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河乡

桐河乡

中文名 桐河乡
所属地区 唐河县
面积 95.36平方千米(2017年)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桐河乡位于唐河县城西北32公里处,地处唐河、社旗、宛城两县一区八乡(镇)结合部,总面积95.36平方千米(2017年)。全乡辖桐一村、桐二村、桐三村、桐四村、陈庄村、李营村、范营村、邱庄村、吴庄村、申老家村、官园村、砚河村、小郭庄村、耿庄村、大郭庄村、沈桥村、年庄村、清河村、李司庄村20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174个村民小组,28124人(2017年),耕地面积8.12万亩。

历史记载

桐河属历史文化古镇,桐河街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曾是宛(南阳)东一带很有名气的繁华之地。集市历来以贸易著称,粮行、牛行、棉花行闻名宛东。 商船下行至唐河、再顺河而下入汉江、长江最终可达上海。 有个记载,足以说明桐河街古时之盛景。据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唐县志校注,在《地舆志》卷有《桐河店税议》一文。大意为:明朝万历38年(公元1610年),唐县知县王名登向南阳官府报告,说有不少山西、南阳商人在桐河街做生意,因唐县税重,南阳税轻,商人们不纳唐县之税,使桐河店每年180两银税无法完成等等。后来,府里还给了批复道:“缘地立行(意为根据地理位置而兴办商业贸易),缘行办税,税之随乎地也`。桐河店既为唐辖,寓桐河行货(往来贩卖货物)者,

税不归唐而归谁?该县即着令抽唐税,不必再以府为言,使奸滑两地脱空也”(以上是原文,括号内为解释)。当时,全唐县(明清时,唐县地域较大,共二十保、十二所,除现域外,往北管辖至社旗的郝寨、苗店一带)年银税1500两,而桐河店一地就占了近八分之一,可见商贸生意之兴盛程度。

历史沿革

南齐(公元479——502年)时,曾设河南郡治。

宋朝时已是当地繁荣的河路码头,称为“桐河店”,商业经济发达。宋绍圣二年(1095年)唐州(今唐河县城)修建泗洲塔时,桐河店曾捐银修筑该塔的第七层。

明、清时为唐县20保之一。集镇修筑了土寨墙,营造了四门,周长九里十三步。主要为防匪和防止洪水。街内青石铺地,号称“三里长街”。清时,东寨门外河上兴建有七孔四十米长的石板桥,有曾任四川茂州州官的桐河籍人刘国柯捐资主持修建。

民国时期,桐河设乡,属桐寨铺区。

1948年8月解放,桐河设第七区,属唐西县(驻白秋)。

1949年3月,唐河(北)、唐南、唐西三县合并,成立唐河县,桐河设第五区(曾驻张监庄)。

1956年2月撤区,设桐河中心乡。

1958年8月属桐寨铺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设桐河人民公社,属桐寨铺区。

1968年8月,撤区并社,仍设桐河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农村体制改革,改为桐河乡。

经济

2006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59724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8571万元、21491万元和966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8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495元。

桐蛋桐蛋桐河有两个特产,其一为“桐蛋”,元明清时曾列为宫廷贡品。桐河入桐河乡境内后,河道弯曲,滩涂众多,水草丰茂,是放牧鹅鸭的好地方。这一河段的蛋鸭所产的优质甜蛋,个大皮薄,蛋形美观。经过复杂工艺腌渍后,味香可口、余香不尽,称之为“桐蛋”[1]

现桐河乡有桐蛋公司,将腌制好的桐蛋进行包装,1.5元一枚,是当地群众过节送礼的上佳选择。由于南阳端午节有“煮鸭蛋”的习俗,桐蛋也是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其二是地毯,改革开放之后,桐河兴起了一家地毯厂,由手工织就,销往外地。几十年来几经兴衰,后被土耳其商人接手,生产的地毯销往世界各地。2013年,地毯厂再度停办。

发展

桐河农业桐河农业该乡素有“粮仓”之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县唯一的省级科技示范乡。全乡农业资源丰富,200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7349万元,其中种植业19888万元,粮食总产量 32139吨,棉花产量达1580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常年种植面积5.2万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3.4万亩。经济作物以小辣椒、棉花和优质土豆为主,其中小辣椒2万亩、棉花3.6万亩、优质土豆1万亩。以速生杨为主的林业生产逐渐发展为全乡的重点产业,现全乡速生杨片林、农田林网总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林业资源丰富。 桐河集镇地处社旗、宛城、唐河县两县一区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双桐路和桐少路交汇于此,已初步形成三纵七横的集镇框架。集镇建设迅速发展,以新建的金桐大道为主线,以三峡库区移民为契机,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文化广场、商贸市场建设蒸蒸日上,集镇功能日趋完备,影响力和拉动力明显增强,为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桐蛋公司、露丝地毯、鑫达面粉、豫容棉业等一批民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桐河已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