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理论教程

开本 16
书名 文学理论教程
出版时间 2000-4-1
ISBN 10位13位
定价 ¥27.00元
类型 文学的基础理论
目录导航

内容提要

本书是湖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老师集体编撰的成果。一部好的 文学理论教材,必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叙述风格,尽可能吸收当前学术研究成果,反映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现状,同时,充分考虑高等院校教学实际,做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学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并重,做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新颖性、准确性、可接受性和启发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接受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全球编写人员做出了努力。
  与国内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相比,本书在编写 体例上作了些调整和变动。全书共18章,章节划分较细,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集中地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全书最后增设附录一章,这在现有文学理论教材中罕见。但此章 不作为讲授内容,而是提供给有志有于对文学理论问题作更深入思考的同学阅读。这一章学习,也可以和高年级开设的批评史 课程结构起来进行。另外,我们编写的是师范院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为显示出“师范性”的特点,我们在讲清文学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基础上,特别加强了 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的构成、 文学体裁、 文学风格、创作方法、鉴赏接受等章节的内容,并专设 文学评论一章,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理解、分析、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文学实践。

目录

导论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基本内容
  二、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目的要求与方法
  第一编 文学的本质
  第一章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义形态
  第一节 文学的 社会意识形态性质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第三节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第二节  语言艺术的特点
  第三章 文学形象的 审美形态
  第一节  文学意象
  第二节  文学典型
  第三节  文学意境
  第四章 文学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中外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
  第三节 文学的认识功能
  第四节 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
  第二编 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题材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主题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形式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
  第三节 文学的 表现手法
  第七章 文学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涵义和区分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特点
  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意义
  第八章 诗歌、散文、小说
  第一节 诗歌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小说
  ……
  第三编 文学的创作
  第四编 文学的发生发展
  第五编 文学的接受
  附录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概述
  后记

编辑推荐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程教材使用。

文摘

版权页:



中国传统叙事理论对人物的研究同样注重“角色”的生动性。明代就有人指出:“即如《西游》一记,怪诞不经,读者皆知其谬。然据所载,师弟四人各一性情,各一动止,试摘取其一言一事,遂使暗中摸索,亦知其出自何人,则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阿堵。”①这就是说,即使情节离奇的作品,其中的人物也可以被塑造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而被读者当做“真的”、完整的人格,即具有“角色”特征。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的许多妖魔,虽是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对情节发展而言,都属同一行动元,即(唐僧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则构成一个行动元:取经人。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沙僧、白龙马,都是由阻碍者变成取经人的。行动元与角色的二重特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比如李渔认为《西厢记》最主要的人物是张生,而金圣叹则认为是崔莺莺。二者观点分歧的根源在于:前者认为,张生作为行动元的作用在剧中最重要——惊艳、借厢、酬韵、解围等情节发展的主要关头,张生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导因素;后者则认为,莺莺的角色地位最突出——她在故事中的作用主要不是行动,而是她美丽脱俗的形象、含蓄而又执著的性格对张生、红娘、老夫人等其他人物的影响,乃至间接地对整个故事发生的作用。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我们在分析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时,必须注意这二重特性的作用及其区别。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后记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部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完全由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因为师范院校的教学确有区别于一般综合院校的特点,这就是“师范性”。就文学概论这门课程而言,“高师”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文学的一般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和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等,并进而具有较强的分析作品的能力。因为“高师”中文系的毕业生将站在中学的讲台上,面对程度不一的中学生,具体解析一篇篇样式不一、类型不一、形态不一、风格不一的文学作品。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面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作品只会分析段落大意,抽取枯燥的“主题思想”,却走不进作品的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对作品没有具体、深入的体会和领悟,不会解析作品,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很难说是合格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强调要体现师范性特点。我们在讲清文学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特别加强作品论这一编,用六章篇幅展开了对文学作品各个方面的解析和阐述,从而突出了本教材的师范性特色。
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另一点,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更是充分加以阐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问题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列了专章。我们在教材中引用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观点和材料,并对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力图加以总结和吸收,但我们这样做时,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