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市

花莲市

中文名 花莲市
人口数量 1.4万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花莲市位于花莲县的中北部沿海,地处台东纵谷北端,地势枕山面海,东临太平洋,是花莲县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台湾东部最重要的城市。花莲市人口约1.4万人,是全县也是台湾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花莲市原名“崎莱”,为阿美人对当地的称呼,汉族移民称之为“洄澜”,是因为花莲溪入海口处与海浪激荡,迂回澎湃,故称洄澜。清同治年问,以其谐音改称花莲。清光绪四年建立城邑,称为新港街。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设花莲市,并成为花莲县县治所在地。该市原为阿美人的聚居区,清咸丰元年,台北人黄阿风先后募得2000余人,由海路至该市丰川附近定居,从事垦殖。清同治年间在大力开发后山时,从宜兰苏澳至这里的道路开通,路宽5尺,全长205里。此后,来这里定居的拓垦者日渐增多。清光绪六年(1880),在这里设花莲抚垦局,光绪十三年(l887)设花莲厅。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曾计划在此设农业专业区,后因日本移民水土不服而化成泡影。台湾光复之初,花莲市是当时全省仅有的两个县辖市之一。

花莲市依山面海,西部是高耸险峻的中央山脉,紧邻该市的岚山、慈云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市区内地势平坦,为台东纵谷北端花莲冲积平原的北部,平均海拔约18米。美仑溪流经全境将市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全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170毫米,夏秋两季多台风。

经济发展

花莲市在最近30年间发展较快,随着花莲被辟为国际港口,北回铁路通车,东线道路拓宽完成,花东海滨公路建成等,使花莲市成为东部地区海陆空交通的枢纽,带动了全市的工商业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花莲港对该市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花莲港位于市区东北部沿海,距市中心仅3公里。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为便于米、糖等物资运往日本,于1931年兴建花莲人工港,建有3座码头,年吞吐量约20万吨。台湾光复后,花莲港经4次扩建,现有水域面积109公顷,港内水深17.5米,港口定宽265米,有深水码头25座,总长近5000米。港口外侧筑有东、西防波堤,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出入。港区还有各种装卸机械、工作船。货仓、堆货场等,近几年年吞吐量已达700万吨。台湾东部地区生产的矿产品、化肥、水泥及农产品,所需的工业原料、民众生活用品等大部分经花莲港进出。其设计年吞吐量为1900万吨。但因港区风浪较大,船舶靠岸不易,以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等原因,影响了该港吞吐量的提高。 花莲市市区南部是行政和商业区,北部是花莲港区和“美仑工业区”,该工业区占地面积136公顷,内有百余家大小工厂企业。

产业发展

矿业是花莲市的主要产业,在全省已发现的矿藏中,除煤以外,其他矿藏在花莲县都有蕴藏,尤以大理石、石灰石储量最丰富。其中,大理石开采在全省堪称一枝独秀,产量一直居全省首位。花莲市以大理石加工业最具特色,生产的高级大理石建筑材料,包括各种规格的条、块、板等,还有大理家具及雕刻制品厂等。这些大理石经切割、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色泽自然,美观大方,雕刻的工艺品和家具,工艺精细,品种繁多,大的有壁炉、屏风、桌、椅、凳;小的有饰品、花瓶、笔筒、笔架等,不下百十种,产品内外销兼有。全市有大理石加工厂300余家,是全省的大理石制品的加工中心,因此有“大理石城”的美称。

       花莲市不仅有许多大理石建筑物、大理石雕刻塑像,连一些人行道的路面也是用加工厂的边角废料大理石铺设的。美仑工业区还有木竹加工、玉石宝石加工、皮革、食品等工厂。全市还有酿酒、烟草、水泥、化肥、造纸等工业,共有大小工厂500余家,但多属中小型企业,虽然在全县和东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全省工业中尚未占有重要地位。

花莲市的商业区中除规模较大的中央市场、福安市场、水果蔬菜市场外,到处是出售大理石工艺品、玉石宝石制品,以及经销乌鱼子、蕃薯饼,山葵饼、海鲜店为其特色。全市有大小商业批发、零售商店、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业公司400余家,花莲市已成为全县的工商重镇,也是全县的经济中心。

科教文卫

花莲市的文教事业在全县也是比较发达的地方,现在市内有1所由师范专科学校改制的师范学院,有护专和艺工2所专科学校,另有7所高中及高等职业学校,其各级学校的数量、规模均居全县首位。 花莲市有以报导台湾东部地区为主的《更生日报》和“燕声广播电台”及“中广”分台。有县立和市立图书馆2座,及5家中等规模的医院,还有县立和市立文化活动中心及1984年建成的“高山族同胞活动中心”,总面积为2200多平方米,是台湾东部地区最大的高山族文化活动中心。

花莲市因开发较晚,又因1925年和1951年遭两次大地震,使当时的建筑物几乎全毁,现在市内的郑成功庙、东净禅寺、护国宫等,均是50年代以后重建的。市内有美仑、中正、北滨、南滨等公园,其中,北滨、南滨公园沿海滨大道而建,太平洋毫无遮拦地呈现在眼前,清凉的海风、浪花拂卷而上,沿途草地、凉亭,石椅处处皆是,为市民主要休憩场所。市内除了有不少大理石建筑物与人行步道外,还兴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大理石雕像,以及大理石制的装饰标志,力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理石城。

特色产品

来到花莲、满街的特产店总是引人驻足:花莲芋、花莲薯这些由芋仔蕃薯加工的甜食,还有来自东洋的羊羹和阿美祖传的粟糬,皆一改简朴样貌,摇身为精致的点心。 花莲薯、花莲芋、麻糬及羊羹皆是花连知名的零嘴,此乃花莲人利用广阔河川地,种植蕃薯、芋头、花生、红豆或小米等旱作物,再经巧手加工而制成的。 花莲薯的原料是蕃薯,作法是先去皮煮烂后,捣成泥状、加入糖、香料、面粉等拌匀,捏成型烘烤即成。花莲芋的作法亦雷同,惟烘培前,再撒些玉桂(肉桂)粉,增加香气,故又称为“玉桂馒头”。 花莲另一项特产是改良自“杜仑”的粟米糬,或称阿美麻糬。真正的杜仑是不加任何馅料的,现今粟米糬则发展出红豆、绿豆、绿茶、蜂蜜等多种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红糯米制作。 引自日本甜点的羊羹,原产于中国,口味属咸式,经传入日本后改为甜食,其主料为红豆,作法不难,但相当费工。羊羹以玉里的广盛堂为最知名。 花莲市满街都可见到挂着“花莲薯”、“麻糬”招牌的特产店,尤其在中华路一带,老店新店并列,并同时贩售白梅、辣梅、洛神葵、剥皮辣椒、香水莲花茶、羊羹等,一网打尽所有的花莲特产。

花莲石雕,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为花莲立下恒古不移的地基,而人们开山掘石,用巧手与慧心,叮叮咚咚,去掉杂芜、发现隐藏在石原深处的美,同时为花莲的城市性格立下标竿。 花莲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众多奇石美玉的原乡。由于花莲地层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地壳板块活跃,而孕育出种类繁多的石头,各种山石经大小溪流搬运、琢磨,而堆积在河床上、海岸边,成为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美石。 石材经开采、加工处理后,大者可作为美化环境的建材、家具,小巧者则适合握在手中把玩;丰富的石材为花莲赢得了“石头之乡”的美誉,也为花莲打造出不一样的城市景观。 得天独厚的环境,吸引不少石雕家位定居于此,创作者一钉一槌的打凿,让坚重的顽石脱胎出丰富的质感,宛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比诸其他艺术创作,石雕耕费体力甚钜,更能考验创作者的能耐与意志力。

民俗习惯

        因应着四时的运转和作物收成,传统的阿美族人一年到头,都有相应的祭典,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祭典已大幅精简,但属于阿美人精神的血脉,仍在歌舞、捕鱼中代代相传——阿美族世居于台湾东部的平原和海滨地带,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现有人口约13万人,分布在花莲、台东县,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恒春半岛上。根据学者研究,阿美族属于南岛语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宾或马来半岛一带迁徙来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远方,后来家乡遭遇大洪水,一对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并在东台湾繁衍子孙。

在阿美族传统中,财产继承大权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赘制,子女一律从母姓,可说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为单位,一切公共事务则是由男性来担当,祭祀活动更以男性为主体,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仅具陪衬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间的权力。

        在阿美族部落里,成年的男子均被纳编入年龄阶级的体制中。年长者负责决策、发号命令,中壮年负责执行及督导下一代,而体力劳动、跑腿等杂役,则由青年组担任。每至丰年祭,青年组都要聚集到“青年会所”,接受团体训练,类似于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会替年轻男性举行成年仪式,通常并入丰年祭活动一并举行。 尽管急剧的社会变迁正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伦理,但祖先精神仍透过祭典、仪礼、歌舞活动等代代相传,牵系着族人的向心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