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目录导航

图书目录

《贞观政要》图书目录(据: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谢保成集校本)

卷名 篇名
卷一 论君道第一[5] 论政体第二         
卷二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卷三 论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卷四 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论尊敬师傅第十 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论,仁义,第十三 论,忠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卷六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侧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滇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赦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议征伐第三十五 议,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创作背景

卷名 篇名
卷一 论君道第一[5] 论政体第二         
卷二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卷三 论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卷四 论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论尊敬师傅第十 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论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论,仁义,第十三 论,忠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卷六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侧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滇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赦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议征伐第三十五 议,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作品节选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虽然书中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点评鉴赏

朕能擢[1]而用之,何惭古烈[2]?然徵[3]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破题】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研究初唐的重要史料。《贞观政要》大约成书于唐玄宗在位期间,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注释】

  [1]擢:提拔。

  [2]古烈: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圣君。

  [3]徵:指的是魏徵。[6]

社会总评

名家点评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599年-公元649年)及身边大臣如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王珪(公元570年-公元639年)、房云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等四十五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重用人才,善于纳谏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书》卷66“后论”)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吴兢在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有识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能抓住这一环节不放,取得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贞观后期天下丰足,可以上比汉初的文景盛况。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是非常关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有鉴于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教育,颇费了一番苦心。虽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归于失败: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骄奢淫逸被废,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无能,没能很好继承他的事业。但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作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的作法值得学习。吴兢特立《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对此进行记述,说明他也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社会影响

清高宗为《贞观政要》作序言:夫三代以上,君明臣良,天下雍熙,世登上理。自东迁以降,风俗日薄,天下无复熙皡之美。虽有质美之主,望治甚切,而所以以屈己从谏、力行善政者,终不能有以震古而铄今。及贞观,太宗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诸队,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节者,未有如此之盛焉。史臣吴兢纂辑其书,名之日《贞观政要》,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元至顺间,戈直又刊其书,以行于世。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然其所以致治,则又在于用此数贤。而数贤之中,又推魏征裨益为多。然魏征不能自必信用于太宗,以见其功业,则又知太宗所以独信魏征,言听计从,而见效若彼者,固人君所当服膺书绅而勿失也。书中分目,目中有条,条之末,引先儒之言而论断之,其有望于后王也深矣!人君当上法尧舜,远接汤武,固不当以三代以下自画,然观尔日君臣之所以持盈保泰,行仁义,薄法术,太宗之虚己受言,诸臣之论思启沃,亦庶几乎都俞吁咈之风矣。

出版信息

《贞观政要》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是一部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在史料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贞观政要》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作者简介

此书现存最早刻本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王氏勤有堂刻本;通行的是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释刊行、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重刻之本(简称“戈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涵芬楼藏“戈本”校点刊行,称“上古本”);中华书局点校本是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谢保成集校本。[7]

编辑推荐

吴兢(公元670年-公元749年),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吴兢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 著述很多,现除零散诗文外,仅存《贞观政要》一书流传于世。

文摘

《贞观政要》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序言

直言谏争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日:“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

媒体推荐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全盛时代。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唐朝光辉灿烂的历史,是它的开创者——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所建立的。

唐太宗十八岁策动其父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后来他东讨西伐,南征北战,浴血六年,削平群雄,建立了大唐王朝。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太宗即帝位,次年即改元为贞观。在他在位的二十多年中,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勤俭持国,励精图治。在短短的时期内,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得到迅速的巩固和发展。

后记

清高宗序

夫三代以上,君明臣良,天下雍熙,世登上理。自东迁以降,风俗日薄,天下无复熙皡之美。虽有质美之主,望治甚切,而所以以屈己从谏、力行善政者,终不能有以震古而铄今。及贞观,太宗英武之资,能用贤良之士,时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诸队,布列左右,相得益彰。盖自三代以下,能用贤纳谏而治天节者,未有如此之盛焉。史臣吴兢纂辑其书,名之日《贞观政要》,后之求治者,或列之屏风,或取以进讲。元至顺间,戈直又刊其书,以行于世。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然其所以致治,则又在于用此数贤。而数贤之中,又推魏征裨益为多。然魏征不能自必信用于太宗,以见其功业,则又知太宗所以独信魏征,言听计从,而见效若彼者,固人君所当服膺书绅而勿失也。书中分目,目中有条,条之末,引先儒之言而论断之,其有望于后王也深矣!人君当上法尧舜,远接汤武,固不当以三代以下自画,然观尔日君臣之所以持盈保泰,行仁义,薄法术,太宗之虚己受言,诸臣之论思启沃,亦庶几乎都俞吁咈之风矣。

词条图册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唐吴兢編撰。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開封)人。大足元年(公元70工年),由宰相魏元忠、朱敬則等人舉薦,入史馆編修国史。中宗時任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等职。玄宗時,歷任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學士、衛尉少卿、左庶子等职,繼續參与国史編撰工作。曾撰《唐書》、《唐春秋》,均已散佚,并与劉知幾等共同編撰《武后實錄》。吴兢編撰史書,主張秉筆直書,以取信于後人,世人比之为董狐。

編撰《貞观政要》之目的,吴兢在其《上<貞观政要>表》中說的比較清楚。他認为,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至如用賢納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規,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鑒來葉”.于是,乃就“其委質策名,立功樹德,正詞鲠義,志在匡君者,并隨事載錄,用備勸戒”。編成此書進呈,希望皇帝“擇善而行,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使“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