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中文名 兰亭集序
作者 王羲之
创作年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4]

创作背景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作品鉴赏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影响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5]

作品评价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6]

作品争议

《兰亭集序》在唐太宗去世之后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谜题。

首先是《兰亭序》墨迹真本的去向。据唐人的记载,《兰亭序》墨迹原本在唐太宗去世后被埋进了昭陵。何延之《兰亭记》载太宗在临去世前要求唐高宗将他珍爱的《兰亭序》墨迹原本随葬。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唐高宗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将《兰亭序》墨迹原本葬入昭陵。宋人周越也有同样的观点。不论是哪一种记载准确, 《兰亭序》墨迹原本被葬入昭陵大概是没有问题的。唐人韦述在《集贤记》中也说《兰亭序》相传已入昭陵玄宫。唐末,割据关中的军阀温韬曾经大肆盗掘唐代诸陵,其中包括昭陵。据《旧五代史?温韬传》,当年温韬将唐太宗昭陵掘开之后,获得大量随葬的珍宝古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兰亭集序》墨迹原本。

五代之后,《兰亭集序》墨迹遂失所在。桑世昌《兰亭考》引宋人张舜民《画墁集》记载宋神宗元丰末年,有人自浙江带着《兰亭集序》与传说中的织女支机石一起入京师准备进献给宋神宗,行至太康县,赶上神宗去世,无法进献,便质钱于民间而去,从此再无消息。这个故事也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在唐代以后的传世临本之中,相传以欧阳询所临写最为逼真。后来,欧阳询临本被摹拓于定武军(今河北正定),后人因号此本为“定武《兰亭》”。宋代以后,定武《兰亭》一直受到世人的珍视,代代转相摹刻。而定武本《兰亭》刻石的原石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之中亡失。

20世纪60年代,曾发生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兰亭》论辩,争论的双方一方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认为传世的《兰亭集序》墨迹都不可靠,并列举了各种材料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于南京的王兴之墓志和王闽之墓志,其书体和传世的二王书法以及其他东晋南朝士族书法全不相类,因此传世的《兰亭集序》也是靠不住的,是后人伪造的赝品。实际上,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他不了解汉魏以来士族尺牍书札的书法长期与所谓碑铭之书同时并行,开辟中国书法艺术新时代的恰恰是士族书法家们。流行于士族文人中的尺牍书法与下层书写者所书写的碑铭书法不容混淆,而王羲之和其他东晋南朝士族书家的传世书迹恰恰以尺牍为主。

《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的最大影响是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标准,即气韵中和雅正,散淡简远;技法穷微测妙,推移无穷。而其跌宕起伏的身世更是为它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虽然今天已无法领略原本的风韵,但当我们步入故宫博物院、面对那件著名的冯承素摹写的《兰亭集序》时,还是能感觉到它周身散发出亦真亦幻、如天假人手的神奇魅力。

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褚遂良临另一个兰亭序摹本—黄绢本,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下落

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擅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而萧翼因此有机会得见辩才的《兰亭》,并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兰亭》和李世民一起,合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他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

千古谜团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这件旷世之作曾经伴随它的主人在浙东的一座大山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最后又从这里流入外人之手,从此开始了它扑朔迷离的传承。“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无疑为“浙东唐诗之路”增添了新的传奇……

在浙江省新昌和嵊州交界,有一个叫王罕岭的地方,山上有两个分别称作外湾和里湾的小村,十来户人家,生活平静而恬淡。两村之间有一座很小的“眠牛湾水库”,水库边青山耸立,风景宜人,但一年里的大多数时候,这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没有外人打扰,如老牛高卧、沉睡正酣。不过,对于新昌县一名中学教师袁伯初来说,这里却隐藏着一个千古的谜团,这个谜团吸引着他三番五次前来考察,时间长了,村民们都认识了这个戴着眼镜背着小包的中年男子。

这个谜团,和王羲之有关。

兰亭之会

对王羲之这位书圣的生平,史书记载十分有限,但他召集的那次兰亭集会,千百年来却广为传颂,因为王羲之即兴创作、记录这次盛会的《兰亭集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人逾越的高峰。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朋友们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地点选择在会稽境内的兰亭。所谓“修禊”,是古代一种消除污秽的祭祀活动,一般多在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选择水边,一方面祭神,同时大家也洗洗手脚,据说可免除邪恶不祥。这项仪式始于西周,但逐渐从最初的祭神发展到了游春赏景、饮酒赋诗的踏青活动。

兰亭雅集的参加者,据唐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有谢安、孙绰、支遁……还有王羲之的三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众人饮酒赋诗作文,最后由已有几分酒意的王羲之执笔为之作序。王羲之轻拈鼠须笔、铺开蚕茧纸,用他最擅长的中锋行楷,洋洋洒洒28行、324字一挥而就。在这篇短文中,王羲之既描写了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抒写了与朋友相聚的欢欣,同时也抒发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快然自足的情怀。文章理趣深远,沁人心脾,而书法更是遒媚劲健变化无穷,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如有神助。事后,王羲之将《兰亭集序》重写了几十幅,均自叹不如原本。

兰亭集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就把他在《兰亭集序》中抒发的人生哲学付诸实现——誓墓辞官,带着家眷退隐田园。但他到底退隐何处?《晋书》上没有记载,从而留下了一桩历史公案。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袁伯初老师,正是孜孜探求、试图破解这桩公案的人之一。

自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原本,最初也是随着王羲之辞别了纷扰的庙堂,来到了一个清静的修养之地。那么,它和主人去了哪里呢?

金庭之辩

在《琅邪王氏宗谱》中记录了这样一篇碑文《石鼓山王右军祠堂碑文》,碑文中写道“王右军创金庭道院于厂岭”。“金庭山”在浙江嵊州,今天的嵊州金庭镇后厂村有金庭观,气势恢宏。因为地处平坦的河谷,公路从门前经过,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拜,如同圣地麦加。但这里是否就是王羲之晚年归隐修炼的金庭呢?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唐代有一个道人裴通,在公元808年三月的一天,和几名道友游览金庭洞天,写了一篇类似考察报告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座小香炉峰,“王羲之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当年李白“入剡寻王许”,应该是能够看到这些王氏遗迹的。宋朝高似孙在《剡录》中说:“去观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这样,“赤水丹池”就成了王羲之故宅的一个特殊标志。由于年代久远,池水早已干涸,“赤水丹池”的独特景观很少有人见到。几年前,一直在这一代考察的袁伯初在眠牛湾水库却有了重大发现。1979年建成的眠牛湾水库,正好把历史上记载的赤水流淌的山涧淹没,水库有一个出水的涵洞,袁伯初正是在连接涵洞出口的水渠中发现,水渠中因为水的流淌,积淀了一层赤色的垢。看守水库的村民还说,水库放水后,还可以看到库底都被染成了红色。距离水库不远的里湾村有古寺院遗址,遗址有大量的古代碎瓦,旁有千年古柏和古杉,村民们说,这里就是王羲之隐居的金庭宅院所在。

王羲之的宅院究竟是在新昌的王罕岭,还是在嵊州的金庭观?当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现有史籍记载,王羲之归隐的金庭幽深险峻,被称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可以肯定的是,笃信天师道的王羲之晚年就是在两县交界处的这几座大山之中潜心修炼、服食炼丹,而那幅让王羲之本人都无法超越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一直伴随主人走到59岁的人生终点。罕岭香炉峰一带,大山绵延阻隔,溪流潺潺、树影婆娑,但山中的居民都不堪其静,纷纷迁出。也许只有王羲之这样超迈脱俗之人、“天下第一行书”这样的神品,才能和这天地造化融为一体并且清心自守吧?

一脉相传

王羲之谢世后,《兰亭集序》的流向就成了一个谜。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究竟谁承担了保管传承的重任?历史一下变得模糊不清,直到七世孙智永和尚这里,《兰亭集序》传承的链条才连接起来。

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收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兰亭集序》自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十分宝爱,决意将其传之子孙。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集序》,前后凡30年。毛笔笔头用坏就扔进大簏中,每个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装满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书写真草二体《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于浙东地区的各个寺院,今天尚有墨迹原本传世。二人刚刚落发为僧时,都住于会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的旧宅。后来,为了方便给王羲之扫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并将王羲之的坟墓迁移到了山阴县西31里的兰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因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发为僧,就根据两人法号榜其寺为永欣寺。据何延之的记载,直到唐代,当年智永临书的阁楼还存在。

智永禅师一直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不妙绝。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视,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用来贮藏《兰亭集序》,对《兰亭集序》的宝重比之智永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初年,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他诏令天下,几乎访摹网罗了所有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只有《兰亭集序》没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兰亭集序》墨迹可能藏在辩才处,就下诏让辩才将《兰亭集序》贡献出来。可辩才坚称没有,并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集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不能强拿只能智取,于是,便有了一个极富戏剧色彩的“萧翼赚《兰亭》”的故事。

云门遗迹

兵家出身的唐太宗认为:“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计取之,庶几必获。”他的智囊、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向他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认为此人“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 。太宗遂召见萧翼。萧翼认为,若公然前往,肯定得不到《兰亭集序》帖,只有智取。并向太宗要求给他几通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杂帖以备用。之后,萧翼化妆成一个书生,黄衫宽袖,从洛阳随商船到浙江,抵达辩才所在的永欣寺。

永欣寺的地理位置,史书上只说是在会稽,遗迹早已堙没,只有一些若隐若现的线索,吸引我们追根探源。

宋朝有个学者叫桑世昌,他录了萧翼的两首诗,一首叫“宿云门东客院”,一首叫“留题云门”。“云门”这个地方就是永欣寺所在。从诗歌的内容看,那时的云门交通不便,地势险绝,四周猿声环绕。现在在距绍兴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村庄,名字很有趣,叫“寺前村”,但若乘车前往,村倒是很远就看见,唯独寺庙不见踪影。只有进到村里,才能发现在村民自盖的钢筋水泥楼房后面,藏着一座不大的寺庙,山门上几个大字很醒目:云门古刹。据当地府志记载,云门寺原是王献之的住宅,后来才改建为寺。陆游年轻时曾经在这里的“云门草堂”读过书,他对这里的盛况有生动的记述。根据他的记载,唐宋时期的云门寺规模很大,游览参观的人要花好几天时间才能游遍,而且时常迷路找不到出口。但现在,即便寺庙正殿刚刚维修过,因为规模不大,整座寺庙只有一位老尼看护,还是显得冷冷清清。寺庙旁有一眼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现在寺里最古的旧物,是一个唐代的石头水井圈,老尼早把它藏在了阁楼上。

据说寺前村曾有智永和尚的“退笔冢”和“辩才塔”,如果考证无误,那么,这里就应当是萧翼上演 “赚兰亭”活剧的舞台了。

萧翼赚《兰亭》

萧翼到寺中后,假装欣赏寺中壁画,故意引起辩才的注意,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与辩才一起围棋、抚琴、投壶娱乐,间及文史,使辩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答应让萧翼住在寺内。之后,萧翼又多次载酒与辩才唱和。一天,萧翼故意向辩才展示自己所画的《职贡图》,辩才嗟赏不已,因谈及书法。萧翼声称自己家世学习二王书法,即使出门在外,也将几幅二王法书带在身边。辩才听说后,让萧翼第二天将其所带二王法书带来。第二天,萧翼如期而往,拿出所带二王书作请辩才观赏,辩才不知是计,一激动竟也拿出了珍藏的《兰亭集序》真迹。萧翼心中暗喜,表面上却故意说是响拓,而不是原本真迹。辩才不服,却从此对此帖产生了疑问,不再像以前那样秘藏,而是将《兰亭集序》墨迹随便放在桌子上,与萧翼所带来的法书杂在一起。

因为萧翼经常到寺中来,和辩才关系密切,寺中其他僧人也放松了警惕。一天,辨才离寺到附近人家办法事。萧翼乘机来到寺中,对辩才的徒弟说自己有东西遗忘在辩才的屋内,童子即为开门。萧翼乘机窃取《兰亭》及御府所借法帖,离寺而去。等辩才回来,得知真相,萧翼已经带着《兰亭集序》墨迹回京师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墨迹之后十分高兴,对房玄龄和萧翼二人大加赏赐。唐太宗初怒辩才不肯交出《兰亭序》,后因辩才年事已高,不忍加刑。数月后,仍颁布赏赐,敕越州支给。辩才不以入己,回造浮图,极其精丽。而辩才被骗之后,惊悸成疾,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何延之所记载的这个故事非常富于戏剧性。在《兰亭记》中,何延之还说他所记载的这个故事是有根据的,是出自辩才弟子玄素之口。但事实上这种类于小说传奇式的记载并不可靠。桑世昌《兰亭考》则记载了关于《兰亭集序》的另一种传闻:萧梁末年大乱,《兰亭集序》墨迹流出内府,陈朝天嘉中为僧人所得,至大建中献给陈宣帝。隋朝灭陈,有人将其献给晋王杨广,杨广不加重视。后来僧智果从杨广处借出摹拓,杨广即位之后也没有索要。智果去世后,为其弟子僧言所得。唐太宗为秦王时,见到了《兰亭集序》的拓本,非常喜爱,欲高价收购而不可得。后来听说在辩才处,就派欧阳询到越州求得之。武德四年,入于秦王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唐太宗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集序》乃先帝所重,本不可留。遂秘于昭陵。这段记载相对接近于真实。因为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不大可能采取行骗的方式取得《兰亭》。桑世昌在《兰亭考》中又引《南部新书》云“武德四年,秦王俾欧阳询诈求得之,遂入秦府。麻道嵩拓二本,一与辩才,一王自收。尝留肘腋间,后从褚遂良所请,殉葬昭陵。”宋人姜夔也曾经加以辩论,而倾向于后面一种说法。

亦真亦幻

传说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原本墨迹之后,十分珍视,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今天传世的《兰亭集序》,除了传为冯承素所摹之本外,尚有传为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本的《兰亭集序》墨迹。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实在太过离奇,据说早在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就将这个故事画成了图画。此画是否真的是阎立本所画尚有疑问,因为像遣萧翼用骗术赚取《兰亭》这样的事,唐太宗是不会允许臣下四处传扬并画成图画的。

作品原文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 快(怏)然自足35,(曾 [1]  )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7]

译文注释

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4]

词句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8]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u)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怏)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9][6]

“注释”字词拼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整理

相关摹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