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虫长约9mm,淡黄色。雄虫长8~11mm,前后翅透明,体灰褐色,具白色鳞毛。
体长25~30mm,红褐色,胸部背面有深色点纹,腹部毛片色深。
长约30mm,完全用丝织成,灰白色,袋囊丝质较密致,不附叶片与枝梗。[1]
长江流域1年1代,个别种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动、取食,或稍微活动取食,桉袋蛾需继续活动为害。白囊袋蛾,1世代,蛹期6月—7月上旬,成虫期6月下旬—7月中旬,卵期7月中旬,幼虫期7月中旬—翌年5月下旬。
秋冬季树木落叶后,护囊暴露,结合整枝、修剪,摘除护囊,消灭越冬幼虫。
利用大袋蛾雄性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此外,也可用大袋蛾性外激素诱杀雄成虫。
幼虫和蛹期有多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如鸟类、姬蜂、寄生蝇及及致病微生物等,应注意保护利用。
大袋蛾效果非常明显。Bt制剂(每克芽孢量100亿以上)1500~2000g/hm2,加水1500~2000kg,喷雾防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