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
1. 《神农本草经》多次述及“阴蚀”。
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论述了妇人“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并以狼牙汤洗治。
3. 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论述阴疮的证候及病机:“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
4. 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总结:“妇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为后世治病求本,辨证治疗阴疮奠定了基础。
主要由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肌肤所致。
1.热毒 经行产后,卫生护理不当,邪毒侵袭,或湿热蕴积,伏于肝脉,滞于冲任,侵蚀外阴肌肤,破溃成疮。
2.寒湿 久居阴寒湿冷之所,寒湿乘虚侵袭,凝滞于内,邪气不能外达,内陷于冲任肌肤;或阳气虚衰,气血失和,与痰湿凝结,肌肤失养,日久则溃腐成疮。
1.病史:有经期、产后外阴部感染、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等病史。
2.临床表现:外阴红肿结块或外阴及阴道的皮肤黏膜肿痛破溃,脓水淋沥,甚至身热不适,带下量多。
阴痒 以外阴部瘙痒为主症,局部可有抓痕。阴疮虽可伴有痒痛,但以外阴部皮肤黏膜破溃肿胀,脓水淋沥为主症。
临证要与外阴恶性肿瘤如外阴癌相鉴别。还要与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所引起的外阴溃烂相鉴别。
妇科检查:外阴局部,多见于小阴唇及大阴唇内侧,次为前庭黏膜及阴道的周围溃疡、糜烂、破溃流脓,或覆有脓苔。
阴疮有寒热之别,发病急骤,外阴部红肿热痛,甚至脓水淋沥,伴身热者,为实为热。 外阴部破溃处质硬,不痛不痒,日久不消,形体虚羸者,多属虚寒。若疮疡溃腐,久不收口,脓水淋沥,恶臭难闻,往往属气血衰败之候。
治疗应内外兼顾,在全身用药的同时,重视局部治疗。
1. 热毒证
主要证候:外阴部皮肤局限性焮红肿胀,破溃糜烂,灼热结块,脓苔稠黏,或脓水淋沥;全身见身热心烦,口干纳少,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方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
2. 寒湿证
主要证候:阴部肌肤肿溃,触之坚硬,色晦黯不泽,日久不愈,脓水淋沥,疼痛绵绵; 伴面色恍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缓。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消疮。
代表方: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方药:(1)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防己、黄芪。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2)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1. 阴蚀生疮方(《千金要方》):雄黄、矾石、麝香共研细末,搽于患处。
2. 紫金锭:醋调,敷于肌肤破溃处。
3. 金黄散:香油调敷,适于阴疮初起未溃者。
4. 脓肿形成未溃破者,疼痛难忍可切开引流排脓。
病程短者,热毒为患,及时治疗,多可在短期内治愈。寒湿日久,则不易在短期内痊愈,常常迁延日久,反复缠绵。发生癌变者则预后不良。
1.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2. 有异常痒痛,带下增多者,应及时就医诊治。
3. 坚持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保健。
1.《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诸虫在人肠胃之间,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
2.《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者。此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治之当归补心养胃,外以熏洗,坐导药治之乃可。
3.《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为患,其形固多不一,总由邪火所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