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

呼兰区

主要民族  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 
外文名 HulanArea
行政代码 230111
方言 哈尔滨话
机场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中国
政府驻地 腰堡街道
著名景点 萧红故居、滨江湿地金沙滩风景区、滨江湿地风景区
邮政区码 150500
面积 2229平方千米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历史沿革

呼兰区呼兰区(3)建置前隶属

商、 周属 秽貊

汉、 晋属 夫余

南北朝属豆莫娄

隋朝属 靺鞨

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

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

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

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

清初属 黑龙江将军

建置后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设立呼兰城,呼兰始有建置,直隶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兰厅,与呼兰城分疆而治,呼兰厅是呼兰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也是黑龙江省设立民官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设呼兰府。1913年,依中华民国大总统令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12]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隶属伪满洲国黑龙江省。1934年改属伪滨江省。1936年改属伪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属伪滨江省管辖。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呼兰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隶属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县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隶属松江省政府。1954年8月,隶属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的黑龙江省。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1958年8月,隶属哈尔滨市。1965年6月,隶属松花江专区。1983年9月,隶属哈尔滨市。

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同年5月30日,呼兰区举行挂牌仪式,正式列为哈尔滨市一个新区——呼兰区。

区划沿革

呼兰区呼兰区(3)1956年3月,呼兰区共设2镇:呼兰镇、康金镇,35乡:历井、大赵、石人、城子、杨木、白奎、望山、大用、刘家、杨林、七佰、王柱、方台、双井、长岭、长胜、八家、台屯、薄荷、对青山、长安、利民、乐业、裕民、丰富、腰堡、呼口、西沈、东沈、西南、莲花、许堡、郎堡、平坊、二八乡。1958年3月,撤销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个乡,呼兰区有29个乡镇。

1958年9月呼兰区撤销乡镇建制,成立呼兰镇、康金、东方红、长征、白奎、二八、孟家、大用、乐业和对青山10个公社。1959年乐业和对青山公社划给哈尔滨市道外区,呼兰区有8个公社。1960年初,东方红公社改称西沈公社、长征公社改称石人公社。1961年5月,经哈尔滨市批准,呼兰区8个公社调整为16个公社:呼兰镇、康金、石人、大用、白奎、西沈、二八、孟家、方台、双井、腰堡、杨林、长岭、许堡、西井和莲花公社。

1992年,呼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北部。东南与巴彦县接壤,北与绥化市以泥河分界,西与兰西县、肇东市毗连,南与哈尔滨市为邻,东南与阿城市、宾县以松花江分界。呼兰区总面积2611平方千米。总人口6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回、朝鲜、锡伯、蒙古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辖8镇、13乡。县政府驻地呼兰镇。

1994年将呼兰区329个行政村调整为336个,其中白奎镇增加3个、孟家乡增加2个、许堡乡和西井乡各增加1个。1995年8月,方台、大用两乡撤乡设镇。1996年6月,腰堡、莲花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呼兰县面积2611平方千米,人口约63.9万人。辖12镇9乡:呼兰镇、康金镇、对青镇、利民镇、沈家镇、石人镇、白奎镇、腰堡镇、二八镇、大用镇、方台镇、莲花镇、台屯乡、杨林乡、长岭乡、许堡乡、乐业乡、双井乡、李家乡、孟家乡、西井乡。县政府驻呼兰镇。

1999年12月,长岭、双井两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呼兰县辖14个镇、7个乡。

2001年2月,将呼兰区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其中利民镇、腰堡镇撤销并入呼兰镇,西井乡撤销并入康金镇,台屯乡撤销并入乐业乡,李家乡撤销并入对青镇,对青镇改称对青山镇。同年8月,将呼兰区336个行政村调整为194个。2002年10月乐业乡撤乡设镇。

2003年末,呼兰区辖16个乡镇,其中镇13个:呼兰、康金、对青山、沈家、二八、石人、白奎、方台、大用、莲花、长岭、双井、乐业,乡3个:杨林、孟家、许堡。下设12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1个自然屯。

2010年末,呼兰区户籍总人口6201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3909人。辖8个街道、8个镇、3个乡:兰河街道、呼兰街道、建设路街道、利民街道、学院路街道、腰堡街道、康金街道、双井街道、沈家镇、二八镇、石人镇、白奎镇、方台镇、莲花镇、大用镇、长岭镇、杨林乡、许堡乡、孟家乡,共有168个行政村、38个社区。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2021年,呼兰区辖16个街道、7个镇、3个乡、1个农垦。[13]

区划详情

16个街道:腰堡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街道、沈家街道、双井街道、建设路街道、学院路街道、长岭街道、南京路街道、裕民街道、裕田街道、裕强街道、萧乡街道、公园路街道。

7个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利业镇。

3个乡: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

1个农垦:呼兰农垦。[13]

自然环境

位置

哈尔滨市呼兰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呼兰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   境内最东端是位于杨林乡界的松花江与少陵河交汇处,最南端是利民镇的吕刚屯和哈尔滨市松浦镇的东方红村土地相连,最西端是李家乡的姜家村与肇东市的丰宝村、兰西县的林富村土地相连,最北端是白奎镇的青山村和巴彦县的建华村土地相连。境内东西相距约83.5公里,南北相距约62.5公里。

地质

古生界

古生界属最古的地层,经对境内台屯乡的群力村至孟家乡的团山子进行电法勘测,地层最小隐伏深度大于1 000米,沉积于2.25亿年前。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叠压在古生界地层之上,出露部分很少,由下至上分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等地层,均属下白垩系地层,沉积约1.2亿年前,总厚度小于2500米。    新生界

新生界叠压在中生界之上,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广布呼兰区,约占98%。有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全新统等3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物。总厚度30-80米左右,堆积形成至今约300万年。

地貌

地貌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为地质构造上凹陷地区。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蚀,形成河谷、漫滩、阶地等沟谷纵横的平原地貌形态。境内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低平、中部平缓、东部略高,呈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间。

水文

境内地表水有江河5条、沟泡湖泊412条、小型漫蚀沟2 000余条,水面积总计134091.7亩,其中:江河45 969.5亩、水库14369.3亩、水塘34397亩、沟渠39355.9亩。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其中:松花江、少陵河、漂河、泥河属界河。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

气候

呼兰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气候属于温暖半干旱、重春旱、夏半湿润地区。呼兰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2732.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62%。春季风力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3天,初霜日期平均在9月25日,终霜期平均在5月4日。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辖境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 松花江、 呼兰河、 泥河、 漂河、 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大葱、韭菜等农作物。

江河沿岸沼泽地、草原、草甸、黄土山及平原区都生长茂盛的自然植被,“五花草塘”是其主要类型,分布于县境东北部,主要植物有牡蒿、小叶蒿、 马兰、苔草、狼尾草等。在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等低平地上,主要有小叶樟、沿柳、 三棱草、芦苇等喜湿植物。乔木主要有杨树、柳树、落叶松、樟子松等;灌木主要有灌木柳、丁香、胡枝子、 山里红等。

动物资源

兽类有 山狸、 银鼠、 灰鼠、 狐、 獾、 鼬、 兔、 家鼠、 田鼠等;

禽类有 猫头鹰、野鸭、雉鸡、雉凫、 燕子、啄木鸟、蜡嘴、麻雀、 黄雀、 鹌鹑等;

鱼类有 鲤、鲫、白鱼、 黑鱼、狗鱼、白鳔、 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等;

两栖类有 青蛙、 蟾蜍等;

爬行类有蝮蛇、松花蛇、 野鸡、 蜥蜴等

有益昆虫有蜂、 螳螂、粪郎、瓢虫、蝴蝶、 蜻蜓等。

其他动物还有 蜘蛛、 蚯蚓等。

矿产资源

境内沙资源较丰富,细沙、中细沙储量大。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呼兰河、松花江河槽与河漫滩,沙质较优良,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及云母碎片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及其它杂物占10%左右。沙资源长度90公里,宽度平均2公里,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储量少,难开采;中细沙、细沙储量大,易开采,可满足一般工程和农田改土用沙的需求。

人口

人口

1959-1979年间,区内又出现一次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20年间,人口增加25.78万人。

2021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16607人。其中,城镇人口201596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在全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654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5%。全区出生人口1474人,出生率2.9‰,死亡人口2533人,死亡率4.9‰。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

民族

2010年呼兰区共有 汉、 满、 回、 朝鲜、 蒙古、锡伯、 达斡尔、 壮、 鄂温克、 赫哲、 苗、土家、鄂伦春、维吾尔、侗、藏族等16个民族。

政治

张 超: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孙培利: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冯文强: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陈 重: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14]

经济

概括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比上年下降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8:14.7:48.5调整为36.2:15:48.8。[9]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林业产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牧业产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渔业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2021年,全区蔬菜产量63789吨;水产品产量3700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500吨,捕捞水产品产量200吨;瓜果类种植面积109公顷,产量2082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21公顷,产量13638吨。化肥投入折纯57091万吨。[9]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9亿元,比上年下降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8.3亿元,比上年下降6.4%;制造业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2.7%。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6亿元,比上年下降2.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4.2亿元,产品销售率99%,回落1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5.9亿元,同期为337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9亿元,同期为-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5户,亏损面为20.8%,亏损企业亏损额8亿元,比上年增长614.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83.9%,比上年增加3.1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7亿元,比上年增长9.9%。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5户。其中一级资质及以上建筑企业1户,占比4%;一级以下建筑企业24户,占比96%。[9]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9亿元,比上年下降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9亿元,比上年下降0.9%;金融业增加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房地产业增加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6.1%。

邮电通信

2021年,邮电业务总量5.1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5亿元。移动电话用户7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1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15.3万户,其中宽带接入户15万户。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建设项目投资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房地产投资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按产业投资分:一产投资完成0.6亿元,比上年下降2.7%;二产投资完成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三产投资完成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房地产开发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其中住宅投资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5.3%;商品房销售面积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6%。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限额以上法人单位零售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8.4%;限额以上非法人单位零售额0.1亿元,比上年下降63.9%。

外经外贸

202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189万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出口2160万元,比上年增长27.4%;进口29万元,比上年下降7.4%。

2021年,全年直接利用外资43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8%。

2021年,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633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67.8%。

金融

2021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财政收支

2021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税收收入1.1亿元,比上年下降5.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7亿元,比上年下降11.9%。[9]

社会

科技事业

2021年,全区专利授权14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116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28件。[9]

教育事业

呼兰区呼兰区乾隆九年,1744年始设官学,道光十四年,1834年设满文教习,同治元年,1862年后私塾开始盛行,光绪五年,1879年设呼兰厅学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呼兰设有公立初、高等小学堂23所,初、高等工业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3所,私立善堂、教会办初等小学堂3所,私塾125处,共有学生3232人。

1914年创办的呼兰县立中学,是黑龙江省各县最早设立的中学,仅列齐齐哈尔省立中学之后。民国时期,教育事业仍缓慢发展。

2021年,全区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8所,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1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68所。[9]

文化事业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新型文艺形式如话剧、歌剧、漫画、电影等相继传入。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二人转、皮影戏、野台子戏、东北大秧歌等多在庙会、年节和喜庆之日举行。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 文化馆、 图书馆、 俱乐部、 文化宫、剧院、书店、广播站、电视台;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等文化设施与机构,文化活动迅速普及,民间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日趋活跃。县内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陆续问世,一些优势项目如评剧、地方戏都达到省内优秀水平,二人转《空洞房》参加全国文艺汇演。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在小说、诗歌、音乐、戏剧、绘画、剪纸、摄影、电视等方面创作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2021年,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呼兰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700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92.2%。[9]

体育事业

呼兰的体育活动,始于满族的骑射、摔跤。

同治末年,汉族群众从关内带来强身和自卫的武术。

新中国建立后,呼兰区广泛开展田径、球类、广播体操、游泳、滑冰等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的呼兰区田径运动会,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各项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乡的田径、篮球、乒乓球活动十分普及。

1982-1985年,呼兰连续4年被省评为“田径之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约占呼兰区总人数的34%。呼兰区已成立篮球、田径、象棋等8个体育协会,太极拳、三浴功、老年迪斯科等7个辅导站,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化。历年来,呼兰向国家、省、市输送体育人才150余人。

2021年,全年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22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8枚、铜牌5枚。[9]

医疗卫生

呼兰区呼兰区光绪三十年,1904年呼兰基督教会设医院,始有西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呼兰府设卫生局,为最早的官方医疗机构。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中医,并创办了中医学社,为省内外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

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建立起县、乡、企业医院和防疫、保健等医疗、防治机构,并把医疗防治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

1963年·,呼兰区21个公社全部建立了卫生院和卫生所。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1990年呼兰区有医院26个、结核病防治院,省属1个、妇幼保健院1个、工企门诊部,所4个、个体卫生所14个、农村卫生所334个、结核病防治所2个、防疫站1个、检验所1个、救护站1个、卫生学校1所。呼兰区医务卫生人员35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26人,呼兰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31人。人均寿命提高到66岁。

2021年,全区各类卫生机构240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167张。卫生技术人员3513人,其中执业医师1121人,注册护士1325人。[9]

城市建设

2021年,境内国道2条:临江-嘉荫公路(编号G222)里程52公里,北京-抚远公路(编号G102)里程50公里。规划农村公路217条,1016.3公里,其中县级公路5条,164公里;乡级公路49条,320.9公里;村级公路163条,531.4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826公里,其中通屯路及村内道路826公里,路网内公路826公里。县级公路硬化里程164公里,占县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100%;乡级公路硬化里程252.9公里,占乡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78.8%;村级公路硬化396.4公里,占村级公路路网内里程的74.6%。

2021年,哈尔滨市呼兰区经济开发区园区新建6条路,5.8公里,呼兰老城区北二道街扩建道路工程0.4公里,新建通河路(西段)道路工程0.3公里。

2021年,修复城区破损道路,维修车行道20000平方米,维修人行道15000平方米。

城市交通

截至2021年末编码城镇公交线路11条,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1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05.8公里,其中新增运营里程1公里。公交运营车辆104辆。出租汽车184辆,其中更新双燃料出租车183辆。农村公交营运线路40条,车辆130辆,线路长度1188公里。

保障性安居工程

2021年,解决历史遗留征收项目3个,涉及居民555户,征收房屋面积6.9万平方米。全年共发放廉租补贴1603户,金额66.8万元。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21年,全区新增物业管理面积8.8万平方米。持续优化城市环境,补植行道树222株。

供热、供气

2021年,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达75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全区供气管道总长度160公里,天然气用户5.7万户。[9]

民生保障

2021年,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078元,比上年增长6.8%;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1元,比上年增长9.5%。

2021年,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1121人,比上年增长14%。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9691人,比上年增长2%。

2021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759人,比上年减少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587人,比上年减少4.4%。特困1259人,比上年减少3%。全区现有养老机构57家,床位2147张,救助孤困儿童30人。城镇低保标准783元/月;农村低保标准4812元/年。[9]

能源资源

2021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11556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其中全行业用电量8146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9%(工业用电量增长4134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4%),居民生活用电量3409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减少2.0%。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2.7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6.0%,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1.0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6.3%。

2021年,全年完成造林8500亩。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5688公顷。活立木积量1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共发生工贸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8起,死亡18人,直接经济损失10.4万元。[9]

交通运输

2021年,全年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4万人次,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15万吨。[9]

劳动就业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7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8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低于控制目标0.7个百分点。[9]

精准扶贫

2019年,全年脱贫1503户、3197人,2个省级贫困村出列,至此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改造贫困户危房82户。维修改造饮水安全问题42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金77.3万元,受惠学生1240人次。贫困人口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区级财政支付1151.9万元,为贫困人口全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商业补充保险。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扶持合作社26个,带动贫困户5702户;发放金融扶贫贷款9431万元,受益贫困户2311户;发放特色产业项目贷款14064万元,扶持合作社(企业)21个,带动贫困户2651户。[15]

旅游

综述

202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业务总收入556万元,全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2家,旅行社4家。[9]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萧红故居原面积 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坐落在呼兰镇东大街路北第五中学院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达主持修建。

天主教堂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教堂的主体由左右对称高耸的两个钟楼构成,共五层。

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河口。保护区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21.3公里,周长179.5公里,总面积为19262公顷。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

著名人物

萧红

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 生死场》。1936年,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 砂粒》等。

高培质

高培质,女,主任医师,2000年被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称号。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杯”。

荣誉

2018年6月,呼兰区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