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罗镇近段时间来,汀罗镇运用“政府统一规划配套,农户投资开发,村级组织实施”的科学开发机制,积极发展“上农下渔”特色经济,成功打造了“上农下渔”这一农业开发品牌。规划建设了 2 万亩淡水养殖基地和1万亩高效生态示范园,以全省标兵、市级领先为目标,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淡水生态园林基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汀罗镇突出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久负盛名的“铁门关文化”源远流长,开发潜力巨大;黄河故道餐饮文化和万亩高效生态农家乐文化底蕴深厚。汀罗镇以有形资源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灵魂,通过恢复铁门关遗址,弘扬地方民俗文化,有效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形成了汀罗旅游业持久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口口星罗棋布的油井是汀罗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镇共有油井1000余口,是一个油区重镇。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地处油田腹地的优势,本着油地携手、和谐共建的原则,以建设和谐油区、文明油区为目标,努力做好油地共建文章,推动了油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汀罗镇近段时间来,汀罗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从贫到富,工业项目由弱转强,民营企业从少到多,特色产业从无到有,商贸行业由弱转盛。特别是2007年以来,汀罗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府“二次创业,二次跨越”提前解困变强的目标要求,立足汀罗实际,全面实施“五大战略”,努力实现“四大目标”,全镇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预计到2008年年底,汀罗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10亿元,增长73%;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3.1亿元,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3亿元,增长5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6亿元,增长7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00万元,增长48.7%,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2.6%。
汀罗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5.78亿元(现价,下同),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6亿元、1.24亿元和1.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55%和52.3%。工业总产值17263万元,利税184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0万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8公顷,总产3784吨;瓜菜380公顷,总产15522吨;棉花5000公顷,总产7171吨;种植业产值11729万元。年末片林面积5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2.8%;林果总产17000吨,林业产值360万元。大牲畜年末存栏406头,猪存栏2200头,羊存栏36900只,家禽存栏45.66万只,畜牧业产值9098万元。水产品总产量12000吨,渔业总产值7824万元。有水库39座,总蓄水能力1754.7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290000千瓦,农村用电量82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17263万元,利税184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102.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0元,比上年增加380元。有中学2处,小学7处,幼儿园8处,在校学生47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52人,设床位30张,有乡村卫生室(所)11处,乡村医生30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5部。有19个村达到小康水平。
汀罗镇民营园区始建于2005年3月,位于汀罗镇灶一村,威乌高速公路汀罗段出口以北,新改线的辛河路以东,总占地面积1200亩,其中;项目区1000亩,项目服务区120亩,生活服务区80亩,园区内新建高质量的两纵一横柏油路19000平方米,配套的水、电、路、讯、排水等基础设施达到了八通一平的标准,已有十家工业企业落户园区,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我们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园区面积有限,有意投资者速来洽谈,莫失良机,
汀罗镇该产品以巨峰葡萄为原料,采用世界最先进工艺,按照出口食品商检标准,经过去皮、去籽、护色和滚动回转式常压常温杀菌,优选国际一级白砂糖调配优质汤汁等技术措施制成。工艺精细、包装严密,具有色香味美、酸甜适中、爽口解渴、营养丰富之功能。即使老幼皆用、四季宜人的家庭常用食品,又是走访亲友的馈赠礼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成为国际市场特别是日百市场的抢手产品,占日本市场份额的20%以上。近两年,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供不应求,达到年产1500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创汇200度万美元。 东方对虾
对虾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成虾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有“东方对虾”之称。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即是东方对虾的主要产地。
全县组织系统调研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
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油田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先进基层党组织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创新奖
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创新奖
渔业工作先进乡镇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单位
全县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综合考核二等奖
“平安东营”建设先进集体
东营市广播电视通讯报道(广播类)先进集体
乡镇人大工作先进单位
创建小康文明村工作先进工作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农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1]
1、粮食:积极引进并开发应用优质专用小麦和淀粉用、油用等玉米品种及各种类型的优质水稻品种。
2、蔬菜: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突出发展大棚菜、芦笋、食用菌、瓜果等,重点发展品质好、耐储藏、无公害的出口创汇型蔬菜。
3、牧草:大面积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基地,重点发展苜蓿、青饲料玉米等作物,并努力实现产业化。
坚持生态与经济林并重,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业,重点抓好蚕茧深加工及配套建设,逐步建成集植桑、养蚕、加工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园。加快冬枣园建设,大力发展冬枣的储存、加工业。做好造纸林项目建设,引进新型树种,扩大速生林种植面积。
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波尔山羊为重点的各类食草畜牧,膨胀总量,提高品质,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化。
充分利用境内水库多、坑塘多、荒碱地多、水系完善的条件,发挥好黄河口毛蟹的名牌效应,积极建设东部淡水养殖基地。搞好浅海和滩涂开发。
汀罗镇1、着力发展大规模、高档次、集散广、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批发市场项目。
2、高层次商贸项目扶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特色超市、仓储式商店、电子商务等经营项目。
3、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推动拍卖、典当、律师、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要素市场的发展。
工业(加工制造业)
向大型化、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调整乙烯后续产品结构,在稳步发展炼油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加工深度,开发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低污染、低成本,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精细化工项目。加快石化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利用含硫原油加工、重油深度加工技术,促进石化企业的产品升级,实现该行业由“燃料型”向“精细化工型”的转变。
充分利用海水及地下卤水资源优势,扩大原盐、精盐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建设卤素化合物、氯碱生产项目,加强从卤水、海水、制盐制碱等副产物全过程的综合利用和纯碱深加工,发挥盐碱联合的优势,开发氯气、氢气的综合利用,围绕消毒用品等加快开发后续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循环经济。
在稳定发展以甲醛、苯酐、聚苯胺、硫酸、十二羟基硬脂酸、溶剂油等为代表的化学试剂、助剂的同时,抓好苯酚丙酮、聚甲醛等后续产业连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油田用试剂、助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蓖麻纤维等,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实现大部分替代出口。
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及国内首次开发药物、生物工程药物、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重点发展临床需要且具有独特疗效的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等方面的应用。发展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
以发展零配件生产为重点,同时瞄准油田市场,发展成套机械。
汀罗镇大力发展林浆一体化,向规模化、现代化、原料和产品合理、无环境污染的方向发展,开发高强度、高白度、低污染的制浆技术和高质量、低定量、低消耗的造纸技术,发展中、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分类加工,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积极发展水产、蔬菜等食品的冷冻、脱水、保鲜深加工,大豆深加工及畜产品分类精深加工项目。
海上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海洋生物、海洋食品与药物和海洋化工业
教育、医疗卫生
公共交通
在以上领域或其它领域,可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包括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合作开发、补偿贸易、国际租赁、出售产品、国际信息等。
2012年底全村有185户,652人,耕地面积1100亩。种植棉花1100亩,果园8亩。棉花总产165 吨,猪存栏40头,禽类存栏23000只。该村主要产业是棉花种植业、养殖业,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0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元。
位于镇府西南12公里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明军。2012年底全村有184户, 740人,耕地面积3500亩。种植粮食760亩,棉花2732亩,果园8亩。粮食总产608吨,果品总产4吨。猪存栏20头。该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 元。
位于镇府西南12公里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树军。2012年底全村有185户, 640人,耕地面积2200亩。种植粮食684亩,棉花1500亩。粮食总产55吨,棉花总产357.74吨。猪存栏150头。该村主要产业是棉花种植业、粮食业,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8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2012年底全村有112户, 420人,耕地面积1500亩。种植粮食208亩,棉花1292亩。棉花总产459.2吨。猪存栏10头,禽类存栏500只。该村主要产业是棉花种植业,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200元。
2012年底全村有75户,304人,耕地面积1000亩。种植粮食390亩,棉花610亩。猪存栏20头,禽类存栏100只。该村主要产业是棉花种植业,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9.7万元,人均纯收入9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