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滚船是在汽车轮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客滚船有多层甲板便于货运单元放置,造型特殊,上甲板为平整板面,没有舱口,也没有起重设备。各甲板间设有斜坡道或升降平台互相连通,用于车辆通行,车辆通过船上的首门、尾门或舷门的跳板开进开出。
因为客滚船运载的车辆会排出有害气体,所以客滚船对通风的要求较高,在上甲板设有很多通风筒。机舱布设在尾部,烟囱置于两舷。客滚船的出入口通常设于尾部,设有铰接跳板与岸搭接,用于滚装货上下船。
滚装船客滚船的特点是装卸效率高,船舶周转快和水陆直达联运方便。但其缺点是重心高,稳性较差;横格舱壁少而影响抗沉性,甲板的强度也受到影响等。[1]
客滚船的装卸效率很高,每小时可达1000-2000吨,而且实现了从发货单位到收货单位的“门-门”直接运输,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货损和差错。此外,船与岸都不需起重设备,即使港口设备条件很差,客滚船也能高效率装卸。因此,客滚船成为迅速发展的新船型。[1]
客滚船船体结构的特点是甲板层数多,一般有2~6层。为使车辆在舱内通行无阻,货舱内不设横舱壁,舱内支柱也很少,因此,客滚船的结构强度和抗沉性较差。[1]
客滚船以装满集装箱或货物的车辆为运输单元。
装载时,汽车及由牵引车辆拖带的挂车通过跳板开进舱内。到达目的港后,车辆可直接开往收货单位。
航行时,折叠式的尾跳板矗立在船尾,以利货物摆放,驾驶台等上层建筑设置在船尾部或船首部。[1]
自1958年美国建造第一艘客滚船后,在北欧发展应用较多,世界海运发达国家也在使用。门运载滚动车辆的运输船,如运载各种汽车、装满集装箱或货物的卡车和挂车等。[1]
1958年,美国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客滚船,“彗星”号。
1966年,丹麦建成了北欧第一艘客滚船“苏墨赛特”号,此后,客滚船在北欧迅速发展。
20世纪末,欧洲客滚船约占全世界客滚船运输总量的一半。
2010年,中国陆续建成“渤海翡珠”轮、“万通海”轮、“龙兴岛”轮三艘客滚船。[2]
2012年1月12日,中国建成23000总吨级大型客滚船“青山岛”轮。
2012年6月18日,中国建成“渤海晶珠”轮,总吨位为3.5万吨。
2012年8月9日,中国规模最大、远航能力最强的客滚船“渤海翠珠”在山东烟台港首航。总吨位为3.6万吨(注释:总吨位理解为:GT;国际1GT=2.83M3,所以说总吨位为3.6万GT)。[2]
2014年10月4日,海南省白天到夜间琼州海峡海上风力将增大至7级,抗风等级不足7级的客滚船于4日0900时起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