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平见关公箭疮已合,甚是喜悦。忽听得于禁移七军于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谋,即报知关公。公遂上马,引数骑上高阜处望之,见樊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岩谷之内,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晌,唤乡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大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将士问曰:“将军何以知之?”关公曰:“鱼入罾口,岂能久乎?”诸将未信。公回本寨。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公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曰:“陆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关平拜服。
却说魏军屯于罾口川,连夜大雨不止,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远。即今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宜早为计。”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成何羞惭而退,却来见庞德,说此事。德曰:“汝所见甚当。奈大军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军,屯于他处。”计议方定,是夜风雨大作,庞德坐于帐中,只听得万马争奔,征鼙震地。德大惊,急出帐上马看时,四面八方风雨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平地水深丈余。于禁、庞德与诸将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关公及众将皆摇旗鼓噪,乘大船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称愿降。关公令尽去衣甲,拘收入船,然后来擒庞德。
时庞德并二董及成何,与步卒五百人,皆无衣甲,立在堤上。见关公来,庞德全无惧怯,奋然前来接战。关公将船四面围定,军士一齐放箭,射死魏兵大半。董衡、董超见势已危,乃告庞德曰:“军士折伤大半,四下无路,不如投降。”庞德大怒曰:“ 吾受魏王厚恩,岂肯屈节于人!”遂亲斩董超、董衡于前,厉声曰:“再说降者,以此二人为例!”于是众皆奋力御敌。自平明战至日中,勇力倍增。关公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德令军士用短兵接战。德回顾成何曰:“吾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战。”成何依令向前,被关公一箭射落水中。众军皆降,止有庞德一人力战。正遇荆州数十人驾小舟近堤来,德提刀飞身一跃,早上小船,立杀十余人,余皆弃船赴水逃命。庞德一手提刀,一手使短棹,欲向樊城而走。只见上流头一将撑大筏而至,将小船撞翻,庞德落于水中。船上那将跳下水去,生擒庞德上船。众视之,擒庞德者乃周仓也。仓素知水性,又在荆州住了数年,愈加惯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庞德。于禁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其会水者,料无去路,亦皆投降。
在《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反映的则是关羽除勇武外,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三国演义》中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如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几乎闹翻。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湘水以西归刘备,湘水以东归东吴。
刘备安下了荆州那一头,就专心对付曹操,请诸葛亮坐镇成都,亲自率领大军向汉中进兵,叫法正当随军谋士。
曹操听到刘备出兵,马上组织兵力,和刘备对抗。曹操也亲自到长安去指挥汉中战事。双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阳平关一次战役中,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把魏军撤退到长安。
这么一来,刘备在益州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公元219年,刘备在他手下一批文武官员拥戴下,自立为汉中王。
按照诸葛亮早已设计的战略,是打算从两路进攻曹操的。这一次西面的汉中打了胜仗,就得乘这个势头,再从东面的荆州直接攻打中原。
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关羽这个人,有勇也有谋,就是骄傲自大。刘备做了汉中王,派人带了官印封他为前将军,关羽还不大满意。后来经人一解释,说汉中王怎样看重他,他才乐意地接受了。
这一次,刘备命令关羽进攻,关羽派两个部将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樊城。
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于禁的军营扎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冲来,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不得不泅水找个高地避水。
关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他趁着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他们先把主将于禁围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围在一个汉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无路可退,就垂头丧气地投降了。
庞德带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个河堤上。关羽的水军向他们围攻,船上的弓箭手一起向堤上射箭。
庞德手下有个部将害怕了,对庞德说:“我们还是投降了吧!”
庞德骂那部将没志气,拔剑把他砍死在堤上。兵士们看到庞德这样坚决,也都跟着他抵抗。庞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回射,他的箭法很好,蜀军被射死不少。双方从早打到中午,从中午打到午后。庞德的箭使完了,就叫兵士们一起拔出短刀来搏斗。他跟身边的将士说:“我听说良将不会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会为了活命而失节。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了。”
这时候,大水越涨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来越小。关羽水军的大船进攻更加猛烈,曹军的兵士纷纷投降。庞德趁着这乱哄哄的时候,带了三个将士,从蜀军兵士中抢了一只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个浪头袭来,把小船掀翻了。庞德掉在水里,关羽水军赶上去,把他活捉了。
将士们把庞德带回关羽大营。关羽好言好语劝他投降。庞德骂着说:“魏王手里有人马一百万,威震天下;你们的主人刘备,不过是个庸碌的人,怎能和魏王相敌。我宁可做国家的鬼,也不愿做你们的将军!”
关羽大怒,一挥手,命令武士把庞德杀了。
关羽消灭了于禁、庞德的七军,乘胜进攻樊城。樊城里里外外都是水,城墙也被洪水冲坏了好几处。曹仁手下的将士都害怕了。有人对曹仁说:“现在这个局面,我们也没法守了,趁现在关羽的水军还没合围,赶快乘小船逃吧!”
曹仁也觉得守下去没希望,就跟一起守城的满宠商量。满宠说:“山洪暴发,不会很久,过几天水就会退下去。听说关羽已经派人在另一条道上向北进攻。他自己没有敢进兵,是因为怕咱们截他的后路。要是我们一逃,那么黄河以南,恐怕就不是我们的了。请将军再坚持一下吧。”
曹仁觉得满宠说得有理,就鼓励将士坚守下去。这时候,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百姓孙狼发动起义,杀了县里的官员,响应关羽。许都以南,其他响应的人也不少。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
魏王曹操到了洛阳,得到各方面的警报,有点着慌。他跟百官商议,准备暂时放弃许都,避避关羽的势头。
谋士司马懿说:“大王不必担心。我看刘备和孙权两家,表面很亲热,实际上互相猜忌得厉害。这次关羽得意了,孙权一定不乐意。我们何不派人去游说孙权,答应把江东封给他,约他夹攻关羽,这样,樊城之围自然会解除了。”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意见,真的打发使者到孙权那里去。
在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战斗,反映的则是关羽除勇武外,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三国演义中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如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总的看来,《三国演义》所述,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情节间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1】而三国演义说是关羽放的,并由此证明关羽均是能力高强,则显得于史无据。天灾而非关羽决堤造成水淹七军之说已经得到了当今大部分权威专家的认定。比如何兹全先生就认为如果没有洪水帮忙,关羽根本做不到擒于禁斩庞德。然而事实就真如此吗?未必。在此,我们就对于水淹七军之中水的来历进行讨论。
现代史家做出关羽水淹七军完全依赖由天灾引发的洪水,其证据全部出自正史记载。那么在此就先尽可能全面的列出有关记载的描述。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资治通鉴》: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横海将军吕君碑铭》: 关羽荡摇边鄙,虔刘民人,而洪水播溢,氾没樊城,平原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
《水经注》: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
《襄阳县志》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
《三国志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
《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这些记载基本上比较全面了。下面对其进行分析。大致一看,于禁被淹确实是天灾所致,但是仔细品读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玄机。首先,不是每段材料都强调了大霖雨这件事,但是所有材料都记载了汉水暴溢。其次,这次洪水的规模很大,水深换算成计量单位,大致在7米至14米之间。其三,太和四年,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大霖雨三十余日。而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天霖雨十馀日”,太和四年的洪水规模,于史无载,不过根据一般自然规律,大致不会比建安二十四年的规模更大。其四,关羽在此战中抓了大量俘虏,“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于禁的全部兵力,是七军(庞德隶属于曹仁)。根据古代兵书《司马法》记载,一军兵力为12500人,也就是说七军总兵力为87500人。当然,东汉末年的军队编制不可能与先秦时完全相同,并且根据当时连续战乱,人口锐减,军队也难以满编。所以于禁七军的兵力上限,大致不会超过五万人。也就是说,关羽成功俘获了60%以上的魏军。如果将吴主传记载理解为于禁有三万兵马,全部被俘,那就是100%的魏军全部被关羽生擒。
从这些暗藏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正史上水淹七军一事存在如下因果关系:由大霖雨引起汉水暴溢,由汉水暴溢引起于禁被淹。先对“大霖雨”进行分析。襄樊一带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冬冷夏热,雨热同期。”这意味着,每年8、9月份,襄樊都会都会下暴雨。但是这一地区汉水暴溢的记载却很少,所以说,大霖雨未必一定会导致汉水泛滥。而另一方面,纯粹的天降大雨导致7米的平地水深几乎不可能,所以说,最终导致洪水的是汉水暴溢,不是大霖雨。也就是说,导致水淹七军的直接原因是汉水泛滥,不是天降大雨。这样,就有了一个疑问: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真的仅仅因为天灾吗?未必。进一步分析,对和汉水暴溢有关的两条记录进行对比。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建安二十四年)襄阳县志: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同样是汉水暴溢,两次规模同等的降雨(在襄阳县志中对降雨使用相同的形容词描述表示相同的降水规模),一次用了一个多月才造成洪水,一次用了十几天就造成了洪水,而前一次洪水的规模不会大于后一次,相反可能规模相对较小,这实在是令人怀疑。况且,襄阳县志中凡是洪水造成老百姓严重伤亡,都会做记载。而两次洪水都没有因大水伤害军民的记录。那时的军队可不像今天承担救灾的义务,不会帮助老百姓抗洪救,但是依然找不到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洪水老百姓大规模伤亡的记载。这就更让人感到疑惑了。
再进一布分析,这次“天灾”,关羽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顺利消灭了魏军,并且在进攻战中乘的是“大船”,可见关羽在洪水发生之前就已经预知了此事。为什么于禁对此毫无预料,而关羽能?当然,于禁和他的七军将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气,所以遭殃,而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对当地气候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有所准备,这能解释部分问题。但是,问题没有结束,曹仁和庞德来荆州已经一年了,手下又有部分久居荆州的部队,为什么也没有准备而被淹?(庞德上堤避水说明他心理准备不足,曹仁作为此地守将没有看到他防范水灾的做法,他的个人传记里只能见到樊城差点被水泡烂的记载)解释这个问题,最可能的答案就是:关羽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他做了手脚。这种猜测能不能得到史料的直接佐证?能。首先,据前文所述,建安二十四年的降雨规模与太和四年相等,洪水规模至少不小于太和四年,但是却只用了不到太和四年一半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如果将此解释为有人在大雨之后直接决堤放水,应该是说的通的。其次,关羽俘获了魏军超过60%的兵力,这就是件值得讨论的事。本来,生俘三万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什么辉煌的战绩,但是考虑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于禁的七军是曹操从北方派来的,所以军队组成部分的主体也是北方人,那其中水性好的士兵一定不会多。而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水深再三丈以上,况且是野外环境,这种水域条件,恐怕连菲尔普斯都有可能被淹死,何况是多为水性不好者的于禁七军?只要在洪水中多呆一些时日,于禁的军队一定会被淹死大半。也就是说,如果关羽躲过风头,等大水退了才去抓人,那他只能抓到一群死人。而事实是关羽生擒了三万人,已经占到了七军总兵力的60%以上(如果考虑到于禁的合理兵力数字为四万人,则是超过75%),所以关羽的出击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正说明了关羽的准备非常充分,要知道,关羽的部队抓到于禁的士兵后总得有水中载具将他们运上岸,如果不是事先准备,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载具。关羽北伐的综合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其中水军不会超过两万人,也就是说,在关羽军队也不知道有洪水暴发的情况下,即使再有高地部署部分陆军的情况下,水军的船只和竹筏要保证承载剩余的全部蜀汉军队也是有些吃力的,更何况是还要装载于禁的三万俘虏?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根本不可能抓那么多人。所以说,关羽能调集足够的水上运输载具装满自己的军队和被俘获的于禁的军队,必定事先做好了准备。关羽不是预言家,所以他恐怕只能创造未来,也就是决堤放水。
三国志庞德传的记载也证明了关羽的出兵速度很快:“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灾发生后于禁、庞德只有逃上大堤的时间,却没有上船逃跑的工夫,可见关羽的到来确实迅速。在纯天灾之中能如此迅速赶到战场作战 ,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关羽至少对这场洪水做了一定手脚。虽然不见得完全是因为关羽才导致洪水,但发水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羽的作用。
有人说,关羽可能非常敏感,看到下大雨就知道要出事,所以先准备好了船。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但是半个月时间是否够用,就要打个问号。或许还存在另一种逻辑:当时于禁没有反应,可能是糊涂。但是曹仁和庞德都没反应,则是因为他们判断,这时的雨势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否则就算胜算不大他们也不会在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危险中坐以待毙,而是一定会劝于禁一起出兵和关羽决一死战。但事实是,三人都按兵不动,直到汉水暴溢。这或许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明关羽确实有可能在汉水大堤还不至于溃堤时就将其掘开了。
由此可见,从逻辑上关羽确实存在极大的放水决堤的可能性,那么,从关羽个人来讲,这有可能吗?有。关羽是什么人?名将。很多人只看见关羽的勇武记录,却没有注意到关羽童同样是擅长指挥的高手,称其为战术家也不为过。有证据吗?有,就是在建安十四年,关羽绝北道的事。有人会问:关羽那次不是屡战屡败,最终没有完成任务吗?其实不是,得出关羽失败的结论,无非是由于多位魏军名将的传记记载。从史书诸将传记可知,关羽出没荆州北道,李通击之、徐晃讨走、乐进击走、文聘烧关羽其船,正面的官方文书就是屡破关羽;但是实际上的反面意义则不然,这表示关羽仍然存活,不管同时以一对多,或是分别作战,关羽始终阴魂不散。假使关羽分别对李通、徐晃、乐进及文聘等皆为胜仗,曹操方须再加派人手添兵作战,否则李通若一战能击毙关羽或击退关羽,应该就没有关羽与徐晃、乐进及文聘等曹操诸将作战的机会,而且也能顺便援救曹仁。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起所谓胜仗,或许屡屡皆为败仗,以至于诸将悉弃曹仁不救。当然,由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判断这几次战役到底是否发生于绝北道时期,但是依然可以得出魏军的所谓“胜仗”大有问题的结论。事实上,由于绝北道时关羽的兵力不多(最多大约3000人),而事实上却折磨了魏军半年多,最终导致曹仁由于粮道不畅,得不到补给而最终弹尽粮绝,撤出江陵。虽说江陵战役的主力是周瑜的江东军,他们打得也很不错,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羽的绝北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善于用兵,又熟悉南方气候的关羽,在大霖雨,江堤岌岌可危之时会不会就已经开始准备船只,一旦准备停当就决堤进攻呢?当然有可能,不只是关羽,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会抓住有利战机并进行利用。这样的解释也和之前关羽事先准备船只不矛盾,事情的经过便可以如此解释了:关羽在刚开始下雨时就留了一个心眼,开始准备船只以防决堤伤到自己的陆军和可能的水战,当他准备好后,魏军毫无动静,于是关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掘开了汉江,最终导致汉水暴溢,于是于禁七军被淹。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结论,关羽在水淹七军的过程中,确实掘开了江堤,导致了于禁七军被淹。不过这种说法也有问题,毕竟当时本身就已经是“大霖雨”,要说水淹七军完全是关羽的主观行为导致,那也不恰当。加上史料缺失,关羽放水淹七军一事,实在是要多打上几个问号。所以说,水淹七军,没有之前的大霖雨,这是恐怕也不会发生。综合两方面考虑,最终结论应该是,水淹七军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是基本条件)是大霖雨,暴雨使汉江随时可能泛滥,但还没有到一定会决堤的地步。而关羽则因势利导,趁机掘开了江堤,于是汉水立刻暴溢,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水淹七军的经典战例,由此产生。
所以说,对于正史中水淹七军的描述,最简明准确的恐怕就是这一条了:八月,大霖雨十余日,潦水日盛。羽因掘江堤以灌进军。汉水暴溢,樊下平地水五六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德亦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羽遂禽德。总结的可谓精准。
诸葛亮能掐会算,隆中对时也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重出秦川。”
关羽水淹七军时,形势一片大好,只要诸葛亮派出两路大军就可以稳操胜券。
第一路军:关羽出荆州后,荆州空虚,无有良将,而东吴对荆州一直虎视眈眈,可以说荆州非常危险,诸葛亮不会看不出来;最好支援荆州的上将人选应该是赵子龙将军,这样,东吴便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路军:诸葛亮亲率大军出益州,派张飞,黄忠为左右先锋,令魏延在汉中策应,这样,曹军便首尾不能相顾。
关羽在当时是孤军深入,前后皆有劲敌,要是诸葛亮能够策应,则大事已成。
可以说,关羽水淹七军时,是蜀国历史上唯一可以打败曹操的机会,从此以后,不管诸葛亮怎样努力,都已经是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