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历史事件: 黄花岗起义
姓 名: 陈可钧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籍 贯: 福建侯官(今闽侯)
少年时曾入侯官高等小学堂学习,时与陈与燊、陈更新同窗交好。后随伯父仕陕,肄业于陕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普通科,不久,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归国。宣统二年(1906),再赴日本入原校,二年后毕业,继入正则英语学校高等科研习西方文学。宣统二年(1910),谋赴德学习,未果。
欲赴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没有成功。1911年春,当得知革命党人将在广州大举,遂于4月12日来到香港,会集同志,23日夜至广州。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参加攻打督署,入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乃复冲出,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部激战,力尽被捕。
审讯时,痛斥清廷官吏:“尔等利禄熏心,岂以富贵可久恃耶?吾辈必有继起,而终成吾志者!”4月28日从容就义。后被葬于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祖父在我父亲3岁那年便就义了,年仅24岁。”9日,市民陈人健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中的陈可钧20多岁,额头饱满、鼻子高挺、两道剑眉,略带稚气的脸上透着坚定和执著。
头发花白的陈人健对祖父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作为陈可钧最小的孙子、福州籍黄花岗烈士后人,他对祖父的认识多来源于长辈的口口相传。
陈可钧1888年出生于福州地区(福建侯官地区),家里是书香门第,在故乡读完小学后他又去陕西求学。1905年至1910年,陈可钧先后留学日德。
由于身体天生病弱,且后期家道衰落,在国外求学的日子日益艰辛,陈可钧的好友皆为他的身体担忧,劝他“不宜过于忧愁”,陈可钧却说:“体不健百不成……落魄至此,宁得不忧。”其实,陈可钧更担心因自己身体太差而无法报效祖国。
清政府日益腐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陈可钧对此悲愤不已,决心推翻清政府、谋求民族解放,他也曾经计划入燕暗杀载澧。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同盟会骨干会议,决定再一次在广州发动起义。1911年春,陈可钧得信后离开日本,于4月12日抵港,因此次起义参加者以闽籍居多,他便勉励乡人:“事起,我等倘不当先争死,匪特无以对我明季抗虏之诸先烈,抑亦无见吾闽助资之华侨也。”
参加起义的志士成立敢死队,发誓与清政府决一死战。陈可钧在起义前曾担忧:“党人众多,必然良莠不齐,恐致风声泄漏,清吏得以戒备。”后来果然出了一个汉奸陈境波,将革命活动情况,密报清两广总督张鸣歧,陈可钧得知后说:“事已至此,义无反顾,终当冒险行耳。”
1911年4月27日下午4点,陈可钧臂缠白巾,脚穿黑胶鞋,和其他义士假扮成出殡的队伍,把弹药武器藏在棺木之中。下午5点半,海螺号吹响,总攻正式发起。
陈可钧挥弹驰战,攻入督署。总督张鸣歧吓得越墙逃跑,因内奸出卖,水师提督李准早已屯兵署外。陈可钧临危不惧,挥弹冲其中坚,虽多处受伤、流血不止,他仍坚持与清军死战到底。
在狱中,清吏冷嘲热讽:“一个白面书生,何苦为逆以自残。”陈可钧愤然道:“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唤醒同胞,继我的意志起来奋斗,我也感到十分满足,你们这班人利禄熏心,血液已冷,哪能懂得这些! ”
4月29日,清朝刽子手把被捕起义者押赴刑场。临刑前,陈可钧言笑自若,引项就刃而死,时年24岁。5月2日,陈可钧烈士遗骸安葬在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亦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孙子陈人健说:“ 祖父十分孝顺,祖父的父亲字心若,生时有盛名,为纪念家父,祖父别字少若,始终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