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罗村街道紧紧围绕城市化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禅桂商圈辐射,全力打造以都市型工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中心组团和谐新城区。桂丹路、兴朗路、罗务路、兴柏路和杏花下穿隧道相继通车,罗村中心广场、罗村新文化中心、罗村实验小学、罗村医院完成建设或改造并投入使用,城市景观改造和道路绿化加快推进,以陶瓷、玻璃行业为突破口的节能减排治污工作初战告捷,“城市罗村”轮廓渐现;总投资6.5亿元的美居世界装饰材料广场和罗村商贸城动工启动,以“时代倾城”和“翠湖绿洲”两大中高档楼盘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呈现投资销售两旺局面,占地500亩的朗沙光电照明专区加紧规划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都市型产业规模初具;举办首届“孝德文化节”,城市文明不断推进,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罗村街道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呈现齐头并举、协调共进的良好态势,一个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新罗村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桂丹路罗村段下沉隧道入口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南海县建立黄鼎司(罗村街道旧称),衙门就设在西隆堡宁埠村(即罗村街道寨边村)内。辖地有西隆堡、沙提堡、兴贤堡、丰宁堡、大圃堡。此外还有张槎堡、大江堡、大富堡、绿潭堡、鼎安堡、登俊堡、上丰华堡、下丰华堡等15个堡。
民国16年(1927年),实行区堡制时,把黄鼎堡划分为两个区(第五区、第六区),西隆、沙提、大圃、丰宁、兴贤、上丰华、下丰华、上围、登俊共9个堡划为五区。(即罗村片和小塘片)
民国17年(1928年)撒堡设乡。属罗村片的有乐安乡、敦厚乡、街边乡、沙提乡、大圃乡、芝安乡(原丰宁堡、兴贤堡)。
民国35年(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四区,下辖西隆乡、沙提乡、大圃乡、芝安乡、狮山乡、小塘乡。区公所设在罗村新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9月改称第四区人民政府。
1953年,原第四区分为两个区,小塘片为第四区,罗村片为十一区,原属大圃的显岗乡划归十区,沙坑乡的上沙坑、良坑、瓜步等村,因建机场迁住番禺、顺德等地。
1959年1月1日,原敦厚乡及联星的大郊,街边的江边划归佛山。
1963年2月,撒区建社,把大圃片的大圃、高边、张边、兴贤、谭边、嫩茶、横岗等13个行政村划归大沥。罗村公社下辖穆院、塘头、招大、沙桥、芦塘、罗寨、上柏、下柏、务庄、朗沙、联和、联星、街边、沙坑14个行政村,社址设在罗村。1983年冬,撒社设区,称罗村区。
1987年2月。撒区设镇,称罗村镇。1994年12月28日把穆院、塘头、招大、沙桥4个管理区划归狮山,镇政府设在罗村区内。
1999年4月,把原来的管理区改称村民委员会(行政村),罗村镇下辖十个村委会和罗村城区,乐安城区两个办事处。
2005年1月11日,罗村镇改为罗村街道办事处,所辖地区不变。
罗村街道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腹部,东与大沥镇相交,南与禅城区和南庄镇相依,西与狮山镇交界。地处北纬23°01′52??~23°04′24″,东经112°58′31″~113°06′02″之间。与禅城区接壤,距桂城10公里,距广州市20公里。 自然环境 境内西北部属丘陵台地,地面标高为8~40米(“珠基”下同),其中马头岗高92米。东南低,地面标高为0.4~2.5米,主要是冲积平原。西北部从沙坑、三雅、芦塘到上柏、下柏、务庄一带,有一列起伏的丘陵台地成半环形横断外镇。地形地貌像一把斜放的沙发椅子,面朝东南方的一片小平原。东南方又有一条河流(潭州水道和汾江河)新月行地环抱着。西北方一列丘陵台地,东南方一衣带水。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66℃,年均降雨量1637毫米。
形成了以皮革、玻璃制品、照明灯饰、铝材、建筑陶瓷、电子、针织为骨干的工业体系。
“南北联合,东西错位”。南与禅城区、北与大沥镇实现产业优势互动、互补。以罗村城区为界,东部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西部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
乐安古属南海县黄鼎司西隆,乐安的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了。 其时的佛山镇正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迅速崛起,商业活动兴旺,四周的乡村围绕这一巨大的市场而发展起各种手工业。位于汾江河上游的乐安圩,扼省城与佛山镇之出入咽喉,遂发展成为西隆堡的著名商业集散地,商贾云集,市面繁华,尤以花灯最为著名。每年春节期间,街边的档口总挂满各色的灯笼,花团锦簇,渐渐使乐安圩有了“灯地”之称。
但正月初九的花灯会的形成,则是光绪年间的事。关于花这灯会的起源,则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岁正月初九,乐安灯地上花灯如海人如潮。以制作花灯蜚声远近的岗头村民,早已把花灯运到圩场上摆卖,各路村民亦蜂拥而来,到了9时左右,花灯地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岗头村有一位姓名叫麦苗青的青年男子,以农耕为业,为人淳朴忠厚,男耕女织,生活还过得去。结婚多年,但是妻子未有生育。每到花灯时节,他们便忧从中来,别人在花灯欢歌谈笑的时候,他们夫妻俩睹物伤情,愁眉不展。
这一年。麦苗青对妻子说:“我们结婚已有8年之久,苦了你清茶淡饭,事亲致孝,对我体贴入微,我十分感激,并且心中有愧。结婚后未过着开眉欢笑的日子,甚至每年正月初九的近咫尺的花灯地也未陪你去过。人出世,物出世,今年就陪你去看看吧!”
妻子也想去看看热闹,散散心,便答应了。
那时的妇女扎脚,所谓“三寸金莲”,走一步摇三摇,但又租不起轿子,只好由丈夫搀扶着,一步一步慢慢地向灯地走去。
正月初九是初春天气,低温多湿,并且经常下毛毛雨。据说乐安花灯地是“圣地”,尽管前一天春雨迷蒙,但到了初九总是有半天是雨停天朗的。
麦苗青扶着妻子来到灯地,逛了一会儿,妻子突然闹起肚子痛来。那时医药落后,附近没有西医,中成药也难买。他忙了手脚。想要让妻子坐下,又地湿草湿,怕妻子着湿生风,猛然发现在坡上的浅草丛中露出一角石头,他便扶着妻子让她坐在石头上。
他的妻子下腹发汤,四肢冰冷。坐在石头上凉浸浸的感到很舒服。她干脆后移了一点点,让石尖顶压着下腹部。觉得有一股温暖透入体内,怪怪的,很好受。坐了大约20分钟,脸色由青转白,由白转红,慢慢恢复了出门时的面孔……
这一年,她竟怀孕得子,一家高兴。
第二年元宵节,麦苗青感谢神恩,便自己扎了个莲花灯,下边扎一支莲藕承托着,还专门安上两个茨菇在花托上。到了开灯那天(正月初十)晚上,挂在堂上,庆幸一番……
一传十,十传百,麦苗青得子的消息不翼而飞,他的妻子逛灯地,坐石头而怀孕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首先是婚后不育的妇女有效仿,接着是已生育第一胎,还想生第二胎的。也去逛灯地、买花灯、坐石头……在那“多仔多福”的封建社会里,年青的想生子,年老的想抱孙,十分自然。花灯地也越来越旺;争坐那块石头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人们便把那块石头称之为“生仔石”。
花灯的形状也有了革新,不少人仿效麦苗青的制作,在莲藕上安上两个茨菇(象征生子)。
每年有十万八万人逛灯地,买花灯,当然有些行了好运;每年有一百几十个少妇坐生子石,其中,当然也有人怀孕、添丁。于是人们便广泛传扬,称乐安花灯地为“圣地”,正月初九到此一游,便可以添丁发财,生活顺景。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妇女,竞相效仿,据说结果都颇灵验,遂使乐安圩声名鹊起。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制作以莲花灯求子灯为主的花灯在 正月初九 那天摆卖。不少新婚妇女每逢此日都要去买一盏莲花灯,希望来年也生一个男丁。“ 正月初九 行灯地”的风俗由此传袭下来,形成了百年传统的“花灯会”。《南海县志》载:“花灯会,每年 农历正月初九 ,乐安圩 1 公里 长的大街,挂满各式造型的纸制花灯,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得到大大的好转,参与乐安花灯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一天的乐安大街小巷,只能用人山人海才可以形容,真是“万人空巷看花灯”的热闹景象。参与活动的有来自罗村、大沥、平洲、狮山各镇的群众,以及佛山、广州、港澳等地的乡亲和国外游客。
摆卖的花灯也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以莲花灯饰为主,造型优美,以莲花为主体,下有莲藕,或伴以茨菇,或衬上鸳鸯、石榴、红枣等纸扎品。取“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流连富贵”的意思。
灯饰多种多样,除了莲花灯之外,还有桔灯、鲤鱼灯、龙灯、走马灯等等。
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根据自己的喜爱,购买各种灯饰。欢天喜地,希望到过花灯地之后,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家庭幸福。至于去坐“生子石”的少妇,也不像前辈的羞羞答答了。
有小学数间(主要有罗村中心小学,罗村实验小学,卢塘小学,罗村小学,街边小学等),初中2间(罗村一中,罗村二中)高中1间(罗村高中)
罗村街道中心广场夜景
罗村街道医院
罗村街道中心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