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类动物(4)哺乳纲的一目。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该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40%~50%,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
啮齿类动物(3)多数啮齿类在夜间或晨昏活动,但也有不少种类白昼活动。冬季活动量一般减少,在冬季到来前,或在体内贮存脂肪供蛰伏时用;或秋季开始储存食物。有些口中生有临时贮放食物的颊囊。生活在中亚沙漠区的细趾黄鼠有夏眠习性。
林区的种类常在树杈上、树洞内或树根下筑巢,而巢鼠在高草的上部做巢。两栖的个别种类在水边筑巢,部分洞口开向水中,河狸修造浮在水面上的巢和水坝。
多数种类取食植物,有些也吃动物性食物。许多鼠类与仓鼠类的臼齿咀嚼面都有适于碾磨植物种子的结构,有2~3列丘状齿尖或复杂的齿纹;以啃食树木为生的河狸则具有巨大而锋利的门齿和适于压嚼木质的阔臼齿。啮齿类的牙齿数一般不超过22枚,但非洲的多齿滨鼠属有28枚牙齿,而新几内亚的一齿鼠只有4枚门齿和4枚臼齿。
啮齿类动物(4)古新世啮齿目灵长目中国亚洲晓鼠科咬肌豚鼠科海狸鼠科毛丝鼠科
啮齿类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益害兼有,但总的说来是益少害多。
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最大最成功的一类,拥有哺乳动物中2/5的种类,分布几乎遍及南极和少数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于种类繁多的齧齿类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争议比较大,主要是根据颅骨上咬肌的结构和附着情况、牙齿、下颌骨等进行分类。传统上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鼠型亚目Myomorpha和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三个亚目,其中松鼠型亚目是最原始的齧齿类,分化比较早,其成员间差异较大,有时被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目,比较常见的是将最原始的成员分出始齧亚目Protogomorpha。鼠型亚目起源于松鼠型亚目,下颌骨和松鼠型亚目接近,有时可并入松鼠型亚目或再分出不同的亚目。豪猪型亚目较早和其它齧齿类分化出来,成员之间体型和习性差异很大,但下颌骨均为豪猪型,也有人将其分成2~3个不同的亚目。最早的啮齿目成员见于古新世晚期,与松鼠略有些类似,後来啮齿目迅速繁盛,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其繁盛可能是多瘤齿兽等与其相似的较原始类型灭绝的原因。啮齿目的起源也有较多的争议,现在多认为与兔型目共同起源于 兽目。啮齿目多为小型的植食性动物,是各地食物链的重要构成,但不少种类食性较杂,也有少数主要食昆虫等小型动物或者食鱼,有些种类则体型较大。
啮齿目
松鼠型亚目
鼠型亚目
豪猪型亚目
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
啮齿类动物(3)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是啮齿目中出现和分化比较早的一个亚目,包括一些亲缘关系并非很近的类群,有人将这些类群升级为不同的亚目,其中有些成员也被一些专家划入其它的亚目。松鼠型亚目分布比较广泛,以亚洲、北美洲和非洲最为丰富,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北部,而大洋洲和南美洲南部没有分布。
山河狸总科
松鼠总科
河狸总科
鳞尾鼯鼠总科
衣囊鼠总科
山河狸总科Aplodontoidea
山河狸总科Aplodontoidea和一些最早期的啮齿目成员共同组成始齧类,常被单置于始齧亚目Protogomorpha,是始齧类现存的唯一代表。山河狸总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史前也有少数见于亚洲,除了现存的山河狸科外,还有头上有角的米拉鼠科Mylagaulidae等其它的科。米拉鼠科的代表如中新世生活于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的Epigaulus(右图),其体型和现在的山河狸很相似,但是雄鼠的鼻子上有一对角,它们可能随着大平原的森林变成草原而灭绝。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
山河狸科(3)山河狸科Aplodontidae是现存最原始的啮齿目成员,拥有一些原始特征。山河狸科史前有较多种类,而现存仅山河狸Aplodontia rofa一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山河狸体长30~40釐米,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其尾长仅2.5釐米。山河狸食性广泛,可以食用多种不同的植物,并有储存食物的习惯。山河狸调节体温和保持湿度的能力均较差,需要冬眠和夏蜇,平时则挖掘复杂的洞穴居住。
山河狸Aplodontia rofa
松鼠总科Sciuroidea
松鼠总科Sciuroidea是松鼠型亚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支,包括松鼠型亚目超过半数的种类,分布也遍及松鼠型亚目的全部分布范围。其成员的外形和习性差别非常大,这些成员均归于松鼠科Sciuridae,其中又分为可以滑翔的鼯鼠亚科Petauristinae和不会滑翔的松鼠亚科Sciruinae,也有人将鼯鼠亚科提升为一个科。
松鼠科Sciuridae
花鼠(3)松鼠科Sciuridae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鼯鼠类是所有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东南亚最为丰富,邻近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有少数,另有飞鼠属Pteromys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飞鼠属Glaucomys分布于中北美洲。松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中松鼠属Sciurus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但是也有几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其它的树栖松鼠以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种最多,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的巨松鼠如可见于我国广西、云南的两色巨松鼠Ratufa bicolor(右图)体重可达2~3公斤。非洲的树栖松鼠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仅10克左右。地栖的松鼠以北美洲最为丰富,欧亚大陆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栖的松鼠中包括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如土拨鼠Marmota又称旱獭,大者体重可达8公斤。常见的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Tamias,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
北美土拨鼠Marmota monax
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较早从其它齧齿类分化出来,其成员种类不多,但是彼此间的形态和习性有较大的差异,是啮齿目中种类最少而科最多的一个亚目。豪猪型亚目成员虽然外形差异较大,但是解剖结构比较一致,头骨和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式,颊齿四个,为脊型齿。豪猪型亚目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尚不明确,较早的化石出现于埃及一带,但不久在大西洋彼岸的南美洲也能见到,推测豪猪型亚目的早期类型可能和灵长目同一批从非洲到达南美洲,是第一批到达南美洲的齧齿类,而後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演化。豪猪型亚目可以大体分为非洲类型和美洲类型两个大类,其中美洲类型种类更多,也更具多样性,并且有些类型有向著较大性草食动物进化的趋势。另外旧大陆的豪猪科Hystricidae与这两个类型均有一定区别,分类地位不确定。
豪猪科Hystricidae
啮齿类动物(3)豪猪科Hystricidae是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遍及非洲和亚洲南部,在南欧也能见到,是豪猪型亚目唯一见于欧亚大陆的成员,而以东南亚种类最多。豪猪科成员以身上有棘刺而著称,身上的毛演化成保护性的棘刺在很多哺乳动物中都出现,而齧齿类中甚至在豪猪型亚目中就出现在多次,但是以豪猪科的刺最为发达。豪猪科的棘刺比较容易脱落,有些种类还可以将棘刺射出,豪猪身体後方的棘刺要比前方的更发达,抵御敌害的典型姿势就是将身体背向对方。其豪猪科分成短尾和长尾两个类型,短尾的类型包括豪猪Hystrix和南洋豪猪Thecurus,体型大而粗壮,身上的刺较长,在森林和草原中都有分布。其中南非豪猪Hystrix africaeaustralis身长超过80釐米,刺最长达30釐米,是所有哺乳动物的棘刺中最长的。长尾类型包括扫尾豪猪Atherurus和长尾豪猪Trichys,体型较瘦小,刺较短,尾长,尾的末端有一丛较长的刺,尾巴摇动时可发出声音,用以警告敌手。我国有2~3种豪猪和1种扫尾豪猪。
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
<--南非豪猪Hystrix africaeaustralis
美洲豪猪科Erethzontidae
美洲豪猪科Erethzontidae与旧大陆的豪猪科外形非常相似,是豪猪科在新大陆的对应,但是二者的亲缘关系却不是很近。与豪猪科一样,美洲豪猪科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南北美洲重新相连後,从南美洲到达了北美,现在北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都能见到,包括豪猪型亚目中分布最北的成员。与豪猪科相比,美洲豪猪科的刺较短,较细,通常不超过4釐米。美洲豪猪科主要为树栖性,有适合爬树的爪子,其中树栖性最强的树豪猪Coendon还有能缠绕的长尾。
北美豪猪Erethizon dorsatum
卷尾树豪猪Coendon prehensilis
兔豚鼠Dolichotis patagona • 豚鼠科Caviidae
豚鼠科Caviidae全部为分布于南美洲的地栖性植食性动物。豚鼠科成员身体肥胖,体型中等到较大,腿较短或较长,尾极短或者无尾。豚鼠科最著名的成员当属豚鼠Cavia porcella,豚鼠因身体肥胖似小猪而得名,被广泛当作宠物和实验动物饲养,又称“荷兰猪”。豚鼠科比较特殊的成员是兔豚鼠(长耳豚鼠)Dolichotis patagona,因耳朵较长似兔而得名。兔豚鼠分布于南美洲南部的巴塔格尼亚草原,其体态不似齧齿类而略似善于奔跑的有蹄类,也被称为鹿豚鼠。兔豚鼠体型较大,体重可接近10公斤,四肢非常长,可以在草原上快速奔跑
白臀豚鼠Cavia aperea
水豚科Hydrochoeridae
水豚科Hydrochoeridae是向较大性食草动物方向发展的齧齿类,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齧齿类,而一些化石类型体型更大。水豚科现存仅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一种,分布于巴拿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将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种巴拿马水豚Hydrochoerus isthimus。水豚体型似猪,为半水栖性,脚上有半蹼,无尾,善于游泳和潜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体长超过1米,体重可达66公斤,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
花背豚鼠科Dinomyidae
花背豚鼠科Dinomyidae成员现存仅一种,即花背豚鼠Dinomys branickii,而在史前尚有较多种类。花背豚鼠又称长尾豚鼠,是豚鼠类中唯一尾部较长的成员。花背豚鼠体型较大,长可达80釐米,身上有花斑,体型和花纹均和斑豚鼠非常相似,只是尾巴长、四肢略短而行动缓慢。花背豚鼠分布于南美洲西北部安第斯山区的森林中,北到哥伦比亚,南到玻利维亚。
花背豚鼠Dinomys branickii
毛臀刺鼠科Dasyproctidae
毛臀刺鼠科Dasyproctidae是一些体型中等到较大的善于奔跑的路栖齧齿类,体型酷似小型的有蹄类。毛臀刺鼠科包括中等体型的昼行性的毛臀刺鼠Dasyprocta、体型略小的的昼行性的长尾刺鼠Myoprocta和体型较大的夜行性的斑豚鼠(刺豚鼠)Cuniculus(Agouti),其中斑豚鼠有时被列为单独的科。毛臀刺鼠科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中,有些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也能见到,常出现外水域附近,其中多数种类分布于南美洲北部,也可见于中美洲并可北达墨西哥。毛臀刺鼠科成员是拉丁美洲肉食动物和印第安人的重要食物来源,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也有一定作用。
橙色毛臀刺鼠Dasyprocta aguti
斑豚鼠Cuniculus paca
短尾绒鼠Chinchilla brevicaudata • 绒鼠科Chinchillidae
啮齿类动物(3)绒鼠科Chinchillidae又称毛丝鼠科,现存有绒鼠Chinchilla、山绒鼠Lagidium和平原绒鼠Lagostomus三个属,是特产与南美洲南部的中型齧齿类,均身披浓密的丝状绒毛。绒鼠Chinchilla体型较小,毛质更优,属于所有动物中最优质最昂贵的毛质,其野外种群也因此受到威胁。绒鼠相貌可爱,也被普遍当作宠物来饲养,被称为“龙猫”。山绒鼠有很长的耳朵,外形极似有长尾的兔子,大小也与兔子相仿。平原绒鼠耳朵较短,面部有黑色条纹,易于辨认。平原绒鼠的雌雄差别很大,雄鼠体重是雌鼠的两倍,重达8公斤,是绒鼠科体型最大的成员。
黑毛山绒鼠Lagidium viscacia
华毛鼠科Abrocomidae
华毛鼠科Abrocomidae仅以南美洲中部的华毛鼠Abrocoma为代表,有2~3种。华毛鼠外形似普通的老鼠,而身上有类似绒鼠的浓密绒毛,只是毛质要次于绒鼠。华毛鼠生活于较寒冷的山区,主要在地面活动,也能爬树,食植物性食物。华毛鼠科的亲缘关系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和绒鼠科比较密切,有人认为和八齿鼠科或针鼠科关系比较密切。
贝氏华毛鼠Abrocoma bennetti
灌丛八齿鼠Octodon degus
鼹八齿鼠Spalacopus cyanus • 八齿鼠科Abrocomidae
八齿鼠科Abrocomidae是适应穴居生活的齧齿类,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的平原和山区。典型的八齿鼠科成员外形略似普通的老鼠而头部比例较大,口鼻部较圆,四肢短,其中穴居性最强的鼹八齿鼠Spalacopus cyanus则有较多的穴居性特化。八齿鼠科成员均善于挖洞,食植物的块茎、块根等地下部分。
梳鼠科Ctenomyidae
梳鼠科Ctenomyidae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外形和习性与北美洲得衣囊鼠非常相似,相当于衣囊鼠在南美洲的对应,但二者亲缘关系较远。梳鼠科与八齿鼠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合并为同一科。梳鼠与八齿鼠、衣囊鼠一样为穴居性的齧齿类,居住在复杂的洞穴系统中,食植物的地下部分。梳鼠的牙齿相对较大,在挖洞时可以起到辅
助作用,几乎一生都居住在地下,很少上到地面。
巴西梳鼠Ctenomys boliviensis-->
针鼠科Echimyidae
针鼠科Echimyidae是身上有棘刺或者硬毛的中型齧齿类,分布于中南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拉圭之间。针鼠科成员生活于地面或者树上,其中树栖的成员尾较长,身体比较纤细;地栖的成员尾较短,身体比较粗壮;而体型介于二者之间的成员即在地面活动也在树上活动。针鼠科成员食多种不同食物,常生活在水域附近,在中南美洲属于比较常见的动物。
金尾针鼠Echimys 20chrysurus
牛鼠科Capromyidae
牛鼠科Capromyidae包括分布限于西印度群岛的十多种牛鼠和分布南美洲中南部的河狸鼠Myocastor coypus,其中河狸鼠有时被列入针鼠科或者自成一科。牛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适合不同的生存环境。西印度群岛的牛鼠多为树栖性,有些种类有可以缠绕的尾,也有一些则为短尾,其中最大的种类体重达7公斤。由于岛上引进了獴等外来动物,牛鼠已经比较珍稀。河狸鼠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毛质和肉味均佳而被引入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的很多地方,逃到野外的河狸鼠适应力极强,常能很好的生存,有些则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河狸鼠体重5~10公斤,为半水栖性,脚上有蹼,水性极好,在河岸挖洞居住,食水生植物,偶尔也食小型水生动物。
河狸鼠Myocastor coypus
长尾牛鼠Capromys pilorides
大藤鼠Thryonomys swinderianus •藤鼠科Thryonomyidae
藤鼠科Thryonomyidae又称甘蔗鼠科,因常在甘蔗田中活动并喜食甘蔗而得名(藤条和甘蔗等节茎植物都可用英文Cane来表示)。藤鼠科现存仅藤鼠Thryonomys一属。藤鼠科成员体型较大,身体粗壮,和美洲的一些豚鼠有些相似,其中大藤鼠Thryonomys swinderianus体重可达9公斤。藤鼠科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比较常见,常被一些土著部落捕捉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也是非洲经济作物的主要破坏者之一。大藤鼠常在多芦苇的水域附近活动,水性较好,遇到危险会逃进水中。
岩鼠科Pteromuridae
岩鼠科Pteromuridae仅岩鼠Petromus typicus一种,分布于非洲西南部地区,从安哥拉南部经纳米比亚到达南非西北部。岩鼠的体型类似地松鼠,而习性颇似岩蹄兔,喜欢在岩石上晒太阳。岩鼠为群居性,由一个成员负责放哨。岩鼠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
岩鼠Petromus typicus-->
其中原来豪猪目也算是啮齿目当中的亚目
许多种类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少数种类只于每年春季繁殖1窝幼仔,多数则于春、夏、秋产3窝左右,而褐家鼠和小家鼠在隐蔽条件好、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终年生殖,每年可产6~8窝幼仔。每胎产仔数各不相同,多数为4~6只,多者达7~8只。一些害鼠在数量很低的年份繁殖力显著增强,不但繁殖次数增加,而且每胎产仔数也大大提高,最高达18仔。多数种类的妊娠期短,仅20天到1个月左右。幼鼠生后20天左右就能单独寻食,一般3个月达性成熟,春季出生的个体能在当年秋季繁殖。但多数幼体于次年春季繁殖。少数大型种类寿命较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活10年以上,但多数种类的自然寿命为2~5年。
啮齿类动物图册(2) | 啮齿类动物图册(3) |
啮齿类动物图册(2) | 啮齿类动物图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