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蛾

青刺蛾

亚门 六足亚门
拉丁学名 LatoiaconsociaWalker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青刺蛾
中文学名 青刺蛾
刺蛾科
分布区域 中国各地
目录导航

生存方式

青刺蛾大多生活在树叶上,草丛中与树干上。

形态特征

青刺蛾幼虫青刺蛾幼虫此类害虫成虫体较粗短,翅密被不同颜色的鳞片、鳞毛。幼虫蛞蝓形,较短而粗。头小,能缩入前胸内。胸腹足小或退化。体色较鲜艳,体表着生枝刺和刺毛,能分泌毒液。茧体坚实如雀蛋,蛹化在茧体内。

成虫

体长16-18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蛾触角近基部呈栉齿状。触角棕色。头、胸背面青绿色。腹部黄色。前翅基角褐色,中部青绿色,外缘有淡黄色宽带。

扁平,椭圆形,暗黄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5-28毫米,体黄绿色,背线蓝色。虫体背面两排刺毛橙红色。腹尾端有4个黑色瘤状突起。

蛹茧

呈卵圆形,栗综色,茧体表面有棕色毒色。

生活习性

在广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为成虫。扁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青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各地气温没,有些地区在第二代老熟幼虫结茧较早,当年还可化蛹和羽化,并产生第三代幼虫。[1]

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价目中或其他荫蔽物下。除青刺蛾产卵排成块状外,其余两种的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从叶片边级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物理防治

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或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实行兼治即可。[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