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隋开皇十年,文帝“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一说,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6]
春秋时属晋;
战国时先赵后魏;
秦汉时,先属太原郡,后属河西郡;
三国时属魏;
晋时属西汉郡。
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县),开皇十年(590年)割平周县西南地置灵石县。
唐武德初年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汾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属太原府。
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政和六年(1116年)属霍州。
金天会元年(1123年)属汾州,贞佑三年(1215年)改属霍州,四年还属汾州。
蒙古初年析灵石县地置小灵石县,故治在今城关北25千米冷泉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废入介休县。顺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县改属霍州。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属汾州府,四十二年属平阳府。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属霍州。
民国三年(1914年)属河东道,[7]
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1939年析汾河以东地区置汾东县,属太岳区。
1946年析置灵西县,属吕梁行署。
1948年复为灵石县。
1949年属榆次专区。
1958年并入介休县。
1961年复置,属晋中专区。
1967年属晋中地区。
1999年属晋中市。
2001年初,撤销水峪乡、南墕乡、张家庄镇,并入城关镇,更名为翠峰镇;撤销仁义乡、西许乡、富家滩镇,并入南关镇;调整后,灵石县辖6个镇、6个乡。县政府驻翠峰镇。[6]
截至2021年,灵石县下辖6个镇、4个乡、1个服务中心。[8]
6个镇:翠峰镇、静升镇、两渡镇、夏门镇、南关镇、段纯镇。
4个乡:王禹乡、坛镇乡、梁家焉乡、交口乡。
1个服务中心:灵石县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8]
王家大院灵石县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重叠,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汾河谷地,县城即居于谷地之中,乃为晋中通往晋南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县境东部有太岳支脉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为丘陵地形属吕梁山脉,较大山为县城西北14.5公里处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约40度,顶部平坦,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两渡至西山、控制灵石河西的战略要地。
境内主要河流汾河切穿南部韩信岭形成峡谷,是沟通晋中与临汾两地区的交通要道。其他还有仁义河、双池河、交口河等支流。
灵石县(3)灵石县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4℃,年降雨量6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40天,是晋中市年均温最高地区,年平均高于全市1-2℃。
从四季的划分来看,一般每年4月6日—6月5日(约清明—芒种之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为春季,约61天;6月6日—8月20日(约芒种—处暑之间),平均气温在22℃以上,为夏季,约76天;8月21日—10月20日(约处暑—霜降之间),平均气温为22-10℃之间,为秋季,约61天;10月21日—次年4月5日(约霜降—清明之间),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约167天。故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两季较短。
灵石县境内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大致分三类地区:河谷温暖区(汾河、静升河、仁义河下游河谷平地)、低山温凉区(王禹乡、坛镇乡、段纯镇、交口乡、英武乡、水峪乡等土石山区)、高山温寒区(梁家焉、西许乡等靠近大山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
县域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物有煤、铁、石膏、硫铁矿以及铜、钼、钛、钒、钨、稀土等32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煤炭、石膏、硫铁矿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全县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3%,地质储量为91亿吨,且品种齐全,多为肥煤、焦煤、瘦煤和气煤,尤为突出的是含灰份在10%以下,含硫1%以下的优质主焦煤达12亿吨,被誉为“煤海瑰宝”。石膏储量达17.2亿吨,矿石纯度达90%-98%,为特级品和一级品,享有灵石“雪花膏”之称,是华北地区第二大石膏矿床。硫铁矿储量达2亿吨,是全国煤系硫铁矿的主产基地之一。灵石县属旱作农业区,平均海拔800米,平均气温界于9.9℃-10.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20-738毫米,平均无霜期界于144-184天之间。全县国土面积180.21万亩,其中农用地86万亩,含耕地52.7万亩(水浇地2万亩),林地32.46万亩,牧草地81万亩;建设用地6.5万亩;未利用地87.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2亩森林覆盖率为32.9%。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为主,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为每亩260斤左右,总产5000万公斤上下。
202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245115人,比上年末减少1190人。人口出生率为6.43‰,死亡率为5.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2‰。性别比为112.4。[2]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陈昉 |
副县长 | 孙俊杰、史一然、张国华、刘斌奇、燕瑞琦、李卫平 |
参考资料来源:灵石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韩军 |
县委副书记 | 陈昉、籍永利 |
参考资料来源:灵石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陈昉 |
副县长 | 孙俊杰、史一然、张国华、刘斌奇、燕瑞琦、李卫平 |
参考资料来源:灵石县人民政府[9] |
职务 | 姓名 |
---|---|
县委书记 | 韩军 |
县委副书记 | 陈昉、籍永利 |
参考资料来源:灵石县人民政府[9] |
城市雕塑
2021年,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亿元,同比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95.07亿元,同比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86.36亿元,同比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7.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1%。 [2]
核桃
2021年,全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90330.93亩,比上年减少3994.3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0224.43亩,增加302.77亩。在粮食播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25382.02亩,减少2584.29亩;小麦种植面积17255.07亩,减少5153.32亩。油料种植面积993.4亩,减少436.1亩;蔬菜种植面积15414.8亩,减少912.8亩。
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085.77吨,减少3799.21吨。其中,夏粮产量1913.32吨,减产30.1%;秋粮产量27172.45吨,减产7.9%。
2021年,全年全县肉类总产量9219.24吨,同比增长32.7%。其中,猪肉产量7612.185吨,增长52.2%;牛肉产量46.593吨,增长92.4%;羊肉产量472.331吨,增长26.1%。年末生猪存栏63689头,生猪出栏102788头。全年奶类产量722.398吨,同比增长22.1%;禽蛋产量4342.37吨,同比增长6%。
2021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00公顷,增长500%。
2021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7031千瓦,增长2.1%。机械耕地面积11838公顷,下降1.1%;机械播种面积9793公顷,增长7.3%;机械收获面积4499公顷,增长0.8%。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2245万元,下降4.5%。[2]
工业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4亿元,比上年下降5.6%。1-12月煤炭工业增加值完成141.0亿元,同比下降8.6%,占工业增加值的84.7%;非煤工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同比增长4.7%,占工业增加值的15.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完成141.0亿元,同比下降8.6%;制造业增加值完成22.9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炼焦业增加值完成13.6亿元,同比下降4.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同比下降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同比下降3.7%,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10.7%。电热燃气水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81.9%。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5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实现税金39.7亿元,同比增长85.8%;实现利润57.8亿元,比上年增长660.3%。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实现总产值8070.1万元,较去年下降4.0%。[2]
固定资产投资
灵石县(3)
2021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6亿元,比上年下降56.9%。
2021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亿元,同比下降6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8亿元,同比下降6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1亿元,同比下降39.7%。
2021年,分投资类型看: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1.4亿元,同比下降69.6%;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9.8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他费用完成投资3.4亿元,同比增长92.2%。
国内外经济贸易
2021年,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2021年,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累计完成57.4亿元,同比增长16.9%,乡村零售额累计完成19.5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城镇零售额累计完成9.7亿元,同比增长41.9%,乡村零售额累计完成1.2亿元,同比下降5.8%。
2021年,分行业看:批发零售的零售额累计完成71.1亿元,同比增长14.2%,住宿餐饮零售额累计完成5.8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的零售额累计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34.7%,住宿餐饮零售额累计完成0.2亿元,同比增长12.8%。
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824万人民币,同比增长69.5%。
旅游
2021年,全年全县4个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5.8万人次,同比下降27.6%,综合收入3376.9万元,同比增长54.99%; (其中王家大院1655.12万元,旅游人数81.08万人;石膏山416.59万元,旅游人数4.25万人;红崖大峡谷837.2万元,旅游人数14.5万人;王家庄园468万元,旅游人数16万人。)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17.36亿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共计完成税收13.94亿元,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2.1%,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77.7%,个人所得税下降43.81%,资源税同比下降10.17%。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73亿元,同比下降1.43%。
202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57996万元,较2020年增加508083万元,同比增长16.6%。各项贷款余额为1422931万元,较2020年增加171877万元,同比增长13.7%。[2]
灵石县区位特殊,地势险要,扼三晋南北咽喉,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古代有千里径、雀鼠谷、韩信岭古道,特别是韩信岭古道,自汉以来已成为通都御道,轮蹄不断。如今,三晋南北大动脉——南同蒲铁路复线、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大西高铁贯通全境,厂矿铁路专用线26条,年货物吞吐量达3500余万吨。城乡公路网、村村通水泥(油)路互联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路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东西居于北京与西安之中点,南北居于大同与运城之中点,距省会太原仅150公里,距首都北京仅725公里,是三晋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2013年即将投入运营的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为客货运输提供便捷,太原—灵石为半小时车程。
2021年,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不包括高速、国省道路)为1428.46公里,国道45.5公里,省道24.8公里,年末县区共有运营的公交汽车167辆,全年运送乘客1177万人次;出租汽车148辆,运送乘客213万人次。[2]
2021年,全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09.98万元,比上年增长47.4%。年末全县设有邮局15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有14处,邮路总长度(单程)15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1318公里。邮政汽车13辆。[2]
2021年全县高中学校3所,在校生6403人;职中学校1所,在校生2573人;全县中小学一共在校生30313人,其中:初中学校19所,在校生11672人;小学校43所,在校生18641人;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494人,初中307人。全县有独立园41所,其中公办附属26所(1所未招生),公办独立园15所。全县在园幼儿7569人,其中公办园5063人(包括附属幼儿园)。[2]
2021年,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38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级卫生所259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66张。全县18.18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9.9%。[2]
202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723元,比上年增长7.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4936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35元,比上年增长7.8%。
2021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0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3%,完成全年任务的102.4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36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794户,参保62806 人,完成年任务102.5%;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38户,参保10794人(含退休人员),完成全年任务的100.88%。[2]
在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右侧,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膜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
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的有旌介古遗址、王家大院、资寿寺、晋祠庙、后土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静升文庙,石膏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边沟壑纵横,层层梯田,海拔900余米。其地形有似双乳,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产富庶。
王家大院(30)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石膏山,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制高海拔2532.6米,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 ,位于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石膏山是山西名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古代就被作为传统游览观赏地。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为千古绝唱。撩开石膏山久已尘封的面纱,即能看到它深藏浅露,大美而不言的英姿。[10]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大运高路灵石出口5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寺有9公里之隔。峡谷景区面积2591公顷。[11]
介林是三晋名贤介子推的墓地,位于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东,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春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是三晋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忠孝文化圣地。
资寿寺,座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十公里的苏溪村。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古树交荫,风景秀丽。这处寺庙,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梁中靖(1765-1833),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县夏门村人。夏门梁家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其中五品以上66人,三品以上18人,成为灵石县显赫的名门望族。
耿文光(1830-约1908年),字星垣,斗垣,号酉山,别号苏溪鱼隐。清灵石县苏溪村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他编著的《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为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提要式书目。
何澄(1880年-1946年),号亚农,民国政治人物,灵石两渡人。曾经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最年成员。1909年,当保定军官学校教官。1916年退职。任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选为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为中国科学界三女杰,何泽慧为钱三强夫人。
胡正(2)耿步蟾(1886-1961),字桂亭,灵石石柜村人。自幼聪慧,读书刻苦,被荐送山西大学堂,后派送出国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矿业学院冶金科),取得矿冶硕士学位。自此确立“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
何泽慧(1914—2011)灵石县两渡村人,何泽慧作为中心参加原子核科学创业的第一位女科学家而载入史册,作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而名播四海五洲。
胡正(1924-2011)1924年11月21日生于灵石县常青村。1938年9月参加晋南吕梁抗战剧社。1940年秋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后转入部队艺术学校。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于胡正"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同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友渔(1899-1992)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灵石县城内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立法政大学法律系毕业,《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力群,原名郝丽春,1912年出生于灵石县郝家掌村,中国著名版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美术院名誉院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