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圳灌区

大圳灌区

中文名 大圳灌区
总装机容量 1.5万千瓦
目录导航

建设目的

——有效控制了洪涝灾害。灌区工程建成前,这里小洪小灾、大洪大灾。大圳水库建成后,20多年来再未发生大的洪灾。1994年6月至8月,大圳库区降雨1097毫米,连续遭受6次暴雨山洪袭击,其中最大一次入库洪峰达738立方米/秒,水库发挥抗洪削峰功能,仅下达流量224立方米/秒。削减洪峰70%,有效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大大改善了灌区经济发展的环境。

——为农业增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灌区工程建成后,灌区亩平占有水量由300立方米增加到680立方米,亩产粮食由2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昔日有名的干旱走廊,因灌区水源的灌溉,变成林茂粮丰、鱼欢水笑的我市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对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强大的电力。灌区管理局利用灌区工程优势先后修建各类小水电站13处,总装机1.5万千瓦,年发电8000多万千瓦时,另外再加上30多处民营电站,大圳电网年供电达1亿多千瓦时。随着大圳小水电的不断发展壮大,供区工业也从无到有,得到长足发展。大圳供区内现有各类工矿企业180余家,年产值2.2亿元。据统计,30多年来大圳累计发电13.386亿千瓦时,供电12.1238亿千瓦时,其中供工业用电8.08亿千瓦时,共为供区创造工业产值40亿元。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部分农村劳力实现就地转化,收入得到增加。灌区丰裕的水、电资源,催生了一批乡镇和民营企业,还吸引部分外地老板前来投资办厂。尤其是随着大圳水泥、水管、硅锰三大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周边的采石业、采矿业、运输业、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近万名农村劳力实现就地转移,成为产业工人或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新型农村就业群体,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并涌现出不少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经纪人,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建成意义

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使我市西部处于干旱走廊的武冈、新宁、隆回、洞口和邵阳县5县(市)变成了稳产高产的粮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我市西部发展的“助推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