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文,湖南隆回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大学)。199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刑法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刑法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法学所国际法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导师组组长。
主要学术与社会兼职有: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担任《波兰刑事政策评论》《亚洲犯罪学杂志》等多种中外学术刊物的编委。曾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香港大学,国际刑事法院等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司法机构的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并到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国巴黎一大、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以及台湾大学、澳门大学等参加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
独著、主编《立体刑法学》《死刑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刑法的结构与视野》《刑法学的新发展》《刘仁文的法学世界》等20余部,主持翻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牛津犯罪学指南》等7部,学术随笔集有《法律的灯绳》《死刑的温度》《司法的细节》《远游与慎思》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含英文、德文、俄文、日文、葡萄牙文、韩文等外文论文10余篇),另有内部研究报告和合著若干。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司法部、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港澳研究会、中国证监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科研成果曾获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报告特等奖和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此外,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社科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十佳教师(连续十余届)、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等多种层次不一的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renwen_liu@163.com[1]
专著:《死刑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刑法的结构与视野》、《刑事政策初步》、《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过失危险犯研究》、《严格责任论》、《环境资源保护与资源犯罪》。
主编:《刑法学的新发展》、《刑事法制视野下的社会稳定与反恐》、《废止劳教后的刑法结构完善》、《贪污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
主持翻译:《牛津犯罪学指南》、《死刑的全球考察》、《美国模范刑法法典及其评注》、《哈佛法律评论,刑法学精粹》。
学术随笔集:《法律的灯绳》、《死刑的温度》、《司法的细节》等
论文: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此外,刘仁文老师在《读书》、《财经》、《南方周末》等上发表散文、评论和各类随笔若干。另有内部研究报告数十份,合著多部。
文集:
不仅要惩罚,也要救赎
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
怎么又见公判大会?
宽严相济与“以宽济严”
许霆案判决缘何与公众感情背离
联合国通过全球暂停执行死刑案意味着什么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研究
从“广场化”到“剧场化”的刑事司法
从“广场化”到“剧场化”的刑事司法
同一个屋檐下的犯罪学与刑法学
全球语境下的刑罚反思
规则应尽量统一,例外越少越好
关于刑法溯及力的两个问题
2006年中国刑事法治状况
“赔钱减刑”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冤案为何发生?
警惕死刑复核和二审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和谐司法的要求
论死刑的成本
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
简约的法律才是有力量的
怀念郑成思老师
《具体权利》自序
我的几点创作体会
法院受审:该还是不该
死刑的成本
违规鉴定胎儿性别暂不入刑体现慎刑思想
“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什么责任?
“合法”之下的“合理”
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值得重视
取消个案请示更符合诉讼规律
小的是好的
法学家为什么没有忏悔
余振东案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将羁押场所划归司法部就能彻底禁绝刑讯逼供吗?
娱乐场所:监管与规划需双管齐下
从程序上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
死刑二审开庭的意义
旁听审理米洛舍维奇
介绍三个荷兰最近的人命案判决结果
在实践中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模范刑法典评注》译序
死刑研究方法论
耶鲁半年
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
以个体生命为切
再谈精神病人的管理
严格限制死刑的几个前提条件
限制人身自由法律措施的完善
《死刑的全球考察》译后记
问责制:新的政治文明生长点
耶鲁法学院迎新小记
三谒马克思墓
唐宁街10号访问记
牛津的晚餐
《刑法基础》影印本序
让法院从“额外任务”中解脱出来
保持法院的中立地位
法治的要义在于管住“一把手”
建立减刑、假释的长效监督机制
谁来组织评议司法机关的行风
刑事司法信息应顺畅抵达涉案各方
刑事政策导论
《刑事政策初步》自序
《理论犯罪学》译后记
刑事司法信息应顺畅抵达涉案各方
治安通报与公众知情权
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李步云先生对我学术成长的帮助
奸淫幼女要否负严格责任——兼与苏力先生商榷
论刑事政策的评估
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
计算机犯罪及其法律对策
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
学术随笔一:比较的风险
学术随笔二:收容遣送工作不宜继续保留
学术随笔三:“公捕大会”的做法应当废止
学术随笔四:警察要不要作证
学术随笔五:法治进程中的语言建设
学术随笔六:律师取证应有权会见当事人以外的在押人
学术随笔七:“两劳”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
学术随笔八:未决犯会见亲属权探析
学术随笔九: “留有余地”与“疑罪从无”
学术随笔十:法的理念与操作
学术随笔十一:刑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书评之一:刑法学的本体追问
书评之二:用刑法理论回应社会现实,以求实精神谱写科学读物
书评之三:刑法哲学的又一力作
书评之四:制度建设是具体的
只向真理低头
中国国情报告——法制篇
论危害国际环境罪
刑法中的危机理论——期待可能性初探
论刑事政策的制定
论刑事政策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