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集群研究

小企业集群研究

作者 仇保兴
出版时间 1999-04
ISBN 9787309021967
定价 19.00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多视角,分析了小企业及小企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及外部条件,从而得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五大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扶植小企业的发展。

作品目录

目录第1章 本书的意义、方法与结构1.1问题和意义1.1.1小企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1.1.2全球范围的小企业复兴正在加速1.1.3小企业理论研究的进展和偏颇1.2方法与思路1.2.1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有关概念1.2.2本课题内容与产业组织学的关系1.3内容概要与结构上篇 问题、历史和概念第2章 企业最佳规模理论的困惑和“生存技术”的启示2.1企业最佳规模理论的困惑2.1.1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马歇尔冲突”2.1.2新古典经济学推论的自相矛盾性2.1.3新制度学派的怀疑与回避2.1.4综合与结论2.2企业最佳规模的实证分析法2.2.1几种企业最佳规模的实证分析方法及其缺陷2.2.2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2.3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的有益启示2.3.1启示之一,企业最佳规模因受其所利用的全部资源的影响而难以实际测算和决定,必须重新回到实验法上来2.3.2启示之二,就大多数行业而言,企业最佳规模并不是唯一的,其分布范围相当宽广2.3.3启示之三,具有长期生存能力的企业组织必然具有规模经济性第3章 小企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1小企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溯源3.1.1经济学家们对小企业组织的论述3.1.2小企业集群的现代定义3.2小企业集群与其他类型产业组织的比较3.2.1与企业集团的比较3.2.2与西方垄断性经济联合组织的比较3.2.3与空间聚集体的比较3.3小企业集群的基本分类3.3.1“市场型”小企业集群3.3.2“中卫型”或称“椎型”小企业集群3.3.3混合网络形式小企业集群第4章 对四个典型地区小企业集群的综合分析4.1四地区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4.1.1我国浙江省――小企业集群创造工业总量的3/44.1.2意大利――小企业集群为“经济奇迹”的创造者4.1.3我国台湾――小企业集群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4.1.4日本东京都――小企业集群成为全日本机械工业的“共同根基4.2四地区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因4.2.1浙江省――能人示范、商贸促进和政府扶植4.2.2意大利――传统技艺、文化与政府政策4.2.3台湾省――国际贸易、人文环境与政府推动4.2.4日本东京都――历史机遇和地理位置4.3当前四地区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3.1浙江省――初级阶段的产品质量问题4.3.2意大利――政府政策的适应性4.3.3台湾省――“信任危机”和政府一厢情愿4.3.4日本东京都――泡沫经济和等级制的受害者中篇 一般理论分析第5章 专业化分工与小企业集群的演进过程5.1小企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演进过程及其涨落机制5.1.1杨格定理与耗散结构5.1.2新专业分工形成的过程和条件5.1.3促进小企业集群内部专业分化的产业政策要点5.2小企业集群中的专业化分工、熵和经济效率5.2.1小企业集群的分工度与信息能力5.2.2专业化分工的“自我繁殖”5.3信息效率与小企业集群的优化或退化5.4可选择并联耦合与小企业集群的可靠性第6章 产权和市场结构对小企业集群的约束6.1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6.1.1市场结构与交易成本6.1.2产权结构与交易成本6.2不确定性与产权结构6.2.1不确定性问题6.2.2明晰产权可减少不确定性6.2.3明晰产权的代价6.2.4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对交易成本的影响6.3资产专用性问题6.3.1三方规制结构6.3.2双方规制结构6.4交易数量规模和地理位置上的专用性6.5人力资本专用性6.6对各种专用性的综述6.6.1专用性如何影响集群内企业的合并与分化6.6.2企业集群化对专用性的反作用第7章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以及人文环境对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7.1产品交易方式演进的意义7.1.1中间品市场和小企业集群的相互依存关系7.1.2中间品市场的一个范例――“浙江模式”7.1.3一般性的结论7.2资本交易方式创新及其影响7.2.1中间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在企业规模决定方面的此消彼长关系7.2.2资本交易方式的演进及对小企业集群的约束7.2.3小企业集群是对资本市场交易费用的适应性制度安排7.3劳动力交易方式及其影响7.3.1家庭的生产属性7.3.2小企业集群和劳动力的分布结构7.3.3农村土地制度与小企业集群7.4 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7.4.1小企业集群化的根源是人文的无形之网7.4.2人文网络的存在不仅加强了小企业集群的稳定性,而且也会加速小企业的形成7.4.3小企业集群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规模经济妥协的产物下篇 应用分析第8章 小企业集群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8.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一致性8.1.1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8.1.2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小企业集群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8.1.3我国台湾省和韩国经验的比较和借鉴8.1.4基本结论8.2适应小企业经营的行业8.2.1施太莱、莫斯和太田一郎的分析8.2.2从小企业集群的角度看哪些行业适应小企业经营8.3小企业集群的自身特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8.3.1影响新进入者威胁力的因素8.3.2决定替代品威胁力的因素8.3.3决定供方力量的因素8.3.4决定买方企业(客户)议价力量的因素8.3.5决定产业内现有企业对抗强度的因素8.4大、中、小企业的合作和协同――中卫式小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8.4.1发挥小企业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8.4.2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独特的技术传递链8.4.3塑造适应“二重结构”的分层竞争结构8.4.4创造四个方面的优势8.5小企业集群发展中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8.5.1“柠檬市场”与小企业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8.5.2一个典型案例――浙江永康保温杯生产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8.5.3克服“柠檬市场”的基本策略第9章 小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9.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缺陷9.1.1“两个不同的熊彼特”9.1.2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批评9.1.3基本的结论9.2创新技术在小企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方式9.2.1“传染模型”的适用性9.2.2对“传染模型”的修正9.2.3促进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9.3当前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障碍――人园企业的非集群化问题9.3.1问题的提出9.3.2影响集群化的基本因素分析9.3.3促进科技园发展的基本对策第10章 知识经济时代小企业集群的演进趋势10.1知识经济的特征以及对企业规模的影响10.1.1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传统的企业规模理论受到挑战10.1.2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短周期化将越演越烈10.1.3数字化网络无处不在,中间商的价值逐渐失落10.1.4小企业集群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变化趋势10.2挑战小企业集群的几种新的企业组织模式10.2.1原子式组织10.2.2柔性组织10.2.3原厂委托制造模式10.2.4CIMS和EIM模式10.3小企业集群的主要演进方向――虚拟企业组织10.3.1虚拟企业组织的概念10.3.2虚拟企业组织的基本特征10.3.3虚拟企业组织的形成过程附录:灵捷网公司行为规范声明第11章 结语:地方政府与小企业集群的发展11.1完善中间产品市场体系11.1.1维护平等竞争,培育专业市场11.1.2明晰企业产权,保护业主权益11.1.3建立小企业集群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体系11.1.4培育生产资料交易租赁市场11.2强化融资网络系统11.2.1维护业主之间的“信任与承诺”,拓展集群内部融资渠道11.2.2建立政府与银行共担风险的担保制度11.2.3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11.3拓展外销网络11.3.1提供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育11.3.2推行名牌战略11.3.3综合应用各种策略,帮助小企业建立外销网络11.4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11.4.1建立科技人才支持体系11.4.2创立风险投资机制11.4.3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11.4.4加快国外技术引进11.4.5兴办科技园区,优化小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11.5建立质量调控体系11.5.1小企业集群“中卫”化策略11.5.2辅导小企业升级改造,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11.5.3兴办各类行业协会和质量检测中心参考资料后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