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29日黎明,纠集在武乡县蟠龙一带的4000多日伪军疯狂地向大有镇猛扑过来。为阻击敌人的侵扰,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时任决死三纵队副司令员的郭国言将军率领全体指战员,分三路进行阻击。他亲自指挥的一路部队在西岗头桃树顶埋伏。
上午11点左右,战斗开始了,炮火中,年仅29岁的郭国言将军穿行于阵地间,指挥战士们奋勇冲杀。凶残的敌人几次发狠进攻,都被战士们用手榴弹压了回去。几经反复,敌人仍不能前进一步。
战斗进行到黄昏,急躁的敌人已经恼羞成怒,开始用大炮狂轰乱炸。我方阵地上瞬间硝烟弥漫,弹片横飞。郭国言将军一面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伺机转移。突然,敌人的一枚炮弹呼啸着在郭将军的身旁爆炸了,他倒在了阵地前,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巅。
走进武乡县大有镇大有村———来到郭国言将军献身守护的地方,记者看到,这个近千人的村庄四面环山,在树木的掩映下,房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脚下、山腰上,透露出一份静谧与安详。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南的泰山顶,这里树立着纪念郭国言和彭光两位烈士的“大有阻击战纪念碑”。据村干部介绍,当年立碑用的是风化石,因为年月久远,已经损毁了。2003年,大有村村民集资近5万元钱,专门用青石做料,模仿原来纪念碑撰文雕刻了新的“大有阻击战纪念碑”,还计划修建纪念亭来缅怀先烈,并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泰山顶上,村干部指着对面山上的一棵柳树告诉记者:“那就是郭国言将军牺牲的地方,叫桃树顶。”“当时,郭将军率领的军队就战斗在那个山顶上,而立碑这里(所站立的地方)是村前,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英雄牺牲的地方!”
1950年,郭国言将军的遗骨迁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新的纪念碑立在村前人们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个明证,这表达着村里人对先烈的崇敬,也表明后人将时刻铭记英烈的献身精神。
忠于民族解放事业
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当年作为民兵参加“大有阻击战”的两位老人———85岁的郁有柱和82岁的董效先,当时,他们负责后勤工作,抬担架救伤员等。
据老人回忆,虽然他们没有和郭国言将军直接接触过,但“认识郭将军”,在他们的印象中,郭将军“那时20多岁,是个大个子,很英武!”
郁有柱老人当年是村里的武装主任,领导403个民兵搞后勤,救伤员,还曾引部队侦察当地的地形。“我当时目睹了郭国言将军被炮弹击中的情形,”郁老表情凝重,“炮弹打中了他的身体,整个人就炸开了……”据郁老讲述,当时战士和民兵都埋伏在沟里,郭将军是起身侦察敌情时,突然被炮弹击中的。
为追悼这位年轻英勇的将军,太行第三军区、太行第三专署及武乡县抗日政府在横岭寺召开了公祭大会,安葬郭国言烈士,并立碑勒石纪念这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将军。
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称赞其为“模范的布尔塞维克,最忠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他是为民族解放、为保卫边区而牺牲的,“为国尽忠牺牲奋斗是中华民族无上的美德。”
郭国言将军之所以获得人们的爱戴和极高的赞誉,不仅因为他忠于民族解放事业,更因为他出色的才能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郭国言将军1913年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9年,郭国言抱着远大的革命宏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独立一师三团三营九连,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31年,年仅18岁的郭国言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色根据地的白色恐怖下,他出生入死,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跟随毛主席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连长、指导员、营长等职,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八路军总部、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每次战斗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曾指挥过数百次战斗,歼灭了成千上万的敌人。战斗中,先后七次有弹片侵入他的身体,使他右腿致残,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和胆识,坚持战斗在保卫民族的最前线。
身为出色的指挥员,他从没半点骄傲自满,一直谦和、虚心,虽出身工农家庭,却具有知识分子的面貌。他对战士关怀备至,经常深入战士的生活,与战友的关系亲密而和谐。他能在夜间战斗中,辨别战士的声音,叫出战士的名字,这曾在战士们中间传为佳话,也使他在部队的威信更加稳固。
郭国言将军用自己的鲜血,灌注起大有村村民的幸福与快乐,他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英雄的伟绩将与太行比高,武乡人民将世世代代怀念他!
1950 年,郭国言的遗骨埋葬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2014年,名列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