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

凤阳县

人口 790621人(2021年户籍人口)
中文名 凤阳县
外文名 FengyangCounty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气候
地理坐标 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安徽省滁州市
政府驻地 凤阳县府城镇西华路市民广场
著名景点 狼巷迷谷、明皇陵、明中都城、韭山、小岗村、龙兴寺、鼓楼
县委书记 朱林
电话区号 0550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设有钟离县,但以山(凤凰山)名县,却始于明初。历史上凤阳县建置有两次重大变动。一次在元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奔回濠州,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府名“凤阳”,沿用至今。又析临淮县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西周时为钟离子国,秦置钟离县,汉、西晋因之。

东晋时改称燕县,北齐时复称钟离县,直至元朝没有变更。

自唐至元,钟离为濠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临濠县,三年(1370年)改临濠县为临淮县。

洪武六年(1373年)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又析临淮县4乡地置凤阳县,府县同治。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属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凤阳府属安徽省。

康熙九年(1670年)设庐凤道,驻凤阳,凤阳府、县均属庐凤道。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凤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凤阳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政府,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抗日战争时期,在县域和周边邻县交界地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定凤怀县、定凤嘉县、盱凤嘉县、泗五灵凤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战胜利后先后撤销。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蚌埠遂从凤阳县分离出去。

1949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县政府驻节府城镇;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1956年1月,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成立滁县专员公署,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1993年1月,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滁州市,凤阳县属滁州市。凤阳县古建筑凤阳县古建筑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凤阳县下辖14个镇、1个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1个乡。[9]

区划详情

14个镇:府城镇、临淮关镇、武店镇、西泉镇、官塘镇、刘府镇、大庙镇、殷涧镇、总铺镇、红心镇、板桥镇、大溪河镇、小溪河镇、枣巷镇。

1个乡:黄湾乡。

1个开发区:安徽凤阳经济开发区。

1个工业园区: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区。[9]凤阳县小岗村凤阳县小岗村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凤阳县凤阳县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10]东与明光市、南与定远县毗连,西部、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接壤,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县域面积1949.5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千米。

地形地貌

凤阳县是安徽境内最原始的陆壳地区之一,“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夹平川。”岗丘与浅山占全县总面积的85.7%,属江淮丘陵地带。凤阳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稍有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由南向北逐级下降,总比降1/600左右。全县土地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湖泊水面40.35平方千米,河流水面43.199平方千米,合计83.549平方千米。凤阳县韭山风景区凤阳县韭山风景区

气候特征

凤阳县气候呈北亚热带向南温带渐变的过渡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

水文

凤阳县境内有淮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天河、窑河、鲍家沟、池河8条主要河流,共长325.3千米,其中淮河流经县境内长52.5千米,年平均过境水量262亿立方米,境内其他7条河流总径流量2.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总计1749平方千米。凤阳县河流凤阳县河流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凤阳县凤阳县凤阳县在安徽省植被分区中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淮分水岭以北的植被片。地带性植物以落叶树种为主。南部浅山区主要有小叶栎、麻栎、栓皮栎、茅栗、槲树、榉树、朴树、黄连木、盐肤木、化香、黄檩、三角枫等;其次为山槐、黄檀、君迁子、棠梨等,各种野生长绿灌木如小女贞、胡颓子、竹叶椒亦较常见。林下则有胡枝子、卫矛、六月雪以及葛藤、络石藤、金银花、薜荔等落叶和常青藤植物。在荒山丘岗,还散生有山枣、野山楂、狭叶胡椒等灌丛,灌丛下和山坡田埂则生有黄背草、白茅、金草、狗尾草、巴根草、野蓟、鹅观草等草丛。

动物资源

凤阳县境内兽类有:野兔、狼、獾、黄鼬、刺猥、狐狸、果子狸、豺、水獭、野猪、黄鼠狼等。爬行类:赤链蛇、蝮蛇、菜花蛇、龟、壁虎、水蛇、乌梢蛇、银环蛇。两栖类:青蛙、蟾蜍等。鸟类:斑鸠、杜鹃、鸲鹆、画眉、白头翁、翠鸟、黄鹂、啄木鸟、乌鸦、喜鹊、鸢、大雁、雉、百灵、蜡嘴、山树莺、猫头鹰、池鹭、董鸡、壮翡翠、三宝鸟、灰喜鹊、黑卷尾、小云雀、家燕、麻雀、野鸽、相思鸟、锦鸡、布谷鸟、白颈鸦、灰卷尾、鹦鹉、苦恶等。昆虫类:该县昆虫种类繁多,但除蜜蜂、家蚕外,有资源价值的昆虫较少。此外有:蜈蚣、蚯蚓、土鳖虫、山蜘蛛、山蜗牛等。

矿藏资源

凤阳县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种37种,其中石英岩储量在100亿吨以上。金属矿藏中铁矿有一定储量,岩金及红金石——钼矿有较高开采价值。凤阳的铁矿分2个类型,即沉积型铁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前者分布在凤阳山区南部,后者分布于芦山。共有储量2147万吨,但矿床品位偏低,都未开采利用。

人口

  • 人口数量

2021年全县年末总户数212674户,年末户籍总人口790621人,其中男性419961人,女性370660人。全县年末常住人口63万人。[3]凤阳县历年户籍人口图凤阳县历年户籍人口图

  • 民族构成

建国前,凤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只有回族。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相继有满、高山、朝鲜等族人民来凤阳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壮、满、蒙古、朝鲜、土家、黎7个少数民族,共4772人,占全县总人口54.36万人的0.8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少数民族有回、满、苗、土家、彝、壮、哈尼、高山、白、布衣、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鲜、佤、瑶、布朗21个,共5350人,占全县总人口62.98万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凤阳县凤阳县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朱林
县委副书记 王俊卿、孙健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俊卿
副县长 邱荆枫、程洪全、张艳(女)、李文书、倪玉新、时全、方方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成学斌
副主任 高有才、史学军、胡夕宝、徐长菊(女)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常昕
副主席 杜传来、印玲玲(女)、陈宗明、曹启兵、朱瑞(女)
秘书长 朱仁昌

参考信息来源:凤阳县人民政府[11]、凤阳县新闻网[12]政协凤阳县委员会[13]凤阳县人大常委会[14]、新浪网[8]

经济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朱林
县委副书记 王俊卿、孙健

综述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王俊卿
副县长 邱荆枫、程洪全、张艳(女)、李文书、倪玉新、时全、方方

第一产业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主任 成学斌
副主任 高有才、史学军、胡夕宝、徐长菊(女)

第二产业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主席 常昕
副主席 杜传来、印玲玲(女)、陈宗明、曹启兵、朱瑞(女)
秘书长 朱仁昌

第三产业

文化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52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0681万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25903万元,同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2088670万元,同比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2:43.5:45.3调整为10.3:44.1:45.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1%。人均生产总值达72666元(折合11409美元),比上年增加9904元。[3]

民间文艺

凤阳县盛产水稻、小麦、鱼虾、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

2021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83万亩,同比增长0.8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93.54万亩,小麦播种面积94.72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3.7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5.01万亩。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841400吨,同比增长1.09%。油料产量31767吨,同比增长2.2%;蔬菜产量118036吨,同比增长5.6%;瓜果产量19296吨,同比增长7.4%;园林水果产量33668吨,同比增长13.8%。

2021年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82000头,同比增长10.98% ;出栏332000头,同比增长20.25%。全年肉类总产量50563吨,同比增长3.45%;禽蛋产量26000吨,同比下降4.46%;水产品产量56198吨,同比增长1.5%。

2021年全年当年造林面积426公顷,零星植树179.3万株。

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528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1249万元,同比增长6.4%。其中,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568万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6.1%。

202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20010千瓦,同比增长2.3%;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为89.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县农村用电量19363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5210吨,农用柴油使用量7823吨,农药使用量1258吨,地膜使用量366吨。

2021年全年有效灌溉面积61.06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5.16千公顷,已建成水库138座,总库容30847万立方米。堤防总长度255.54公里,保护人口13万人。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8346万立方米,其中用于农业灌溉的达22334万立方米。[3]

方言

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2021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成为全县工业增长的主力军。202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5户,占全县18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35.5%。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户;产值在5-10亿元企业11户;产值在1-5亿元企业48户。亿元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工业的较快增长。    2021年,全县24个行业中类中有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7%。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水泥制造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8.1%。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小麦粉下降2.4%,大米下降69.4%,水泥熟料增长19.4%,水泥增长19.4%,平板玻璃增长2.1%,日用玻璃制品增长14.7%。

202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现价)558571万元,同比增长9.5%(可比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5户,全年共完成总产值7955647千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利润总额184641千元,比上年增加21501千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0.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9.9万平方米。[3]

戏剧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4.1%;房地产投资完成512150万元,同比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6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8.7%(全部为工业项目),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8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0.1%。从投资主体看,民营经济(含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5.4%,总量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0.4%。

2021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4%;商品房销售额706311万元,同比增长15.2%。全年亿元以上项目93个,当年完成投资同比下降4.1%。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6254.4万元,同比增长3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92469.6万元,同比增长3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93784.8万元,同比增长29.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036813.3 万元,增长30.1%;餐饮收入349441.1万元,增长29.3%。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97412.1万元,同比增长59.6%,限额以上大个体户(产活)零售额131353.3万元,同比增长49.3%。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21年,全县进出口总额30686.8万美元,同比增长74.9%,其中:出口29114万美元,增长72.3%,进口1572.8万美元,增长142.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907万美元,同比增长8.4%。

2021年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0.9亿元,同比增长32.8%,均为省外境内资金。

2021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90万人次,同比增长30.3%;门票收入4081万元,同比增长16.9%;旅游总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30.5%。年末全县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9处,其中4A级4处,3A级3处。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085万元,同比增长20.2%。其中,税收收入187411万元,同比增长19.1%,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7.2%。其中,增值税增长22.1%,企业所得税增长28.5%。

2021年全年财政支出55059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民生支出473198万元,同比增长0.5%。从重点支出项目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7%;教育支出与上年同期持平;科学技术支出增长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0.2%;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下降10.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8.5%;农林水事务支出下降24%;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12.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28.3%。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522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比年初增加428003万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574598万元,增长14.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24177万元,增长31.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97269万元,增长22.9%,比年初增加539576万元。其中,短期贷款 874908万元,增长16.7%;中长期贷款1913336万元,增长26.5%,中长期贷款中住户贷款754165万元,增长13%。[3]

宗教

地方特产

凤阳县内流行民歌多以小调、秧歌、号子为主,其中《说凤阳》流传最广。1958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关于搜集和编选民歌”的通知后,全县掀起一个搜集和创作新民歌的高潮,全年写出民歌200万首,县文教局曾编印《凤阳民歌》3辑。1959年又写出民歌300万首,县建国十周年献礼办公室编印了《凤阳民歌选集》等。20世纪60年代后,民歌小调唱者较少。20世纪70年代起,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多次搜集整理大量民歌。1979年12月,县文化馆油印了《凤阳民歌》第一辑,共收录“凤阳花鼓”、山歌、号子等35首。1982年,整理加工的6首民歌被中国民歌出版社录制唱片销往国外。1984年,县文化局编辑出版了《凤阳新歌选》。

交通

凤阳方言属官话方言区。从凤阳方言中古入声字的分类来看,全县方言又可划分为“武(店)考(城)”和“凤(城)红(心)”两个方言片。“武考片”主要包括县西部的武店、考城一带的话。这个片的方言有5个声调,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还保存着独立的入声,其调值为低降短促调。

社会

  •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又称凤阳花鼓戏,简称“卫调”,因产生于凤阳长淮卫得名,为凤阳独有的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蚌埠、五河、嘉山、怀远、灵璧等地。长淮卫原是明代临濠府辖境内的一个小村镇,因濒临淮河,有“槽运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卫于此得名,清朝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民歌,称为“卫调”,吸取其他戏剧精华,唱腔日益丰富,于光绪年间(1871—1908年)形成了花鼓戏。民国初年,卫调花鼓戏进入鼎盛时期,演员绝大多数为农民或小手工业者。在此前后,一批著名演员陈广仁、李溪、乔成、王四等,积极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借鉴兄弟剧种的演唱格式,以灯歌的腔调演唱词格严密的“娃子”、“羊子”,以后又在这两个腔调的基础上衍化出其他唱腔,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稀有剧种。抗日战争时期,花鼓戏在与泗州戏竞争中渐被淘汰。民国末年,有些卫调花鼓戏艺人弃农从艺,经常和泗州戏演员碰班演出,互有影响,有的艺人改唱泗州戏,被称为“花鼓戏变子”;无师承关系的艺人,在玩友中被视为“耳挂子”。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多次派人收集整理了大批花鼓戏剧目,通过调查研究决定予以扶植。1951年,长淮卫成立了业余剧团,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花鼓戏;次年又成立了凤阳县花鼓戏剧团,花鼓戏正式搬上舞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戏

  •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凤阳,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泗州戏传入初期,演戏的多系夫妻或父女,1人抱着柳叶琴(土琵琶),1人敲打云板或木梆,不着行头,在农村里以“唱门子”代替乞讨。其内容多半取自民间故事。唱腔也多是民间小调、号子及妇女哭腔等。其后,逐渐发展为半职业兼有专业艺人“跑坡”的班社,常利用农村堤坡居高临下演出。生角身穿大褂,头戴礼帽,佩带麻制的髯口,以示角色的年龄。旦角多在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裙,自我表白角色。除保留说唱形式外,也间或演出“独角戏”、“两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等。建国后,“拉魂腔”艺人登上县舞台。1951年,县成立了大众剧团,城乡业余泗州戏剧团也相继成立。许多老艺人和戏剧工作者紧密配合,改编、创作剧目,革新、创造唱腔和表演艺术。对一些剧目,特别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目,采用定腔定谱,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优美唱腔,而且发展和创制了新的唱腔。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发展成多种舞蹈身段和步法;音乐为板腔本,保留了说唱音乐的特色;剧目丰富,道白唱词朴实风趣,形象生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为泗州戏的盛行时期。此间,专业和业余泗州戏剧团先后培育造就了一些知名演员和青年演员,经常活跃于省内外的城乡舞台,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历届省、地戏曲会演中,都曾获得较好的荣誉。县泗州戏剧团演员左运前主演的《拾棉花》,还被选入《安徽戏曲集锦》,拍成电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泗州戏遭厄运,服装道具俱毁,继而大唱“语录歌”,推广“样板戏”,县泗州戏剧团被改为文工团。1976年,文工团又复名为“泗州戏剧团”,从1977年开始,排演了《白蛇传》、《济公传》等几出大型传统剧目,上座率较高。1980年演出255场,1981年演出353场。但自1982起,由于城乡电视、电影的普及,戏剧的上座率明显下降,县泗州戏剧团已难以在城市立足。

  • 京剧

京剧京剧京剧,县人称“大戏”,在境内一直流行。民国二年(1913年)津浦铁路通车,在临淮关,京剧已成为该地群众文化生活组成部分。此后,临淮关、府城两地街头巷尾、饭馆、旅社,人们常闻京剧之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民众教育馆”与“安徽省东亚青年协会”联合组成的艺术研究会,下设有京剧组,经常组织清唱。建国前夕,临淮关大戏院、露天戏园常接待外地京剧戏班进行演出。1949年,府城解放,刘士栋等人创办县业余京剧团,经常在鼓楼洞、升堂庙、天后宫等处搭台演出,吸引了众多的京剧爱好者,相继出现“票友”。1950年,成立了县京剧团,多次在县人民大会场登台演唱;同时,临淮关成立了新生京剧团,演职员共41人。1953年,县京剧团交给定远县,临淮关新生京剧团调至嘉山县。此后,县业余京剧团常组织“票友”清唱。“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剧种陷入困境,唯京剧“样板戏”在凤阳城乡风靡一时,县曾举办“百人样板戏学习班”,部分机关、学校、厂矿,甚至农村社队,都组织过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唱京剧“样板戏”。“文化大革命”以后,京剧爱好者组成业余京剧小组,时常演出京剧片段。凤阳影剧院也多次接待外地京剧团登台献艺。1985年,县文化馆还开办京剧清唱茶座等。

  • 倒七戏

倒七戏,凤阳县内人称“小戏”,又称仿庐剧,主要流行于境内南部和西南部。建国前,这一带农民自行组织戏班,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建国初,武店区成立了倒七戏剧团。1952年,有演员13人,职员5人,活动于境内乡村集镇。后因其它地方戏兴起,倒七戏剧团解散,从此,县内倒七戏一蹶不振。

邮电通信

佛教传入凤阳县始于隋唐,宋元两代有所发展,盛于明代。县内最早的佛教寺庙是唐朝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龙兴寺。占地1280亩,僧人400余名。朱元璋下令高僧文彬与翰林院学士整理佛经,编成科仪,定为成规,命天下诸山寺院永为遵守,并定期考核。周围数百里僧人常云集龙兴寺受戒,寺庙建设也随之兴起。到明万历年间,寺庙遍及城乡。全县大小寺庙132座(处),其中僧寺91处,尼庵47处,男僧700余人,女尼210人。

科学技术

凤阳县特产有凤阳花生、梅市盐水鹅、凤阳藤茶、凤阳黑豆、花园湖大闸蟹、黄泥铺葡萄、总铺蓝莓等。

文化事业

凤阳县交通凤阳县交通合徐、宁洛、蚌淮、徐明、宁洛凤阳支线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合蚌客专)、水蚌铁路、津浦铁路在凤阳县穿境而过。

截至2019年8月,凤阳县有高速出入口5个,分别为小岗村、凤阳东、凤阳、刘府、官塘出入口。蚌埠高铁南站距离县城16千米。淮河52.5千米黄金水道流经县境北侧,有码头5个,分别为临淮码头、霸王城码头、顾台码头、龙阳码头和凤阳港码头。过境高速公路4条114.77千米,省级公路4条132.1千米,县级公路16条310.87千米,乡道338千米,村道1910千米,专用公路25千米,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3672万元,同比增长7.3%。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6.8万辆,同比增长2.9%,其中私人汽车6.5万辆,增长3%;其中私人轿车4.1万辆,增长3.6%。[3]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2021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5495万元,同比增长24.4%。电信业务总量36915万元,同比增长7.1%;邮政业务量28580万元,同比增长58%。

2021年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05万户,比上年减少0.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5.6万户,增长2.2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93.1部,增加6.7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9.4万户,增加2.2万户。[3]

资源环境

2021年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31人,同比增长0.01%。科研机构86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5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804人。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全年专利授权量1218件,同比增长68.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6件,同比增长6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843件,同比增长99.3%;外观设计专利制授权量209件,同比增长5.6%。[3]

安全生产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2.8万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3]

人民生活

2021年学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0所,其中初级中学28所,普通高中12所,初级中学在校生数23216人,毕业生7670人,专任教师1911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94人,毕业生3176人,专任教师806人。全县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5221人,毕业生383人,专任教师137人。全县小学47所,在校学生44420人,毕业生7697人,专任教师2519人;幼儿园104所,在园幼儿21265人,专任教师2658人。[3]

高中 凤阳中学、临淮中学、凤阳二中
高等院校 安徽科技学院
名单不全

社会保障

高中 凤阳中学、临淮中学、凤阳二中
高等院校 安徽科技学院
名单不全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县公立综合医院1家、公立中医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室218家;卫生健康单位5家。全县卫生技术人员440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1891人,注册护士2198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4057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46.1万人次。[3]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旅游

2021年凤阳县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中,铁矿储量1415万吨、铅矿储量(铅金属量)7万吨、锌矿储量(锌金属量)6.56万吨、金矿储量(金金属量)3083千克、银矿储量(银金属量)224吨;非金属矿中,玻璃用石英岩储量93164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储量(矿石)17746万吨、水泥用灰岩1250万吨、冶金用石英岩4297.42万吨。

2021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全县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5%。年末森林面积40.8千公顷,当年造林面积42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438.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260.7万立方米。

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量197.0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上升5.18%。电力消费量增长24.8%。单位GDP能耗下降4.25%

2021年淮河干流凤阳段水质以Ⅲ类为主,总体水质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良好。全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年末,共有污水处理厂(站)63座,其中万吨以上的2座,万吨以下千吨以上的5座。[3]

著名人物

2021年全县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起,下降40%,死亡3人,与同期持平。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起,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减少4起,下降80%,死亡1人,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减少2人,下降66.7%。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事故2起,死亡2人,同期均为0。未发生火灾等其他行业亡人事故,同比持平。[3]

荣誉

2021年全年全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元,同比增长9.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5元,同比增长8.2%。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2元,同比增长10.7%。[3]

词条图册

2021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为3.6万人,增长11.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1万人,增长7.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3万人,增长11.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7万人,增长11.6%;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4.9万人,增长0.4%;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7万人,下降0.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34人,增长0.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30人,下降0.04%。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3154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492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4642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救助1684人,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288人。[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