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之间。辖4个镇、2个乡、2个街道:利津街道、凤凰街道、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刁口乡。县人民政府驻利津街道。[7]
2021年末常住人口23.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1%,与上年持平。年末户籍人口30.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5万人。[1]
县委书记:张亚东[6]
代理县长、副县长:张奎滨[8]
利津县图册(4)
2021年全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11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5.63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90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14.3:48.3:37.4。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1%。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四升三降一平”,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1%,衣着类上涨0.7%,居住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8%,医疗保健类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0.5%,食品烟酒类与上年持平。[1]
202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农业产值28.23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0.20亿元,增长3.0%;牧业产值27.50亿元,增长21.9%;渔业产值12.82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68亿元,增长7.0%。
2021年,全年森林抚育面积666公顷。肉蛋奶总产量9.47万吨,增长7.5%。生猪、能繁殖母猪年末存栏分别达到6.97万头、1.35万头,生猪出栏8.44万头。水产品总产量8.48万吨,比上年增长8.8%。其中,渔业养殖产量7.25万吨,增长11.9%。
2021年,全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8%。年末设施农业个数0.79万个,比上年增长2.6%;设施种植面积3.38万亩,比上年增长10.0%;设施蔬菜产量7.26万吨,比上年增长8.0%;设施瓜果产量3.12万吨,比上年增长34.8%。[1]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轻工业增长20.5%,重工业增长16.6%。重点行业中,石油加工业下降2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4.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4.1%,纺织业下降10.2%。重点产品产量中,原油加工量383.31万吨,下降24.2%;中成药1657吨,增长22.0%;布3747万米,下降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9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0.6%。全县工业累计用电24.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
2021年,全年资质以上总专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4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15亿元,下降0.8%;安装工程产值0.89亿元,增长56.0%;其它产值0.14亿元,增长209.2%。签订合同额25.90亿元,增长73.1%。其中,新签订合同额16.96亿元,增长33.1%。[1]
服务业
2021年,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9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37.4%,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5.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47.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23.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4%。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9.2%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9.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7.6%,三次产业占比为8.3:60.0:31.7。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30.9%,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5.9%;“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72.2%.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7.23亿元,比上年下降43.9%。其中,住宅投资6.01亿元,下降48.2%。房屋施工面积67.49万平方米,下降23.2%;竣工面积18.62万平方米,下降59.7%。
国内外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按所在地分,城镇23.07亿元,增长19.2%;乡村8.73亿元,增长16.5%。按销售形态分,餐饮收入7.11亿元,增长14.6%;商品零售24.69亿元,增长19.6%。从限上限下看,限上市场3.19亿元,增长18.5%;限下市场28.61亿元,增长18.5%。
202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139.1亿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出口15.3亿元,同比增长47.5%,进口123.8亿元,同比增长16.3%;累计到位外资7491.12万美元,同比增长58.6%。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350万元,比去年增长9.0%。其中税收收入165091万元,增长18.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0.0%。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下降11.0%,企业所得税增长147.9%,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6.1%,城市维护税增长2.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666万元,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7.0%,教育支出下降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5.8%,节能环保支出增长50.5%,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6%,科学技术支出下降19.6%。
2021年,金融机构总量达到56个,截至12月末,全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1.84亿元,比上月增加16.37亿元,增长5.94%;比年初增加61.73亿元,增长26.8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9.73亿元,比上月增加3.79亿元,增长1.68%;比年初增加46.27亿元,增长25.22%。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17个,资金9.6亿元;维远股份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省有史以来化工企业最大IPO和近五年最大IPO项目。[1]
2021年,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3个,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3.3%。新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6.0%、55.5%。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达到2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7.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3.0%,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
2021年,高标准编制实施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3.6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黄河口滩羊等10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集聚成势。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现有农业龙头企业89家、农民合作社853家、家庭农场398家。建设“四好农村路”19公里,32个村实现户户通硬化路,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8个市级、25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已通过验收。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区。[1]
2021年,实施“一二四”典型培育工程,九大改革攻坚169项改革任务、42项攻坚任务全部完成年度目标。新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42项,其中国家级试点10项;17项改革经验被省级以上部门推广,在全市改革攻坚“四比四看”评选活动中荣获各县区第1名。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率先开展省级政务服务标准化,推出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工作规范。
2021年,实施“知识产权强县”战略,2021年末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2010 件,比上年末增长19.0%;有效发明专利达196件,比上年末增长51.0%;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9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92件;PCT国际专利总量10件。
2021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1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备案38家。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建成投用,全年共创建省级、市级创新平台2家和11家。深入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获批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个、市级试点示范项目5个。[1]
2021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781人,完成市定任务的126.4%。其中失业再就业人员102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控制在3.5%以内。
2021年,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7元,同比增长8.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63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7元,比上年增长1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05,比上年缩小0.0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74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826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06元,增长12.0%。
2021年,全年各类民生支出达25.0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7%。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6万人、2.3万人、2.89万人;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数达到23.78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69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04元。新建4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县52家农村幸福院、9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良好。[1]
2019年实施东津幼儿园、南宋小学建设等5项工程,新建改造校舍8.6万平方米;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整合,利津县高级中学组建运行;“利津游戏”学前教育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全省幼儿游戏试验区。2019年,全县普通高中专任教师606人,在校生4910人;初中阶段专任教师1307人,在校生8784人;小学阶段专任教师1010人,在校生9581人。
2019年成功举办利津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路通·黄河口公路自行车巡回赛、山东省青少年门球锦标赛、山东省青少年象棋锦标赛、东营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更新配置公共体育健身器材688件。篮球、足球等体育协会达到10个,俱乐部13家,规模性全民健身站点300多个。
2019年县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三合一”。县图书馆全年借阅图书16余万册,接待读者人次40万余人次,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4.4万册。县博物馆接待社会群众近4万人次。举办群众广场文化活动22场、民间文艺展演2场、文化惠民下乡演出1023场、公益电影放映6120场。创作大型吕剧《热土情》,拍摄了全国首部以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为题材的电影《高家台》。
2019年启动推进县中心医院新院区、县二院新院区建设,20处一体化村卫生室建成投用。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家(不含村卫生室),病床1115张,卫生技术人员557人。儿童建卡建证率100%,持证接种率100%,免疫接种率97.72%。[9]
2019年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津二路综合改造、利三路部分路段改造、滨河大道建设工程竣工通车,利津黄河大桥收费站顺利完成东移改建,利和浮桥建设、国道220利津段大修等工程竣工投用,滨港大道中部区域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新建改造雨污管线13.8公里、供暖管线12.2公里、口袋公园7处,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9]
2019年全县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4、41、93、5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较去年同期增加24天,同比提升11.4个百分点。全县市控以上重点河流考核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9]
2019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4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3.3%、50.0%。[9]
2021年,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911万元,增长19.0%。电信业务收入1.63亿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15万户,互联网用户7.84万户。累计建成5G基站125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1]
利津县图册(3)
2021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69.06公里,其中国道103.77公里、省道93.41公里、县道141.60公里、乡道379.44公里、村道1026.59公里、专用路224.27公里。实施了德州路西延暨东津黄河大桥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0.71亿元,路线全长22.4公里,列入省重大项目,作为跨越黄河两岸又一重要交通通道,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利津县1998年2月18日,撤销利津县前刘乡、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利津镇;撤销利津县大赵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盐窝镇;撤销利津县店子乡、南宋乡,合并设立北宋镇;撤销利津县汀河乡、罗镇乡,合并设立汀罗镇(鲁政函民字[1998]5号)。
2000年,利津县辖5个镇、7个乡,总人口288832人,各乡镇人口:利津镇62894、北宋镇28928、盐窝镇 35535、陈庄镇24132、汀罗镇33645、南宋乡17137、明集乡17460、北岭乡20858、虎滩乡15432、集贤乡12437、付窝乡16475、刁口乡389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利津县撤销付窝乡、集贤乡,并入陈庄镇;撤销南宋乡,并入北宋镇。
2001年,全县总面积166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4个行政村和居委会。年底全县总人口29.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
2002年,全县总面积1665.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0个行政村。年底全县总人口2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万人。
2003年,全县总面积1665.6平方千米。辖5镇4乡、510个行政村。年底全县总人口29.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万人。
2008 年全县29.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8万人。
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齐郡。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属渤海郡浦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因邑内有“永利”“东津”两地而得名,属山东东路滨州。元明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 (今惠民县城)。1936年属山东省第五专署。1944年8月解放,隶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渤海区四专署、垦利专署 。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并入沾化县,属山东省淄博专署。1961年10月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利津县划属东营市管辖。县政驻地利津镇,居县境南部。建城已有800多年历史。为全县主要物资集散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地理概况
利津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属暧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虽临渤海, 但大陆性强。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8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还有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全县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地质] 县境地处华北断坳济阳凹陷之东部,境内广为第四系掩盖,无基岩初露。第四系之下发育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朱罗-白栾和第三系。陈家庄凸起,横陈县城中部,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其南北分布属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宾县凸起的东端也伸入境内。境遇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强度大,并具有阶段性特点。境内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地貌] 全境地势向西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高,远黄河处低。西南端地面平均海拔11.5米,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12米,自然比降为1/11000。最高点为海拔14.3米,位于北宋镇的三岔、高家两村,境内虽系平原,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既受洪水反复冲切,又有淤积套叠,故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复杂微地貌。河滩高地面积228278亩,占总面积的9.1%;缓岗面积198438亩,占总面积的7.9%;浅平洼地面积645720亩,占总面积的25.8%;微斜平地面积1197003亩,占总面积的47.9%;海滩地面积228961亩,占总面积的9.2%,其中属潮间带的滩涂22.8万亩。
△[气候特征] 利津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虽临渤海,但大陆性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与少,气候干燥;夏季降雨集中,气温偏高;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全县气候突出特征是冬春干旱,夏季多雨,晚秋偏旱。
△[河流] 黄河为境内唯一自然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沿东县界径流,上届起自北宋镇董王村,桩号90+000,经北宋镇、利津镇、盐窝镇、北岭乡、陈庄镇至西河口(即罗家屋子旧址)折向东北,过垦利县地入海,境内流程74公里。
全县共有人工排水河7条,控制排水总面积1236.7平方公里,分别是:褚官河,全长31.7公里,又潮河入海;太平河,全长40公里,由朝河入海;马新河,境内段15.44公里,进河口区入海;沾利河,境内段29.1公里,进河口区入海;挑河,全长32.62公里,进河口区入海;草桥沟西干流,全长28.04公里,入草桥沟;草桥沟,全长26公里,进河口区入海。
利津县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黄河水质良好,氢离子浓度在8~8.3PH值之间,总硬度在3~6度之间,矿化度小于1克/升。2001年黄河供水4.84亿立方米。境内有石油、盐、贝壳等矿物资源。全县海岸线长达59公里,潮间带38万亩,滩涂宽阔,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机质多,鱼、虾、蟹、贝类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禽,生长着苇、蒲、茅、柽柳、黄蓿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陈、益母草、车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药材200多种,与黄河口日出、夕照、黄河入海等自然景观一起,形成了新、野、奇的旅游特色。
利津水煎包
主食1986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多数家庭由过去的吃粗粮为主改为以吃面粉、大米为主。小米、杂面、玉米、绿豆、白豆、红小豆、红薯等杂粮成为中老年改善生活换口味的辅助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本着早饭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诊-则安排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居民家庭早餐以馒头、小菜、粥或面条为主,中餐以炒熟菜、吃馒头、米饭为主,晚餐是稀饭、馒头、炒菜或小菜。收入较高的家庭每天有丰富多样的副食品。城镇居民中不少人在市场小摊吃早餐已成为习惯。一些打工族和中小学生吃方便面的也大有人在。由于大棚蔬菜的发展,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青菜上市,只是旺季、矾-季价格上有差别。
2000年后,销售熟食者遍布城乡,居民烧火做饭的时间大大缩短。不少綷-济收入高的户待客会友进饭店,快餐消费已成为时尚。
副食1986年以前,城乡居民买猪肉要肥的,以图回家炼猪大油炒菜用,蔬菜也都是传统菜。90年代后,人们喜吃瘦猪肉和低脂肪的牛羊肉、鸡鸭肉,肉蛋奶已成为市民必需品。鱼类、海产品需求增多。 市民在炖、炒、炸、蒸、涮的过程中讲究色鲜味美、蔬菜新品种也不断增加,有些菜是国外引进品种。野菜(如曲曲菜、黄蓿菜等)倍受市民青睐。在农村,中午炒咸萝卜条、蒸虾酱、炖粉条白菜的也为数不少。
节日饮食1986年以前,人们收入水平低,日常饮食多是粗茶矾-饭,逢年过节都改善生活。尤其是春节、仲秋节都备有蔬菜、肉、鱼、禽、蛋、海产、果品、烟、酒。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节日饮食和日常饮食差距逐步缩小。
2000年后,家境富裕者不少户在节日、生日、办红白大事时,到饭店包桌待客。节日饮食仍沿袭不少传统,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月初八糗糕。
饮酒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以喝普通高度白酒为主,高档酒为数极少。90年代后,居民以喝低度白酒为主,并且多为本地产的价廉瓶装酒。2000年后转向中档白酒、啤酒、葡萄酒为主。农村居民饮酒仍以价廉的白酒为主,饮用啤酒者渐多。在红白大事和节日会友待客中,一般男饮白酒,女饮果酒或饮料。敬酒时,主陪带三盶-,副陪带三盶-,酒过三巡后宾客之间相互敬酒或猜萛-行令。利津民间有喝“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此俗起源于黄河口沿海一带的渔民和拓荒者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其共同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节日份子酒,多数在春节和仲秋节。比较而言要数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酒时多是按岁数大小结伙,每一伙都有一个热心肠的人操办,一般是在家庭比较富裕,房舍宽敞、男女主人性情温和、热情的家里畅饮。会友份子酒是家里来了客人,为增添酒席气氛,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不空手,带酒、带菜、带烟,凑份子酒者热情地向客人劝酒。
喜庆份子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子女结婚、老人祝寿、盖房乔迁、孩子满月等,与其有关系的都要送些礼品,叫“随人情”。不论送钱送礼,主人总要下请柬摆宴席答谢。
还有一种份子酒的组织形式,叫“抓大头”(也叫“抓阄”)。操办人将钱数分别写在纸上,揉成小团,让参加者去抓,纸团上写着多少钱就拿多少,钱敛齐后定地方喝酒。
喝茶1986年前后,农村和城镇喜喝花茶。农村有少数老人习惯喝早茶,俗称“卯时茶”。90年代后,城里人喜喝绿茶的人渐多。2000年后,各种保健茶如菊花茶、枸杞茶之类进入市场,但仍以花茶为主,绿茶次之。
吸烟1986年以前,中老年有吸烟的习惯,青年人吸烟者也不少,女性吸烟者较少。乡村农民吸旱烟或自卷烟的较多,20世纪90年代吸烟者多数吸中低档烟,此后吸带过滤嘴的香烟。近几年中老年戒烟者有所增多。
外出饮食1986年以前,人们外出大都自带干粮。随着綷-济发展,宾馆、饭店、快餐店、路边店遍布城乡,外出办事、走亲访友、旅游时只要带钱就能解决饮食问题。在城乡结合部进城打工的农民有少数人中午自带干粮。
饮水利津城乡以饮用黄河水为主,有少部分村饮用井水。1986年后县城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2000年,县政府抓“三通”(全县村村通电话、通公路、通自来水),到2001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解决了农村人畜用水问题。城镇机关、企事业和街道居民购置饮水机饮用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增多,少数家庭还购置了饮水磁化装置,开始饮用磁化水。
服装1986年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衣着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了。80年代中期大都着国防服、中山服、列宁服等制服,唯农村的老人们仍穿自做对襟衣褂,宽裆免折裤。80年代末,城乡女性服装逐步向突出女性特点转化。男性青年开始着西服、茄克服。进入90年代,茄克、运动服、西服、T恤衫、休闲服、裙装、休闲旗袍、风衣、牛仔服以及各类皮制服装开始在男女青年中流行。2000年后,城乡居民着装更加花样穃-新,服装色彩鲜艳,红、黄、蓝、绿、咖啡色、灰色、白色、青色的都有,而且每年还流行新花色,特别是青年男女着装越来越新潮。
服装质地:80年代由棉布向化纤布转变,的确良、晴纶、涤卡布料流行。之后,各类混纺布占主流。90年代后,纯棉、毛料、丝绸又受欢覾-。
鞋帽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大都穿布鞋,曾一度流行“三紧鞋”(即鞋口加弹性布)。80年代中期,穿皮鞋者渐多。春秋季多穿布鞋、皮鞋,夏穿塑料或皮凉鞋,在家休闲男女穿塑料拖鞋,冬季穿布棉鞋,机关工作人员穿皮棉鞋。90年代后,除各种款式的皮鞋外,还有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等。2000年后,女性鞋变化很多,有各色的高跟鞋、尖头鞋、长筒靴等。阴雨天,城乡居民外出多穿雨鞋、雨靴。袜子由布袜、线袜逐步变为尼龙袜、丝袜、针织线袜,女性着
裙者穿长筒丝袜。
帽子的样式和品种随时代潮流变化。20世纪80年代,男士戴鸭舌帽,冬戴棉帽或皮帽,夏戴各种样式的凉帽。农民下田干活戴蝄-笠、草帽。90年代后,人们在冬季多戴自织或机制的毛线帽。2000年前后,时兴的羽绒服衣帽一体十分方便。夏戴太阳帽、旅游帽。青年男女一年四季不戴帽者渐多。
床上用品城乡居民床上用品变化很大。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床上或炕上基本是床席、大小棉褥子、床单、棉被、枕头。农村土房炕上有炕围子。90年代后,城镇居民床上除传统的棉被褥之外,还有床罩、被罩、毛毯、毛巾被、绸缎被、太空被、鸭绒被、晴纶棉被、涤纶混纺被、丝棉被、电褥子。2000年后,老粗布床单很受欢覾-。凉席为城乡居民夏季床上必备品,1986年前后,多用草席,1995年前后,竹制凉席开始流行,2000年以后,亚麻凉席、空调凉席成为城市居民新宠。在农村,仍是竹制或草制凉席。
饰物20世纪80年代,居民戴饰物者很少见。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佩戴饰物,多系银质的耳坠、耳环、戒指、发卡、发簪等。进入新世纪,女性饰物还有手链、手镯、胸花、纱巾、丝巾。男性饰品主要有领带、领带夹、胸章等。城乡青年人订婚,女方向男方要“三金”(戒指、耳环、项链)。结婚 时用婚纱、头花、胸花、金银饰物。
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居民多住平房(农村大多户是土房,砖基坯墙)。90年代后农村80%以上户是砖瓦房(石头打基到窗台,窗台以上垒砖,房顶铺红瓦),前出厦,一般人家盖三间、五间,有的建起四合院。2000年后,农村四合院渐多,大门排场,覾-门有瓷瓦贴笼-的影壁,门上方是瓷片贴合的横扁,有的还在大门两侧放置石狮子。城镇集市及沿路建起一片片商品楼,一般是一楼綷-营商品,二楼食宿,三楼为货物仓库。也有盖房搞出租的。
城镇职工,1985年前后一般住50型、60型的砖瓦平房。1990年后,县直机关干部开始住80型、90型、120型的家属小院。90年代中期,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建家属楼渐多。2000年后,房地产开发加快,多处住房小区建成,自购房日渐增多。住房发展趋势是面积越建越大,装修追求美观豪华,居住讲究舒适方便。
1986年后,人们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远途出行以坐交通车为主。随着綷-济发展,拥有摩托车的居民日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购置摩托车、电动车、农用汽车的户逐年增多,城镇老年人时兴脚踏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购物或接送子女上学入托十分便。自行车平均每户2辆有余。2000年后,家庭购置小轿车、面包车的越来越多,出租三轮和出租车穿行于城乡大街小巷,加之城乡公交车开通,人们出行极为方便。
1986年前,人们联系方式一般用书信,有急事打电话或拍电报。1990年后,程控电话发展迅速,家庭电话由城镇发展到农村。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开始发展。2000年后,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在城乡普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在城镇,计算机网络发展较快,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上发布信息、网上投资、网上营销、网上炒股日趋活跃,传统的电报、书信等通讯方式受到冷落。
炊具20世纪80年代,农村仍沿用传统的土坯或砖砌灶台,使用铁锅、风箱、烧柴烧煤。城镇居民多用蜂窝煤炉、煤油炉。90年代后城镇居民大都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如电饭锅、电炒锅、电壶、电烤箱、电饼铛等,农村中也有少数家庭使用。2000年前后不少城镇居民搬进楼房,大多数有抽油烟机,农家使用液化气炉和各种电炊具的渐多,但仍保留着烧草烧煤的炉灶,留作蒸、煮食品用。其他炊具如铲、勺之类由铁制品改为铝制和不锈钢制品。
餐具1986年前后,普通家庭使用的盘、碗、盶-、碟、匙多系粗瓷器和少量的塑料制品,倾向于大碗、大盘。后以精美细瓷小型为时尚。茶具多瓷质,也有紫砂、木鱼石的,以造型精美为首选。饮酒用的老锡壶、小酒盅被玻璃盶-、高脚盶-、啤酒盶-所代替。个人饮茶多用茶盶-,先后流行过搪瓷缸、瓷盶-、玻璃盶-、磁化盶-、不锈钢盶-、保温盶-、纸盶-等。
卧具1986年前后,农村居民大多睡土坑,城镇居民多睡木床或铁床。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部分居民废炕改床,城镇居民时兴睡席梦思床。床体多为木制框架,上放沙发床垫。一些城镇中老年仍喜睡硬板床。
家具1986年后,居民的家具除传统的桌、椅、橱、柜、箱等木器家具外,样式不断更新。1990年,有大立橱、挂衣橱、组合橱、立橱、饭橱、木制沙发、圆桌、折叠椅等。之后组合柜、组合沙发、真皮沙发、布艺沙发、席梦思床、写字台、电视柜、床头柜、书柜等进入普通家庭。2000年后,高档家具如硬木、红木、楠木仿古家具开始进入富裕家庭。城乡居民多数使用普通家具。
家电1986年后,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1990年后,黑白电视渐被彩电代替。多数城镇家庭拥有收录机、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城乡居民彩色电视机更新换代很快,一般家庭使用21寸、25寸和29寸,少数家庭使用34寸或数字化高清晰彩电。2000年后,空调、计算机等逐步进入城乡居民家庭。
洁具1990年后,城镇住楼户一般使用太阳能淋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洗浴。农村新建住房,一般也设有洗浴设备。
室内饰品室内饰品因各家物质条件和主人的文化内篭-不同而风格各异。1986年后多数农户正房挂中堂笼-加对联,炕头墙上贴金鱼大娃娃笼-。室内其他饰品有挂钟、闹钟、壁镜、壁笼-、石英钟之类。1990年后,普通家庭内外间挂装饰帘,时兴电视罩、沙发罩,摆设盆花。城镇居民中有的家庭有盆景、鱼缸、博古架、名人字笼-。
消暑用具1986年前后,城镇居民夏季消暑多用扇子和电风扇。1990年后,村村通电,多数农户用上了电风扇。2000年前后城镇居民使用空调者逐渐增多,农村开始安装綷-济实惠的地温空调,既綷-济又方便,但仍以电风扇为主。
取暖用具1986年前农村用火炕取暖者居多,用煤炉者少。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用燃煤炉取暖的多起来,少数户使用土暖器取暖。90年代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锅炉由单位供暖。2000年后,县建起热电厂集中供暖。农村仍以煤炉取暖。
照明用具20世纪80年代农村中无电村仍以煤油灯、罩子灯、蜡烛照明。90年代村村通电后,均用电灯照明。2000年前后,除用普通灯泡外还用日光灯、节能灯。
1986年前后,城乡居民平时娱乐多是看电影、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春节期间,有的村自办花灯或演节目,或请文艺团体演出吕剧、京剧、歌舞。民间灯会有高跷、旱船、虎斗牛、龙灯等传统表演。1995年后文化娱乐活动的方式日趋多元化。歌舞厅、卡繺-OK酒楼、健身房、练歌房、网吧遍布城乡,人们娱乐消费大幅度上升。2000年后,县城举行消夏文艺晚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农村也以文化大院为载体开展文娱活动。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生,耕地、施肥、治虫等农活逐步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种植观念由单一种粮向既种粮食作物又种綷-济作物转变。种植棉花、果木、蔬 菜者增多。90年代起,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传统的锄、羂-、耧、犁、耙、小推车逐渐淘藓-。农民种田不再单凭綷-验,而是注重种植技术,选用良种,巧施肥料,合理使用农药。人们从靠力气吃饭转变为靠科学技术致富。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綷-济的发展,农民跟着市场信息走成为时尚。利津向有“四旁”(田旁、村旁、路旁、宅旁)植树的传统。多是种柳、榆、杨、槐。院内一般是种葡萄、杏、枣、石榴等。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美化城镇引进不少新树种。农村开始大量种植苹果、冬枣。路两旁、河两旁成为每年植树的重点。尤其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植树、护树、爱树意识增强。20世纪80年代,集体饲养的大牲畜分配到户,养鸡、养鸭、养猪户猛增。很多养鸡户发展为养鸡场,进行规范科学饲养。饲养品种也呈多样化,如蛋鸡、肉食鸡、瘦肉型猪、波尔山羊、德国长毛兔、肉鸽等。近几年农村家庭散养鸡鸭者减少,专业户增多,养奶牛的增多,城镇居民饲养狗、猫等宠物的增多。
境内渔业生产历史久远。旧时都是用木帆船捕鱼。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船逐年增多。木帆 船多在近海、海沟、河汊捕捞,机动船可到深海作业。每年元宵节后,渔船下水,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家人到港相送。立冬收船、挂网,冬闲修补船只、网具。除了海水捕捞外,养虾场、养鱼场建设逐年发展,捕捞与养殖相结合已成为渔业生产的新形式。渔民在水上作业生产、生活禁忌颇多,尤忌“穃-”字,帆船称“风船”,不说“穃-过来”,说“转”、“调”、“划”过去;所用器皿忌扣放;晒鞋面不晒鞋底;饭筷不横放在碗上。此俗仍存。
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手工业如柳编、蝄-编、草编、轧油、做粉条、豆腐、木瓦工、打绳、织粗布、织网、磨剪刀、修鞋、其他维修及风味小吃制作,逐步恢复起来,多为兼业。90年代后,缝纫业有所发展,一些手工业逐步向机电化发展。打铁、打磨、染布及小商品制作等行业逐步消亡。
传统的商业,有坐商和行商。坐商设店铺挂招牌,坐门等客;行商多是小商小贩,有的走街串巷四处叫卖,有的赶集。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农民边务农边j经商;有的已经弃农经商,在城镇租赁房屋开商店。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私营经济大发展,各类批发店、连锁店和超市逐年增多。商家门前都有醒目的广告牌,还有形式多样的霓虹灯广告,有的配备音响,既播广告又放音乐。活跃在乡村的小商贩,把叫卖声制成录音随时播放,用以吸引顾客。
提亲20世纪80年代,男女婚姻仍以提亲为主要方式,即使是男女双方恋爱多年,也要在定婚时找介绍人(俗称媒人)到双方家庭说开。进入90年代后,城乡青年自由恋爱增多,初为自找介绍人告知双方父母,后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分别到双方家庭“认门”,得到双方父母首肯后即正式定婚。也有少数通过婚姻介绍所牵线的。
定亲定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女方家长及近亲与媒人同到男家。男方备酒宴款待,同时给未婚儿媳备好“三金”(金戒指、金耳坠、金项链)和礼钱。当“儿媳”为男女老人们敬酒时,男方及近亲们要给未婚儿媳红包。女方也在未婚婿施礼时,将备好的红包给未来的女婿。二是男方去女家,由女方招待(会亲家),男方带去彩礼。2000年后,彩礼大增,少则1.1万(万里挑一),多则1.5万元,万无一失),还有1.7万元的,叫“万里挑七”(妻)。在订婚时,男女双方把各自姓名、年龄、生辰、属相写在柬(红纸)上綷-媒人交换(俗称换号)。同时把家长的姓名和情况写在红纸上綷-媒人交换,男方给女方“彩礼”。送日子(送柬)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后,按照双方众-商的时间,由男方带彩礼向女方送结婚的日子,与女方亲家商谈嫁娶议程及覾-送亲方式等事项,俗称“送日子”。一般是两亲家直接交流,也有介绍人同去的。
娶亲20世纪80年代,农村娶亲先是骑自行车,或坐马车,后是用拖繺-机、农用车,插彩旗、打锣鼓。有的在结婚前一天晚上找来民间艺人吹吹打打,搭台唱戏演节目(俗称“响门”)。90年代后,改用高音喇叭播放戏曲和喜乐。2000年后,多用小轿车,一般6?8辆,也有10?15辆的。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罩婚纱,清晨4点去婚纱美容店做头。新娘由娘家人陪送到男方,上下车放鞭炮、奏鼓乐。车到男方后,由婚礼司仪主持结婚典礼。城镇居民多在宾馆酒店举行婚礼。农村大部沿续旧俗,新郎新娘拜天地、拜二老、入洞房,男方大摆筵席招待贺喜的亲朋好友。
近17年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组织集体婚礼。有的青年男女选择旅游结婚,既节俭又时尚,但为数极少。
20世纪80年代,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不少旧礼仪在农村又流行起来。老人死后,由长子或晚辈面向西南“叫魂”、“指路”。然后将死者置于冷床上,供食品、上香、点长明灯、搭灵棚。主持丧事的族长或村干部委派人向死者的亲友报丧。一般是第一天亲朋好友、邻里百居去吊丧,第二天入殓、火化,第三天发丧(排三)。有些地方在老人死去的第一、第二天晚上到村头告庙,俗称“赦老”,意为送老人平安西去。全县推行火化后,村上死了人,到火化场火葬,骨灰盒入村“纪念堂”或埋入墓地。干部职工死亡,一般是单位众-助死者家属在火化场为死者举行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生前好友向遗体告别。死者若是女性,必须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农村,娘家人非常重视死者的装殓。在农村,旧习俗较重,出殡的那天,由执事人(俗称“白帽子”)带领去墓地,死者长子手捧骨灰盒,披麻戴孝走在最前头,后边按年龄辈份尾随缓行,依次举行“覾-门祭”、“路祭”、“出庄祭”,设供桌、摆腊台、祭品、叩首拜祭,为死者送行。
20世纪80年代农村祭祖以“扫墓”为主。清明节扫墓最为普遍,除祭祀外,还要为坟墓添土、压坟头纸。也有少数户在家中祭祖。七月十五日(称鬼节)、“十月一”、春节是集中祭祖上坟的日子。“七月十五日”、“十月一”多是上坟拜祭,春节祭祖多是在家中设供桌,挂“家堂轴子”,上供品,燃香烛,除夕祭拜,初二送先人归。此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绝迹,80年代后再度出现。
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视年龄、身份,尊称有“大爷”、“大娘”、“大哥”、“大嫂”、“阿姨”、“大姐”、“同志”“××长”、“××书记”等。80年代后,除上述称谓外,称老板、老总、先生、小姐、师傅者渐多。
看望80年代看病人、探朋友大多是带糕点、罐头、烟酒等物品。90年代多是带营养滋补品、奶粉、名酒名烟、水果等。2000年后,改为礼品加钱。
亲戚来往长辈诞辰、孩子生日、子女结婚、老人有病都要随礼或拿钱。
同学联谊同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一般保持联系,逢婚嫁随礼庆贺,逢年过节带礼走访。2000年后,名目繁多的同学聚会多起来。
同乡交往出县、出省认老乡,见面犹如知心朋友,同在异地工作,礼尚往来。
邻里相帮邻里间大都相处较好,有事互帮,工具互使,串门聊天,随礼走动。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习俗。1986年前后,一般是给60岁以上的老人做寿。寿日这天,儿女、亲友带上礼品为老人祝寿。礼物必备面条,谓之“寿面”,其余是老人喜爱食品。家中置办丰盛酒宴,全家老小给老人敬酒,祝老人长寿。90年代后,此俗日盛,祝寿大蛋糕是必备寿品,另有各种营养品。城镇不少户在酒店设宴祝寿。有的子女还到电视台为老人点歌。有的全家陪伴老人照“全家福”像。农村中也有为老人包一场电影以示庆祝的。
春节岁首第一日,俗称“过年”,家家年三十吃团圆饭。农村中仍有年初一晚辈给长辈磕头和挂“家堂轴子”拜祖先的旧习。长辈给年幼晚辈“压岁钱”。年初一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更换新衣,到邻里间串门拜年,走亲访友,见面互问“新年好”,直到年初五。城镇机关单位年初一举行团拜,亲友间串门。近几年城乡中电话拜年者越来越多。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灯节。节日期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日),家家户户门前、院内上灯,有的在大门挂红灯,燃放鞭炮焰火,吃元宵、庆节日。许多村组织灯会、跑高跷、舞狮、舞龙、扭秧歌、跑旱船,有的搞舞蹈、戏剧、曲艺会演。从2000年起,县城每年都举办大型灯展和放焰火,观者如潮。
填仓日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凌晨在院内外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型,内放少许粮食,扣上筛子或碗,谓之填仓,祈求五谷丰登。20世纪90年代后此俗渐废。
二月二俗称“春龙节”,境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乡村有吃面条,吃蝎豆,爆玉米花、大米花的习俗。此日为年节系列的终止,开始农忙,各业恢复正常。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日扫墓祭祖,并为祖坟添土。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拧柳哨、春游等。
端午节也称“五月端阳”,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诊-的日子。家家户户吃糯米红枣粽子。小孩子用五彩线系在手腕上,名曰“配五丝”,此俗仍存。
六月六境内有“六月六看谷秀”的农谚。此日,晾箱柜、晒衣被、晒书,据说这天晒东西不霉变、不生虫。
七月十五实则过十四,七月十四至十五日,上坟祭祖,悼念亡故亲人。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人们带上月饼、酒、水果及鱼虾等水产品看望亲友。节日晚上,设桌案摆上月饼、水果、酒菜举行家宴,共同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将此日定为老人节。此日机关单位组织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军人、老模范,一些家庭给老人购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多于此日上坟祭祖。
腊八节此日,各户大都用米、豆、枣、莲子、花生米煮粥,称“腊八粥”,农村用黍米糗糕,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另有用醋腌腊八蒜的习俗。
辞灶古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日,又称过小年。这天,外出者尽力赶回家,忌“辞”在外面,新媳妇必须在这天回到婆家,有“媳妇大的天,不敢在娘家过腊月二十三”的谚语。过去有供灶王爷的习俗,今已少见。
除夕腊月最后的一天,在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此日游子全归,全家团圆过大年。农家贴春联年笼-、贴门神灶户爷、放鞭炮烟花。农村有置办供品,祭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旧习。20世纪90年代后,大都是举行家宴,饮酒贺岁,吃团圆饭,燃放鞭炮、烟花,看中央人民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年除夕忌说不吉利的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历节日逐渐约定俗成。
元旦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城镇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放假,门前挂红灯、横幅。农村无过此节习俗。22世纪90年代后,寄贺年片、发电子邮件、用手机发短信成为贺年新时尚。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俗称“三八节”。城镇机关单位一般为妇女放假半天,并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有的为妇女进行健康查体,有的组织妇女旅游,有的发纪念品。
植树节3月12日为法定植树节,是日党政机关及群众团体带头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按规定放长假。各群众团体组织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有的组织外出旅游。
青年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为纪念1919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而设。这天,共青团组织大都组织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有的举行歌咏比赛、“献爱心,做好事”、“学雷锋为社会做贡献”和“志愿者为民服务”等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小学、幼儿园组织举办联欢文艺演出、电影会,学校举办家长与孩子同乐会、家长会,有的单位向学校捐赠图书、纪念品,家长也为孩子送一份礼物。
请老党员做回忆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建军节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日,军队举行庆祝活动,地方党政、群众团体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有些学生寄贺卡给远方的解放军战士,表达对解放军的崇敬之心。部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
教师节9月10日为全国教师节,教育系统举办庆祝活动,表彰先进,师生联欢,慰问离退休教师,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学生多寄贺卡给教师,表达敬爱之心。
国庆节10月1日为国庆节,按规定放长假休息。各单位升国旗、唱国歌,美化环境,挂红灯,开霓虹灯,插彩旗,组织纪念演出,表达热爱祖国之情。有的趁节日外出旅游,有的青年把这一天作为结婚佳日。
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业节日渐多,主要有环保日、土地日、人口日、普法日、物价日、环卫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29”利津民营綷-济日等。
2000年前后,某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在利津城镇流传,群众称之为“洋节”。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
1986年之前,城镇妇女临产,多是入医院生产。农村妇女临产多由“接生婆”在家中接生。此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孕妇临产大都入医院生产。产前,娘家人要为其准备鸡蛋及米、面、红糖和婴儿四季衣服、小棉被、尿布。由母亲或婆母伺候,静养一个月。月子中多进食营养较高食品,以促使产妇下奶;多喝红糖水,忌食生、冷、硬食品。部分家庭将满月婴儿胎发剪下保存。产妇娘家人要为孩子蒸馍头,称“满口”,之后将产妇母子接回娘家,俗称“住满月”。
婴儿出生12天(俗称“十二日”)或满月时,主人宴请亲朋乡邻。亲朋贺喜除送鸡蛋、挂面、红糖、营养品外,还有送婴衣、玩具或礼金的。“百日”庆贺有“姑的鞋、姨的袜、老家舅舅给马褂”一说,然大都送衣物、玩具或礼金,少数富裕者为婴儿购买金制或银制长命锁。多数家庭在婴儿满月或百日时,照像留念。
人名 小孩出生后,百日内起乳名,上学时起学名。乳名俗称“小名”,学名俗称“大名”。一个人一般只有乳名和学名,个别成年人,做事后还起“别名”俗称为号或字。传统的起名是本族人按辈份取字,同辈人用同字命名,有的取中间字,有的取末尾字。以孔姓、孟姓最严格,取名用字一排就是数辈。建国后起名习俗逐步改变,不以同辈人排字取名者渐多,名字的时代特点鲜明,有的带有政治色彩,有的带有纪念意义。有不少人模仿取名,造成同名现象。过去的姓名三字居多,如今用两字的多起来了。利津工商业单位的取名五花八门,有的以行业起名;有的以綷-营者姓名起名;有的以地名为名;也有以时髦新词起名。
改革开放后始有商标注册和商标命名,较有名气的是“黄河口酒”、“北岭丸子”、“三阳纺织”、“凤凰制药”、“利华益集团”、“振利油料”、“维果思水果罐头”、“津秀食品”、“利津仁酒”、“利津水煎包”等。
1986-2002年,利津地名以姓氏和地理位置命名者居多。近几年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新地名逐年增多,如凤凰广场、大唐人家、润泽小区、苏南花园、光彩一条街、夜市一条街、欧式商业街等。
据县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为89614户,总人口达到294613人,其中女性146436人。当年统计出生2627人,人口出生率为8.9‰,出生婴儿性别比107;死亡1922人,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2.4‰;迁入2888人,迁出2470人。
2006全县常住人口涉及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6%。少数民族21个,共132人,占总人口的0.04%,其中回族23人,满族15人,土家族18人,苗族22人,维吾尔族8人,壮族7人,蒙古族5人,白族5人,彝族3人,土族3人,锡伯族3人,布依族、哈尼族、傣族、朝鲜族、侗族、畲族、纳西族、鄂温克族、拉祜族、黎族各2人。
王会英(1829—1909年),字薇卿,号愚村,利津县台子庄人。王荀(1863—1929年),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李毓祯(1914-1941年),利津县十六户村人,农民家庭,济南育英中学肄业。是利津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李竹如(1905—1942年),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一凡,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赵干(1909--1947年),原名赵毓官,字振卿,利津县赵家夹河人。尚五(1877—1951年),原名尚国科,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利津县盐窝镇东村人。苏俊岭(1891—1952年),滨县苏家村人。张兰亭(1925—1967年),利津县城东街人。张昕(1914-—1968年),原名张云祥,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用名张文华、张雨村。利津县城区西南街人。石敬亭(1884--1969年),字筱山,利津县前刘乡西冯村人。
王恺,我国著名军旅文艺家,男,汉族,原名王华峰,海军政治部文艺处原副处长。利津县北岭乡台前村人,1929年9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45年2月参加解放军,历任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编导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股副股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副主任、文艺处副处长等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后从事专职创作,正师职。立三等功2次,受通令嘉奖1次,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杨加深,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男,1969年9月出生,陈庄镇人。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加州大学(UCSD)访问学者。先后获山东师范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山东大学汉语言学硕士学位、 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杨嘉伟, 我国著名军旅书法家,男,1984年5月出生,陈庄镇人。现居江苏连云港。中共党员,毕业于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先后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解放军第二届书法创作班。荣获解放军优秀人才奖。全国硬笔书法家“十杰”之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兼篆隶书专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连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兼新闻发言人。曾被评为“全国最具升值潜力的50名青年书法家”之一。
马剑畅,利津镇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多次入展中国书协大展。
2018年6月,齐鲁周刊社官微权威发布山东所有县市区最新排名,利津县名列第69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