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研究指要

品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215234、7301215231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1日
定价 65.0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外文书名: The Guide to Religious Studies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

平装: 48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16开

ISBN: 7301092210

条形码: 9787301092217

商品尺寸: 24.5 x 17.1 x 2.2 cm

商品重量: 780 g

ASIN: B0011AWE20

内容简介

这本教材由“三编”构成,即“宗教史研究”、“宗教学研究”和“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此种结构安排主要是为了适合“宗教学教学和研究之中国国情”。首先,从国内外大学宗教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一般要先上一门导论性的或概论式的课程,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全面且系统的宗教史知识,因而第一编的内容便不可或缺了。这部分由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引介的历史背景知识,不仅仅有助于初学者跨入宗教研究的门槛,即使对本专业的学者或教师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难得的“参考纲要”。

编辑推荐

《宗教研究指要(修订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宗教研究指要(修订版)》各章均由我国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撰写,一出版便广受重视与好评,几乎被中国所有高校的宗教学专业作为教材或重点参考书。

文摘

版权页:



(3)源自古代波斯文明的因素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率军灭掉巴比伦王国,使被掳的犹太人结束其“巴比伦之囚”而重返家园。由此至前333年波斯帝国灭亡这两百多年问,犹太民族处于“波斯统治时期”,与古代波斯宗教有过深入接触,犹太人的宗教观念故受到古波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波斯宗教中对天使、魔鬼的描述,其世观念和末日审判之说,其“光明”与“黑暗”这一善恶之争的观念,以及其太阳神密特拉崇拜等,都通过犹太教而影响到此后的基督教。而波斯宗教历史上的摩尼教,更是对基督教有过直接影响。波斯宗教观中的魔鬼论后来在犹太教、基督教中发展为天使堕落沦为魔鬼、引诱人类犯罪的理论。其善恶二元论在基督教中则演化出人的原罪和尘世邪恶之说。而其关于世界末日、最后审判、死后复活及救主降临的说法亦在基督教中得以充实和完善。甚至当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之后,古代波斯宗教的一些影响仍以基督教异端思想形式而长期存在。
(4)源自古希伯来文明的因素
古希伯来文明乃基督教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孕育、发源之地。基督教产生于犹太教,其不少宗教观念乃直接从古希伯来文明继承而来,如其上帝观、救世观、选民观、原罪观、救赎观、末世观、圣经观和圣史观等。西方哲学家罗素曾指出基督教中存在犹太教的下述六要素:(1)一部圣史,显明公义之神;(2)有一部分为上帝所特别宠爱的人,对犹太教而言即“上帝的选民”,对基督教来说为“蒙拣选的人”;(3)关于“公义”的新概念,如推崇施舍、慈善等美德;(4)宗教律法戒规的确立,如承袭希伯来律法“十诫”;(5)弥赛亚的观念,基督教的救主即“历史上的耶稣”与希腊哲学中的“道”(逻各斯)之结合;(6)天国与来世的意义,弥赛亚战胜敌人在天国而不在地上,来世时善人享永恒的喜乐、恶人则遭永劫的痛苦。①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主要与公元135年之前的古希伯来文化密切相关,它最早乃为犹太教中的一个异端教派,后因克服了犹太教“特殊神宠论”和“神之选民论”等观念的排他性和自我封闭性,允许不施“割礼”的外邦人参加其教会活动,从而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世界性宗教。
(5)源自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因素
基督教在其形成时期直接受到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文化及随后的罗马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在古希伯来文明中主要继承了其信仰传统,而在古希腊文明中则更多继承了其理性传统。古希腊精神中的“智慧”与“思辨”特征,成为基督教所吸纳的重要因素。由此,基督教发展出其信仰与理性交织共存的文化传统,并在其思想观念和认知方法上确立起一种独特的神学形而上学思辨体系。在基督教思想史上著名的上帝存在证明、唯名唯实之争,以及灵魂与不朽、相对与绝对、时间与永恒、观念与实在等问题的分析诠释,均与古希腊的“爱智”(哲学)精神密切关联。此外,古希腊文明中的神灵观念、崇拜形式、宗教体系、政治学说、人生体验、价值准则和悲剧意识等,亦对基督教思想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罗马文明在很多方面承袭了古希腊文明,其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亦为古希腊哲学传统之延续。古罗马帝国时代乃古代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汇聚、互融的时代,它为基督教的诞生乃直接提供了温床。在古罗马文明中,其律法精神、团队精神、共和精神及其宗教融合、政教关系的处理等,也曾给基督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编者序
第一版编者序
第一编 宗教史研究
第一章 佛教
一、佛教的创立、演变与传播
二、佛教的典籍、教义、制度和仪轨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文明建设
五、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和演变
二、道教的经典、教义、宫观、道术与斋醮科仪
三、道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道教研究概述
第三章 犹太教
一、犹太教的起源、形成和历史沿革
二、犹太教的主要经典、信条和习俗
三、犹太教的主要影响
四、犹太教研究现状
第四章 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一、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
二、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圣礼、教制
三、基督教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影响
四、基督教研究概述
第五章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二、伊斯兰教的经、训、法与学术
三、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四、伊斯兰教研究现状
第六章 新兴宗教
一、新兴宗教概论
二、新兴宗教与现代社会
三、新兴宗教与现代神话
四、新兴宗教的组织结构
五、新兴宗教的未来
第二编 宗教学研究
第七章 宗教学概况
一、宗教学的形成背景
二、倡导者的学术主张
三、学科现状与发展潜力
第八章 宗教人类学
一、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
三、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形态
四、创生性宗教
五、灵魂观念与神灵观念
六、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
七、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
第九章 宗教社会学
一、宗教社会学概论
二、思想源泉与主要理论
三、开创时期的思想理论
四、宗教社会学在当代
五、宗教社会学在中国
第十章宗教心理学
一、宗教心理学的形成及传统
二、宗教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四、宗教心理学的四大主题
五、宗教心理学的方法论争议
六、宗教心理学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宗教现象学
一、宗教现象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宗教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三、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
四、宗教现象学的重要影响
第十二章宗教哲学
一、当代宗教哲学观念
二、有神论论证及其争论
三、宗教语言问题及其争论
四、宗教对话问题及其争论
五、宗教哲学的“中国意义
第十三章宗教文化学
一、人类学的尝试:马林诺夫斯基
二、社会学的观点:韦伯
三、文化史学的思路:道森
四、历史哲学的探索:汤因比
五、文化神学的立意:蒂利希
六、文化哲学的反思:卡西尔
七、新方法论立意和学术启发
第三编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宗教概况
一、建国后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现状
三、新时期中国宗教理论与政策发展
第十五章现行宗教政策法规
一、宗教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三、宗教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十六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三、列宁主义宗教观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
五、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状况概述

作者简介

张志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基地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学导论》(1993年)、《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1993年)、《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1995年)、《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1997年)、《宗教学是什么》(2002年第1版,2008年第2版)、《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2003年第1版,2009年增订版)、《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合著,2011年)等。主编:《宗教研究指要》(2005年)、《20世纪宗教观研究》(2007年)、《跨文化思想者文库》(丛书)、《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丛书)等。

名人推荐

这部教材的出版,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新成就。它的出版,必将吸引全国宗教学术界和宗教系所的注意,使大家的眼睛为之一亮。本书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各篇章的作者,如方立天教授(佛教)、牟钟鉴教授(道教)、金宜久教授(伊斯兰教)、卓新平教授(基督教)……都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由他们执笔的这些章节,应该说是体现了我国宗教学界现在所达到的高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吕大吉研究员
在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宗教研究是最为活跃、被普遍关注的新兴学科之一,它脱颖而出,已有“显学”之势。宗教学在中国的崛起,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又展示了中国学术研究已渐进佳境,它充分说明中国学者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研究目前做出了许多贡献,达到了新的升华。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张志刚教授主编的《宗教研究指要》受到了普遍欢迎,并在出版近八年后又得以修订再版,以便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这部宗教学教材所取得的成功,反映了国内宗教学界精诚合作所达到的理想效果,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兴旺发达、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卓新平研究员

序言

张志刚教授主编的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宗教研究指要》就要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宗教学学科建设二十余年来的一个新成就,它说明我国“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研究宗教学的热潮日益走向深入和发展。只要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百余年来宗教学术研究在中国社会和学界步履维艰的历程,并与当今宗教学发展的盛况做点比较,就可比较清晰地理解到我的上述说法并非夸大其词。
宗教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意义的人文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下半世纪的西欧。从一开始,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就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宗教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并应用理智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对之进行客观的比较性研究,以此来揭示宗教的本质、特性和功能,并努力探索人类宗教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规律。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不同的宗教学者先后应用各具特性的理论与方法来解读或诠释各种宗教现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接一个各具特性的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如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史学以及宗教哲学,出现千帆竞渡、百家争鸣的盛况。
在中国,近现代的西方宗教学是随着清末开始的西学东渐过程而逐渐引进过来的。这个过程进展得很缓慢,成效也不甚显著。截至民国时代在大陆的终结,除了少数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哲学家偶尔涉足这个领域,或译介几本西方宗教学的著作,或发表几篇浅尝辄止的文章以外,学术界几乎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宗教学专家的专业学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