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8)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
齐(479年—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年—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年—589年)均属南安郡。
永春古称“桃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析南安县西北乡置桃林场(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
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
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宋开宝二年(969年)迁大鹏山南今址。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泉州路、泉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
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永春县在其中。
永春县行政区划图
宋代,全县划为5乡,下统17里。
元代,设置25都。
明永乐间(403年~1424年),并为14都。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仍设25都,领以5乡、17里。
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升直隶州后,所辖乡、里、都未变,增领德化、大田二县。
民国初期延用清制。民国18年(1929年)4月,全县设立6个自治区。荣义驻一都;武陵驻蓬壶;大同驻五里街;和平驻太平;桃林驻岵山;锦绣驻湖洋。区设区公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设立4个区署。民国二十六年,调整机构,二千户左右设区署办事处,裁撤部分联保。次年,撤销区署办事处,充实联保。民国二十八年,撤销联保,设乡、镇公所。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全县仍分4区,下设2镇、24乡。
民国三十一年实施新县制,裁撤4个区署,另立宣和区,驻桂洋;整编乡、镇、保、甲,至次年春划为2镇、25乡。下设250保、2675甲。
民国三十二年,缩编为2镇、13乡。次年8月,再缩为2镇、8乡,另有宣和区辖锦桂、玉坑、荣义3乡。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废宣和区,全县调整为2镇、13乡。
民国三十五年,岵山乡改为岵山镇,福鼎乡改为荣义乡。次年,岵山仍改为乡,乡镇数15不变。
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达埔成立,全县划为4区,区下设13乡、2镇。8月23日,永春县解放。同年11月1日,全县调整为6区,乡镇数不变。
1949年8月23日解放,历属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地区)、泉州市。
1950年下半年,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增设第七区、第八区。
1951年,撤销民国时期所置的144保,全县初划为121乡(镇),后扩为129乡、2镇,仍设8区领之。
1952年2月,根据政务院指示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全县增设为12个区、162个乡(镇)。这次区划注重人口数,忽视自然条件及经济、历史等基本情况。根据省政府指示,同年9月又调整为141个乡(镇)。
1954年下半年,对区域辽阔、村落分散、不便于交通和开展工作的进行再调整,全县共为12区,下领153乡、5镇。
1955年10月,为贯彻中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厉行节约”的精神和加强农业合作化的领导,第七区划出桃东、桃溪、环翠、仰贤4乡和第十二区归县 直辖,划德风乡归第八区,余9乡归第九区。全县保留10区。
1956年6月,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全县调整为6区,下置73乡、3镇。
1999年,永春县辖15个镇、7个乡。
2000年,撤销苏坑乡,设立苏坑镇;撤销桂洋乡,设立桂洋镇。
2000年,永春县辖17个镇、5个乡。
2001年,撤销仙夹乡,设立仙夹镇。2001年,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61号批复同意永春县横口乡政府驻地迁移:横口乡政府驻地从福中村迁移到云贵村。
2003年末,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11个居委会、225个村委会。
2005年,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
截至2021年,永春县下辖18个镇、4个乡。[11]
18个镇:桃城镇、五里街镇、一都镇、下洋镇、蓬壶镇、达埔镇、吾峰镇、石鼓镇、岵山镇、东平镇、湖洋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
4个乡: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11]
乡镇 | 面积 | 代码 | 政府驻地 | 管辖村镇 |
---|---|---|---|---|
桃城镇 | 72平方 | 350525100 | 东岳 | 辖14个社区、8个行政村 |
下洋镇 | 111.5平方 | 350525103 | 下洋村 | 辖10个行政村 |
蓬壶镇 | 81.3平方 | 350525104 | 陈坂 | 辖22个行政村 |
五里街镇 | 42.66平方 | 350525101 | 真武殿 | 辖5个社区、6个行政村 |
岵山镇 | 54.3平方 | 350525108 | 东山园 | 辖11个行政村 |
湖洋镇 | 143平方 | 350525110 | 溪口 | 辖17个行政村 |
一都镇 | 191平方 | 350525102 | 中坂 | 辖14个行政村 |
坑仔口镇 | 76平方 | 350525111 | 坂中 | 辖8个行政村 |
玉斗镇 | 53.8平方 | 350525112 | 玉斗村 | 辖9个行政村 |
锦斗镇 | 41平方 | 350525113 | 五美 | 辖6个行政村 |
达埔镇 | 121平方 | 350525105 | 院前 | 辖21个行政村 |
吾峰镇 | 32.2平方 | 350525106 | 桥头镇 | 辖8个行政村 |
石鼓镇 | 48.28平方 | 350525107 | 中洋 | 辖5个社区、8个行政村 |
东平镇 | 40.53平方 | 350525109 | 太平街 | 辖9个行政村 |
东关镇 | 59.73平方 | 350525110 | 东华社区 | 9个行政村 |
桂洋镇 | 78.25平方 | 350525115 | 桂洋村 | 辖8个行政村 |
苏坑镇 | 29.2平方 | 350525116 | 大溪坂 | 辖7个行政村 |
仙夹镇 | 31.8平方 | 350525117 | 杜宅垵 | 辖8个行政村 |
横口乡 | 55.9平方 | 350525200 | 云贵村 | 辖10个行政村 |
呈祥乡 | 19.33平方 | 350525201 | 村仔尾 | 辖3个行政村 |
介福乡 | 33.8平方 | 350525202 | 大草埔 | 辖3个行政村 |
外山乡 | 35平方 | 350525204 | 松溪 | 辖4个行政村 |
乡镇 | 面积 | 代码 | 政府驻地 | 管辖村镇 |
---|---|---|---|---|
桃城镇 | 72平方 | 350525100 | 东岳 | 辖14个社区、8个行政村 |
下洋镇 | 111.5平方 | 350525103 | 下洋村 | 辖10个行政村 |
蓬壶镇 | 81.3平方 | 350525104 | 陈坂 | 辖22个行政村 |
五里街镇 | 42.66平方 | 350525101 | 真武殿 | 辖5个社区、6个行政村 |
岵山镇 | 54.3平方 | 350525108 | 东山园 | 辖11个行政村 |
湖洋镇 | 143平方 | 350525110 | 溪口 | 辖17个行政村 |
一都镇 | 191平方 | 350525102 | 中坂 | 辖14个行政村 |
坑仔口镇 | 76平方 | 350525111 | 坂中 | 辖8个行政村 |
玉斗镇 | 53.8平方 | 350525112 | 玉斗村 | 辖9个行政村 |
锦斗镇 | 41平方 | 350525113 | 五美 | 辖6个行政村 |
达埔镇 | 121平方 | 350525105 | 院前 | 辖21个行政村 |
吾峰镇 | 32.2平方 | 350525106 | 桥头镇 | 辖8个行政村 |
石鼓镇 | 48.28平方 | 350525107 | 中洋 | 辖5个社区、8个行政村 |
东平镇 | 40.53平方 | 350525109 | 太平街 | 辖9个行政村 |
东关镇 | 59.73平方 | 350525110 | 东华社区 | 9个行政村 |
桂洋镇 | 78.25平方 | 350525115 | 桂洋村 | 辖8个行政村 |
苏坑镇 | 29.2平方 | 350525116 | 大溪坂 | 辖7个行政村 |
仙夹镇 | 31.8平方 | 350525117 | 杜宅垵 | 辖8个行政村 |
横口乡 | 55.9平方 | 350525200 | 云贵村 | 辖10个行政村 |
呈祥乡 | 19.33平方 | 350525201 | 村仔尾 | 辖3个行政村 |
介福乡 | 33.8平方 | 350525202 | 大草埔 | 辖3个行政村 |
外山乡 | 35平方 | 350525204 | 松溪 | 辖4个行政村 |
永春县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大田交界。介于东经117°41′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全县总面积1456.87平方米。[5]
永春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分,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为最高;东部地势呈阶状。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
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过渡性气候带上,内半县多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外半县多为南亚热带气候区,而千米以上高山呈北亚热带气候,全县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全年无霜期320天,平均初霜期在12月20日,平均晚霜期在2月7日终结。年平均气温20.4℃,两个气候带平均气温相差2.7℃。一月份平均气温11.9℃,七月份平均气温28.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极端最高气温38.4℃。全县≥10℃年活动积温5373.4℃-7479.5℃。年降水量1600—2100毫米。全年日照平均时数4422.4小时,平均年实照时数190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蒸发量为1595毫米。全县以东南风为主导,冬季偏北风。
永春县境主要溪流有桃溪、一都溪坑仔口溪、湖洋溪等4条溪流,在境内总长度168.9公里,流域面积1652.85平方公里。永春水资源主要有境内年降水、山塘水库蓄水和地下水组成,年降雨量1600-2100毫米,平均年产水总量为14.43亿立方米。永春县流域面积1652.85平方,境内流域面积达50平方以上的溪流有12条。主要溪流有5条,即晋江东溪上游的桃溪、湖洋溪;晋江西溪上游的坑仔口溪、一都溪和岵山溪。多年平均径流深度1050毫米,其年产水:枯水年8.85亿立方米,偏枯水年10.45亿立方米,平水年12.95亿立方米,丰水年18.73亿立方米,截止2015年,全县平均地下水资源为1.49亿立方米。
永春县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砖红性红壤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南部沿桃溪、湖洋溪两岸的低丘地带,红壤主要分布在东部低山、高丘陵地带;黄红壤多分布在西部海拔700~1230米的中山地带;黄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峰上部。2015年年末,行政区域总面积1456.87平方,其中耕地面积18482.93公顷,人均耕地0.03公顷,山地面积106666.67公顷。
截至2015年,永春县林业用地面积105906.06公顷,其中有林地100710.18公顷、疏林地149.51公顷、灌木林地667.3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915.04公顷、苗圃地50.19公顷、无立木林地2413.83公顷,有林地中防护林23281.08公顷、特用林5798.24公顷、用材林41828.33公顷、薪炭林1022.43公顷、经济林20953.73公顷、竹林7826.37公顷,非规划造林地1049.44公顷,其中成林485.89公顷。
2017年植树造林总面积20831亩,完成计划任务11180亩的186.3%,其中,“三带一区”建设完成6218亩,占任务6180亩的100.6%;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4613亩,占任务5000亩的292.3%。其中,人工荒山造林5157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9456亩。商品材产量(集体林)7.73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9.5%。
截至2015年,永春县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30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9024.44万吨,水泥用灰岩探明储量39017.33万吨,高岭土资源储量1722.41万吨,明矾石资源储量31.3万吨,脉石英资源储量29.31万吨,铅+锌金属量60184.56吨,地热能远景资源量1.6636×1014千焦,矿泉水探明总储量为743立方米/天。
截至2015年,永春县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2015年全县总供水量为2725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26793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98.3%;地下水源供水量46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7%。全县总用水量2725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最多,为1106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0.6%;其次是农业用水量为12061万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775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9.5%,林牧渔畜用水量为128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7%;城镇公共用水量为320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2%;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373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7%;生态与环境补水量为1484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用水指标如下: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78.66立方米/万元。
树种:永春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气候并存。由于东南季候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其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热资源,使永春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
截至2015年,永春县已查明有维管束植物193科817属1583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58属97种;种子植物158科759属148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10科21属35种;被子植物148科738属1451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29科578属1176种;单子叶植物有19科160属275种。境内分布的国家Ⅰ级保护树种有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11种:金毛狗、黑桫椤、刺桫椤、榉树、樟树、闽楠、半枫荷、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福建柏;省级保护树种16种:油杉、青钱柳、沉水樟、红锥、华南桂、细柄半枫荷、红楠、福建悬钩子、绒毛小叶红豆、短柱树参、多毛羊奶子、刨花润楠、福建酸竹、鳞苞锥、乌冈栎、白桂木。
古树名木资源:截至2015年,全县有古树22科、34属、39种,总株数为700株。其中散生古树297株,古树群5群,403株。其中一级古树23株,二级47株,三级630株。全县千年以上的古树有4株,其中圆柏2株,位于蓬壶镇观山村芹菜庵和桂洋镇文太村宫边;桂花1株,位于石鼓镇桃场社区观音阁;南方红豆杉1株,位于横口乡福中村宫角。2015年,永春县绿化办根据《福建省绿化委员会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开展第三批福建省树王评选活动的通知》(闽绿委[2015]2号),组织技术人员对县内符合条件的古树名木参与第三批福建省树王评选活动,经评选,蓬壶镇南幢村竹柏获得福建省竹柏树类第二名称号。[5]
截至2015年,永春县有兽类6目10科20种;鸟类13目34科114种;两栖类1目4科18种;爬行类1目4科19种,其中猎人访问1目2科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蟒等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白鹇、红隼、红脚隼、游隼、鹰雕、乌雕、普通鵟、黑冠鹊隼、赤腹鹰、黑鸢、松雀鹰、雀鹰、草号鸟、领角号鸟、鹰号鸟、虎纹蛙等2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鼯鼠、黄腹鼬、黄鼬、豪猪、豹猫、画眉、滑鼠蛇、火斑鸠、黑斑蛙、白鹭、大白鹭、眼镜蛇、眼镜王蛇、戴胜、金腰燕、毛脚燕、家燕、小山蛙、戴云湍蛙等19种。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永春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牛姆林、国家3A级旅游区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普济寺、雪山旅游区、北溪文苑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溪、观山,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大羽村、茂霞村,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呈祥乡、五里街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大羽村、茂霞村、观山村、东溪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东溪大峡谷、北溪文苑,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百丈岩,省级旅游观光工厂永春老醋公司、彬达制香厂有限公司,还有雪山东溪大峡谷、云河谷、中国最古老的风雨桥东关桥、闽南丹霞船山岩、朱子圣迹岱山岩、闽南土楼巽来庄等风景名胜以及北溪村、三岭村等乡村旅游景点。[5]
永春各姓的祖先大多数来自中原,宋朝始有人口记载。明洪武间(1368年—1398年)全县丁口21000多人。至永乐间(1403年—1424年)锐减为6600多人。此后100年间保持在5000至6000左右,明末为7000多人。清乾隆间(1736年—1795年)全县有28000多丁口,道光九年(1829年)激增至297341人。民国23年(1934年)为18万多人。中间起伏较大的有:明洪武到永乐不过40年左右,减少14337口,即下降68%;从万历到清乾隆约150年间,增加20703口,即增长2.84倍;从乾隆到道光九年不足100年,激增近27万人(即使丁口与人口的比例为1∶2,也激增24万人);从清道光九年到民国二十三年共105年,又减少11万多人。总之,从明初至民国期间永春人口数大起大落,是不稳定的,但原因难以查清。
新中国成立初期,永春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一般年增长30—50‰。7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年增长率一般在10—20‰之间。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2.2万人,出生率8.02‰,死亡率7.50‰,自然增长率0.52‰,城镇化水平为61.9%。[2]
截至2010年,永春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568205人(含县辖区内居住的户口待定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为45221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6781人对比,十年共减少64564人,年平均递减1.33%。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49386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31人,占0.6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共增加331人,增长1.24%。[5]
截至2017年,永春县共有30个少数民族成分、3117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其中,东关镇南美回族村590人(回族),金城畲族村367人(畲族),吾峰镇吾西村横山角落341人(畲族),坑仔口镇福地村皇古角落126人(畲族),达埔镇新溪村岱山角落92人(畲族),达埔镇汉口村后溪寨角落64人(回族),一都镇黄沙村水尾角落26人(畲族)。2017年3月,东关镇南美回族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吕建成[9] |
参考资料来源:泉州网[12] 永春县人民政府[13]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吕建成 |
副县长 | 蔡映辉、郭美西、钱永新、王洪杰 、庄凯融、 周伯祥 、王卫阳 、董婧 |
参考资料来源:永春县人民政府[13] |
职务 | 姓名 |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林海鸥 |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张晓文 、李江源 、郑志刚、 林玉品 |
参考资料来源:永春县人民政府[14] |
职务 | 姓名 |
---|---|
县政协主席 | 王文杨 |
县政协副主席 | 汤若狮 郭赐福 温明源 林铭东 |
参考资料来源:泉州网[15]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吕建成[9] |
参考资料来源:泉州网[12] 永春县人民政府[13]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吕建成 |
副县长 | 蔡映辉、郭美西、钱永新、王洪杰 、庄凯融、 周伯祥 、王卫阳 、董婧 |
参考资料来源:永春县人民政府[13] |
职务 | 姓名 |
---|---|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林海鸥 |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张晓文 、李江源 、郑志刚、 林玉品 |
参考资料来源:永春县人民政府[14] |
职务 | 姓名 |
---|---|
县政协主席 | 王文杨 |
县政协副主席 | 汤若狮 郭赐福 温明源 林铭东 |
参考资料来源:泉州网[15] |
2021年,全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1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330.04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84.38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40.3%、53.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2.5、3.2个百分点。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0︰61.0︰34.0。
2021年,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为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涉及民生保障支出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和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自然资源海洋气象、住房保障和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1.09亿元,增长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9%。[2]
2021年,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85亿元,比上年增长8.5%。粮食播种面积21.37万亩,比上年减少0.29万亩,下降1.3%。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7.14万亩,减少0.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0.15万亩,与去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2.24万亩,增加0.47万亩。粮食产量8.84万吨,比上年减少0.06万吨,下降0.01%。其中,稻谷产量7.25万吨,减少0.06万吨,下降0.8%。
2021年,全年全县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面积1.08万亩,人工荒山造林0.15万亩,更新造林面积1.26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0.40万亩。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97万亩。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08万亩。全年商品材产量8.99万立方米。
2021年,全年全县肉蛋奶总产量4.53万吨,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肉类总产量2.43万吨,增长31.2%;禽蛋产量2.09万吨,增长1.7%。肉猪出栏22.16万头,增长51.8%,年末生猪存栏12.83万头,下降10.8%。
2021年,全年全县水产品产量0.09万吨,比上年增长0.67%。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09万吨,增长0.67%;海水产品产量0万吨,下降0%,其中,海洋捕捞0万吨,下降0%;海水养殖0万吨,增长0%。
2021年,年末全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效期内福建名牌农产品3个。[2]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98.6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7.0%,其中出口交货值增长0.5%。年末全县拥有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33家,比上年减少8家。
2021年,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43.4%,比上年上升60.7%。其中,总资产贡献率49.6%,上升5.0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6.5%,上升4.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3.6%,下降3.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9.24万元/人,提高6.85万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8.8次,上升0.8次;工业产品销售率99.7%,上升0.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0.19亿元,减亏0.07亿元。全年全县工业用电量88534.95万千瓦时,增长10.1%。
2021年,全年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50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有9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10亿元。全县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5.17万平方米,下降2.1%;房屋竣工面积16.75万平方米,下降53.0%。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的企业5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家。
永春交通区位图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反馈铁路数据)比上年增长8.0%。工业投资下降12.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3.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4%;先进制造业投资增下降14.6%。
2021年,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住宅投资22.61亿元,增长118.1%;办公楼投资0.19亿元,增长58.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40亿元,下降23.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407.06万平方米,增长18.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32.5万平方米,增长18.9%。商品房销售面积47.81万平方米,增长4.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3.18万平方米,增长13.6%。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9.71亿元,增长15.8%;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5.34亿元,增长8.9%。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不含市局反馈企业数据)中,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24.2%,中西药品类下降9.5%,粮油食品类增长22.6%,服装鞋帽、纺织品类下降4.4%,日用品类增长16.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家具类增长46.2%,汽车类增长2.3%。全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49亿元,比上年增长37.9%。
对外经济
2021年底,全年实际到资(验资口径)6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历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78家,投资总额161713万美元,合同外资80706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38517万美元。
金融
2021年,全年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82.27亿元,比上年增长8.31%。其中,境内存款279.86亿元,增长8.29%;境外存款2.40亿元,增长10.14%。全年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1.35亿元,增长15.48%。其中,境内贷款201.10亿元,增长15.39%。美岭小额贷款公司至2021年年底贷款余额1.8亿元。
旅游业
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556.39万人次,同比减少4.5%。旅游总收入41.99亿元,同比减少3.1%。[2]
永春县交通(3)永春县拥有交通泉(州)南(宁)高速公路、莆(田)永(定)高速公路、厦(门)沙(县)高速公路(在建)、国道355线福州-巴马(待升级)、国道356线湄洲-西昌(待升级)、漳泉肖铁路、长泉铁路(待建)、石德城际轨道(规划)等重要道路、铁路穿境而过。[16]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699 公里/1364条,其中:高速99公里,国省干线231公里,县道231公里,乡道939公里,村道123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5公里。全县共有公路1362条,其中高速公路2条、国省干线5条,县道12条,乡道174条,村道1171条。泉三高速公路途经境内65公里,3个出口,莆永高速公路途经境内34公里,2个出口。至2021年12月底,客运班线27条,其中省际1条,市际7条,县际15条,县内4条;客运企业2家;货运企业94家,其中危货2家,普货92家。
2021年,年末全县汽车保有量96959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增长8.0%,其中营运汽车6340辆,非营运汽车90471辆,校车9辆。挂车1469辆,摩托车99143辆。[2]
永春县桃溪实验小学
2021年,全县有独立幼儿园4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所),附设园82所;完小117所,小学教学点7所;特教学校1所,附设特教班5个;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级中学19所,完中8所,职专1所,电大教学点1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乡镇社区学校22所,社区教学点236个。有教职员工6556人,其中幼儿园1712人,小学(含特教)2402人,中学2432人,职专98人,教师进修学校36人。有学生81843人,其中幼儿园16129人,小学37987人,特教181人,初中17590人,普通高中7924人,职专2032人。[2]
202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2.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0.5%。全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县级90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8 家(含复评1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星创天地2家。选任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5个,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15个;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42个,市级团队科技特派员2个。科技特派员实现了镇村级服务全覆盖,有效与有根产业技术突破、乡村振兴发展相衔接,助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个,区域自动站22个。共有地震前兆台站1个(前兆测项2项),土层烈度测震台站1个,岩层强震动观测台站2个,GPS观测基准站1个,宏观观测点3个。
永春县文化馆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3次,书刊文献外借95.48万册,总流通人数47.75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25个,组织文艺活动60次、培训6期和公益性讲座18次,共有0.9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1个展览,共有2.86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8万人次。
永春县医院(5)
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8%,县、乡、村及人口百人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光缆联网,数字电视用户达7.24万户。年末全县有档案馆1个。
至2021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2个,其中县医院1所、县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福能(天湖山)医院1所,民营医院2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29所(安康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1所等),村卫生室24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1个,门诊部6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36人。县、乡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含民营机构)实际开放床位2821张。全县卫健系统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共有在编人员11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90人,卫生类专技1062人,占总数97.43%,非卫生类专技28人,占总数2.57%。按职称结构分类,具备高级职称172人,占总数15.78%,具备中级职称334人,占总数30.64%,初级职称(含未定级人员)584人,占总数53.58%;全县执业(助理)医师813人,注册护士1027人。
2021年,全年运动员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有19人次获得前八名。全县共有1个县级体育场,1个县级体育馆,4条健身步道,1个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4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3个社区多功能体育健身活动场所,25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021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9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580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2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11元,比上年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43元,比上年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10元,比上年增长11.2%。[2]
至2021年底,全县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4702人、43643、18612人,全县城乡保参保人数32.57万人,参保率98.43%,缴费人数200281人,续缴率98.06%。全年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83628人13726.61万元,累计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883人33833.6万元。2021年,已向全县14777名符合领取条件的年满6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发放养老保障金2501.83万元。
2021年,年末全县电话用户总数49.21万户,比上年末减少0.1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18万户,减少0.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4.02万户,增加0.12万户。全县互联网接入用户18.26万户,增加1.48万户。
2021年,全年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27.5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全社会用电量16380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7%;工业用电量8853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1%。
2021年,全县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966公顷,比上年增长0.84%,绿地率39.5%。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县污水处理率97%。
2021年,国家4A级景区2个:牛姆林、北溪文苑;国家3A级景区5个: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普济寺、雪山旅游区;国家2A级景区6个:老醋文创园、余光中文学馆、云河谷景区、天湖岩、中国香都、埔头农业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北溪和仙岭-汤城-观山片区;省级观光工厂3个:永春老醋文创园、彬达香文创园、顺德堂老醋文创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牛姆林、雪山旅游区、北溪文苑;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3个:呈祥乡、五里街镇、岵山镇;省四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个:岵山镇;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个:五里街镇;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6个:大羽村、茂霞村、观山村、东溪村、三岭村、埔头村、南美村、西村村、福东村、福德村、锦龙村、丰山村、吾江村、苏合村、东美村、花石社区、龙水村、东里村、新琼村、西昌村、夹际村、山后村、汉口村、紫美村、云峰村、塘溪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个:大羽村、三岭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3个:大羽村、埔头村、龙水村。
2021年,全县共有绿盈乡镇1个,“绿盈乡村”181个(其中高级版8个,中级版132个,初级版41个)。全县共有5条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的占100%,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
2017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108起,下降2.7%;死亡20人,上升9.1%;受伤14人,上升75%;直接经济损失45.8万元,下降3.9%。
永春县旅游点分布图永春县城区有宋代以来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银井、五井、龙井、虎井)。西郊许港为宋代石鼓码头遗址。西部帽顶山寨是清代林俊农民起义军根据地,大鹏山有垂云寺。美魁堂为民国十七年(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进驻横口乡福鼎村时旧址。东关镇东关桥(通仙桥)是始建于宋代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康山、九兜山、大宗山等有商周文化遗址,蓬山(五斑山)有普济寺,陈岩山有仙洞。名胜古迹还有桃溪惠明寺、壶永村崇真宫、百丈岩马氏庙、留安塔、魁星岩、乌髻岩、文庙、东溪大峡谷、雪山等一系列生态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