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脓肿

牙周脓肿

目录导航

简介

  牙周炎是一种由于细菌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多因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咬创伤等引起,牙龈发炎肿胀,同时使菌斑堆积加重,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由于龈下微生态环境的特点,龈下菌斑中滋生着大量毒力较大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类杆菌,中间类杆菌,螺旋体等,使牙龈的炎症加重并扩延,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从而造成牙周炎。牙周脓肿牙周脓肿

   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不仅在刷牙时出血,严重时在说话或咬硬物时也会出血,牙龈颜色暗红,由于发病伴随水肿,局部显得比较光亮。此外,还会有牙周袋形成,正常情况下,牙龈附着在牙齿上的龈沟仅深0~2毫米,超过两毫米则为牙周袋。

   牙周袋的形成,说明炎症已从牙龈发展到牙周支持组织,使较深层的牙周组织感染,形成慢性破坏,脓性分泌物将从牙周袋溢出。

   早期的牙周炎牙齿不松动,只有在慢性破坏性炎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牙周组织支持力量大为减弱时,才可以导致牙齿松动。

  牙周炎的根源在于牙龈萎缩,最新研究发现,牙龈萎缩是由于人成年后,某种大脑激素分泌水平逐渐消失导致消化系统无法吸收牙龈最需要的维生素而造成的,可以说是人的天生缺陷,因此人在成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以往口腔医学对于牙龈萎缩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对于牙龈萎缩逆转再生的研究成果,采取不通过消化系统,而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令牙龈直接吸收的类似维生素的有效营养成份,通过直接作用于口腔中令牙龈吸收,从而完成萎缩牙龈的再生过程,从而有效治疗牙周炎。

发病原因

化脓性炎症(30%):

深牙周袋内壁的化脓性炎症向深部结缔组织扩展,而脓液无法向袋内排出时,可形成袋壁软组织内的脓肿;迂回曲折的、涉及多个牙面的深牙周袋,脓性渗出物不能顺利引流,特别是累及根分叉区时。

洁治或刮治(25%):

洁治或刮治时,动作粗暴,将牙石碎片和细菌推入牙周袋深部组织,或损伤牙龈组织;深牙周袋的刮治术不彻底,导致牙周袋的袋口虽然紧缩,但牙周袋底处的炎症仍然存在,没有得到引流。

牙髓治疗(20%):

牙髓治疗时根管或髓室底侧穿、牙根纵裂等,有时也可引起牙周脓肿。

全身疾病(15%):

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容易发生牙周脓肿。对多发性或反复发作牙周脓肿的患者应注意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

微生物(5%):

一些毒力较强的牙周致病微生物在牙周袋内定植和增殖,使感染加重和扩散。

病理改变

在牙周袋壁内有大量生活的或坏死的中性多行核白细胞积聚。坏死的白细胞释放多种蛋白水解酶,使周围的细胞和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液,位于脓肿的中心。在脓肿周围有急性炎症区,表面的上皮高度水肿,并有大量白细胞进入上皮。

病理改变

  在牙周袋壁内有大量生活的或坏死的中性多行核白细胞积聚。坏死的白细胞释放多种蛋白水

  解酶,使周围的细胞和组织坏死、溶解,形成脓液,位于脓肿的中心。在脓肿周围有急性炎

  症区,表面的上皮高度水肿,并有大量白细胞进入上皮。

临床表现

  牙周脓肿一般为急性过程,可自行破溃排脓和消退,但若不积极治疗,或反复急性发作,可成为慢性牙周脓肿。

  急性牙周脓肿发病突然,在患牙的唇颊侧或舌腭侧牙龈形成椭圆形或半球状的肿胀突起。牙龈发红、水肿,表面光亮。脓肿的早期,炎症浸润广泛,使组织张力较大,疼痛较剧烈,可有搏动性疼痛。患牙有“浮起感”,叩痛,松动明显。脓肿的后期,脓液局限,脓肿表面较软,扪诊可有波动感,疼痛稍减轻,此时轻压牙龈可有脓液从袋内留出,或脓肿自行从表面破溃,脓肿消退。急性牙周脓肿患者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白细胞轻度增多。脓肿可发生在单个牙齿,磨牙的根分叉处较为多见,也可同时发生于多个牙齿,或此起彼伏。此种多发性牙周脓肿的患者十分痛苦,也常伴有较明显的全身不适。牙周脓肿由于位置较浅,多数能自行破溃引流,但在有全身疾病者,或存在其他不利因素时,也可有炎症范围扩散。

  慢性牙周脓肿常因急性期过后未及时治疗,或反复急性发作所致。一般无明显症状,可见牙龈表面有窦道开口,开口处可以平坦,须仔细检查才可见有针尖大的开口;也可呈肉芽组织增生的开口,按压时有少许脓液流出。叩痛不明显,有时可有咬合不适感。

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牙周脓肿的诊断应联系病史和临床表现,并参考X线片。主要应与牙龈脓肿及牙槽脓肿相鉴别。

鉴别诊断

  1.牙周脓肿与牙龈脓肿的鉴别:牙龈脓肿仅局限于龈乳头及龈缘,呈局限性肿胀。无牙周炎的病史,无牙周袋和附着丧失,X线片无牙槽骨吸收。一般有异物刺入牙龈等明显的刺激因素,在除去异物和菌斑牙石,排脓引流后不需其它处理。牙周脓肿则是牙周支持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有较深的牙周袋和附着丧失,X线片显示有牙槽骨吸收。在慢性牙周脓肿,还可见到根侧或根尖周围弥散的骨质破坏。

  2.牙周脓肿与牙槽脓肿的鉴别:二者的感染来源和炎症扩散途径不同,因此临床上表现如下的区别:

症状与体征 牙周脓肿 牙槽脓肿
感染来源 牙周袋 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变
牙周袋 一般无
牙体情况 一般无龋 有龋齿或非龋疾病
牙髓活力
脓肿部位 局限于牙周袋壁,较近龈缘 范围较弥散,中心位于龈颊沟附近
疼痛程度 相对较轻 较重
牙松动度 松动明显,消肿后仍松动 松动较轻,但也可十分松动,治愈后牙齿可恢复稳固
叩痛 相对较轻 很重
X线相 牙槽骨嵴有破坏,可有骨下袋 根尖周围可有骨质破坏,也可无
病程 相对较短,一般3~4天可自溃 相对较长,脓液从根尖周围向粘膜排出约需5~6天

分类

症状与体征 牙周脓肿 牙槽脓肿
感染来源 牙周袋 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变
牙周袋 一般无
牙体情况 一般无龋 有龋齿或非龋疾病
牙髓活力
脓肿部位 局限于牙周袋壁,较近龈缘 范围较弥散,中心位于龈颊沟附近
疼痛程度 相对较轻 较重
牙松动度 松动明显,消肿后仍松动 松动较轻,但也可十分松动,治愈后牙齿可恢复稳固
叩痛 相对较轻 很重
X线相 牙槽骨嵴有破坏,可有骨下袋 根尖周围可有骨质破坏,也可无
病程 相对较短,一般3~4天可自溃 相对较长,脓液从根尖周围向粘膜排出约需5~6天

治疗

  (a) 根据脓肿部位,分为牙周脓肿和龈脓肿(Gillette & Van House 1980,Ahl et al.1986,Carranza 1990)。龈脓肿的肿胀疼痛仅累及龈缘与龈乳头,主要病因是异物嵌塞,可出现于既往完全健康的牙龈(Ahl et al.1986,Carranza 1990)。牙周脓肿症状相似,但部位较深,发生于深袋,根分叉和垂直性骨吸收处,常超过膜龈联合。两种病损组织学表现相似,但牙周脓肿位于牙周袋中(DeWitt et al.1985),而龈脓肿累及健康牙龈组织边缘(DeWitt et al.1985,Carranza 1990)。牙周脓肿牙周脓肿

     (b)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牙周脓肿(Galego-Feal et al.1995,Carranza 1990)。急性牙周脓肿有疼痛,敏感,扣痛,轻压溢脓等症状。慢性牙周脓肿则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Carranza 1990),常伴瘘道。Pini Prato et al.(1988)描述了1例与异物有关的历时6年的慢性牙周脓肿。急性脓肿经瘘道或龈沟引流后可转为慢性(Carranza 1990)。反之,慢性脓肿也会急性发作(Carranza 1990)。例如Hodges(1978)报道了1例由于大气压改变而急性发作的慢性脓肿。

   (c) 根据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牙周脓肿(Topoll et al.1990)。单发牙周脓肿多与局部因素导致牙周袋引流障碍有关。多发性牙周脓肿不是单纯由局部因素引起,多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极度衰弱的患者和未经牙周治疗而滥用抗生素的牙周炎患者(Helovuo & Paunio 1989,Helovuo et al.1993,Topoll et al.1990)。多发性牙外吸收者也易患多发性牙周脓肿(Yusof & Ghazali 1989)。

并发症

  牙周脓肿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17世纪时路易十四以混合的牛奶和面包软化,引流牙周脓肿(González-Iglesias 1990)。急性牙周脓肿的治疗包括两个阶段:控制急性病损;急性期控制后,恰当处理原发或遗留病损(Ammons 1996)。如果牙齿严重受累,预后较差,拔牙可能是最有效的(Smith & Davies 1986,Ammons 1996)。龈脓肿的治疗包括:认真清除异物(Abrams & Kopczyk 1983),龈沟内刺破引流脓肿,温盐水漱口,24-48小时后复诊(Gillette & Van House 1980,Ahl et al.1986)。牙周脓肿牙周脓肿

 牙周脓肿的治疗步骤包括:经牙周袋引流,洁刮治牙面和软组织袋壁,消毒盐水冲洗,治疗后温盐水漱口;24~48小时后复诊;1周后,开始牙周阶段治疗(Ammons 1996,Ahl et al.1986)。有时需切开或翻瓣引流,并局部使用消毒防腐剂(Carranza 1990,Ammons 1996)。

   牙周脓肿是否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仍有争议。一些学者不赞成全身使用抗生素,除非全身症状明显(Lewis & MacFarlane 1986,Ammons 1996,Ahl et al.1986),有必要预防性用药(Ammons 1996),或感染不局限(Ammons 1996)。另一些学者提倡在无法充分引流时,如肿胀弥散、疼痛剧烈的大脓肿(Lewis & MacFarlane 1986),可首选全身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种类与使用疗程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短期使用抗生素疗效良好(Lewis & MacFarlane 1986,Martin et al.1997)。一些学者主张基础治疗(切开、引流、洁刮治)后辅以抗生素(Galego-Feal et al.1995)。切开引流联合全身使用青霉素已取得很好疗效(Genco 1991)。青霉素是英国治疗牙周脓肿的首选药物,有57%牙医使用它,其次是阿莫西林(21%)和甲硝唑(14%)(Lewis et al.1990)。

   Hafstrom et al.(1994)提出了一种可保持更多牙周附着的保守治疗方案。即牙周袋引流后,消毒盐水冲洗,同时仅进行龈上刮治,服用四环素2周(1g/d)。此方案被用于20例脓肿,并追踪观察疗效(13例追踪180天,7例追踪42天)。结果令人满意,牙周袋探诊深度平均减小4.3mm,附着平均增加3.8mm。作者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建立引流很重要(最初4例脓肿没有引流,仅单纯服用抗生素,结果40天内2例复发);第二,避免龈下刮治可以加速组织再生。

  Smith & Davies(1986)观察了62例脓肿。其中22例在急性期被切开引流,同时全身应用甲硝唑(200mg,tid,5d)。急性期后,进行了系统牙周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措施,洗必泰含漱,洁刮治和根面平整,必要时还予以手术。3年追踪后,22颗治疗牙中14颗因牙周原因被拔除,仅有8颗得以保留。

   顽固性牙周炎患者常发生脓肿。Fine(1994)报道了3名每年遭受3~6次脓肿的病人。对他们进行全口洁刮治,并依据龈下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全身治疗。这3名患者的治疗都获得了成功。Palmer(1984)报道了1例口服青霉素治疗成功的急性牙周脓肿,受损组织得到了完全的再生。此病例可能存在异物嵌塞,消除异物并辅以抗生素使得病损完全消退。

   慢性牙周脓肿有时需切龈或翻瓣治疗(Carranza 1990),尤其那些伴有较深垂直性骨吸收的病例,只有手术才能缓解脓肿(Kareha et al.1981)。外科手术也用于预防性洁治后出现的脓肿,手术可消除龈下残余牙石,建立引流。2例病例报道证明了这种治疗的有效性(Dello Russo 1985)。翻瓣进行深部刮治,同时使用强力霉素冲洗也在超过50例患者身上取得良好疗效,但是科学数据不足(Quteish-Taani 199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