳家庄村 |
泉坡村 | 柴庄村 | 鲁东冶西村 | 鲁东冶东村 |
埠上村 | 安乐村 | 苏庄村 | 泉上村 |
唐庄村 | 亓家庄村 | 郗官庄村 | 鹿角村 |
磨石埠村 | 刘家埠村 | 兴隆村 | 纸房村 |
南角峪村 | 先锋村 | 牛角村 | 杨官庄村 |
南徐冶村 | 北徐冶村 | 西南峪村 | 二虎官庄村 |
北洪河村 |
角峪西村 | 角东村 | 河西村 | 岳家庄村 |
泉坡村 | 柴庄村 | 鲁东冶西村 | 鲁东冶东村 |
埠上村 | 安乐村 | 苏庄村 | 泉上村 |
唐庄村 | 亓家庄村 | 郗官庄村 | 鹿角村 |
磨石埠村 | 刘家埠村 | 兴隆村 | 纸房村 |
南角峪村 | 先锋村 | 牛角村 | 杨官庄村 |
南徐冶村 | 北徐冶村 | 西南峪村 | 二虎官庄村 |
北洪河村 |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中心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泰安第十四中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埠上村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泉上村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泉坡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第二中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纸房村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苏庄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西角峪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角东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角峪村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郗官庄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鹿角小学
泰安市郊区角峪镇河西村小学
泰安市岱岳区角峪村西有古刹南泉寺,为泰安市岱岳区名寺,据传可能为古代创建。此地有泰安市岱岳区九龙山,草木茂密,柏树葱郁。庙内旧有联语:“襟山带水大罗地,绀宇琳宫小洞天”。南泉寺创建前为宋代张清河墓地。张清河曾任州判官,其墓志铭出土年代不详,清末泰安知县毛蜀云视察南泉寺时,曾索阅此碑石,并嘱妥善保存,后将此碑嵌于山门东的庙墙上。明代立有庙基四至碑,其地东至河,西至常家林,南至养鱼池,北至刘瑾家,含整座九龙山。养鱼池在九龙山西南脚下,为一方形水池,周围约40米,深约2米。常家林为角峪常氏祖茔,面积数十亩,草木茂密,“文革”期间破坏无遗。刘瑾可能是当时河西村住户。
经明清两代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寺庙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分东西两大院,西为庙院,东为禅房。庙院正南为山门。山门东为魁星阁,2层,下为便门,上层塑魁星执笔点状元状。出门西为钟楼,亦2层,下为便门,上层悬1巨钟,农历初一、十五晚上,声闻数里。山门内为一进院,院北为四大天王殿,天王坐像分列两边。殿后为二进院,在南者为韦驮殿,北向,内塑韦驮像。殿北十数步为一小露台,台北为大雄殿,庙院主体建筑为砖墙、黄硫瓦。殿中设佛龛,祀释迦牟尼,为趺坐象,连底座高约5米。两侧为十八罗汉,佛龛后为倒坐观音。大雄殿前为东西两廊房,亦各塑神象,东为关帝,西为阴曹神。大雄殿西北为娘娘庙,祀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自成一院。东院禅房,东屋3间,迤北为炊事室。西屋3间,贮存粮食和器物。南为磨坊、碾房,再南为菜园栏厩。僧房院北,为一单独院落,前一亭,名洗心亭,是地方士绅筵集、议事之所。东配房称东亭子,开窗则面对河水,浓荫蔽日,清风徐徐,是夏日乘凉的好地方。
庙内石碑林立,有宋碑二,一为宋代张清河墓碑,一为张清河墓志铭。明清两代碑刻较多,大都为重修庙宇碑,民国时期的碑占极少数。1930年在山门西立一巨碑,记述当地红枪会与徂徕山匪作战与人员牺牲情况。清末民国初,庙内有赡庙地18亩,土地肥沃,不虞旱涝,雇有长工2人,炊事工1人豢养牛2、驴1,僧人生活优裕。
旧时庙内香火极盛,每年举办庙会3次。一为农历正月十六日,会期4天;二为三月十七日,三为九月十七日,会期均为6天。每次庙会,都请莱芜梆子或山东梆子剧团唱戏。庙西筑有戏台,长方形,高2米,每次唱戏,即请人扎起席棚,前为戏场,后为屋棚。1930年戏台改建为戏楼。
民国初年,泰安在僧房北之上院设立初等小学堂,1924年改为泰安角峪镇高等小学堂。1930年泰安把神像撤除、赶僧人离去,将庙房僧舍全部划归学校,建成完全小学。如今原址已拆除旧校舍建成教学大楼。
当初神像撤除后,集中嵌于校院西墙上,保存尚好,后扩充校舍时废毁。其中两块宋碑,张清河墓志铭,字为楷书,工整秀丽,有学生榻下来作字贴用。铭文叙述张清河家世甚详,颇具史料价值。碑石初作饭桌,长久磨泐,字迹漫滤不清,后有教师作砧石劈柴,震为两断。清代贾启祥撰写的《宋碑》(记张清河墓碑事)书、文亦未能保存。后于九龙山先后修建了农电站等单位和民房原景观全部消失。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苏庄村玉皇山顶,山的海拔并不高,山虽不过百米,但山顶有无梁殿,创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代重修。殿全为块石结构,墙厚68厘米,南北全长6.9米,进深4.06米,屋东西宽5.36米,屋顶形制为弧形,券石结构。现存明、清碑刻5通,记修建雷神殿、无梁殿经过。为泰安市岱岳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安乐庄村北。墓葬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墓为圆形,墓高约为2米。封土上面自然生长着5棵槐树,树围的最大直经20~30厘米,高约4~5米。随着长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使墓目葬封土缩小。为泰安市岱岳区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鲁东冶村委西。遗址面积计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60~70厘米,文化层堆积约1米。秦始皇帝诏令尽毁天下兵刃时,其中一销毁之所设于此处,遗址上有一个上万斤重的大铁块,便传为“秦销锋镝”所遗。遗址地势成梯形,东片为高层,西片为矮层,高差两米。为泰安市岱岳区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角峪镇鹿角村。康熙间乡民张太芬募资于村中创建观音阁,工程搁置70余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终成。此阁下开4门,行人穿行其下,为泰安仅存之十字穿心式阁楼。阁壁间嵌有清张艾如所撰《穿心阁碑记》。为泰安市岱岳区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