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区

肥乡区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中文名 肥乡区
所属地区 河北省邯郸市
地理位置 河北省南部
下辖地区 5个镇、4个乡
方言 晋语-邯新片-磁漳小片-肥乡话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区长 赵鹏飞
电话区号 0310
坐标 东经114º37′~115º01′、北纬36º29′~36º40′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今肥乡区域,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  。 战国赵惠文王时,为嘉许以身殉国的相国肥义,将肥乡区所属地域追赐于他,史称肥邑。

西汉于区域内东北部置列入县,属广平国。 征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设即裴侯国。 地节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设邯沟侯国;二侯国均属魏郡。 肥乡区肥乡区

新莽时,改列人县列治县,更即裴为即是。

东汉废即是、邯沟两侯国,列治县复名列人县;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与列人县同属广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 漳县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县又分出斥漳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属魏郡。

北齐时,列人县废。

隋开皇十年(590年),肥乡筑土城城墙。

隋大业三年(607年),肥乡、清漳两县属武安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肥乡县改属紫州。

五代肥乡县属洺州。 肥乡区肥乡区

宋,肥县属 河北西路洺州。

金,肥县属河北西路洺州。天会七年(963年),肥乡县领 新安镇。

元,肥县属 中书省广平路。

明,肥县属京师 广平府; 弘治十四年(1501年),县城遭遇洪灾淹没。洪水退后,在城外修筑了堤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城墙建角楼,城内开挖四十条排水沟,解决县城排水的问题。崇祯十二年(1639年),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全部用特制的城砖砌垒,周围五里共一百一十八步。

清,肥县属 直隶省广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肥乡建造了瓮城,有四门,东门曰玉川、南门称阳和、北门为永安、西门谓长乐。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肥乡县属直隶省冀南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大名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同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建伪政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31日,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8月,属冀南第二专员公署;不久,属冀南第三专员公署。 肥乡区肥乡区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五月,属 华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39年)八月,属 河北省人民政府 邯郸地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15日,肥乡县城解放。

1958年10月,肥乡县并入曲周县,部分地区并入永年县。

1960年5月,曲周属 邯郸市。

1961年6月,肥乡县从 曲周县分出,恢复肥乡县建制。

1970年,属邯郸地区。

1993年,属邯郸市至今。

2013年,撤销辛安镇乡,设立辛安镇镇(冀民函[2013]176号)。调整后,辖3个镇、6个乡:肥乡镇、天台山镇、辛安镇镇、大西韩乡、毛演堡乡、元固镇、屯庄营乡、东漳堡乡、北高镇。

2015年,撤销大西韩乡,设立大寺上镇(冀民函[2015]176号)。

2016年9月30日下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调整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肥乡县,设立邯郸市肥乡区,以原肥乡县的行政区域为肥乡区的行政区域。

2018年4月3日,肥乡区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标准,拟按程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9]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批准肥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10]

2022年1月5日,撤销元固乡设立元固镇,撤销旧店乡设立北高镇。[7]

行政区划

肥乡县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历史上肥乡县曾两次被撤销;境域最小时只有现境域的二分之一,境域最大时有近两个现辖区面积;区划最多时42个行政乡,最少时只有3个行政区。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肥乡区域域是由邯沟侯国和列入县西部构成。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肥乡县。十六年(596年)原列人地设清漳县。

唐会昌三年(843年),清漳县并入肥乡县。

至明、清、民国三代,肥乡区域域“东西广袤八十里,南北延袤四十里。”其四至是:“西至邯郸梨林堡界三十五里,南至成安县雾睹营(也名雾观寺,即今店上)界十五里,东至广平县李白营界三十五里,北至永年县大由村界(现属曲周县)二十八里。”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成立邯(郸)永(年)肥(乡)边区(相当县级)。10月,邯永肥边区撤销。成立永(年)肥(乡)(后改为功岑县)。这时,肥乡县的境域只有现在境域的二分之一,这是肥乡县有史以来辖区最小的时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成立磁(县)肥(乡)办事处(后改称磁肥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功岑县撤销,并入肥乡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肥乡县二区24个村划归永年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磁肥县撤销,所辖原肥乡县村庄,归肥乡县建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肥乡县第六区划归永年县。

1958年7月30日,广平县并入肥乡县。这是肥乡县有史以来所辖区最大的时期。10月,肥乡县撤销,并入曲周县。1961年6月1日,恢复肥乡县建制。

1962年3月1日,原广平县从肥乡县分出,后又将赵村、积善2村再划回肥乡县。此后,肥乡区域域边界、形状和面积没有变化。

2022年,肥乡区辖5个镇、4个乡: 肥乡镇、 天台山镇、 辛安镇、 大寺上镇、 毛演堡乡、 元固镇、[7] 屯庄营乡、 东漳堡乡、 北高镇。肥乡区政府驻肥乡镇广安东路1号。

政府领导

刘亚洲:区委书记[11]

赵鹏飞: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区长[11][1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肥乡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东部。介于东经114º37′至115º01′、北纬36º29′至36º40′之间。东与 广平县交界,南与 成安县相连,西与 邯山区接壤,北与 永年区、 丛台区、 曲周县毗邻。辖区西端距邯郸主城区9千米,距邯郸机场30千米。

地形地貌

地质

肥乡区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地质构造位置处于地朝准地台(Ⅰ级)华北断拗(Ⅱ级)临清台陷(Ⅱ级)邱县一肥乡断凹(Ⅳ级)内。据石油钻井揭露,在肥乡一带,前第三系基岩可能以肥向斜为主体受到馆陶西断裂的影响,表现为单边断裂一不对称向斜型。其凹陷沉积中心在肥乡东南15千米。其中推断东营组一沙三段厚约1500米。肥乡地层第四纪厚度大,全境无基岩出露。

在地质新生界,下第三系是华北及本区找(石)油的主要目的系层。而第四系厚度达1700米,为地下水存储系层。两系地质在肥乡境钻探的具体揭露是: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岩性以深红、棕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与浅棕、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岩互层。视厚度70米至100米。

第四系下更新统:岩性以棕黄色粘土、亚粘土夹细砂、主粗砂为主,夹砂砾层、肥25孔、肥28孔见有玄武石。视厚度200米。

地貌

肥乡区全境处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西南略高,东北略低。

最高点为寨中堡村偏北0.8千米处,海拨55.4米;最低点为瓜精庄东南0.3千米处,海拨41.4米,相差14米。

境域基本处于漳河冲洪积扇区,按《河北省地貌图》分类,属于堆积平原区之新冲积平原亚区,以扇上平地或缓斜地为主,间夹古河道微高地和扇上洼地,呈北东向狭条带状分布。地貌主要类型有:故河道(自然堤缓岗)、微斜平地(二坡地)、决口扇形地和小冲积锥、洼地等,其中故河道、二坡地、小扇形地、洼地等,分别占总面积的23%、21.6%、5%和47.9%。

气候

肥乡区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中纬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显著,四季差异明显。春季,风多而风速大,降水少,温度低,升温快,干旱严重;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多而集中;秋季,天气晴朗;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少。气候总的特征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日照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5.43×10J/m,其中大于或等于0℃的辐射量为45.43×10J/m,大于或等于10℃为36.11×10J/m。年平均日照为2767小时,年平均日百分率为61%,日照时数日平均为7.6小时。日照时数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我,平均785.1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28.2%,其中最多的5月份,日照时数为305.9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11.0%;冬季最少,平均为566.9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20.4%,其中2月份最少,平均为186.4小时,占年总日照数的6.7%;夏秋两季介于冬春之间,分别为:754.7小时和660.4小时。

气压

一年四季中,气压以冬季为较高,多年平均气压值为1017.1百帕(hPa),全境多在高压控制下。其中以1月份为最高,平均气压达1021.4百帕。夏季为较低气压季节,平均气压值为998.9百帕,即夏季以低压控制为主。其中以7月份为最低气压月份,平均气压只有997.1百帕。春秋季节为过度季节,分别为1008.9面帕和1014.0百帕。年平均气压值为1010.7百帕。各月平均气压值波动范围在标准大气压值(1000.0百帕)的—0.3至+22.0百帕。

气温

多年年平均气温13.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6.7℃,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2.7℃,年较差为29.4℃。极端最高气温为42.0℃,出现有2次,分别在1962年7月10日和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2.5℃,出现在1972年1月26日。年积温平均为4736.6℃,平均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为4945.1℃;负积温为—208.5℃。

地温

在1962年至1996年间,地面平均温度在14.7℃。一年中,各月地温差异较大,6月份为最高,平均温度为31.6℃;1月份为最低,平均温度为—2.2℃,年较差达33.8℃。极端最高地温为68.6℃,出现在1962年7月6日;极端最低地温为—24.5℃,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

降雨

从1962年至199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13.2毫米。降水最多年份为1963年,年降水最高达1036.0毫米;降水量最少年份为1965年,年降水量仅为248.2毫米。降水量在一年中,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多而集中,平均为327.9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63.9%,其中以7月份为最多,平均降水量为163.9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31.9%;秋季次之,平均降水量为95.4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8.6%;春季降水量较少,平均降水量为68.7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3.4%;冬季降水量最少,平均降水量为16.2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3.2%,其中1月份是全年中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平均降水量为3.9毫米,只占年总降水量的0.8%。最大日降水量为166.3毫米,出现于1994年7月12日;最大过程降水量为1963年8月2日至10日,过程降水量为535.9毫米。

降雪

自1962年至1996年,平均初雪日为12月6日,终雪日为3月5日。初、终日期之间的日数平均为89天。最早降雪日期为10月31日(1989年),最晚结冻日为1月23日(1968年)。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9天,降雪日数最短为23天(1963—1964年);最长降雪日数为39天(1982—1983年)。

降雹

降雹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肥乡主要集中在6至8月份,而以6月下旬和8月中旬为最严重。历年统计,平均年降雹0.7次。一日之中,降雹集中于14时至19时为最多。

肥乡处于大陆性气候区,受明显的季风影响。春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北风占优势,夏秋两季南北风交替出现。年平均风速为3.3为/秒,最大阵风速曾出现过20.0米/秒,出现在1966年4月6日。各月中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4.3米/秒;8月份风速最小,平均为2.5米/秒。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170米/秒,日数为19.3天。大风日数以春季为最多,平均为9.8天;秋季最少,平均为2.2天。

1962年至1996年,肥乡平均无霜期为201天,最长无霜期为225天,最短无霜期为178天。在80%的保证率下平均为189天。平均初霜冻在11月22日,最早是9月30日(1970年),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理万机196年),平均终霜冻日在4月11日,最早为3月4日(1967年),最晚为4月21日(1978年)。

1962年至1996年,平均雾日为21.4天.以冬季出现较多,平均3.7天出现一次,其中以12月份最多,平均为4.2天,这主要是空气中水汽与较低低空温易凝结的结果.秋季平均出现日数为2.7天,春季出现日数平均为10天.一年中以夏季出现雾的日数最少,平均仅有0.6天,这主要由于空气温度较高.其中以6月份为最少的雾日数,平均仅有0.3天。

湿度

肥乡由于受季风环境的影响,年均相对湿度为67%,春季最小为60%,夏季最大为72%,秋季为71%,冬季为63%。月均相对湿度以6月份为最小,为57%;以8月份为最大,为82%。

蒸发

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959.1毫米,四季颁布不均,以夏季为最多,蒸发量平均为726.4毫米,其中以6月份为最多,蒸发量平均为352.8毫米;冬季最少,蒸发量平均为181.1毫米,春秋位于中间,分别平均为692.7和359.0毫米。

土壤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1981年),肥乡土壤共分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47个土种。其分布特点是随微地貌起伏呈有规律的分布,随河流沉积规律平行故道呈带状或班状分布,从岗到洼,沙、壤、粘分布的过渡性,嵌壤性非常强。

区域内土壤成土母质均匀为古黄河、漳河等河流冲积物,依附着河流“紧沙、慢淤,不紧不慢两合土”的沉积规律,形成今日土壤质地沿东西方向呈“沙—中壤—重(粘)”规律性的分布状态。概括地说,土壤质地以北口一带为最重,其次是白落堡、旧店一带;最轻的是肥乡镇一带,其次是天台山镇和北高一带。

肥乡土壤耕层养分含量,除速效钾较为丰富外,其他几种养分均较缺乏,而且不同地点含量高低不均,总的状况是:“高钾、低氮、缺磷、有机质少“。

水文

肥乡区境内无自然河流流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接纳 成安县、 邯郸县沥水径流的客水,以及岳城水库灌区的供水。

肥乡区地下水主要贮存于新生界第四系各层结构松散的岩层中。该层含水沙层结构松散薄乱,据测估,可采量每平方千米约为13.77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约为68987万立方米,年采量约为68321万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直接渗入为主,其次是渠灌、井灌回归补给。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3年,肥乡土地总面积496平方千米,折合49600公顷,人均占有地2.55亩。耕地总面积为40301公顷,农业人口均占有耕地2.19亩。在总耕地中,有旱地550774亩,有效灌溉耕地为36630公顷,中耕地面积90.89%,林地面积69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9%,人均0.35亩,林地面积有各种果林共3489.2公顷,占耕地面积8.6%。

矿产资源

石油

肥乡区有两个潜在的生油岩系,即下第三系河沙街组一孔店组和下白垩—侏罗系,两套生油岩系厚度均在2000米以上,局部可达4000米至5000米。

石膏

肥乡区存在着两套含膏岩系,即中奥陶统含膏碳酸盐岩系和下第三系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内陆湖盆油页岩含膏岩系,有可能贮存大石膏矿层。

肥乡区共古生界底普遍发育有石炭一二叠系今煤岩系。

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 茅草、 芦草、菅草、 刺蓬棵、 艾蒿、 茵陈蒿、苍耳棵、车苣麻、 狗尾草、牛缏草、板板草、蒺莉苗、抓地秧、醋溜酸、 灰灰菜、 蒲公英、 扫帚苗、 猪毛菜、 刺儿菜、 荠菜、大花苗、 野薄荷、地黄、 兔丝子、米布袋、红眼棵、小虫盘等。 肥乡区肥乡区

野生动物有哺乳类: 野兔、 黄鼠狼、 田鼠、 鼢鼠、 刺猬、老鼠;另有:獾、狐、狸等。

鸟类: 麻雀、灰鹊、 猫头鹰、 啄木鸟、 布谷鸟、 斑鸠、 燕子、 鹌鹑等。其他如: 乌鸦、 喜鹊、 鹰、鹞、青鹣、 鹕、 沙鸡、雁、雕等。

两栖类: 蛙、 蟾蜍。

爬行类:蛇、 晰蜴、 壁虎等。

昆虫类:蝗虫、蚂蚱、蝇、 蚊、虱、 臭虫、蚤、蝶、蝉、蚂蜂、 土蜂、 蟋蟀、 螳螂、 蝼蛄、 金龟子、 尺蠖、 蚕、 蜣螂、 萤火虫、 瓢虫、 蚜虫、草铃、棒象、 蜘蛛、 蝎子、 蜈蚣、 蝈蝈、蛴槽、 金针虫、 地老虎等。

软体动物: 蜗牛。

环节动物: 蚯蚓。

人口信息

2018年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13236人。全年出生人口4448人,出生率为10.93‰,死亡人口2496人,死亡率为6.14‰,自然增长率为4.79‰。2018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01%,比上年提高  了1.86个百分点。[13]

经济发展

综述

肥乡区肥乡区

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初步测算,完成10810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7259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68332万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5460万元,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162元,比上年增长8.6%。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7%,比上年提高1.94个百分点。

2018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4.5%、44.4%,分别拉动GDP增长1.01个、4.05个和4.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23.2:45.5:31.3调整为22.9:43.3:33.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7.1%,比上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13]

第一产业

肥乡区肥乡区

2018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7752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完成287074万元,增长3.3%;林业产值完成9113万元,下降3.25%;畜牧业产值完成122530万元,增长4.76%;渔业产值49万元,增长3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48986万元,增长17.78%。

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337088.8吨,比上年降低4.51%。棉花总产量达3929.9吨,比上年降低8.74%。蔬菜总产达689338.5吨,比上年增长11.56%。其中食用菌总产达30617.8吨,比上年增长10.29%。油料总产量达4692吨,比上年降低2.18%。

2018年肉类总产31640吨,比上年增长0.4%,猪肉产量19437吨,比上年增长6.2%。禽蛋产量37541吨,比上年增长9.4%。大牲畜年末存栏1.95万头,比上年下降8.0%,出栏1.93万头,比上年下降4.5%,猪存栏10.74万头,比上年降低7.0%,出栏24.93万头,比上年增长4.5%。羊存栏15.80万只,比上年降低13.8%,出栏30.06万头,比上年降低14.5%。

2018年底,全区形成瘦肉型猪、食用菌、圆葱生产等8个基地,拥有康惠畜牧、泓昊昌肉鸡等24 家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2.5%,比上年提高了个1.15个百分点。[13]

肥乡区肥乡区

第二产业

肥乡区肥乡区

2018年,全区新增入统工业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012595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利税77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实现利润60233.2万元,比上年增长4.1%。

2018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0024万元,比上年增长7.8%。资质在四级以上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产值完成58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1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不含农户),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8.6%,高于工业投资48.1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38.8%,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9.7%。

2018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9774万元,比上年增长23.1%。房屋施工面积760691平方米,下降14.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45402平方米,下降40.9%;商品房销售面积106957平方米,增长64.3%。

商业

201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0488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批发零售业完成343745万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宿餐饮业完成61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对外经济

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13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93.7%。外贸出口总值完成12790.4万元,比上年增长45.4%。

财政和金融

2018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37249万元,增长24.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1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各种税收收入为125304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1.3%,较上年提升了2.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77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4.1%。

2018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01465万元,比年初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达652870万元,比年初增长13.8%。[13]

社会事业

环境保护

2018年9月,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报:由各有关市政府会同各环境监察专员办对月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变化幅度或PM2.5平均浓度值同比不降反升累计3次的肥乡区主要负责人进行公开约谈。[14]

基础建设

2016年,肥乡区建设了希望街南北延、九鼎街南延等城区道路19条,硬化城中村小街巷100多条。辛安镇乡和大西韩乡实现撤乡设镇,天台山镇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宜居小镇和省重点培育的特色小城镇。建成了幸福大道,改造提升了肥馆线、西瓜线、贾南线,新建乡村道路375千米。建设了7个省级美丽乡村和36个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西南庄村入选河北省第一批健康村镇。

科学教育

肥乡区肥乡区

2018年,科学技术支出4085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1.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0%。

2018年,全区拥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26007人,专职教师1985人。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4430人,专职教师315人。小学79所,在校学生44730人,专职教师2279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412人,专职教师181人。[13]

医疗卫生

肥乡区肥乡区2018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0个,床位1670张,卫生技术人员2037人,医师数799人。[13]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46元,比上年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01元,比上年增长11.2%。[13]

社会保障

2016年,肥乡区完成了63个贫困村出列、7.03万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产业扶贫股份合作制一般贫困户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市范围就医即时结算。建成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建成分配保障性住房42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70户。建成了区中心敬老院,荣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

交通运输

肥乡区西邻 京广铁路、 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309国道、邯济铁路、青兰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省道定魏线纵贯南北,邯黄铁路从城区东侧穿过。

风景名胜

肥乡区肥乡区

窦默墓碑

窦默墓碑位于肥乡区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宽1.1、厚0.33米。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

肥乡区肥乡区

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县元固镇西屯庄,[7]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是赵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国,号平原君,他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卒于赵孝成五十三年,葬肥义之乡。

肥乡区肥乡区

井堂寺

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肥乡区城北一千米处,南邻309国道,东邻城区至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寺内圣井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肥乡区肥乡区

窦默墓碑

窦默墓碑位于肥乡区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宽1.1、厚0.33米。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

肥乡区肥乡区

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县元固镇西屯庄,[7]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是赵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国,号平原君,他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卒于赵孝成五十三年,葬肥义之乡。

肥乡区肥乡区

井堂寺

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肥乡区城北一千米处,南邻309国道,东邻城区至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寺内圣井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记录

窦默(1196—1280),字子声,又名汉卿,肥乡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张学颜(1523—1598)明大臣。字子愚,号心斋,肥乡彭固村人,嘉靖癸丑进士。历任由曲沃知县、御史、辽东巡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之职

词条图册

2018年5月,河北省环保厅发布4月份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肥乡区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48分名列第126位。

2018年6月,肥乡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5]

2018年10月,肥乡区入选第三批河北省创新型区建设试点名单。[16]

2021年5月,河北省民政厅确认肥乡区为河北省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3年。[1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