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程。
风蚀作用是土壤沙化的主要机制。风蚀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风蚀作用会造成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具体地讲,风蚀即风力侵蚀作用。空气流动形成风,风具有很大动能,作用于物体时就形成风力。当风力超过地表土抗蚀力时,土粒等就会被风吹走,这种现象叫做风蚀作用。风蚀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吹蚀,吹蚀作用是单纯依靠气流的冲击力和紊流作用,把暴露地表的部分松散细小碎屑吹离地表的过程。吹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地表碎屑颗粒的粒径及其联结力。把松散无联结的大小不同的碎屑吹起来的临界风速是不同的。风力越大、地表碎屑愈细,吹扬作用愈强。另一种是磨蚀。磨蚀就是在吹蚀过程中,地面气流中携带大量砂粒,对所经地表和物体产生很强的打磨作用,这种过程叫磨蚀。在风蚀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往往是兼而有之。它们像两把刻刀,不断地雕琢着地貌,形成种种沙漠景观。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总是同时同地进行着的。 风吹经地面时,因为地面不平,气流发生乱流作用,可以吹扬地面的沙粒。风吹起沙粒并挟带沙粒向前移动,形成风沙流,运动的沙粒对岩石表面或岩石裂隙等凹部进行摩擦和旋磨,因此风蚀作用实际上包括对地表的吹蚀使沙离开地表,从而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并对岩石磨蚀,即指风沙流移动时,沙粒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风沙流的含沙量是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绝大部分颗粒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下运动,特别集中在10厘米以下运动。因此沙主要是贴近地面迁移的风蚀作用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弱,这些作用在干旱地区最为活跃,由于土壤、岩石大都是裸露的,几乎整个地面都受到吹蚀。风在进行吹蚀时具有选择性。最小的颗粒,象粘土和粉砂之类最容易被扬起并上升到高空。沙粒仅仅为中等强度以上的风所移动,并贴近地面迁移。砾面碎屑在平坦地面上受强风作用而发生滚动,但它们不会移动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