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

崆峒区

中文名 崆峒区
车牌代码 甘L
外文名 KongtongDistrict
火车站 平凉站、平凉南站
下辖地区 辖11个乡、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示范区
机场 平凉机场(待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平凉市
著名景点 崆峒山、太统山森林公园
民族 回、满、藏、布依
电话区号 0933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崆峒区崆峒区平凉市崆峒区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2年),此后一直为郡、府、县治所,历设过州、府、道、郡、军、太仆寺、苑马寺、行省等重要军政机构。

民国时期设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一直为平凉地委、行署、军分区所在地。

1949年成立平凉县。

1950年设平凉市。

1964年撤市复县。

1983年恢复县级市。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

2018年9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崆峒区退出贫困县区序列。[5]

行政区划

崆峒区辖11个乡、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示范区,有252个行政村1381个村民小组、14个城市社区。

崆峒区辖3个街道、6个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东关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崆峒镇、白水镇、四十里铺镇、草峰镇、安国镇、柳湖镇、花所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回族乡、大秦回族乡、白庙回族乡、寨河回族乡、大寨回族乡、上杨回族乡、麻武乡、峡门回族乡。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3.32万人,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死亡率6.78‰,人口自增率为3.9‰。在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3.9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69%。 

到2010年崆峒区总人口53.56万人,人口密度264人/平方公里,有回、满、藏、布依等30多个少数民族。

地理环境

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在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邻平凉市泾川县、庆阳市镇原县,南依平凉市华亭县、崇信县,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县、原州区接壤,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庆阳市镇原县毗邻。2016年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808.8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崆峒区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

气候环境

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15.4℃,年平均气温 10.1℃,年降雨量537.5毫米,日照2377.4小时,无霜期193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崆峒区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

崆峒区地热水主要有下白垩系盆地厚层状矿岩构成的蓄热和蓄水层,其上为第三条泥岩构成的保温或隔水层。其热源和水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地六盘山山前断裂带的补给,其地热水大概范围西至六盘山,东至庆阳宁县一带,属甘肃省陇东地热区。平凉市崆峒区西南坡村地热井,水温17-20℃,矿化度0.81克/升,水文队普查钻孔深250米揭露出下白垩系含水层,水头高土地面30余米,自流量8800吨/昼夜,水温25℃,属地热异常点[6]

崆峒区还有小水电站一处。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1300多种,沙棘等经济植物和甘草等药用植物100余种,动物资源50多种,水产资源以淡水鱼、甲鱼为主。

矿藏资源

崆峒区地下矿藏有煤、铁、铜、磷、石灰岩、水泥灰岩、白云岩、陶土、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种12大矿点,其中水泥石灰岩和化工石灰岩品位较高,储量达5亿多立方米。

崆峒区太统铁矿属小型矿床,本矿点属于二迭统山西组煤系地层中,含矿岩系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及薄层状砂质、碳质而页岩,夹菱铁矿结核。菱铁矿共有三层:底层矿厚为15米,结核连接成似层状,含矿系数6.54%;中层矿厚5.52米,结核为球状,含矿系数6.54%-3.7%;上层矿厚3.94米,含矿系数为4.87%-3.67%;主要铁矿物为菱铁矿,少量褐铁矿。铁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质储量43.1万吨。

铝土:铝土矿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产生于山西组(P1S)底部,矿产地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境内,有大台子、红庄子、王店三地,其中大台子铝土矿规模较大,其它两地皆为矿点。大台子铝土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2′31″,北纬35°22′14″,位于贺兰褶带的南端,矿床生于寒武系古地形中的喀斯特凹陷内,属陆相沉积矿物,产品位Al2O3 52%-69%,SiO2%-20%,Fe2O3 0.75%-1.8%,已探明C级储量5.5万吨。

石灰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太统山至大台子一带,长约20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地质运量储量21亿吨,其中太统山化工灰岩储量为3000万吨。矿床赋存条件好,矿体厚度大,矿石品位优,其主要化学成分Cao50-52%,MgO<1%,Fe2O3为0.29%,AI2O3为0.85%。矿区交通条件好,有宝平、平华二级公路通过,距平凉市崆峒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10公里。开发总量200多万吨。主要有水泥厂3家,水泥年总产量为60万吨;石料厂10家,总开采量约100多万吨;白灰年产量60万吨。

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崆峒区麻川乡大台子、水泉湾等地,已探明地质储量500多万吨,地质远景储量2亿吨。矿石产于上寒武系和奥陶系,露天矿床,矿体厚度大、矿石品质好,主要化学成分MgO20.8%-22%,CaO27%,MgO1.1%-2%,SiO<4%,Fe2O3,0.29%,距平华、宝平公路5公里。距平凉市崆峒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15多公里,交通条件便利。

膨润土:膨润土矿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东,东经106°48′02″-106°48′42″,北纬35°21′41″-35°22′24″。矿区地层属上三迭统延长群中亚群,共有三个矿层,累计厚度为10.64米,走向长200米至1000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蒙脱石占46%-78%,膨润土地质储量141.37万吨。膨润土具有特殊的吸水性、膨润性、胶结性、阳离子交换性和分散性及润滑性等,可在冶金、铸造、石油钻探、化工等工业中充当粘结剂、增塑剂、交换剂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6]

政治体制

政府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改局(物价局、粮食局) 教育局 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 民宗局
公安分局 监察局 民政局 司法局 财政局
人社局 建设局 交通运输局 水务局 农牧局
林业局 文广局 卫生局 人口局 审计局
环保局 安监局 统计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执法局
旅游局 地震局 崆峒山管理局 供销社 水保局

区委领导

区政府办公室 发改局(物价局、粮食局) 教育局 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 民宗局
公安分局 监察局 民政局 司法局 财政局
人社局 建设局 交通运输局 水务局 农牧局
林业局 文广局 卫生局 人口局 审计局
环保局 安监局 统计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执法局
旅游局 地震局 崆峒山管理局 供销社 水保局

政府领导

书 记:陈 铎

副书记:赵小林、高跟信、马旭怀

常 委、赵玖梅、张晓红、胡麒军、兰正芳、刘真斌、徐小军、蒋仁利、廖 亮

经济发展

以下职务截至2017年:

姓名 职务
赵小林 中共崆峒区委副书记、崆峒区人民政府区长
兰正芳 中共崆峒区区委常委、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廖 亮 中共崆峒区区委常委、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沈学英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 君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朱永刚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刘孝平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刘自成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综述

姓名 职务
赵小林 中共崆峒区委副书记、崆峒区人民政府区长
兰正芳 中共崆峒区区委常委、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廖 亮 中共崆峒区区委常委、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沈学英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 君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朱永刚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刘孝平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刘自成 崆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下降8.8%;第二产业增加值33.63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96.11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4:24.43:69.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871元,比上年增长4.67%。 

第三产业

崆峒区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百合、山药、杏干、黄花菜、蕨菜、洋芋等,畜产品质优量大,尤以牛肉、羊肉、皮毛出名。[6]

2018年完成农业增加值8亿元,可比价下降8.85%。粮食播种面积61.87万亩,增长3.84%,粮食总产量达到16.22万吨,增长4.17%。油料产量0.99万吨,下降3.73%。

2018年完成造林面积3.86万亩、育苗面积1.7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4.59%。全年新修水平梯田0.52万亩,累计达到82.10万亩。 

2018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大家畜存栏达9.46万头,其中牛存栏9.42万头,牛出栏(自繁)9.31万头;猪存栏和出栏分别为5.56万头和6.98万头。

社会事业

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51亿元,同比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24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84亿元,比上年增加15.4%;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加23.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29亿元,比上年下降9.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建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82 %,主导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5%。 

2018年主要工业产品中,水泥306.79万吨,同比增长5.2%;商品混凝土49.2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3.03%,面粉3.18万吨,同比下降22.23%,其它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20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3亿元,同比增长22.15%;税金总额3.83亿元,同比增长79.39%。实现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303.76%。 

旅游邮电

崆峒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3.6%,烟酒及用品上升1.1%,衣着类价格下降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8%,居住类上升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4%。

全区商贸流通基本平稳增长,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快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60.7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72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8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0.66亿元。全年出口创汇1360万元,比上年下降5.2%。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97亿元,同比下降24.06%。实施50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56项,完成投资4.34亿元,比上年下降64.43%;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8项,完成投资19.63亿元,同比下降33.81%;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7项,完成投资16.23亿元,同比下降42.12%;房地产项目34个,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下降5.02%。全区新开工项目63个,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4个;5000万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11个;房地产新开工项目18个。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3亿元,同比下降93.69%;第二产业投资5.23亿元,同比下降 25.92%;第三产业投资57.61亿元,同比下降21.95% 

国内贸易

2018年全区商贸流通基本平稳增长,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快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64.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8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0.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6亿元。 

财政、金融 

2018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38亿元,同比增长3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42亿元,同比增长14%。全年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5.17亿元,同口径增长16.1%,其中:教育支出7431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116万元,社保和就业支出47928万元,医疗卫生支出23124万元,节能环保支出7706万元,农林水支出5508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43290万元。 

2018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0.65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总额的41.57%,同比增长8.31%。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97.37亿元,同比增长12.13%;短期贷款余额为62.77亿元,同比下降2.76%。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2.4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总额的39.36%,同比增长5.1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16.41亿元,同比增长降2.32%;个人存款余额为199.55亿元,同比增长8.46%。全区共有16家小额贷款公司。

文体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出口创汇2509万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4.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9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8% 和6.56%。

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8.43亿元,增长81.6%。电信业务总量66.61亿元,增长84.2%;邮政业务总量1.82亿元,增长19.6%。邮政业寄递服务业务量2504.52万件,增长2.8%。其中邮政函件业务9.12万件,包裹业务8.35万件。快递业务量367.26万件,增长25.4%;快递业务收入6946.99万元,增长21.7%。年末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45万户。年末电话用户210.2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4.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5.73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27.45万户。电话普及率99.22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1.25万户,其中移动宽带用户86.3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16.71万个。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0266.72万GB。互联网上网人数148.57万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147.61万人。

科技发展

崆峒区区属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博物、图书馆各1处,藏物1514余件,藏书8.9万余册。新建6个乡镇文化站、90个农家书屋和2处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区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5%和96.5%。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数字电视入户5000户。 

2018年全区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数字影院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农家书屋262个,全区有广播电台1座,全区广播和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全区运动员参加省、市级各项各类赛事,取得较好成绩。   

医疗卫生

2018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1所,其中幼儿园161所,小学154所(其中教学点47个),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现有学生85601人,其中幼儿园17451人,小学37424人,初中18971人,高中11617人,特殊教育120人,特殊教育学校高职班18人,教职工6724人,其中专任教师6089人。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8年,全区高考报名4590人,较去年增加489人,增幅为11.9%。其中普通生报名4005人,中职生报名585人。高职院校单独测试和综合评价招生中录取966人,参加普通高考3453人。高考二本以上总体上线率51.9%,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二本以上共计录取1744人,录取率50.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上线率和录取率均创我区历史新高,高分段学生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全区有9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比去年增加7人,占全市的53%。高中阶段升学率94.01%。 

环境保护

2018年积极调研论证储备科技项目10项,推荐上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争取到位项目4项资金113万元。专利申请量194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0.772件。共促成企业完成技术交易额0.56亿元。 

安全生产

2018年全区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卫计办20个、计生服务站(室)20个,计生干部及技术人员230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78个,其中:专业机构3个(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爱卫办),区级公立医院4个(市二院、中医医院、骨伤医院、红会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每乡镇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西郊办1个、中街办2个、东关办2个),村卫生室2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农村个体诊所73个;共有卫生工作人员2204人,执业(助理)医师560人,注册护士903人,医技及其他人员741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882张,固定资产总值3.49亿元,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24台(套)。2018年全区医疗机构共接诊门诊患者637432人次,住院患者50350人次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约159吨,氨氮削减约15.5吨,二氧化硫削减约374.25吨,氮氧化物削减约375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75%以上,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80%以上,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以上。剔除沙尘天气后,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7天,优良天数比率为91.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比省政府年度目标值77微克/立方米低2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比省政府年度目标值40微克/立方米低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四项污染物浓度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泾河地表水平镇桥(国考)断面和王村大桥(出境)水质综合评价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4个城区和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3个国家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区耕地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未发生重金属、石油等新的土壤污染问题。年内未发生《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重大以上级别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发生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全区环境安全形势稳定。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19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7人、受伤23人,直接经济损失7万元。 

基础设施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9.8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9.1元,比上年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9354.3元,比上年增长1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910.1元,比上年增长2%。 

2018年全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2.72万人(在职1.46万人,离退休1.26万人),征缴收入19997万元,基金支出32610万元;失业保险的参保11614万人,征缴收入898万元,基金支出31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23.93万人,征缴保险费3739万元,为5.13万人发放养老金7010万元,待遇发放率100%;村干部养老保险的参保722人,征缴收入22万元;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础性工作,累计为3600余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2359万元;为6375名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2018年征缴保险费2313.46万元,发放养老金3323.35万元。 

交通运输

崆峒区崆峒区

2018年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808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393037人,生育保险人数18526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9.3万人。 

2018年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8972人,累计发放保障资8106.6万元;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3263人,累计发放保障资金4173万元;为864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1-11月份农村特困供养金496万元。提高了各类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标准,为225名城镇优抚对象发放优抚金165.9万元,为1417名农村优抚对象发放优抚金548.3万元,为214名伤残人员发放伤残金326.6万元,为114名退役士兵发放兵役优待补助金581万元。 

风景名胜

2012年,崆峒区完成投资6.2亿元。

2012年,崆峒区新建三天门和新生巷社区,新民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主体,重点乡镇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建成,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和基层派出所业务用房项目顺利推进。

2013年崆峒区平沿路改造二期、东大门道路改造一期、大岔河桥、羊渠沟桥全面建成。投资1.6亿元,实施以“八沟一河”为重点的城市防汛安全隐患治理工程,累计铺设雨污水管道13公里,砌筑护岸4.5公里,安装护栏2.3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5%。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建成虎山公园、南部面山绿化、平沿路二期绿化亮化和老城区绿化改造提升等项目,新增城区绿地3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4.3%。2.5万平方米公租房和1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建成主体,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楼6万平方米,16个住宅小区建成商品住宅5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5平方米。

崆峒区东瞰西安,西上兰州,南赴宝鸡,北抵银川,绾三省而连六县,自古就是陕甘宁三省(区)交通枢纽。比邻周边城市在200-400公里之间,宝中铁路、312国道、银武高速贯通境内,随着宝(鸡)平(凉)、天(水)平(凉)高速,天(水)平(凉)、西(安)平(凉)铁路的建设,将形成以5条高速公路和3条铁路为依托,国道和一、二级公路为骨架,县乡村道路为支线,辐射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二、三小时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凸现。区内分别设有客、货站点,公路交通辐射周边三省,区内公交事业蓬勃发展。

2010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9738万元。

2010年全年公路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6495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4304万人公里;铁路旅客发到量90.59万人。铁路货物发到量317.72万吨。

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130.8万元。2010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9247户。

2010年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89101户。2010年年末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32813户;数字数据网用户(DDN)188户。

历史文化

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04亿元,增长4.1%。全年公路客运量3374.5万人次,下降17.8%;客运周转量18.42亿人公里,下降23%。货运量4951.72万吨,增长8.5%;货运周转量143.37亿吨公里,增长10.2%。 

2018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25.19万辆,增长7.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2.61万辆,增长7.8%。民用轿车保有量10.73万辆,增长9.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0.2万辆,增长9.5%。 

文化现象

崆峒区风光崆峒区风光(20)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和“西镇奇观”之美誉。

1994年以来,崆峒山先后被认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2002年全面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崆峒山》4张一组景观特种邮票,崆峒山登上了“国家名片”。

南山生态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太统森林公园,“西来第一园”——太统森林公园,位于崆峒区西郊3.5公里处。占地面积21.7万亩。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天然动植物园。景区森林覆盖率70%,木本植物33科90多种,草本植物3000多种,实用真菌20余种。

十万沟,十万沟—大阴山景区位于崆峒山西南,河峡谷南侧,距城约20公里,麻武乡城子村境内。景区面积23.8平方公里,是崆峒区天然林资源区和旅游风景区。石崖间“将军窑”、“藏军洞”、“击鼓窑”以及上“教坪”、“仓房梁”,“将官墓”、“仰驾山”等古遗址仍存。较著名的风景点有“虎跳崖”等景观。

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崆峒古镇·问道驿站清福山,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东南塬畔,距城区20公里。山下为西兰、宝平、平镇3条公路交汇处,也是宝中铁路由南向西的转折处,为陇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山上有楼台殿阁60余间,道观僧院10余处,统称三宫四台七宝殿,且多石刻、壁画。1980年辟为自然风景区,建有三清殿、无量殿、雷祖殿、百子宫、三官殿、三圣宫、财神楼、药王洞、地母殿、三皇殿、五圣宫、太宝殿、灵官洞、山门、洪元桥等。洪元桥下有洌泉。

柳湖,是陇东的自然山水园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独特的景观。被人们誉之为“柳湖晴雪”,为平凉八景之一。公园位于崆峒城廓西北隅,西兰公路南侧,东西长480米,南北宽185米,总面积133亩,其中湖水面积41亩。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潜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说,其中西湖深1.5米,东湖深2~3米,特别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负盛名。

大阴山大阴山柳湖始建于宋神熙元年(1068),时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莳花植柳,建造避暑阁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韩潘昭王占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读书堂”、“文澜桥”、“养正轩”等建筑。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写了《颂暖泉》即《重修平凉暖泉碑记》。民国十五年(1926)柳湖书院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解放后,仍相继被一些学校、单位占用,1977后单位迁出,恢复公园,增其旧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开放。

明宝塔,明宝塔在平凉城东马道门外之宝塔梁上,是为进入平凉之显著标志。因其地势险要,扼控古道要冲,故自清初以后,常有重兵驻守。民国时期,曾驻有军部、集团军总司令部。建国后,曾设学校或为机关驻地。自1980年后,迁平凉地区博物馆于此。1994年定为旅游景点,免费全日开放。

宝塔公园历史悠久,据志书载,其地原为延恩寺,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辟为正学书院。明武宗正德11年(1516),御敕重修宝塔,至嘉靖25年(1546)春建成,并在塔前建新塔寺。此塔形制为七级八角锥状楼阁式无基座砖塔,高27.5米,底部周长36.6米。底层面南设拱门,二层以上每层各面均有券门,内设木梯、阁板,供登高眺远。三至五层设佛龛,雕栏护,砖雕斗拱,镌云纹花卉,上覆琉璃瓦。各层檐角缀饰兽头铁铎,终日叮当作响。塔顶呈八角伞形,亦琉璃瓦覆盖,塔尖为铁铸斗托小塔。塔西旧有真武庙一座,嘉靖后期又于塔寺东侧建东岳大帝庙。有大殿、献殿、配殿、厢房、戏楼。临街山门巍峨,石阶重重,道旁又建高大重檐石牌坊一座,楣刻“东岳大帝行祠”。对面为石砌砖雕九龙巨碑,碑面九龙翻腾,生动活跃,中嵌石匾镌“国祚绵延”,上方悬雕“三星八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基座上雕有二十八宿。

2003年,搬迁了周围单位,扩建了绿地,开挖恢复了东湖,是其成为继柳湖公园之后,城区又一重要休闲娱乐场所。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肃省4个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郊12公里处,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是新兴的地质旅游胜地。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总面积83.6平方米,地质公园建设保护的地质遗迹景点共有58处,其中丹霞地貌景点47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景点5处,外动力地质作用景点6处。

崆峒山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分布广,连片集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保存完好,极富特色,属我国独有,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了极佳场所。

凌空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境内的崆峒山,是一座无基座的七级八角砖塔,塔高近30米。

凌空塔是宋代建筑,楼阁式,8角7级,每级间距较大,无基座、两层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砖做出门、窗、柱、额枋、斗拱、椽、飞头等形制和精细的雕饰。

凌空塔上生长有两棵百年松树,构成了“古塔托松”的绝景观,是崆峒山重要的景点之一。

龙隐寺龙隐寺龙隐寺,位于城西3.5公里处的龙尾山下,占地约300亩。据《平凉市志》载,龙隐寺原名“灵隐寺”、“兴教寺”,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在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宗李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马嵬坡挥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曾在灵隐寺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而龙隐寺又是皇帝曾居过的地方,故“龙隐寺”之名沿用。

龙隐寺所在的龙尾山,东西绵亘5公里,植被面积近26.7万平方米,是一座“岚霭弥漫,淹没寺观,一泓秋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的名山。尤为奇绝的是,在一悬崖峭壁上,有一殿宇悬空,上接蓝天,下临深渊,树遮花掩,犹如仙阁,景色十分壮观。龙尾山的中下部有清泉4眼,泉水清澈透明,寒暑不易其形,旱涝不改其盈,千百年来,水位稳定不变。山上还有一“灵湫”,又名“龙泉”,泉水从一乳石缝隙间喷涌而出,遇悬崖后旋转激散,形似玉盘筛珠,古有“龙泉滴珠”之称,系平凉八景之一。

民族文化

名优特产

陇东即甘肃东部的简称。陇东主要指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县、区(市),它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戎、狄、羌、薰育(匈奴)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汇入河西走廊。陇东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人物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陇东皮影音乐深受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响,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乐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数班子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

陇东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要求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陇东皮影雕刻艺人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早期陇东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纹样和色彩简单概括,往后发展,皮影高一尺左右,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其整体造型是头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身上的若干关节,根据动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种动作。清末,陇东皮影出现了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金銮殿”,称之为“大片”,尺寸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陇东皮影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陇东窑洞,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

陇东的穴居窑洞,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据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证,泾河流域的黄土层厚度可达百米以上。而且这一带的黄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陇东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则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3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陇东人讲究地气、根气,地坑庄处在天地的层层环抱之中,所以陇东人住地坑庄,从心底里便有一种安然长久的瓷实感。

陇东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穴居窑洞派生出来的窑洞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独特的民俗很多,实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陇东社火,每逢过年闹元宵,陇东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携幼,

车社火车社火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流。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不像从前那么火爆了。

陇东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单就上面三种社火形式说,在我国戏曲的初始,就曾有过真人学假的阶段,如宋代出现的“肉傀儡”。所谓“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着扮着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游行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转和舞蹈。我们陇东的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实际上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续,其表演形式古与今是一致的。他们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将,披甲戴盔,持名种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车马游行。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的传承关系,对我们保留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无裨益。

崆峒武术,从有关崆峒武术的相关史料看,武术与崆峒山有关的就是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时,葛怀敏定川砦之败,西夏之兵南下抢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师徒曾在崆峒山保护了附近的群众及御书院,朝廷赐法淳等人紫衣。这是惟一的根据。以后崆峒山数起数落,明初已很荒凉,初为西德王所有,以后转给韩王才有大规模的修建。清代王辅臣之乱以后,龙门派进入崆峒山,才由僧转道,而在各代换代之际,遗憾的是对崆峒武术再无传载。

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曾颇为盛行过,然而其有关历史渊源、内容特点、拳缘关系与拳承所及,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崆峒山几遭劫难,这方面的专著遗文极少,只能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捡到片言碎语,很难反映出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或某一个时代的全貌和详细情况。真正的崆峒武术应源于崆峒山下,泾河两岸,陇东大地。流传自今的五大门派十二个拳种,三百多个武术套路,各有师承,名人辈出。据宋代郑文宝《萧关议》载:“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争,自古以来在山下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太元十九年,符登与姚兴战斗,引兵马入屯山;五代十六国时期赫连定居平凉,攻于可兰(今宁夏);唐刘昌和后唐段秀实守弹筝峡,拒吐蕃,都是为了在军事上取胜而借助这一天险的。李白“世传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有碑文记载的当数崆峒区白水大潘和白庙贾家洼,在清乾隆年间出过武举。因同治年间西北回民暴动,史料毁于一旦,现无详细资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举传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后人称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会获优秀传统项目奖,其徒潘生龙、刘长有在平凉授徒颇多。贾家洼武举传人贾万忠,解放后在平凉授徒众多。

崆峒区崆峒区崆峒武术崆峒武术近百年来,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山道家留传下来的武术套路,而且还包括近百年来传入平凉的查、华、花、炮、洪、红、陈、杨、吴、孙太极拳,还有近30年传入平凉的通背、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道光同治年间,在社会较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武术家不拘于在本地传艺,而且到各地学习交流传艺,有些来到平凉授徒。陕西泾阳人王复盛,擅长拳脚,串子(擒拿),其孙王麟武10岁习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韩道士为师,学得猴拳、棍术、鞭杆各一套。民国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凉定居的回族拳师郭景华,丁鸿奎老拳师,精查拳、枪术、刀术,技击、散打。陕西泾阳人杨振纲擅长棍术。陕西人王耀东精通红拳、炮拳、棍术,在平凉授徒颇多。抗日战争前后来平凉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甘肃临夏人居世安;陕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特别是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3位老先生武德高尚,为发展崆峒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已被列入中华武术名人录中。马恒福擅长查拳、炮捶、技击,套路内容完整丰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弹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枪、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套路各为十路,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潇洒大方。居世安擅长红拳、六合燕青拳、枪术、棍术,尤其陈式太极拳小架,得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鸿烈真传,演练起来刚柔相济,美观大方。童天祥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80余岁时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难动作朝天瞪,单双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3位老先生来平凉定居,一生授徒众多,为崆峒武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平凉授徒传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苏宝珊、魏琦、张学义。

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凉武术向前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武学内容,1980年以来在平凉传授武术的有潘生龙、刘长有、童世英(回族),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等,授徒众多。颇有建树的为童世英、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经初步调查统计,“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12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300多个武术套路,深受群众喜爱。较为流行的套路有60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关东红拳、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小架、大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枪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水箱条子棍、盘龙棍、铁牛棍、蒲昙棍、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枪术有锁口枪、五虎断门枪、高家枪、赵家枪、梨花枪、金枪、六合枪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枪、棍进枪、双拐进枪、朴刀进枪、板凳进枪、枪进枪、棍打醉汉、对刺剑等。

崆峒武术崆峒武术崆峒武术中,武林英杰辈出,代代有传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杨振纲、郭景华、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辈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其中:童世英、拜少宝名誉武坛。童世英、马明星为平凉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1983年被国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马卫红、者红霞、于金龙、兰明哲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崆峒武术是祖国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崆峒武术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这一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需要市上有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组建成立“崆峒武术馆”,并尽快相应组建民间“崆峒武术研究会”和“崆峒武术协会”群众团体,旨在弘扬崆峒武术,把崆峒武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而为平凉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三大武术流派。始祖于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燕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97年随中国武术团出国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崆峒勇”、杜甫诗:“崆峒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崆峒武术崆峒武术明代韩王妃香炉明代韩王妃香炉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崆峒文物,崆峒是甘肃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

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崆峒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荣誉记录

豆腐脑,豆腐脑是一种极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卤。卤是由黄花、木耳、口蘑、肉丝加团粉熬成。有回、汉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脑极相似,靠锅底部分呈面筋状。

孜然羊小腿,风味特色:滋味浓鲜,原汁原味,外香里嫩,滑顺爽口。

水饺,风味特色:外软里嫩,皮簿见馅,味鲜可口。

康健卤肉,风味特色: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色泽红润,油而不腻,甜美爽口。

羊肉泡馍,已有六十年经营历史,是独特的伊斯兰风味食品。平凉羊肉泡馍选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质肥嫩可口,采取“单走”,即羊肉和泡馍分别送上,肉汤清而不腻,鲜而不膻,辅以香油、油泼辣子、香菜、大蒜。吃过的人们赞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饭后一碗“三泡台”盖碗茶,令人心旷神怡,美食之乐,油然而生。羊肉性热,含高蛋白成分,老幼皆宜,经常食用,可健身壮体,实属冬令大补佳品。

平凉烧鸡,风味特色:具有鸡体肥大,造型美观,色泽金黄,焖烂脱骨、爽口不腻,鲜嫩浓香的特点。

词条图册

明代铜造像明代铜造像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好学博文,曾为隋纳言上士,专掌文翰,后升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升任内士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书监、礼部和吏部尚书。享年66岁。一生为抢救历史典籍、制礼作乐、完善刑律贡献甚巨。

赵时春(公元1506年-?),字景仁,平凉南郊浚谷村人。赵时春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文追欧、苏,为后世敬仰。著作有《浚谷集》17卷,《赵浚谷诗集》6卷,《赵浚谷文集》10卷,《浚谷文抄》2卷。

刘琦,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静宁)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精通兵略,长于骑射。南宋初建时,宋高宗任命刘琦为阁门宣赞舍人、知岷州、陇右都护。长期驻守边塞与夏兵作战,屡建战功,威震敌胆。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累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一生酷好文学,仕宦期间,好交名人文士,颇嗜“传奇志怪”,所著《玄怪录》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这些志怪作品,继承发扬了汉魏六朝以来志怪艺文的特长,对唐以后小说创作有较深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皇甫谧(公元215-282),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历经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屡诏不仕,专以著述为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述颇丰。尤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皇甫规(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读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历任太山太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拜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护羌校尉,终年71岁。一生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尽力国事,不计私利,在朝野享誉很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