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3)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东汉,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曹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肥西县位置图(西部黄色处)宋:合肥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齐:合肥仍宋制。梁:初,合肥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监五年)合肥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迁寿阳,改合肥为合州,辖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陈: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合肥县属三专区。1938年6月,合肥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1945年抗战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合肥城内。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在杨新圩成立,肥西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属巢湖专区。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肥西县辖:上派镇、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桃花镇、农兴镇、新仓镇、肥光乡、长岗乡、高店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金桥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刘河乡、柿树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防虎乡、南岗乡、雷麻乡、城西桥乡、河东乡、青山乡、洪店乡。
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县。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肥西县地图1998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27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其余缺)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
2002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农兴镇、新仓镇、长岗乡、高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
2004年,肥西县乡镇由31个调整为29个:清平乡并入三河镇,北张乡并入上派镇。调整后,上派镇常住人口12.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2004年底,肥西县辖12个镇、17个乡。
截至2021年,肥西县下辖8个镇、4个乡、1个开发区、1个管委会。[9]
8个镇:上派镇、三河镇、官亭镇、山南镇、花岗镇、紫蓬镇、桃花镇、丰乐镇。
4个乡: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1个开发区:安徽肥西经济开发区。
1个管委会:紫蓬山管委会。[9]
肥西县(3)肥西县在合肥市西南部,东经为116°40′52″-117°21′39″、北纬为31°30′22″-32°00′21″。东连合肥市蜀山区、包河区,隔巢湖与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市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
肥西县广为第四系土壤堆积物覆盖,仅在中西部部分有较多基岩出露,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县境西北高,东南低。中北部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北横穿而过,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绵延25千米,大潜山海拔289米,为肥西县最高点。地形起伏多变,岗冲相间,落差较大。东南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原。
肥西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000毫升,平均湿度70%。
肥西风景肥西县林业资源丰富,县境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农隙地、山地、湖河滩地及浅水广布野生草本、灌木等植物。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以大潜山、圆通山、紫蓬山、英山等国营林场作业区和部分乡村林场较集中。此外,小蜀山、孤山、部分高岗以及集镇、村庄、道路、渠道等处有成片或成行树木分布。
1982年林业资源调查:森林覆被率5.69%。有树种100多种,主要有:用材林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麻栎、栓柏、栓皮栎、小叶栎等。
肥西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山区较多;其次为混生少量常绿阔叶树种。木本植物有61科231种(含变种)。
肥西居江淮之间,元末明初,迁入大量外籍人口,移民多来自江西、江南等地。肥西县人口增减幅度较大,除正常出生、死亡、迁移等因素外,区划变动频繁,对人口变动有较大影响。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6月,全县总人口808663人,男426913人,女381750人,性别比为111:83,至2015年,总人口75.3万人。
2021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5.60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常住人口97.82万人,增加1.0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68%,提高4.38个百分点。[4]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职务 | 姓名 |
县委书记 | 陈伟[10] |
县委副书记 | 王新华[8] |
职务 | 姓名 |
县委书记 | 陈伟[10] |
县委副书记 | 王新华[8] |
职务 | 姓名 |
县长 | 王新华[8] |
副县长 | 钱梅、程潭、孙民、权家柱、何欣欣、张明[8] |
职务 | 姓名 |
县长 | 王新华[8] |
副县长 | 钱梅、程潭、孙民、权家柱、何欣欣、张明[8] |
2021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01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05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434.16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增加值334.94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17.46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结构为6.6:42.6:50.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307元,比上年增加16927元。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40万人,新增农民工就业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9%,比上年下降1.74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9%,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0.0%。市场销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45亿元,增长77.0%。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35万户,增长16.2%;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11万户,增长18.8%。[4]
肥西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顺利建成,出栏家禽7500万只,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苗木基地8000亩,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县;新认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2个,廖渡村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村。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副产品加工项目8个,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2个、市级以上示范组织7家,成立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新评定安徽省农产品著名商标1个;新认证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肥西风景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8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粮食作物7.44万公顷,增长1.8%;油料0.60万公顷,增长3.4%;棉花0.07万公顷,下降36.4%;蔬菜1.57万公顷,增长5.4%;瓜果0.15万公顷,增长7.1%。
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4.05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稻谷34.61万吨,增长1.8%;小麦8.66万吨,增长7.7%。油料产量1.97万吨,增长4.8%。棉花产量0.05万吨,下降27.3%。蔬菜产量37.58万吨,增长8.5%。瓜果产量3.97万吨,增长8.3%。
2021年,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4.47万头,比上年增长53.9%;全年生猪出栏45.44万头,增长48.1%。肉类总产量10.67万吨,增长13.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61万吨,增长47.3%。禽蛋产量5.47万吨,下降8.4%。水产品产量3.90万吨,增长1.8%。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3.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农用拖拉机2.33万台,下降7.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59%,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2.72亿千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
2021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4]
肥西县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塑胶、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其中家电、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形成苗木花卉、畜禽、水产、蔬菜园艺、蚕桑、花生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三岗苗木、巢湖银鱼、肥西老母鸡、皖中花生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
1991年通过自主开发,在全省率先创建第一个县办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2006年和2008年,通过合作开发,分别与合肥高新区共建柏堰科技园,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港工业园。全县形成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两个县区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工业示范园为拓展、9个乡镇工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县域工业大平台,顺利实现从“一园擎天”向“多园共兴”的战略性转变。肥西风景
2021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48户、比上年增加20户,超10亿元企业14户,超100亿元企业2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0%,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1.5%,其他企业增长114.6%。
2021年,分行业看,2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1个增加值保持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5.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14.6%。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5户、比上年增加11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7户、增加7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3.15万平方米,增长15.4%;房屋竣工面积263.14万平方米,增长3.1%。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4.74万人,增长22.8%。[4]
服务业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48亿元,增长6.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04亿元,增长12.1%;金融业增加值34.37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增加值126.21亿元,增长26.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85.65亿元,增长8.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3户,实现营业收入63.74亿元,增长23.6%。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等新兴行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7%。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9.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4%,民间投资增长23.0%。
2021年,全年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308个,比上年增加1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9个,增加14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27个,增加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4个。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0.7%。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99.55万平方米,增长63.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32万平方米,增长53.6%。
商业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97亿元,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22亿元,增长21.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16.06亿元,增长16.1%;餐饮收入38.13亿元,增长32.6%。
2021年,年末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97户,全年实现零售额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09.5%,烟酒类增长14.0%,日用品类增长62.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5%,汽车类增长15.2%。
肥西经济开发区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0.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4%。其中,出口9.67亿美元,增长51.7%;进口0.49亿美元,增长14.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1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年财政收入91.5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3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36亿元,下降3.8%。其中民生支出75.68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5.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重点支出项目看,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4.4%,科学技术支出增长4.5%,教育支出增长0.6%。
2021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9.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5.68亿元,增长15.6%。其中,住户存款510.77亿元,增长16.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1.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03亿元,增长18.9%。[4]
合肥市辖四县之一,交通便捷,沪蓉、合宁和合六高速公路以及206国道、312国道、合铜公路、合界高速、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宁西铁路、合九铁路、合武铁路贯穿全境。派河、丰乐河经巢湖通达长江,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2021年,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0万辆,比上年增长2.3%;其中私人汽车8.11万辆。[4]
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总量4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增长20.0%。年末全县星级饭店3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处。[4]
2021年,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7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58亿元,电信业务收入8.19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32万户,比上年减少0.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4.77万户,增加6万户;宽带用户35.58万户,增加5.43万户。[4]
肥西县科技发展迅速,2012年,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达4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3%;专利授权1370件,居全省前列。肥西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
2021年,全年授权专利4693件,比上年增长37.0%,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6.5%。[4]
肥西肥光中学肥西县2008年荣获全省首批“教育强县”称号,2012年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残疾儿童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指导县、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全省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试点县、全省学陶师陶实验县、全省无线城域网工程试点县、全省数字图书馆试验县、校园数字资源全覆盖试点县和数字化校园在线课堂试点县。
2021年,全县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0.51万人。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95万人,其中高中9所,在校学生1.23万人;初中29所,在校学生1.72万人。小学48所,在校学生4.48万人。幼儿园149所,在园幼儿3.4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06人。全县专任教师8229人,其中,普通中学2741人、小学3057人、幼儿园2000人、特殊教育学校2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4]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31.23万册。[4]
肥西县风景(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旧居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古埂岗遗址、三河大捷遗迹及古民居、三河镇三县桥、唐五房圩转心楼
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毛墩头遗址、陈墩遗址、王古城遗址、白庵庙墩遗址、西凉城遗址、瞿家城遗址、大墩遗址、大面积遗址、张马墩遗址、郑大墩遗址、霸王墩遗址、方桥大墩遗址、黄花墩遗址、高店城墩遗址、贞祥寺大墩遗址、北张城墩遗址、枣树棵城墩遗址、袁小墩遗址
古墓葬:舒王墩汉墓、宋墩东汉墓、乱墩子古墓群、马鞍墩古墓葬、乱墩古墓群、曹操河遗迹及汉墓群
古建筑:董氏宗祠、城西桥、龙潭寺碑刻、西庐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周老圩旧房、张老圩旧房、童祠堂门厅、三县桥、马子中烈士墓、张璋烈士墓、周味韶墓、解正新墓
肥西县建设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县医院住院病区、县妇幼保健所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竣工,花岗、山南、铭传、柿树、小庙等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全面建成,新建、改扩建60个农村卫生站,农村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新农合参合率达96.7%,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有序推进。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被列为全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
2021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5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急救中心1个,民营医疗机构150个,村卫生室205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8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357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27人,注册护士813人。
2021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21个,床位4154张。[4]
2021年,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79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消费支出24152元,增长13.8%。
2021年,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95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27982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4元、增长10.8%,人均消费支出18523元、增长15.2%。
2021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5万人,失业保险人数7.0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7.3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8.52万人。
2021年,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2.42万人次,其中城镇0.17万人次、农村2.25万人次。[4]
三河古镇:此地原三河古镇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历史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史之中著名的三河大捷发生于此。获得全国文明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旅游景区等荣誉。
合肥紫蓬山合肥紫蓬山:创4A景区圆满成功,紫蓬镇荣获全省最佳旅行乡镇,山南镇、铭传乡荣获全省优异旅行乡镇,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总量持续坚持全市第一。紫蓬山腹地公路全线贯穿,西庐寺复建、三河美食城等一批旅行项目推进。
紫蓬山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山环水绕,森林茂密,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尤以怪石、奇树、碧水、珍禽为四大特色,构成了庐阳一幅得天独厚的立体风景画卷。
肥西老母鸡家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2200亩,位于肥西县境内三岗区域,距合肥市区仅40分钟的车程。园区山清水秀,林木茂密,是一座自然的生态植物园。
肥西小井庄肥西小井庄:1978年,山南小井庄人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井庄按照“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努力建设成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访小井,方知小井水深;探访源头,方知源头壮观。2008年11月27日,小井庄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中部花木城:中国中部花木城规划总面积为1174亩,是一个集苗木花卉交易、展示、科研、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苗木花卉专业市场,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
小团山香草农庄:小团山香草农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合肥市五星级农家乐,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紧邻紫蓬山风景区,风光秀丽,距离合肥市40公里,距刘铭传故居800米。小团山香草农庄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国际会议接待等为一体,开展深度生态旅游、休闲渡假村、有机绿色农业体验、有机环保生态营、有机农产品展销、花果茶点、台湾特色小吃、自产自采现做即食野菜山产、采就跑,新鲜带回家土产、垂钓、观星。
喜洋洋生态农庄:喜洋洋生态农庄是于1999年由回乡创业的吴正仓先生投资建设的,2005年,农庄被《合肥市乡村旅游规划》列为合肥市10个重点乡村旅游项目之一。2007年12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农庄占地200多亩,是一个集农家餐饮、蔬菜瓜果采摘、农业科普知识、垂钓休闲、棋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
金三合农业科技示范园:金三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肥西县山南镇莲花山森林公园旁,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觉污染”,追求实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高效农业、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堰湾山庄
堰湾山庄:堰湾休闲山庄坐落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大堰湾水库旁。山庄依山环水而建,环境幽雅宁静,空气清新怡人,将人性化的悠然空间与大自然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刘铭传故居刘铭传故居:刘铭传故居——刘老圩,作为肥西圩堡群的代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1868年刘铭传回乡时所兴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
三岗梨园春乡村旅游区:三岗位于肥西县城西南,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相连,三岗的发展比较迅速,先后是被国家授予“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中部花木城”的称号,它还是“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巾帼示范村”。此外,三岗村因优美的田园风光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旅游度假基地之一,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古埂岗古文化遗址:在肥西县上派镇东1.5公里处,遗址呈台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07年,在古埂遗址附近,建设了肥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古埂公园。
段祺瑞段祺瑞(1865—1936),民国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11]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他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袁宏谟(1828—1886),字荫普,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入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
孙仲德(1902—1961),名家骥。先后任合肥市军管会主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省民政厅厅长、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
董寅初(1915.9—2009.6.23),爱国侨领,社会活动家。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致公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朱从玖,1965年3月生,安徽肥西人,1988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现任浙江副省长。
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肥西县排名第67名。
2018年7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2018县域经济100强榜单”,肥西县居榜单第55名。[12]
2018年10月8日,肥西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排名第66位。[13]
2018年10月,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发布,肥西县排第40名。
2018年10月,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发布,肥西县排第53名。
2018年10月,肥西县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41名。
2018年10月,肥西县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榜单,位居第52名。
2018年11月,肥西县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榜单,排名第89位。[14]
2018年12月,肥西入选2018年度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榜第88位,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排名榜第52位。[15]
2020年8月10日,肥西入选2020中国百强县名单,排名六十三名。
2021年5月,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肥西县作为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予以通报表扬。[16]
2021年6月,《202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榜单发布,肥西县位列第33名。[17]
2022年7月,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