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新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胡适对于《新青年》的特别贡献,自然首推文学革命。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引起学界、知识界很大注意。陈深知此文的意义重大,故于《新青年》的下一期(第2卷第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把胡适的意思用更急进的语言加以概括。其文明白宣称:“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此后有关文学革命的热烈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胡适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胡适被当时的人看做无可争议的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和主要领袖。但这一事实却曾被一些人加以歪曲或抹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说,文学革命不自胡适始,早于清末即已开始,其标志是白话报刊的盛行。另一种是说,胡适只主张文学形式、文学体裁的革命,而忽视内容的革命,因而,说他要把文学革命引入歧途。这两种片面、牵强、违背事实的说法,我早在16年前即1979年所写的《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及《胡适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两文中已有详细的驳论,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新青年》杂志当时实为领导文学革命的中心阵地。在该刊上的讨论涉及了文学革命的一切重大的基本问题。而胡适作为这场革命的倡导者,始终居于领导的中心位置。这可从几方面来看:
一、胡适的几篇论述文学革命的文章,都起了纲领性的作用。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要问题,引发全国性的讨论。这是尽人皆知的了,无须再谈。另有几篇大文章: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①,这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傅斯年在《新青年》4卷1号上所发的《文学革命申义》,其中的一个重点即申述文学历史上新陈代谢的道理,正是胡适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②,概述了他的建设新文学的纲领。此文被誉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③。
《胡适新论》一书初版于1996年,印数不很多,很快就见不到了。常有海内外的朋友索要此书,竟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此书能有再版的机会,我很高兴。这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们,还要特别感谢担任此书再版工作的责任编辑王琬莹,她的工作做得十分认真、仔细,校出好几处原版书中不曾校出的错误。我想读者们也会感谢出版社和这位编辑朋友。
如果从1975年,系统查阅胡适先生留存在东厂胡同一号的档案文献算起,我的胡适研究工作到现在,已有三十四年之久了。我研究胡适的第一篇论文,是发表在1979年第5期的《历史研究》杂志上,到现在则是整整三十年。我研究胡适的第一本书,是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到现在也有二十四年了。回想这段历史,真是感慨系之。记得,1979年我跟某出版社约定,要重新出版《胡适文存》1-3集,由我进行校订。工作进行了一半,就听某大员说,社会主义的出版社,怎么可以出版胡适的书?此事遂寝。后来到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以至90年代,竞有多家出版社,以各种不同名目竞相出版胡适的的著作,而研究胡适的书和论文、文章则更是层见迭出,要列出一个完整的目录,恐怕就成一本书了。三十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不断进步和更新。少年时读郭沫若先生译的歌德的著名诗剧《浮士德》,其中有两句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以致过了半个多世纪,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这两句诗是:“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实有。”用这两句诗来形容最近三十年我们所亲见、所身历的种种变化,岂不是非常贴切吗?这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存在决定意识。
周策纵先生说,耿先生是大陆第一个为胡适说公道话的人。确实,耿先生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从学术的角度研究胡适并给予正面评价的学者,其胡适研究的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其基本观点已经广为学界所接受。……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胡适研究迅速发展,有人说,胡适研究已逐渐成为“显学”。由于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胡适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原来以政治定性代替学术研究的做法被多数学者所摒弃,学界对于胡适以及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文化人物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相关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邹小站,《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国际声望亦最隆。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一场批判胡适的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与影响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代大师遭到全盘否定。从此,他的名字除了作为批判的对象,几乎不再被人提起。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年青人几乎都不知道胡适是何人。稍年长的人所知道的胡适,则是得自过去大批判的文字所构建的形象。
1979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付诸实施,带动起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还胡适以本来的面目,成为思想界、学术界颇为关注的课题。那一年的5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会上有多篇研究胡适的论文提出,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的历史地位被充分肯定。这是在1949年以后的整整30年里第一次恢复了胡适应有的一项名誉。
以这次学术讨论会为开端,重新认识胡适成为学术界、知识界一个明显的趋向。从那时以来,每年都有十几篇,乃至数十篇研究或讨论胡适的文章在全国各地发表。从1985年起,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两种研究胡适的专著出版,单是胡适的传记与年谱,迄今已有七八种之多。而这些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非一般历史著作可比,它们往往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有关胡适的著作,在青年知识界尤具有吸引力。有不少青年学者选择有关胡适的题目作他们的学位论文。
有关胡适的书今天如此受人欢迎,受人关注,胡适研究今天如此热门,许多青年对这位前代人物表现出这样大的兴趣,我想最主要的有两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