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论

品牌 福建闽教图书有限公司
页数 159页
书名 教育通论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日期 2006年9月1日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译者:郑金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12月

ISBN:9787561721698 [十位:7561721692]

页数:396

重约:0.345KG

定价:¥20.00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教育的基本含义、构成、形态、演进、中西教育的传统以及教育的心理基础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该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及可读性强,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籍。

内容简介

《教育通论》似乎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方面:其一,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其二,重视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并演绎出内在联系,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在许多必要的场合,都引用了一定的教育历史事实,不仅使内容显得比较丰满,而且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人们面前,让读者“有鉴于此”。其三,在结构上下功夫,使该书有了一些不同的面孔。在阐释“教育”的过程中,该书除了从含义、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之外,特别论述了教育的语言,重点阐释了教育口号与教育隐喻的特征和功用等。尤其不无新鲜感的是该书增加了中西教育传统,对两种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让人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锻炼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扬益抑害,“借石攻玉”的本领。其四,于体例处做文章,该书除了正文之外,结尾处都有“小结”、“关键词语”、“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便于阅读与研究。

像所有教育学著作都不能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教育通论》似也有可斟酌之处。例如材料较为详实,然是否尚有欠简练的?又如新增观点较多,然是否尚有乏升华的?《教育通论》带着一些新鲜的东西走来,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它会在评论中完善起来。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二章 教育的演进

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

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

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七章 教育制度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后记

编辑推荐

《教育通论》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后记

《教育通论》这样的书名在1949年后的教育学类教材中,几乎未曾出现过,那它是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细心的读者如若大致浏览一下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教育论著,就不难发现有不少以此命名的教材,如孟宪承、陈学洵的:《教育通论》。这一书名之所以在解放后销声匿迹,概因学习苏联教育学之故,涵盖四大板块的“教育学”取代了先前颇有些英美色彩的《教育通论》。这本书之所以取“通论”之名,倒不是重倡30-40年代的教育学之风,而是在于“教育学”的名称突出了其学科特征.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的,以此取名,更应反映教育之学的逻辑体系,体现教育学中的基本范畴与基本结构;“教育概论”之称近年来着重描述的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尤为凸显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相比之下,“教育通论”一则更随意一些,不像“教育学”那样有诸多的学科方面的限制,二则它涉及的范围要较“教育概论”宽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教育基本理论的藩篱。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序言

年来,正式出版的各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已达140余种,可为佐证。尤其是那些用心血凝成的。
作为社会学科之一,教育学的撰写甚难。其主要缘由可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现象极其复杂,研究范围广袤,基本问题把握非易。所谓基本问题,通常指具有“根本性”、“稳定性”、“纲领性”的问题,它的变化和发展决定其他问题的变化和发展;它自始至终存在.并不随时代变迁而沉浮它居于最高的抽象层次,笼罩着教育学的全部范畴,奠基着教育学的所有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还将直接影响教育学的体系。二是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凡与教育相干的人都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因而都有发百权。一般来说,发言者越多.越有利于道理的彰显,然实际有时相悖。有的人虽有道有理,但人微言轻;而有的人虽不予论证,却位高言重。这就丧失了哈贝马斯(J.Habermas)所说的“理想的言说情境”,使研究教育学的人在某些方面缺乏主体间性,难以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为众人认同的教育学就更难了。三是教育学的传统框架似已成为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教育学的“硬核(hard core)”。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作者简介

舒新城,(1893-1960),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恰,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中国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作为一代辞书编纂大师,除编纂《辞海》外,主要有《现代心理学之趋势》{1924年版)、《近代中国留学史》(1927年版)、《教育通论》(1927年版)、《人生哲学》(1928年版)、《道尔顿制研究集》(1929年版)、《中华百科辞典》(1930年版)、《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32年版)、《近代中国教育史料》(1933年版)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