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称】《国风·陈风·墓门》 【年代】先秦 【作者】无名氏 【体裁】
四言诗 【出处】 《诗经》
作品原文
墓门 墓门有棘①,斧以斯之②。夫也不良③,国人知之。知而不已④,谁昔然矣⑤。 墓门有梅⑥,有鸮萃止⑦。夫也不良,歌以讯之⑧。讯予不顾,颠倒思予⑨。[1]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墓门:墓道的门。一说 陈国城名。棘: 酸枣树。 ②斯:析,劈开,砍掉。 ③夫:这个人,指陈陀。 ④知而不已:尽管 尽人皆知,他却 依然如故。 ⑤ 谁昔:往昔,由来已久。然:这样。 ⑥梅: 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⑦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萃:集,栖息。 ⑧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戒。 ⑨颠倒:跌倒。 【译文】 墓门前长着枣树,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国中的人无不知晓。知道他 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 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聚集在树上。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告戒的话 充耳不闻,栽了 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1]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 《
毛诗序》指出:“ 《
墓门》,刺
陈佗也。”陈佗为春秋时代
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据《左传·桓公五年》载:“
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 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陈佗在桓公病中杀 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 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据 《
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但是,由于《毛诗序》中又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岐义。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 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 自圆其说。郑笺云:“不义者谓 弑君而自立。”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 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既肯定陈佗为窃国弑君之元凶, 罪莫大焉,而又归咎于师傅之不良,期望陈佗诛退 恶师, 悬崖勒马。这种荒谬的伦理逻辑只能暴露出笺疏作者为统治者开脱罪责的意图,统治者即使有弑逆之行,也要让别人为之承担罪责,这或许是 温柔敦厚的诗教使然。 胡承珙 《毛诗后笺》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 大逆,而尚 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可谓 切中要害之论。 在宋代兴起的独立解经的疑古风气中,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疏的曲解之处。苏辙在其 《
诗集传》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夫,指陈佗也。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 姚际恒称苏氏“可谓善说此诗矣”( 《
诗经通论》), 吴闿生《诗意会通》也指出《毛诗序》“无良师傅云者”,“与诗‘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诗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岂有以斥师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说诗者中也有不 泥定此诗为刺陈佗者,如
朱熹《诗集传》即称:“所谓‘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
崔述 《
读风偶识》也认为“以《墓门》为刺陈佗则绝不类”,“此必别有所刺之人,既失其传,而序遂强以佗当之耳”。 作为一首政治
讽刺诗,此诗仅两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戒的口吻。两章的开头以动植物 起兴,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
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但国家依然坏人当道,多行不义,故每章的四、五两句以“ 顶针”手法将诗意推进一层,转为感叹,忧国之意可感。此诗可谓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从先秦以来此诗就流传甚广,也产生了有关它的一些传说。如 《楚辞·天问》云:“何 繁鸟萃棘,而负子肆情?”王逸注云:“晋大夫解居甫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之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鸮 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 上犹有鸮,女(汝)独不愧也?”又《列女传·陈 辩女传》载:“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汝)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女曰:‘墓门有楳,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 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以上两则传说情节虽有异,但由此也可看出此诗在民间甚为流行,连劳动妇女也知道引用,或许此诗本就出自民间歌手。[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