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海造田,也叫围海造地、填海造地、填海造田,或叫填海、围海、围田,是指用土石、建筑垃圾、工程组件,将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成新的陆地。
迪拜棕榈岛示意图向大海要地是中国的传统。除去“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根据记载,中国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在进行沿海开发,沿海地区人口逐渐增长,土地不够了,就去围海造地。不仅是在中国,在荷兰、日本、韩国、英国、阿联酋等国家都在向大海要地。为资本作为最佳注脚的填海工程——迪拜棕榈岛,这个耗资140亿美元打造而成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围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围海面积是2123公顷,2004年则达到了5352公顷,2005年以后每年围海的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相当于这几年每年中国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直到今天仍有人“围海造田”“屯垦”这样的词语来描绘这些工程项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确实曾经试图利用海滩来发展种植业,比如1966年广东汕头的牛田洋,包括李肇星在内的大学生、解放军官兵和年轻干部曾经在这片海滩上围垦种植水稻,奇迹般地出现了1190斤的亩产,但1969年台风登陆时,553名学生和战士为保护大堤而英勇牺牲。现在的牛田洋仍是水产养殖场,海滩就是海滩,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努力改变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败。
造地的原因各自不同,上海、广东是苦于地少地贵,造地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拆迁成本;而山东潍坊是准备建海上新城,创建物流中心;温州的一个造地项目则是希望像青岛人那样拥有更漂亮的景观大海。更为常见的是企业进行的小规模填海,也许就是要一个小码头,一片海域就消失了。
在海滩和浅海上建造围堤阻隔海水,并排干围区内积水使之成为陆地。又称围涂。中国海域辽阔,有长达18000km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余个,滩涂资源丰富。海平面以上的滩涂面积约3000万亩。海平面至水深10m的浅海滩涂面积约1.17亿亩。据历史考证,中国东部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及下辽河平原约有两亿亩的土地都是历史上滩涂淤积和开发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市的围海造田面积将近800万亩。目前多数已成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和文化建设发达的地区。因此,围海造田曾经是增加陆地,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围海造田多数是与大陆海岸相连,但亦可孤悬浅海中形成人工岛。在与大陆相连的围海造田中,又有两种围涂方式。①在岸线以外的滩涂上直接筑堤围涂;②对入海港湾内部的滩涂,有时先在港湾口门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滩涂上筑堤围涂。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1]
围区内具有利用地面与海面的高差进行自流排水条件者,多设排水闸排水,否则需设排水泵站进行抽排。排水闸或排水泵站多设在围区内地势较低洼的地段,其两侧一般与围堤相连。围海工程中排水闸既要排水,又要挡潮。低潮时开闸放水,高潮时则关闸挡潮。因此,排水闸的闸孔净宽,既要根据排水量要求又要根据外海潮型,通过水文水利计算确定,闸顶高程一般与堤顶高程相平。
围垦涂面陆化以后,要视当地具体条件,选择水源,采用:修建水库,开渠引水;从河流提水;堵港蓄淡;或河口建闸,挡潮蓄淡等,并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引淡水洗盐。河口建闸蓄淡对航运、排洪、河口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后,方能采用。排水工程不仅要满足围内排涝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还要对邻近集水区内的暴雨径流作出妥善处理。在低滩或深水区进行围垦,滩涂成陆后,随着排水疏干,地面会发生沉降,在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这一特点。
围海造地工程并非简单地减少海面面积,而是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曲折的海岸线被简单地填成直线,那些能净化海水和养育贝类生物的滩涂湿地被石块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海牛和候鸟的栖息地都可能遭到破坏。
围海还可能使陆地接近海底深槽,上海金山区附近的海底,50米的深槽离海岸仅仅有数百米远,而且还被怀疑有向陆地移动的趋势。这使得金山无法继续填海。
最易出问题的是在河流入海口的围海工程,这种工程往往会使得入海口变得狭窄,易造成海水倒灌、水灾内涝等多种灾害。
荷兰曾经是一个热衷于围海造地的国家,荷兰人填出了1/4的国土面积,但是改变海岸线扩张国土的同时,海水污染、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几年荷兰人正在在填出来的土地重造湿地滩涂,并把一部分土地归还大海。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75年内面积缩小了35%。
如今,在国内很多企业的做法是,一边施工一边等审批,或者批10亩地填20亩,或者干脆在完全无证状态下开工,据相关法律规定,50公顷以上的填海项目要报国家海洋局批准。但是很多项目在被查处之后,因为要把围海造成的陆地恢复原状,工程浩大,还将会造成新的污染。所以一般是罚款了事。
当然也有例外,2004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曾经就对“填海第一案”做出判决,山东荣城海达造船有限公司在2001年没有得到威海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填海57亩,因为不服从国家海洋局处罚,该公司起诉到法院。最终法院判决该公司缴纳罚款,并把海域恢复原状。该公司抱怨说:“填海花了3000万,恢复原状还需要3000万。”
中国政府也正在收紧海域管理的口子,在荣城开始围海的2001年,围海造地项目只需要向市政府申请,而在现在,一次填海在50公顷以上的,要经国务院批准,50公顷以下的,要经省政府批准,市县一级政府已经无权批准了。
荷兰围海造田荷兰人民是以筑坎排水、围海造田和与海水搏斗闻名于世的。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地势低凹的国家,荷兰一词在荷兰语中就是“低地”的意思。这个国家有27%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1/3的国土海拔高度仅为1米上下,其中首都阿姆斯特丹就建设在一个低于海平面5米的大湖之上。地势低凹,是荷兰经常遭受海潮、风暴的袭击,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因此荷兰人民经常加固海堤,以防大海的侵袭。同时荷兰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因此荷兰人千方百计地向大海索要新的生存空间。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围海造田的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全部国土面积的1/5。
1927年,修建须德海拦海堤坝开始动工,历时5年,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堤的拦海大堤建成了,堤坝全长30公里,宽90米,高出海平面7米多,建有2座水闸。与堤坝同年动工的威林格尔围垦区,仅3年时间即告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公顷;东北围垦区工程花了6年时间完成,面积达4.8万公顷;随后又于1957年、1968年、1980年完工的东围垦区、南围垦区和马克瓦得围垦区,面积共达15.3万公顷。须德海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而荷兰却多了一个新的省!再如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所建造的4座大坝,总长16公里,把4个深入陆地的海湾变成了湖泊。
从13世纪以来,通过围海造田,荷兰共修建了总长达2400公里的拦海大堤,围垦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荷兰今天陆地面积的1/5。难怪荷兰人十分自豪地说:“荷兰是我们创造的!”
围海造陆主要集中在濑户内海和东京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