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县)

认证时间 2007年
国家 中国
认证级别 省级
申报地区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目录导航

简介

其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现仅存董直机师徒两人,亟待抢救性保护。2004年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现存最早的泗溪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的编梁式木拱廊桥源于宋代,是在宋室南渡工匠入山后才出现的。这个观点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无人怀疑过。随着研究深入,目前有专家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并非由北方传入,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产物,是本地先民的创造,有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而在北方却没有发现如此完备的发展体系。起因是,泰顺山区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长期的造桥经验积累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发明虹桥结构。另外,泰顺木拱廊桥也并非是汴水虹桥的简单再现。早在虹桥出现汴水上时,泰顺木拱廊桥可能已经诞生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基本内容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特征

工艺特点:泰顺廊桥大致可分为编梁木拱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等几类,其中编梁木拱廊桥最具文物价值。它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由于桥是受压的,利用受压产生的摩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叠压穿插,搭接而成,而上梁是造桥关键。

主要价值

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作为文物本身,廊桥有着它科学、历史、文化三个方面的价值体现。但其背后又蕴含着包括营造技艺、形制特色、历史背景、民俗内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构成了“廊桥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濒危状况

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泰顺现今掌握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师傅原来只有两位,即董直机和曾家快。

保护措施

泰顺不少地方新建廊桥,给艺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岭北同乐桥,泗溪镇南溪村、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阳镇埠下村都先后建造了廊桥。此外,泰顺有关部门还加强与县外相关旅游景区的联系,先后介绍董直机、曾家快等人到温州和衢州等地的旅游景区承接建桥工程。由此,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到活态传承,廊桥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泰顺文化部门对木拱桥营造技艺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制度,并开展走访慰问传承人、发放政府津贴、召开传承人座谈会、为传承人健康体检等活动。泰顺非遗保护“以人为本”,多方位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的理念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泰顺非遗中心将继续充实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影像资料,为档案资料的电子化保存和动态展示奠定基础;继续帮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收徒授艺,并通过建桥方式开展传习活动,使该项目传承人呈梯队扩展;广泛宣传,不断扩大泰顺廊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为加大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