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蕴藏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旗境内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后来在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古城遗址,古长城、碑刻、庙字等。辽代古墓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有幸从群艺馆调入乌盟文物站,在北京博物馆住了四个月,和专家们一起参与了契丹女尸出土后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不能不说契丹女尸在地下完整的保存了900多年是一个奇迹。她不同于新疆出土的木乃伊,靠寻常干热的自然环境,使其脱水保存下来,也不同于马王堆古尸,靠密封和药物液体使其安然无恙。她既没有高温干燥的自然环境,也未经过人为的高度密封墓穴或棺椁处理,而是埋葬在一座简陋的、密封程度很差的石券墓穴里,躺在积满潮湿淤土的砖砌尸床上,度过了九百多年漫长岁月而肉体没有腐烂。她的出土不但轰动了考古界、历史学界、民族和人类学界,还轰动了医学界。中央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中国军事科学院,内蒙医学院的病理专家、教授参与了这项科研工作,对契丹女尸进行了解剖:生理、病理、生化、骨骼、细胞、人类学等十几项化验,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科研资料。据X光对女尸骨骼及牙齿测定死亡年龄约在三十岁左右,正是风华正茂时;根据头发测定其血型为B型,头发中的碘、镁、铜、钒、铅五种元素的含量,比现代人高出数倍到数十倍,尤其是铜的含量高达数千倍,溴氢含量偏低,氮含量低于现代人约30倍。据专家分析这和当时人的起居和食用家具有关,就像现代人用铝制品做餐具,人体内铝的成分自然偏高一样。契丹人习惯用铜来做装饰、餐具用品有关。
对她的死因推测表明:女尸胃区检样含有砷(砒霜),其含量为100克,干组织中含833微克,大大超过了正常人体内砷的含量,但下腹部组织中没有检验出砷的元素。专家们认为砷的含量还不足以致死人命,下肢也没有扩散,足证明是死后灌下去的,可她是怎么死的呢?在检验尸体时,发现她的衬档布上有大量的淤血,而且还发出恶臭的气味,可以肯定是由于大流血而死亡的。为什么尸体千年不烂呢?这却是个难解的谜。据专家分析:砷对人体有防腐作用,而加上铜弦网络上铜锈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她身上有那么高的含铜量,是不是它们起了作用?再者,墓券葬在山坡上,没有经受过雨水的长期浸泡,和自然环境也有关系。
据历史学家论证:契丹源于东胡族系。北魏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最初只有两个氏族部落,后发展为八个部落,与北魏交往频繁,公元七世纪初期形成部落联盟。八世纪中叶以后,契丹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九O七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统一各部及邻近突厥、吐谷浑、党项各族,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初称契丹。九一六年始建年号。九三八年改国号为辽,占领中原半壁河山与北宋并立。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崇尚汉朝统治,弃游牧改农耕,在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
契丹女尸(2)契丹族原本没有固定姓氏,只因崇拜汉文化,改变自己的风俗,仿效汉皇刘邦,皇族自称耶律(翻译成汉字为刘姓),对嫔妃大臣赐姓萧(仿萧何),武官赐姓韩(仿韩信),普通百姓仍世袭旧习。并且也仿效汉文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有大字与小字契丹文之分。在前旗礼拜寺乡境内的阿不达尔山上发现的契丹文字石碑上的文字,属“契丹小字”。对民族文化传播起过很大作用。一二一八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俄罗斯还有称中国人为契丹人的习惯,其中人种也随着王朝的覆灭而融合在蒙古族和汉人之中,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