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芳

尹小芳

中文名 尹小芳
职业 越剧演员
代表作品 御河桥、父子恨
出生日期 1931年10月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尹小芳 女,一级演员。上海人,193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原上海虹口越剧团团长。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特聘艺术顾问。艺术大师俞振飞誉她为越剧小生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艺术业绩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上海高级专家名录》、《世界名人录》。她13岁在沪学艺,后师承尹桂芳。她刻苦钻研尹派艺术,成就斐然。她完美地体现与发展了尹派演艺特色,并博采众长,凝聚成自己的艺术个性。1948年在沪被选为越剧后起之秀冠军。20世纪50年代主演的经典名著及传统剧目如:《西厢记》、《桃花扇》、《珍珠塔》、《红梅阁》、《卖油郎》等颇受赞赏。1957年受聘进浙越一团主演《御河桥》、《父子恨》。与高佩主演的《御河桥》1958年在上海爆满一个月。1959年调浙江省艺校任教,桃李满苑,被尊为伯乐。1979年在上海参加万人争看的尹派演唱会,一曲《浪荡子·叹钟点》促使因“文化大革命”而濒临绝响的尹派艺术重又开始振兴。1980年赴福州协助老师尹桂芳重建芳华越剧团。1982年进虹口越剧团,先后重新整理主演了尹派名剧《何文秀》、《沙漠王子》及新编的《张羽煮海》、《浪子成龙》、《毛遂自荐》等剧,所塑造的人物形真神似,高雅脱俗,在演唱上以腔传情,韵味隽永,连连满座。她发展的尹派[弦下调]如:《桃花扇·追念》、《沙漠王子·叹月》、《浪子成龙·雪地》等被广为传唱。1994年获中央文化部艺术局颁发的“国家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出版发行了名剧、名曲的音带、唱片、CD、VCD。发表了《学习、继承、发展》等论文,对尹派唱腔、表演与艺德作出精辟的论述。多年来,尹小芳代师传艺,默默奉献,相继培养了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越剧人才。评论家赞她既是尹派艺术的“王子”,又是播种尹派艺术的“园丁”。退休后任虹口越剧团名誉团长。

相关文章介绍

“二传手”尹小芳

                         何占豪

  越剧刚过百年,历史不算长。值得庆幸的是流派创始人个个长寿,大部分都健在。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一批中青年越剧演员们不但能得到流派创始人的亲切关爱,而且老一辈艺术家们还把其中的佼佼者直接收为弟子,传授技艺。

  但越剧主要流派之一的尹(桂芳)派弟子们的学艺之路就不那么平坦了。每当尹派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赵志刚等在舞台上获得巨大成就而得到观众掌声的时候,他(她)们的内心除了感激尹派创始人尹桂芳老师外,还装着另外一位恩师——著名表演艺术家尹小芳。

  “文革”中,尹桂芳老师不幸被迫害致残,致使她四肢行动不便、言语表达艰难。“文革”结束后,笔者曾有幸受尹桂芳老师之邀,为尹派名剧《何文秀》、《沙漠王子》作曲。其间,曾亲眼看到老师如何艰难地指导演员们表演与演唱:她的肢体不能做动作示范,讲话口齿不清,演唱更是曲难达意,大家只能从她富有表现力的眼神中去领会她要求演员怎么道白、怎么演唱又怎么表演。我在钦佩这位老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之余,难免为她的遭遇而辛酸,为尹派艺术的传承而担忧。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在尹桂芳老师指导下,正在和我合作并主演尹派名剧《何文秀》的尹小芳,竟然日后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不仅承担起恢复发展尹派艺术的重任,主演了《何文秀》、《沙漠王子》、《张羽煮海》、《浪子成龙》、《毛遂自荐》等一系列尹派名剧,而且把“代师传艺“的重任也扛在自己的肩上。

  这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被誉为“越剧后起之秀冠军”的尹小芳,唯有她才能代表尹桂芳老师担当起传授正统尹派技艺的重任。尹小芳果然不负众望,把上世纪80年代前后渐露头角的尹派一代新秀——浙江小百花的茅威涛、上海越剧院的赵志刚、福建越剧团的王君安等青年的培养重任,都列入自己义不容辞“代师传艺”的心坎上。几十年来,全身心的、不收取分文的“代师传艺”,成了这位表演艺术家后半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另一个亮点。

  不久前,茅威涛、赵志刚等越剧表演艺术家精心筹划了一场名为“承上启下、一代传人尹小芳艺术专场”,先后在杭州、上海两地演出。当最后观众久久等待的尹小芳被请上舞台与尹派弟子们一起演唱的那一刻,观众中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一起飞向尹派“一代传人”尹小芳。

  排球比赛中有“二传手”的角色,有道是:“观众欢呼主攻手,内行赞叹二传手。”尹小芳不就是一位出色的“二传手”吗?高超的技艺、伯乐的眼力和宽广的胸怀是尹小芳作为“尹派一代传人”特有的品格和魅力。“启上承下、一代传人”专场的演出也体现了尹派弟子们不忘师恩的美德。

  (何占豪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和凤凰台电视

越剧:尹小芳名曲精选专辑介绍

《越剧:尹小芳名曲精选》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越剧演员。她们开蒙于解放前,成熟于建国后,风华正茂时恰遇十年浩劫,复出不久又因各种原因离开舞台。和老师们一起培育新人。作为越剧流派的第一、二代传人,她们的艺术尽得流派宗师神髓,是继承发展的典范。这次我们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陆续推出这套《越坛实力派名家唱腔选系列》,是对这代演员承启之功的回报,也是献给怀念她们的广大观众的一份礼物。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01. 浪荡子·叹钟点

  02. 桃花扇·追念

  03. 何文秀·私访

  04. 何文秀·访妻

  05. 沙漠王子·叹月

  06. 沙漠王子·算命

  07. 张羽煮海·闯海

  08. 浪子成龙·雪地

  09. 毛遂自荐·自荐

  10. 毛遂自荐·奇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