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仓

回洛仓

中文名 回洛仓
创建时间 隋大业年间
目录导航

简介

回洛仓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个隋朝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气势恢宏。

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仓城南侧。

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可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储藏保管等,提供可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

据史书记载,回洛仓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依然可以食用,因此回洛仓仓窖的制作工艺一直令外界着迷。

回洛仓兴建于隋大业初年。《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即位……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据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

规模

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城墙厚约3米,内部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仓城内,一个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220座。据推算,整个仓城仓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构造

通过发掘以及对土质的辨别后发现,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这样的:先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牢固。

按照现有资料推算,一个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的仓窖,其储存的粮食应该在50万斤左右。

为了保持仓窖内干燥,工匠在修建时先用火来烧烤整个仓窖的壁面,然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再用木钉铺设一层木板,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席,之后才存储粮食。

发现

截至2013年1月,考古人员已布大小探方11个,发掘总面积4000平方米。正在发掘仓窖两座,已清理出仓窖两座及周边12座仓窖的开口位置、两条主要道路。

东西方向的道路踩踏面宽28米,路面起薄层,踩踏面明显,仅在道路南侧发现车辙痕迹一组,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南北方向道路踩踏面宽40米,路面踩踏明显,在路面上发现车辙痕迹三组,其中偏西部的辙痕较多且明显,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

从路土的厚薄及车辙痕的情况看,这两条道路使用时间均较短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