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黄荣辉院士(1)1942年8月17日,黄荣辉出生于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
1965年,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叶笃正院士,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8年,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
197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
1983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
1985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之后为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被选为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9年—2004年,担任国家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黄荣辉多年来从观测事实、动力理论和多层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地球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的形成、传播和异常的机理,提出准定常行星波在球面三维大气中传播方程和在三维大气中沿两支波导传播的行星波传播理论,正确地证明了球面大气行星波的波作用守恒;20世纪80年代他与日本学者Nitta同时提出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暖池上空(特别是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在东亚夏季风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并且提出影响中国夏季旱涝的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遥相关型及其理论。他还致力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此外,为填补中国关于中层大气动力学研究的空白,他也正在努力开展中层大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截至2012年8月,黄荣辉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并与他人合著《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与成因研究》和《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以及《大气科学概论》等多部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84.02 | 《大气动力学原理》 | (日)小仓义光著;黄荣辉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03 | 《旱涝气候研究进展》 | 叶笃正,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调配的影响 灾害性气候的过程及诊断》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灾害性气候与农业和水资源 KY85-10-4》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 | 黄荣辉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灾害性气候的模拟和预测》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2 | 《留日风采》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11 | 《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 黄荣辉等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5.01 | 《我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 黄荣辉,张庆云,阮水根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5.10 | 《大气科学概论》 | 黄荣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1.09 |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 黄荣辉,陈文,张强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4.08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 黄荣辉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6.07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科学问题》 | 黄荣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6.10 |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 黄荣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7.12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天文学、地球科学》 | 黄荣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截至2012年8月,黄荣辉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七五”期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成因与预测研究》的主持人之一;在“八五”期间,是中国科学院重大应用项目《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调配的影响》的项目主持人,在“九五”期间,是国家重中之重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的项目执行专家组第一副组长、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变化及其调配研究》的项目主持人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首批启动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截至2012年8月,黄荣辉先后多次获得国家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和自然科学奖。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6年 | 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与异常机制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88年 | 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 |
1989年 | 三峡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 |
1991年 | 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与异常机制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3年 | 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和短期气候变化成因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我国灾害性气候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东亚与热带大气低频变化及其气候异常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84.02 | 《大气动力学原理》 | (日)小仓义光著;黄荣辉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03 | 《旱涝气候研究进展》 | 叶笃正,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调配的影响 灾害性气候的过程及诊断》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灾害性气候与农业和水资源 KY85-10-4》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中国气候灾害的分布和变化》 | 黄荣辉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1996.01 | 《灾害性气候的模拟和预测》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2 | 《留日风采》 | 黄荣辉主编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3.11 | 《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 黄荣辉等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5.01 | 《我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与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 黄荣辉,张庆云,阮水根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5.10 | 《大气科学概论》 | 黄荣辉编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1.09 |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 黄荣辉,陈文,张强等著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4.08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 黄荣辉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6.07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科学问题》 | 黄荣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6.10 |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 黄荣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17.12 | 《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 天文学、地球科学》 | 黄荣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6年 | 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与异常机制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88年 | 中国卫星气象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六完成人) |
1989年 | 三峡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 |
1991年 | 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与异常机制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3年 | 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和短期气候变化成因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我国灾害性气候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东亚与热带大气低频变化及其气候异常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2006年5月15日,黄荣辉应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邀请到兰州大学访问讲学,并为师生作了题为《大气科学发展的百年回顾及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和生态的影响》两场学术报告。
2011年11月30日,黄荣辉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三楼百人报告厅为同学带来一场名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环境和灾害的影响》讲座。
时间 | 担任职务 | 授予单位 |
---|---|---|
1986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86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时间 | 担任职务 | 授予单位 |
---|---|---|
1986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86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1年11月至1992年5月 | 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
1992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93年 | 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95年 | 《大气科学》主编 |
1996年—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
1996年—2002年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
1997年 | 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
1999年 | 欧美同学会(现又称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
2002年—2010年 | 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
2003年 | 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留日同学会会长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南京气象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