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3)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四日,设立开通县,隶属盛京将军洮南府。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隶属奉天省洮南府.
清宣统元年(1909)五月,隶属奉天省洮昌道洮南府。
1913年2月,隶属奉天省北路观察使。
1914年5月,隶属奉天省洮昌道。
1915年11月1日,设立瞻榆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
1929年2月,开通、瞻榆县隶属辽宁省。
1931年11月,隶属奉天省。
1934年10月,隶属伪龙江省。
1945年8月,隶属嫩江省白城子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6年1月,隶属吉江行政主任公署;同月,隶属吉江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6年3月,隶属嫩江省嫩南行政主任公署。
1946年6月,隶属辽吉区行政公署四专署。
1947年2月,隶属辽北省四专署。
1947年8月、1948年8月、1949年5月,先后隶属辽北、嫩江、黑龙江省。
1958年10月16日,撤消开通、瞻榆两县,合并成通榆县。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员公署(今吉林省白城市)。
1945年11月,开通县、瞻榆县划归嫩江省直辖。
1946年1月,两县划归吉江行政区洮南专区。3月,两县划归嫩南行政区。4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6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第四专区。8月,两县划归辽吉行政区直辖。12月,两县划归辽北省第四专区。
1947年8月,两县划归辽北省直辖。
1948年2月,两县划归辽北省后方办事处。3月,划归辽北省白城子后方办事处。7月,两县划归嫩江省。10月,划归嫩江省白城子办事处。
1949年4月,两县都划归黑龙江省,成立开通县人民政府、瞻榆县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7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从原黑龙江省将开通、瞻榆等7个县划归吉林省管辖,设立白城子专区,开通县驻开通镇,辖8个区,42个村。瞻榆县驻瞻榆镇,辖7个区,49个村。
1955年2月,瞻榆县辖1个镇、16个乡。开通县辖1个镇、15个乡、3个街。瞻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瞻榆县人民委员会,开通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开通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10月,瞻榆县辖1个镇、5个乡。开通县辖1个镇、3个乡、4个社、3个街。
1958年10月23日,开通县与原瞻榆县合并,取两县尾字称“通榆县”,隶属于白城专区。成立通榆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辖10个公社,84个管理区。
1960年12月,通榆县辖2个镇、16个公社,84个生产大队。1966年1月,生产大队调整为125个。
1968年,撤销通榆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通榆县革命委员会。调整为18个公社。
1971年12月,通榆县辖18个公社,125个生产大队。
1979年7月,通榆县辖18个公社、2个镇,145个生产大队,915个生产小队。
1980年初,撤销通榆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通榆县人民政府。
1988年,通榆县辖2个镇、21个公社,145个生产大队。
1994年,通榆县撤销永青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开通镇管辖。撤销瞻榆乡、耀东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瞻榆镇管辖。
1995年12月,通榆县辖9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四井子镇、新华镇、乌兰花镇、羊井乡、永青乡、新发乡、新兴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瞻榆乡、苏公坨乡、七井子乡、耀东乡、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共有 62个居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委员会。
2003年底,通榆县辖9个镇、8个乡、3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双岗镇、四井子镇、乌兰花镇、新华镇、七井子乡、羊井乡、新发乡、新兴乡、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全县面积8496平方千米,总户数104137户,总人口352322人,其中农业人口246139人,占总人口的69.9%。
2000年,通榆县辖9个镇、11个乡、3个民族乡。
2002年3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214号】文件,撤销通榆县永青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开通镇管辖。2002年12月,通榆县辖9个镇、8个乡和西艾力蒙古族乡、向海蒙古族乡、拉温都蒙古族乡3个民族乡。通榆县总人口3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0.5万人。
2006年,撤销四井子镇、羊井乡、西艾力蒙古族乡、七井子乡。
开通县
开通县驻地,俗名“七井子”,因当地有7个给水井子而得名。原属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游牧地。清末,1904年7月4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经盛京将军奏准,于洮南府东南120里的哈拉乌苏(青龙泡屯)设置开通县,隶属洮南府。翌年10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七井子(今富平镇)设署,“开厅视事”。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隶属奉天行省洮南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改隶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 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辽宁省改称),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复归嫩江省;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改隶辽北省。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开通县与瞻榆县合并为通榆县。
瞻榆县
瞻榆县,因县城南有古榆树一棵,出城即可眺望,故取名瞻(望)榆(树)。清末,属醴泉县(今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批准,“9月14日咨覆到省”,将醴泉县的二、四、五区划出,于六家镇设置开化县。1916年10月,治所移驻开化镇(今瞻榆镇)。隶属奉天省洮昌道。 1917年因与云南省开化县重名,奉令改为瞻榆县。1929年2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辽宁省改称),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划归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5月,复归嫩江省;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划归辽北省管辖。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瞻榆县与开通县合并改为通榆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开通镇。仍隶白城专区。 (本段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通榆县人民政府驻开通镇民主东路229号。全县辖8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开通镇、瞻榆镇、双岗镇、兴隆山镇、边昭镇、鸿兴镇、新华镇、乌兰花镇、新发乡、新兴乡、向海蒙古族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团结乡、十花道乡、八面乡、苏公坨乡。幅员8496平方公里,人口36.2万。共有172个村,还有6个畜牧(林)场。
名称 | 面积 | 人口(第五次普查数据) | 简介 |
开通镇 | 619,3平方千米 | 107970人 | 镇政府驻兴华北街1905号,辖9个社区,开通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置建县,治所,设在这里,1981年更,通榆镇,人民公社为开通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开通镇 |
瞻榆镇 | 812平方千米 | 35319人 | 镇政府驻中兴北街1号,辖1个社区,20个村,因原瞻榆县驻于此镇,故名瞻榆,该镇区域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旗王),光绪,32年(1906年)放荒招垦 |
双岗镇 | 377平方千米 | 13415人 | 镇政府驻双岗,辖5个村,由驻地双岗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归地,光绪,三十年归开通县所辖 |
兴隆山镇 | 1003平方千米 | 25243人 | 镇政府驻兴隆山,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一个林场,由驻地兴隆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放牧,农耕,清末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从醴泉县分出设立瞻榆县) |
边昭镇 | 337平方千米 | 16985人 | 镇政府驻边昭,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由驻地边昭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民国时期,曾设警察区,警务局,属,开通镇,管辖 |
鸿兴镇 | 324平方千米 | 13289人 | 镇政府驻东鸿兴,辖10个村,由驻地而得名,鸿兴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初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王旗,南部游牧归地,1984年将“红星”两字改为“鸿兴”,1984年12月撤销鸿兴乡改为,鸿兴镇 |
新华镇 | 630平方千米 | 22684人 | 镇政府驻德兴泰,辖14个村,由原新华乡得名,取吉祥之意,清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王)南部游牧旧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归醴泉县管辖 |
乌兰花镇 | 541平方千米 | 18430人 | 镇政府驻乌兰花,辖14个村,由驻地乌兰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 |
新发乡 | 378平方千米 | 10452人 | 乡政府驻六合屯,辖6个村,由原公社驻地新发堡而得名,该乡区域,清属蒙王地,康熙年间开始建庙,光绪,年间建房种地,清末,归醴泉县所辖 |
新兴乡 | 196,14平方千米 | 9599人 | 乡政府驻腰民主,辖6个村,由原兴村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清末开始立窝堡,种地,隶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年间,归瞻榆县警察三区保甲第三分所管辖 |
向海蒙古族乡 | 1272平方千米 | 24664人 | 乡政府驻香海庙,辖4个村,由驻地香海庙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咸丰年间蒙古族人民在这里修庙建塔,民国初年,属醴泉县(今突泉县)所辖 |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 244平方千米 | 4231人 | 乡政府驻糜子荒,辖4个村,由原行政村驻地包拉温都而得名,包拉温都系蒙古语,意为紫色的高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 |
团结乡 | 588平方千米 | 12800人 | 乡政府驻东民主,辖9个村,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清末属醴泉县管辖,民国四年,属瞻榆县所辖,因民主,胜利两乡合并一起建社,故命名为,团结乡,人民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改称,团结乡 |
十花道乡 | 429平方千米 | 12416人 | 乡政府驻下洼子屯,辖10个村,由所辖自然屯什花道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归开通县所辖 |
八面乡 | 440平方千米 | 14983人 | 乡政府驻巴日森昭,辖8个村,原名称八面山昭,由驻地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末年开始定居,耕耘,设天恩地局,光绪,三十年归开通县所辖,1983年改称,八面乡,至今 |
苏公坨乡 | 285平方千米 | 12224人 | 乡政府驻苏公坨,辖9个村,由驻地苏公坨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蒙古族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清末民初,开始建屯 |
三家子种牛繁育场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7620人。驻新三家子。辖一马队、二马队、三牛队和两个自然屯。因场部设在三家子,以繁育种牛为主,故命名为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1961年5月将三家子种牛繁育场。
良井子畜牧场
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2910人。驻良井子。辖良井子分场自力分场和五个自然屯。由驻地良井子屯而得名。1980年该场改为地区管理,改名为白城地区良井子畜牧场。
同发畜牧场
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7950人。驻东兴屯。辖东兴、兴隆、自力、利民和新兴五个分场,19个自然屯。1979年将同发公社有由吉林省农垦局改建为农场。1985年5月省农垦局将该场移交给通榆。改名国营省通榆县同发畜牧场。
新华种牛繁殖场
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232人。驻尤家窝堡。辖一个自然屯。1964 年建成繁殖种牛的农场,原名为通榆县种牛繁殖场。1970年更名为通榆县新华种牛繁殖场。
双岗鹿场
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1385人。驻双岗。辖一分场、二分场和种畜大队,3 文化个自然屯。1958年春,吉林省商业厅来双岗建场,因地处白城地区双岗,又统管地区内各县畜牧场,1977年更名为通榆县双岗鹿场。
向海造纸林场
县林业局在此新建,因全县已三个机械林场,故命名为国营通榆县第四机械林场。 1979年吉林造纸厂与通榆先县联营经办此厂,因在向海境内因此名。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230人。驻香海庙。辖一分场至四分场。
向海自然保护区
沿用向海乡驻地名称,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主而得名。1986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积1179平方千米。人口410人。驻香海庙。下辖派出所,检查站,观察站,防火站,标本室等单位。
名称 | 面积 | 人口(第五次普查数据) | 简介 |
开通镇 | 619,3平方千米 | 107970人 | 镇政府驻兴华北街1905号,辖9个社区,开通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置建县,治所,设在这里,1981年更,通榆镇,人民公社为开通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开通镇 |
瞻榆镇 | 812平方千米 | 35319人 | 镇政府驻中兴北街1号,辖1个社区,20个村,因原瞻榆县驻于此镇,故名瞻榆,该镇区域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旗王),光绪,32年(1906年)放荒招垦 |
双岗镇 | 377平方千米 | 13415人 | 镇政府驻双岗,辖5个村,由驻地双岗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归地,光绪,三十年归开通县所辖 |
兴隆山镇 | 1003平方千米 | 25243人 | 镇政府驻兴隆山,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一个林场,由驻地兴隆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放牧,农耕,清末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从醴泉县分出设立瞻榆县) |
边昭镇 | 337平方千米 | 16985人 | 镇政府驻边昭,辖10个村,一个畜牧场,由驻地边昭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民国时期,曾设警察区,警务局,属,开通镇,管辖 |
鸿兴镇 | 324平方千米 | 13289人 | 镇政府驻东鸿兴,辖10个村,由驻地而得名,鸿兴镇,区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初年,开始定居,耕耘,系扎萨克,王旗,南部游牧归地,1984年将“红星”两字改为“鸿兴”,1984年12月撤销鸿兴乡改为,鸿兴镇 |
新华镇 | 630平方千米 | 22684人 | 镇政府驻德兴泰,辖14个村,由原新华乡得名,取吉祥之意,清属蒙王地(系图什业图王)南部游牧旧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归醴泉县管辖 |
乌兰花镇 | 541平方千米 | 18430人 | 镇政府驻乌兰花,辖14个村,由驻地乌兰花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光绪,年间,开始定居耕耘,清末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 |
新发乡 | 378平方千米 | 10452人 | 乡政府驻六合屯,辖6个村,由原公社驻地新发堡而得名,该乡区域,清属蒙王地,康熙年间开始建庙,光绪,年间建房种地,清末,归醴泉县所辖 |
新兴乡 | 196,14平方千米 | 9599人 | 乡政府驻腰民主,辖6个村,由原兴村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清末开始立窝堡,种地,隶属醴泉县所辖,民国年间,归瞻榆县警察三区保甲第三分所管辖 |
向海蒙古族乡 | 1272平方千米 | 24664人 | 乡政府驻香海庙,辖4个村,由驻地香海庙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咸丰年间蒙古族人民在这里修庙建塔,民国初年,属醴泉县(今突泉县)所辖 |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 | 244平方千米 | 4231人 | 乡政府驻糜子荒,辖4个村,由原行政村驻地包拉温都而得名,包拉温都系蒙古语,意为紫色的高原,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归醴泉县所辖,民国四年,属瞻榆管辖 |
团结乡 | 588平方千米 | 12800人 | 乡政府驻东民主,辖9个村,清代属蒙王地,光绪,末年开始耕耘,清末属醴泉县管辖,民国四年,属瞻榆县所辖,因民主,胜利两乡合并一起建社,故命名为,团结乡,人民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改称,团结乡 |
十花道乡 | 429平方千米 | 12416人 | 乡政府驻下洼子屯,辖10个村,由所辖自然屯什花道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归开通县所辖 |
八面乡 | 440平方千米 | 14983人 | 乡政府驻巴日森昭,辖8个村,原名称八面山昭,由驻地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扎萨克图,王旗,南部游牧旧地,光绪,末年开始定居,耕耘,设天恩地局,光绪,三十年归开通县所辖,1983年改称,八面乡,至今 |
苏公坨乡 | 285平方千米 | 12224人 | 乡政府驻苏公坨,辖9个村,由驻地苏公坨而得名,清代属蒙王地,系蒙古族游牧地,光绪,三十年设治建县,归开通县管辖,清末民初,开始建屯 |
通榆县隶属吉林省,白城市南部,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隶属吉林省白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2′~123°30′,北纬44°13′~45°16′。通榆县境东与乾安县相接,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为界,南与长岭县相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相交,北与洮南市为邻。东北与大安市接壤。面积为8476平方公里。[5]
通榆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低差仅40米。均匀海拔160m。[2]
通榆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节天气,年均匀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25.9℃,极端最高气温40.5℃,无霜期162天,年降雨量332.4mm,最大冻土深度125cm,年主导风向为西熏风和西冬风。[2]
通榆县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低差仅40米。均匀海拔160m,泥土共分七个土类,以黑钙土、风沙土及碱土为主,约占89%。耕地面积3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2.21亩,人均居吉林省第一位。有草原面积429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草原16.27亩,位居吉林省第一位。其中,退耕还草33万亩,草原工程围栏101万延长米,草原围栏面积84.5万亩。
通榆天然资源比较丰硕。人均据有耕地、草原、林地、芦苇面积均居吉林省首位。现有耕地300万亩、草原400万亩、林地260万亩,芦苇年产量2万吨。境内有霍林河、鄂穆太河(支流)和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有向海、兴隆、胜利3座大中型水库。风能资源极为丰硕,可开发风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左右。
通榆县水力资源富足且适合人体饮用,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拥有水资源总量5.3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8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人均占有地下水资源量1360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878亿立方米。境内有两个流域,县内有霍林河、额木太河(支流)、文牛格尺河三条季节性河流,向海、兴隆、胜利三座中型水库及683个自然泡沼,水域总面积138890亩,总设计容量为3.53亿立方米,无工业污染。通榆县水的PH值为7.20—7.80,是最佳弱碱水质,是最适合人类饮用的上好饮品。通榆县养鱼总水面达40万亩,年产鲜鱼4000吨,水生动植物丰富。
通榆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也是国际“009”造林工程的重点项目区。通榆县林业用地面积171207公顷(约360万亩),现有林地面积125003公顷(约26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58万亩。现有活立木蓄积量为1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4%。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杨、柳及少量樟子松,天然林主要树种以榆树为主。每年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有宜林地3.8万公顷,每年可造林2500公顷。丰富的森林资源使我县具备了未来进行林木加工产业深度开发的潜力和条件。
通榆县地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之间西南气流通道上,是中国风能储量丰富地区之一。位于中国七大风电基地之一的吉林西部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核心区域,县内有三处100平方公里的风力带,风能资源100万千瓦,年有效发电时长为2100—2400小时,秋冬盛行西北风,春夏盛行西南风,且风向稳定,风电装机总规模最高可达2000万千瓦,通榆县已并网发电49.5万千瓦,发电企业3户,在建风电场230万千瓦,风电开发企业10家。引进建设了东宝风电塔筒厂、三一风电产业园、华仪风机制造、双吉机舱罩、中能电力杆塔、泰盛风电综合服务等企业项目,风电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省电力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了同发风电厂,一、二期工程装机49台,装机3万千瓦。
太阳能
通榆县境内太阳光照历年平均29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以上,最大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年发电能力最高可达4400亿度。
生物质能
通榆县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在150万吨左右,畜禽粪便排量可达30多万吨,开发生物质能资源丰富、条件优越。
石油资源
中石化公司东北局在该县十花道乡、苏公坨乡和鸿兴镇等三个地方勘探两年,完成了一维、二维分析工作,现今正在进行三维分析,初步探明我县鸿兴镇陈家围子至八面乡巨贤一带有一个储量5000万-1亿吨的中等油田。石油开发的前景十分可观。
王海刚辖9个镇、11个乡、6个国营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692个自然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通榆县总户数101619户,总人口为353604人。其中,农业户58768户,占总户数的57.8%,农业人口223374人,占总人口的63.7%,劳动力人口18727人,非农业人口105100人,其中,开通镇总户数31155户,占通榆县总户数的30.7%,总人口85789人,占通榆县总人口的24.4%。
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6.1万人,比上年末净减少3025人,其中城镇人口12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3.2%。全年出生人口2600人,死亡人口1172人。人口性别比为102.1(以女性为100)。[6]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王海刚 |
常务副县长 | 周艳春 |
副县长 |
李长仁、孟繁宏、李忠良、田进、杨绍安、李书彬、薛丙娟、蔡春喜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李德明 |
县委副书记 |
王海刚、董春玲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沈玲 |
副主任 |
李和、黄秀芬、王瑞群、邓庆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邓利辉 |
副主席 |
徐英伟、刘建华、沙超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王海刚 |
常务副县长 | 周艳春 |
副县长 |
李长仁、孟繁宏、李忠良、田进、杨绍安、李书彬、薛丙娟、蔡春喜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李德明 |
县委副书记 |
王海刚、董春玲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沈玲 |
副主任 |
李和、黄秀芬、王瑞群、邓庆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职务 | 姓名 |
---|---|
主席 |
邓利辉 |
副主席 |
徐英伟、刘建华、沙超 |
参考资料来源:通榆县人民政府[7] |
通榆县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7亩,居吉林省第一位。草原面积400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量居吉林省第一位。通榆特色农业基础比较好。葵花、打瓜、蓖麻、杂粮杂豆、草原红牛、向海鱼等农畜产品著名国内外,葵花年均匀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是中国四大产区之一。蓖麻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约占中国的六分之一,是中国较大的蓖麻产区,最高年产量达4万吨以上。通榆县是吉林省最大的葵花产区,也是中国重点葵花产地,素有“葵花之乡”的美称,通榆县葵花种植面积100万亩,占白城市葵花种植面积的66%,占吉林省葵花种植面积的27%。葵花产量在10万吨左右,占白城市葵花产量的50%,占吉林省葵花产量的25%。
由通榆县培育的“中国草原红牛”是中国唯逐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牛。现有蔬菜、牲口、建材和商贸等各类市场9处,外贸出口企业22家,同美、韩、日、俄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出口创汇额居白城市各县(市、区)之首。牛存栏9.8万头,羊存栏100万只,猪存栏29万头,禽存栏850万只,肉类年总产量达到4.6万吨,牛奶总产量达到1.2万吨,羊毛总产量达到2000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000吨,牧业总产值实现4.3亿,农民牧业人均纯收入850元,占人均收入的31%,同比增长66%。
通榆县是吉林省最大的芦苇产区,也是中国重点芦苇产地。素有“瀚海苇乡”之美称,有苇田面积100万亩,最高年产量达8万吨。
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7.9%。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927元,比上年增长3.3%。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6:34.4:49.6。
2016年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65763万元,同比增加4299万元,增长7.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4893万元,同比增加4364万元,增长8.6%。全年完成财政支出356112万元,比上年下降1.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635万元,比上年增长0.5%。[6]
通榆县西部乡镇(场)土地多为坨子地,通透性好, 特别适合打瓜生长,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多为黄瓤,含糖低,清凉适口,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其瓜籽以片大、板平、无麻面、籽粒饱满、黑白分明、光洁油亮而著称。通榆县打瓜年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打瓜籽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201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年粮食总产量598427吨。[6]
通榆产业格式比较光鲜。初步形成了以风电工业为支撑,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服装加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新格式。通榆县有规模以上产业企业33户,其中,风电开发企业3户、制药企业2户、风电装备制造企业1户、服装加工企业3户,其它均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的产业产品为风机塔筒、中成药、大豆分离蛋白、精制蓖麻油、豆油和葵花仁等。
2016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增长16.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9%。[6]
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1%。[6]
国内贸易
201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7亿元,增长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亿元,增长12%。
对外经济
2016年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38.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14%。其中,出口总额1980.41万美元,增长11.96%;进口总额2558.05万美元,增长37.69%。
金融
2016年末全县境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7。[6]
地方文化
通榆县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1项。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身人口比重逐年提高。在吉林省率先实施了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了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民俗
杀年猪: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因为一般人家每年也就是一两次,几乎相当于过节。每个村屯里都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尺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来五斤肉”。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
关东庙会: 庙会是民间的宗教性节目。 早时东北各地都有许多庙宇,其中有供奉如来、观音、地藏的佛教封院,也有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药王庙等众多的道教观宇。每逢这些寺庙中所供神佛诞辰等重要纪念日,就是庙会的日子。
满族: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剃发梳辫”曾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发式。即剃去前额短发,只留后面的发梳成辫子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女子头顶盘发,佩戴耳环,穿宽大直筒旗袍,着高底花鞋。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院内一般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萨其玛”是具有独特风味的点心。
蒙古族查玛舞:人们为了纪念莫日根,都跳起了化装的查玛舞,“祭湖醒网”仪式开始,首先在祭坛上摆放贡品和喇嘛诵经用的各种法器,然后点燃九处圣火,喇嘛虔诚的诵经后,带着各种面具按顺时针方向绕圣火跳查玛舞。“查玛”开始后,众神在鼓乐的伴奏声和“翁斯德”喇嘛的诵经声中绕场一周,表演一段缓慢而刚健的舞蹈,然后按“斩鬼、“送祟”等仪式,分段表演。并穿插“查玛”老头、老婆的赞祝词,唤天求福,“莱青”(喇嘛博)下神和4个孩子讲笑话,插科打诨等表演。
包拉温都杏花节:从2003年开始 ,通榆县政府筹划并主办了八届包拉温都杏花节,由包拉温都乡承办,每年一届,时间定在四月末五月初,即杏花开放的盛花期。乡村里的超市和周边的农家饭庄早早地就备足了蒙古族特色纪念品和各式奶酪、奶皮、奶豆腐、炒米、酸奶等奶制品,浓郁蒙古族特色的美食也会吸引游人不想去别的地方,如手把肉、烤羊排、牛肉干、大锅羊汤、马奶酒等。当地安玉亭家庭演唱团和学校马头琴乐队都会准备地道的蒙古族歌舞,《草原迎宾曲》、《安戴舞》等会让前来观花的游人领略到浓厚的民俗风情,还有一处文化“风景”乡退休干部张树森夫妇的他俩自办的免费“报吧”和“书屋”,书香味儿十足,同时还展出了一些有关杏树林的历史文物,会让游人耳目一新。
通榆区位交通比较便捷。通榆县100%的乡镇(场)和87.2%的行政村已灵通等级公路。京齐铁路(北京—齐齐哈尔)直通南北,长白(长春—白城)、科铁(内蒙科右中旗—黑龙江铁力县)两条高等级公路在县城交汇通过,从县城出发,可直达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齐齐哈尔、长春、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嫩丹(黑龙江嫩江县—辽宁丹东市)、五右(黑龙江五常市—内蒙古科右中旗)两条高速公路将在通榆县穿过,规划的长乌(长春—乌斯台)铁路也将途经通榆县。通榆县城距内蒙古乌兰浩特机场2个小时路程,距正在规划和推进中的白城机场仅45分钟路程。
2016年全县货运周转量4670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货运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5%;客运周转量1670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客运量288万人,比上年增长2%。[6]
通榆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亿元,全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城市道路标准化改造、村村通公路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程54个,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县城建成区从13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实施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145万平方米,城区楼房入住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45%。实施农村泥草房和垦区危房改造59768户,农村砖瓦房入住率由2006年的19%提高到89.5%。启动暖房子工程,优化供热体制和供热方式,群众冬季取暖条件不断改善。
通榆县实施县城重点街路标准化改造12.9公里,全面完成村村通等级公路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公害垃圾处理厂,加强供水、排水、燃气管网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承载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集聚吸纳能力不断提升,通榆县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0%提高到42.3%。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截止至2011年底,通榆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2所,医院卫生院床位948床,卫生技术人员947人。不遗余力改善民生条件,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列入国家级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行列。
通榆县通榆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0所,其中:独立高中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10所,独立初中9所,独立小学14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学校1所。通榆县有教职工4563人。通榆县教育局共新建、改建校舍总面积169655平方米,43所学校实现了楼房化。2010年年底,农村学校楼房化比例达到72%。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20所,完成率达到74%,校舍安全工程完成90%。总投入资金达16600万元。通榆县80%以上的学校装备了“新三室”,实现了城乡教育信息网络“校校通”,完善了中小学校“校园网”,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2010年,在吉林省首次启用高考电子监控系统的情况下,通榆县1683名考生中有1447名考生被各大高校录取,录取率高达86%,居白城市之首。其中,白城市文科第一、第二名,理科第二、第三名均为通榆县考生,吉林省文科第四的排名更是通榆县历年最好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十一五”期间,累计6000名学生输送到上级院校。
2016年末全县小学53所,全年招生2528人,在校生16403人。初中21所,招生2528人,在校生16403人。普通高中学校3所,招生2057人,在校生530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211人,在校生1729人,毕业生1764人。幼儿园46所,入园(班)幼儿2614人,在园(班)幼儿728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9人。[6]
2015年,通榆县实施10条城市道路、199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完成新水源地建设、二次供水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扩建。实施棚户区改造19块、暖房子改造5.8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839户。绿化县城出口11万平方米。绿化自然屯172个。清理违规乱建30余处。建设县道团向公路31公里、农村公路102公里。建成县城公交候车站点218个。实施7个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3]
2016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6]
2016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74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37元,增长14.6%。
2016年末全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9213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449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65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为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