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图册(3)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灰色;枝条暗灰色,无毛,小枝黄褐色,密被短柔毛兼被疏生的长柔毛,无或多少具刺状腺体。
叶的轮廓为矩圆形或宽倒卵形,长4-13厘米, 宽2.5-10厘米,顶端凹缺或截形,中央具三角状突尖,基部心形,有时两侧不相等,边缘具不规则的重锯齿,中部以上具浅裂,上面无毛,下面于幼时疏被短柔毛,以后仅沿脉疏被短柔毛,其余无毛,侧脉3-5对;叶柄纤细,长1-2厘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
雄花序单生,长约4厘米。果单生或2-6枚簇生成头状;果苞钟状,外面具细条棱,密被短柔毛兼有疏生的长柔毛,密生刺状腺体,很少无腺体,较果长但不超过1倍,很少较果短,上部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全缘,很少具疏锯齿;序梗长约1.5厘米,密被短柔毛。
坚果近球形,长7-15毫米,无毛或仅顶端疏被长柔毛。[2]
榛子(3)榛子耐寒,可度过-30 ℃的严冬;喜湿润的气候,年降水量 700-1200 mm的地区适宜栽种;喜光,充足的阳光利于榛子的生长发育和结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壤土、砂土、粘土及轻轻盐碱地上均能生长;对地势要求不高,但若海拔较低,则更利于榛子的生长。
在我国北方,海拔 750 m 以下地势较缓的坡地、梯田和平地更适合榛子的生长,坡度过陡则不利于榛园的管理。
榛子分布很广,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均有榛树分布。土耳其—世界榛子的主要生产国,其榛子产量占全球榛子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榛子产品为该国带来高达12%外贸销售额。榛子的主要生产国还有西班牙、意大利及美国。榛子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国22个地区都有榛属植物分布,资源丰富,特别是东北、山西、内蒙古、山东以及河南等地,均分布有很大面积的榛子林。榛子
榛属树种世界约有20种,学术界确认的有9种,即欧洲榛(C.Avellana)、美洲榛(C.America)、和土耳其榛(C.Colurna)等。中国原产榛子有9种7变种,分别为川榛、滇榛、华榛、武陵榛、维西榛、平榛、刺榛、毛榛、绒苞榛;川榛变种短柄川榛,毛榛变种短苞毛榛、腺毛毛榛,华榛变种钟苞榛,刺榛变种藏刺榛 、平榛变种长苞榛、绒苞榛变种宽叶绒苞榛。
引进种有欧洲榛、尖榛和大果榛等,并培育了新的种间杂种—平欧杂种榛。欧洲榛的原产地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亚洲的中亚和西亚,其经济栽种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希腊、伊朗和前苏联等。
榛子是木本粮食和木本油料树种,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用途较广。我国榛子的利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 6000 a 前的石器时代,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就发掘出大量榛子果壳。有关文字记载在公元前 10 世纪的《诗经》中就已出现。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有采集榛果食用的习惯,据古书记载:“榛子味甘,子小如栗,军行食之当粮”。近代的应用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典型的如清代辽宁开源的“御榛园”即为一例。
榛子果实口味好,营养丰富,其果仁含油量 47~68%,蛋白质 23%,脂肪 56~65%,淀粉 6.6%,还含有维生素 A、B、E 以及铁、钙等矿质元素。榛仁的营养成分为面包的 2 倍,猪肉的 1.5 倍,可应用于糖果点心、医药及香料制造业中,由榛子提取的制剂,具有消炎、防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肝脏及肾脏疾患。榛仁油油色浅黄,是优良的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油粕可作饲料、肥料。果壳、果苞、叶片含单宁,可制栲胶。
据 2000 年最新报道,在榛子树叶、树皮和果仁中发现含有抗癌物 Paclitaxel(Taxol)。目前只有在太平洋紫杉树中发现含有该物质。榛子是国际贸易重要的干果之一。榛子林下生长的榛蘑,是很有营养价值的山珍,采集山珍和榛蘑,是山区群众一项致富的主要来源。
榛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成分主要集中在榛子壳及榛子种榛子(22)仁里。榛壳含有大量棕色素,它是一种极佳的符合绿色食品需求的天然色素,同时它还是一种生物质原料,在能源与环保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粉粹后的榛子壳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榛仁含脂肪50.6%~63.8%、蛋白质16.2%~18.0%、碳水化合物16.5%、膳食纤维8.2%~9.6%。榛子虽富含油脂,但却可降血压血脂、保护视力、延缓衰老。它丰富的油脂也宜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被人体吸收,是体弱、易饥饿、病后体虚人群的佳选。此外,榛子中还包含一种抗癌化学成分—紫杉醇,是红豆衫醇的活跃成分,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是很宝贵的医用原料。
中医认为:榛子可补脾胃、益气力、明目,并对夜尿多、消渴等肺肾不足者颇有帮助。平常煲汤、煮粥、炒食均可,但榛子性温热,易上火,不可多吃。榛子之所以被誉为“坚果之王”,除脂肪、糖类、蛋白质丰富外,因为其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及Ca、Fe、P等营养素含量在四大坚果中都占优势;具备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且其含量都远超我们所钟爱的核桃。
榛子(3)研究结果表明,榛子除油脂外还含有生育酚、维生素A、B族维生素(B1、B2、B6、烟酸、叶酸)、和维生素C,还有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亮氨酸,以及K、Ca、Na、Mg、Zn、Fe、Cu、Mn等多种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十分丰富。其中,榛子富含的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可增强精氨酸酶活性,排除血液中的氨,从而增强免疫力,防止癌变。另外还鉴别出多种有机酸和多种糖。其中苹果酸、精氨酸和蔗糖在榛子的口感和风味特色中起了很重要作用。《开宝本草》记载: “榛仁性味甘、平, 无毒, 有调中、开胃、明目之功效”,因此,榛仁是集保健、营养、食疗于一身的天然功能性食物资源。
榛子巧克力(3)1、在食品领域,榛子既可单食也可做成榛仁巧克力、糖果、 糕点等加工食品。
2、榛子含油量54% 左右是大豆的2一3倍,是榨取食用油及多种工业用油的原料,油粨可作饲料或肥料。
3、榛子还可入药。榛子中富含的油脂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有效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 生的作用;榛子中的维生素E含量高达36%,具有延缓衰老,肪治血管硬化,润泽肌肤的功效,榛子里包含着抗癌 化学成分紫杉醇,可以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 以及其他一些癌症,可延长病人的生命期 ; 榛子中的镁、钙和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长期食用有助于调整血压。
4、榛子的果壳又是制作果壳活性炭的原料。榛子可养蚕。
榛子(3)榛子是喜光品种,种植地要尽量选择阳坡及半阳坡, 坡度在 5°~ 25°,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为好,pH 值在6.0~7.5,石砾含量要在 30%以下。
当榛子果实成熟后,挑选坚果饱满、结果丰盛的植株及时进行采摘,除去有虫和不饱满的果实。
如果用根蘖苗造林,要选择主根径在 0.6cm,主根长度在 0.5m 以上且生长健壮的根蘖苗。
榛子(3)榛子种皮厚 、坚硬,种胚不易突破种皮,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催芽处理。如果秋播,先浸种 1 周,然后在室内混沙催芽 20~30d 。如果不经过室内混湿沙催芽,秋播时间要尽量提早,于土壤结冻前 2 个月播种,即采种调制后立即播种( 9 月下旬) 为宜 。
春季播种采取越冬埋藏和变温催芽处理,,方法是土壤结冻前,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背阴处,挖深、宽各 1.2m 的埋藏坑,长度不限 。坑底先铺 10cm 厚湿润河沙,然后放 1 层种子,再放 1 层 10cm 厚湿沙,如此层积一直堆至离地面 10~20cm 为止,其上覆沙与地面平,沙上再覆盖土,堆成丘状。坑中间竖插秫秸把或木制通气孔 。翌春播种前 15~20d 取出种子,在向阳面摊晒在席上,每日翻倒 2~3 次 ,日晒增温,适当浇洒温水保湿,夜间堆起覆盖保温,待大部分种子裂嘴时立即播种。
为防止催芽期间种子受霉菌侵染,一般浸种后,催芽处理前,用 0.5 %~1%硫酸铜溶液浸种消毒 2~3h,或用 0.5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2~3h 。根段及根蘖苗造林之前用水浸泡 24h 以上,使苗根充分吸水,提高造林成活率 。
整地以夏末秋初为宜, 种子直播的整地规格为50cm ×40cm×30cm,植根的整地规格以 50cm ×50cm× 40cm 为宜,如果土壤有机质及肥力较低时,伴随整地回填土适量施农家底肥。
榛子(3)根据榛子只有在光照充足 、通风良好,且土壤肥力较好的环境下才能高产优质的特性,种子直播穴密度为 1.3m ×1.3m, 且每穴播 7~8 粒种子;植根穴的密度为 1.5m×1.5m ,每穴植根苗 5~7 株。
种子如果不经过催芽处理,最好在 9 月下旬播种为宜,覆土厚度为 3~5cm;种子经过催芽处理,在4 月播种,覆土厚度为 8~10cm,稍压实 。
榛子(3)植根造林春秋季均可,春季造林在清明前后土壤化冻 30cm 时抓紧顶浆造林,秋季造林要在土壤封冻前的 10 月末至 11 月初进行,应采用两次回填土踩实,根苗全埋基本不露土,这样可防止冬季干冷风侵蚀,保持根苗长期在湿润条件下,有利苗木成活。
榛子在土壤疏松、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生长旺盛,有利于生长 、结实,除草松土每年应进行 2~3 次 ,在 4 月末至 6 月份进行。
应视林分的虫害程度而进行适当地预防,对有虫害的林分在花期授粉后喷施农药 1 次,以防止榛子果实食心虫危害 。
2~3 年生的榛子林为盛果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产量逐年递减,根据榛子这一特性,当 3 年生榛子结果完毕时 ,即秋末冬初进行人工平茬 。在平茬的同时进行人工垦复,促其新生侧根发育生长,培育粗壮新生营养植株 。榛子林人工垦复应视林地状况而灵活掌握,对于土壤板结、肥力较差、坡度较小的林地可实行全垦,土壤疏松 、坡度较大的林地也可采取穴垦 。还应视土壤肥力状况追施农家肥以满足植株生长需要 。
榛子1榛子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1 、维生素B2、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东林榛子果仁醇香,余味绵绵,有“坚果之王”的称呼。
榛子----挑选小奥秘:
一挑个头:大颗果实榛子生长周期长,富含更多的营养成分。
二挑饱满:饱满的榛子果实是自然成熟的,口感细嫩、香味更佳。
三挑颜色:果实的仁衣色泽黄白、仁肉白净。
四挑外壳:榛子壳薄、无木质毛绒。
榛子(3)榛子因其优良坚果和栽培面广而闻名,国外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榛子的育种和工作,已选育出上百个栽培品种。国外栽培的榛子主要为欧榛(Corylus avella)和大榛子(C.Maxima)的优良栽培品种及其杂交种。这种榛子果实大、品质好、出仁率高,种仁含油率高,而且丰产。
在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以及摩尔多瓦、乌克兰、北高加索进行了多年的榛子新品种选育和栽培试验,现已选育出 47 个榛子品种,其 100 粒坚果平均重 216.1 g,坚果出仁率平均 48.7%,榛仁脂肪含量平均 65.5%,单株产量平均 7.9 g。在栽培方面,意大利的榛园采用密植、集约化管理,每公顷栽植 1245~2000 株(株行距 2.5×3.5 m),欧洲榛子坚果大,出仁率高,较丰产,一般每公顷产榛子 1500~2250 kg,最高可达 5500 kg,约为我国平榛单产的2.5~9 倍。
榛子(3)我国榛属植物的自然分布很广,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 22 个省区有榛属植物分布。北达黑龙江省呼玛县,南到云南省安宁县,西到西藏的聂拉木,东达吉林省的土们,据东北与内蒙古的不完全统计,现有榛林167万 hm2,其中 95%是平榛,年产果 26000t。我国榛子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坚果较小,出仁率较低,约 33%左右,商品性状差。在榛子的利用方面,虽然有的地方建立了垦复榛园,但大量的还是利用野生榛林,由于不进行栽培管理,致使瘪仁、空粒、虫果的比例增加,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1980 年以前我国每年有部分榛仁出口,近年来由于榛仁质量下降,一直没有出口。相反,国外的大果欧榛却越来越多地涌入我国市场,使我国的榛子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
1、国外榛子生产概况
欧洲榛起源于亚洲的小亚细亚、黑海沿岸及欧洲地中海沿岸,后来欧洲榛的栽培逐步深入到欧洲其他国家。欧洲榛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在土耳其北部的黑海沿岸及意大利已有1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19世纪榛子走向园艺化栽培,由于近百年来的不断选种和育种,产生了许多欧洲榛优良品种,无性繁殖后代在世界各地传播,其栽培范围远远超过了它们的自然分布区。
20世纪30年代,榛子的现代化栽培在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美国等欧洲榛主产国家兴起,经过40~70年代以及80~90 年代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栽培格局。
榛子目前,世界榛子栽培面积达80万hm2,坚果产量83万t。土耳其的面积和产量均占第一位77.5%,意大利占第二位9%,占世界第三位的是美国3.5%,第四位是西班牙3%, 4国榛子产量占到全世界总量的93%,其他国家总共只占到7%。
目前,榛子主产国栽培技术先进, 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集约化栽培。美、意、西三国的整地、土壤管理、喷药、 施肥、 灌水、 割草、 采收、采后处理等作业均实现机械化,树体营养的供给通过营养诊断,实现科学施肥,坚果产量、品质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栽培者获得较好的效益。榛子栽培在土耳其、 意大利、 美国等国家得到稳步的发展。
2、我国原产榛子的生产应用
平榛、毛榛原产于我国, 广泛地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及内蒙古各省区, 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其它各省也有分布。我国人民食用榛子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到目前为止, 还基本没有平榛、 毛榛的人工栽培, 人们只是采食野生的榛林坚果。由于榛林通常被作为薪炭林或作为宜 林 荒 地 进 行 改造利用, 从20 世 纪60年代以来, 我国北方的榛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甚至于在一些地区, 靠近村屯的榛林已经绝迹或利用价值很低。据统计, 我国现有野生榛林资源近 200万hm2, 年坚果采集量约为3万t。
3、我国欧洲榛的引种和利用
榛子(3)记载, 欧洲榛在上世纪初传入我国, 被当时传教士作为庭院植物栽植利用, 1948年我国开始引种欧洲榛, 庐山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 南京林业大学、 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先后引进欧洲榛, 并在植物园中保存。1970-2000年,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以生产应用为目的, 开始开展较大规模的欧洲榛的引种、选种、 驯化育种 等研究工作, 1972-1975年许万英等人开始从意大利、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引进欧洲榛10个品种的种 子,播种后获得实生苗,在大连建立了欧洲榛引种园, 由于欧洲榛子在大连地区不能露地越冬, 经实生选种、 无性繁殖后,1985-1990年部分品系南移到山东泰安、 安徽六安、 湖北宜昌进行栽培试验, 并取得初步试验成功, 选出3个欧洲榛新品种。1996-2000 年, 该所从意大利、美国等国引进欧洲榛优良品种(品 系)37个, 并在河北省、 山东省建立了引种试验园。当前, 我国引入欧洲榛的利用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4、我国杂种榛栽培业的兴起
我国榛子的种间杂交育种研究开始于1980年,1999年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选育出5个榛子种间杂交新品种, 平欧杂种榛新品种具有平榛、 欧洲榛双亲的优势, 坚果大、 产量高、 适应性强, 丰 产 性、 适应性等综合性状表现明显优于平榛和欧洲榛。新品种的出选为我国榛子产业的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品种资源和技术保证,2000年后杂种榛的人工栽培在辽宁出现并日益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