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

留坝县

中文名 留坝县
车牌代码 陕F
火车站 汉中站
下辖地区 7个镇1个办事处
县长 魏巍
机场 汉中城固机场
行政区类别
著名景点 张良庙、紫柏山、紫柏山滑雪场、栈道水世界
县委书记 史邦俭
人口数量 4.7万(2013年)
电话区号 0916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留坝县全景留坝县全景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

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

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

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264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

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

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故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

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

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

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

留坝县留坝县(21)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清代初,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设置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将凤县南星(留凤关为界)以南,褒城县武休关以北,划归留坝厅管辖,东与洋县松坪子交界,西以沔县黑河为界,改汉中府水利通判为抚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坝厅行政事务,兼理凤岭(酒奠梁以东)、柴关驿务,隶属汉中府。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坝。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汉中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汉中设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留坝县属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将褒城县的铁佛殿镇划归留坝县。1951年,设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1954年,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留坝县属之。1958年12月29日,撤销留坝县置,划归凤县管辖,隶属宝鸡专区。1961年1月15日,将留坝县辖区划归汉中市管辖。1961年9月2日,恢复留坝县置,隶属汉中专区。1968年,改汉中专区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1996年6月,改汉中地区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留坝县下辖7个镇、1个街道。[9]

区划详情

1个街道:紫柏街道。

7个镇:马道镇、武关驿镇、留侯镇、江口镇、玉皇庙镇、火烧店镇、青桥驿镇。[9]

名称
面积Km2
位置及直辖
紫柏街道办事处 84 位于留坝县境中部,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7个村民小组
马道镇 221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7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
武关驿镇 319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3个行政村
留侯镇 274 位于留坝县西北部,辖8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
江口镇 242 位于留坝县东北部,辖16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
玉皇庙镇 293 位于留坝县北部,辖11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火烧店镇 182 位于县城西南部,辖8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
青桥驿镇 121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0个行政村

自然环境

名称
面积Km2
位置及直辖
紫柏街道办事处 84 位于留坝县境中部,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7个村民小组
马道镇 221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7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
武关驿镇 319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3个行政村
留侯镇 274 位于留坝县西北部,辖8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
江口镇 242 位于留坝县东北部,辖16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
玉皇庙镇 293 位于留坝县北部,辖11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火烧店镇 182 位于县城西南部,辖8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
青桥驿镇 121 位于留坝县南部,,辖10个行政村

位置地域

气候环境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东经106°38′05〞至107°18′14〞,北纬33°17′42〞至33°53′29〞。东西长46.4公里,南北宽67.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西安市367公里,距汉中市85公里。

县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10米,最低海拔585米,平均海拔1547米。有耕地2897.5公顷(43462.5亩),占总面积的1.48%,其中旱地32741亩,占75.3%,水田10721亩,占24.66%。

自然资源

留坝县属亚热带北缘山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系长江流域汉江支流。年平均日照1804.4小时,年降雨量为886.3毫米,平均气温11.5℃,无霜期为214天。境内山岭陡峭,垂直高差大,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之美誉。

旅游资源

植物资源

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宜人,两汉三国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独具魅力。位于县城西北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集南方园林之秀丽与北方殿堂之宏伟于一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古建筑群;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柏山为陕西三大名山之一,其独特的天坑地质奇观,世所罕见,构成了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全县正在全力创建张良庙—紫柏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境内栈道遗迹星罗棋布,褒斜栈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穿境而过,历史典故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故有“栈道博物馆”之称,依托古栈道遗址打造的漂流项目—中国栈道第一漂,已初具规模,成为蜀道文化之旅的重要节点。此外,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的县城商务休商中心和风云寺、寒溪夜涨、狮子沟国际狩猎场、农业观光园等重要节点,也将成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动物资源

紫柏山风光紫柏山风光生物资源得天独厚。林产品极为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猕猴桃、天麻、生漆、杜仲、食用菌等林副产品。特别是以留坝命名的“留坝香菇”被列入陕西省优质产品名录。天然中药材和生化植物品类繁多,人称“绿色宝库”、“天然药库”。留坝县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药材有1320多种,盛产党参、当归、猪苓、杜仲、天麻、金银花、生地、西洋参、枣皮、灵芝、九节菖蒲、黄姜、柴胡、茯苓、山药、川芎等稀有名贵药材,尤其是黄姜、西洋参、党参、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品质极佳。俗称“山珍”的菌类资源有乳菇、柳针菇、平菇、红菇、冬菇、裂褶菇、侧耳、金线菌、猴头菌、木耳、羊肚、多孔菌、口蘑、喇叭菌等21属300余种,极具开发价值。

留坝县林地面积181673.71公顷(272.5万亩),占总面积的92.8%,森林覆盖率86%,人均林地4公顷。树种以红桦、栎类、山杨、冷杉、华山松、油松为最多,大部分为天然林。现有马道、火烧店、闸口石、桑园、庙台子5个国营林场和9个天然林管护站,负责留坝县森林的管护和营造。留坝县现有天然牧草场2312.32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

矿产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达410余种,其中常栖飞禽类27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毛冠鹿、金钱豹、羚羊、苏门羚、林麝、鬣羚、豹猫、熊、灵猫、大鲵、蝾螈、白冠长尾雉、血雉、大鸨、白肩雕、红腹角雉等。

水资源

留坝水钙铝榴石(紫柏翠)留坝水钙铝榴石(紫柏翠)(4)矿产资源储量大,发现的矿藏有50余处,主要有铁、铜、镍、铬、金、银、铝、锌、锑、煤、硫、水晶、石墨、石英石、大理石、冰洲石、花岗石、石榴子石、石棉、滑石、水钙铝榴石(紫柏翠)、蛇纹石等,其中以铁、铜、铅锌、煤类、大理石、蛇纹石蕴藏量大,极具开发价值。铁矿总储量约490万吨,含铁量35%左右,现有18处28个开采矿点;矽线石储量约170万吨,其主要成份Al2O3含量达56.32%;铬矿品位在35%以上,储量3万余吨;大理石储量2.3亿立方米,尤其以雪花白大理石最为珍贵,石体洁白无瑕,高雅华贵,通体晶莹,是现代建筑装潢的最佳之选。被视为石材珍品的大花绿蛇纹石,总储量3.3亿立方米。

人口

本县以光华山为分水岭,东为褒河水系,西为黑河水系。褒河水系流域面积1758.03平方公里,占留坝县水域总面积的89.8%;黑河水系流域面积198.63平方公里,占水域总面积的10.2%。有大、小河流20余条,总径流量6.78亿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流量占绝对优势。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条,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5万千瓦。全县大小河流共223条,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5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达13.5万千瓦。

政治

1950年,留坝县人口26042人。1951年,留坝县人口为26929人,净增887人。

1966~1974年,人口出生率最高。1966年出生1155人,除死亡533人外,净增622人,出生人口占总人口3.1%;1974年出生1185人,除死亡496人外,净增689人,出生人口占总人口3.3%。

1980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1990年,留坝县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为0.9%。1996年,留坝县人口出生率为-2%,人口死亡率为0.8%。

2000年,留坝县辖5个镇、5个乡,总人口46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城关镇11065 、马道镇5381、武关驿镇5727、 留侯镇3196、江口镇7713、青桥驿乡2388、火烧店乡3511、石门乡1735、玉皇庙乡3520、桑元乡2058。

境内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满族、黎族。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史邦俭
县委副书记 魏巍、刘平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魏巍
副县长 张飞、张少明、郭绵、崔皓亮、强强、程相敬(挂职)、王文献(挂职)、杜丹、尹鹏先(挂职)、张伟(挂职)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卢华刚
副主任 刘海涛、孟琦、杨荣、曾红玉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长弓
副主席 胡江华

以上内容来源参考:留坝党建[10]、留坝县人民政府[8]、留坝人大[11][12]、各界新闻网[13]、汉中市人大网[14]

综述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史邦俭
县委副书记 魏巍、刘平

农业产业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魏巍
副县长 张飞、张少明、郭绵、崔皓亮、强强、程相敬(挂职)、王文献(挂职)、杜丹、尹鹏先(挂职)、张伟(挂职)

工业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卢华刚
副主任 刘海涛、孟琦、杨荣、曾红玉

文化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张长弓
副主席 胡江华

地方文化

地方民俗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69亿元,增长9.1%;完成财政总收入817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69万元,财政支出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6亿元,增长9.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821元和10757元,增长8.1%和9.7%[6]

交通

留坝县风光留坝县风光民国30年(1941)统计资料,留坝县牧草面积41.5万亩,牲畜存栏为:牛743头,马13头,羊152只,猪7600头,蜂3078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仍居首位。粮食种植,以秋粮为主,秋季农作物品种以玉米水稻为主。1949年,留坝县粮食播种面积11.3万亩,总产量841万公斤。1983年,农业资源调查,留坝县有草坡31.5万亩,占总面积10.8%;可利用面积为26.8万亩。占草场面积的85%,其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草食家畜、家禽发展迅速。

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降至7.9万亩,总产量1647万公斤,较1949年增长1.9倍。1995年留坝县牲畜存栏:牛6090头,羊609只,猪1.41万头,蜂5179群,家禽(鸡)5.59万只,池塘养鱼12亩。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5万亩,总产量1853.3万公斤。

2003年,留坝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西洋参、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西洋参累计留床面积达到2600亩,比2002年翻了两番。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达1万亩,总产达9500吨。核桃、板栗、银杏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万亩,发展梨、李、桃等小杂果3500亩,被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授予“全国银杏示范基地县”称号。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猪、禽、蜂为主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7年留坝县猪、牛、禽、蜂饲养量预计分别达5万头、7000头、12万只和2万箱。西洋参、蜂蜜、花粉绿色认证以及香菇、木耳无公害产地认定顺利完成。以大鲵、林麝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留坝县已建成大鲵养殖场84个,养殖林麝140余头。

2016年,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品牌农业、良心农业,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转型。成功争取11个省市现代农业园区落户我县,培育县镇园区 18个,省市县镇四级园区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荣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

社会

中华民国时期,留坝县工业以庙台子铁厂冶炼铸造最为知名,其产品远销西北各省。其他工业门类较少,规模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实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企业在整顿中并、转。1958年,在“大跃进”中组建全民企业,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然而因其盲目发展,缺乏技术,不久即停业。1963年,调整工农业生产关系,向农业倾斜,工业生产基本停顿。

1970年,兴办“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煤矿、小农械厂、小木材加工厂、小酿造厂),引进技术和设备,扩大基建投资,招聘技术人才,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采取综合开发,加工增值,工业初露生机。

1979年后,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名优产品相继问世。

张良庙张良庙1981年,县人民政府确定县办工业以建材工业为主体,依靠当地石材、木材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石材、木材等加工业。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成为留坝县工业生产的一大支柱,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迈步,虽然规模效益尚不显著,但工业产值逐渐上升。1996年,留坝县工业企业达229家,产值为7264万元。

2008年至2013年五年内,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达1720千瓦。非公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累计发展“省级成长型重点企业”1户、“市级成长型重点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4户。2011年,留坝县新发展私营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172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是2006年的2.3倍。

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增长12.1%;完成财政总收入6774万元,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6万元,增长23%;财政支出6.15亿元,增长1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7亿元,增长11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3.5%;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930元、7065元,增长13.1%和1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

2016年,规模工业持续增长,但增长动力不足。规模工业从一季度高位增长,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达30%以上,位列全市首位。二季度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3%、15.8%,位列全市第4位。[15]

卫生事业

科教事业

歌舞

明清以来,每逢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都有民间歌舞助兴。歌舞主要有狮子、龙灯、社火、高跷、彩船、车车灯、蚌蚌舞、板凳龙、端公舞、围鼓子、二鬼扯蛋、抬县官、张公背张婆等。

音乐

留坝县山民自古喜唱山歌,亦称民歌。音乐旋律由川、豫、鄂等地曲调演化融合而成,曲调组合呈多元化。

说春

每年农历正月,艺人持木刻版春牛日历(俗称“春贴”),走家串户,手敲莲花落板,说唱押韵顺口的恭贺之词,然后奉送“春贴”,主家还以谢礼。

唢呐吹奏

境内亦有民间唢呐吹奏艺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艺人自由结队,为主户助兴,流行的曲牌有《高山流水》、《雨打芭蕉》、《迎宾客》、《喜迎门》、《昭君怨》、《雁落沙滩》、《梅花三弄》等。

旅游

送蒜苗拒婚

经人介绍或男女双方自相认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了解,觉得双方某些方面和自己要求差距较大,不能情投意合,志趣爱好各异,怕直截了当告诉人家而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就直接送给或者托人捎去一把蒜苗,取“蒜苗蒜苗,算了算了”之意。对方接到蒜苗后就知道此事不成,不会在提说婚事。假如在没有蒜苗的季节,也可用送蒜表示拒婚。

刀砍核桃树

留坝是秦岭山区核桃的县区之一,在民间流传着一种“刀砍核桃树”的习惯,实际这是一种科学管理核桃树的方法。

“说酒礼”

留坝人家,素重礼仪,每逢婚嫁喜庆之事,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以示庆贺。主家定排宴款待,并特请一位口齿伶俐、能说会道者立于宴前代主人向各位宾朋致辞道谢。这种形式,名曰:“说酒礼”。“说酒礼”多为主家向各位亲朋道谢之语,表达它日衔环相报之意,恳请宾朋开怀畅饮之情。其辞多四、六、九言为句,道来琅琅上口,闻之悦耳响亮。其语言朴实恳切,情浓意长。

著名人物

1954年以来,留坝县除恢复和拓展公路运输线外,继而在城乡修建了数条公路。至1995年,县、乡公路畅通,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6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环境也不断改善。宝汉公路(316国道) 铁佛殿至青桥驿20公里首险路段,将其油路拓宽后铺筑成二级水泥路。

留坝县公路留坝县公路姜眉路、高桑路建设工程陆续完成,庙二路、西坪路等县际公路相继完工,截至2013年累计新建、改建公路442.2 公里,留坝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68公里, 40 多个通行能力较差的行政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骨架的环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完成河滨路上段、紫柏路及厅城路、桥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

荣誉

词条图册

中华民国时期,留坝县群众诊病买药依赖民间中医、草医和游医、药贩。留坝县从医者1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坝县仅有国家医生3人。1957年,留坝县有医务人员27人,集体医疗保健和个体行医人员1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中有西医师1人、中医师1人、西医士7人、中医士4人、护士5人。1961年,留坝县有医务人员13人、病床5张;按当时人口计算,每2264.5人中有一名医生。1981年,留坝县有医务人员20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3人,病床110张。1989年,留坝县有医务人员2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7人,留坝县平均每230人中有1名医生。

1979年后,留坝县实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1980年,授予主治医师职称者1人、各类医师职称者22人、其他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者46人。1989年,留坝县有副主任医师(高级)1人、主治医师(中级)25人、医师57人、医士73人,共计156人。1988年8月,县卫生局对农村个体医生进行了业务考核,并给26人颁发了乡村医生证书。1989年底,留坝县有8名个体医生办理了《行医执照》。其中,有2名全民职工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从事了个体行医。

1995年年报统计,留坝县全民、集体医疗卫生单位有25个、病床100张、医务人员217人。其中,县卫生局7人;县属单位6个、104人;区级医院4个、37人;乡级卫生所15个、69人。留坝县卫生技术人员的医务人员总数的89.05%,其中大专院校毕业生占卫生技术人员的54.83%;中专毕业生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4.22%。

1996年,留坝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其中西医师52人。

2011年,留坝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4.8%;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3.46万份,建档率77.6%。救助农村低保对象4388人、城镇低保对象800人,实施医疗救助743人。

2016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省市率先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1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