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的过去是加拿大历合并图册(2)史上极其光彩的一段,也解释了今日加拿大的许多政策。即使在法国来到魁北克省,梦想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前,共同生活在这里阿尔冈昆族(Algonkian) 、休伦族(Huron)和易洛魁族(Iroquois)都常有冲突。雅克·卡蒂亚(Jacques Cartier)是首个到达蒙特利尔岛的欧洲人,但欧洲移民在岛上的首个永久定居地直到1642年才建立起来,后来人们将Mount Royal命名这个地方,城市名字也大有可能起源于此。蒙特利尔迅速成为与易洛魁人进行毛皮交易的主要市场。1701年和平条约签订以前,殖民地常常遭受袭击。随着毛皮贸易的迅速发展,蒙特利尔逐渐成新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昔日的房屋,人们至今还能蒙特利尔老城区见到。
不过,这里的麻烦从没间断,首先是旷日持久的法国印第安战争(1757-1763年)。这场战争成法国在北美势力范围的转折点,英国人在1759年攻下魁北克城,这也为最终占领蒙特利尔埋下了伏笔。而蒙特利尔短暂成为新法兰西(New France)的首都,直至玛奇德写利(Marquis De Vaudreuil)抗英力量向阿默斯特(Amherst)将军投降才回复原来的城镇身份。
英军占领期在1775年曾经中断七个月,因为美军攻下了蒙特利尔市。在这些事故之后,大量的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涌来,使到满市摇身变为北美第二大城。但这种发展趋势并非平稳进行。1837年,法裔起义反抗英国统治失败,继之是连串的放逐及处决惩罚。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地面世,蒙特利尔成为这新国家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
虽然蒙特利尔的毛皮贸易已日渐衰败,但到了1900年,不断扩展的航运业和铁路却使蒙特利尔成了加拿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来此寻找工作的中欧和东欧移民造就了蒙特利尔的多元化特色。随着20世纪欧洲犹太人大批流入,蒙特利尔的各民族聚居区也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持续,移民不断涌入,城市急剧膨胀,甚至让蒙特利尔一度成了“罪恶之城”,当然部分的原因要归咎于美国的禁酒令。美国禁酒年代,魁北克省成为整块大陆的供酒地,莫逊家族(Molson)因此致富。与此同时,嫖娼和赌博业得到当局保护。伴随着蒙特利尔向制造业中心的过渡,城市中产阶级也渐渐冒出头来。
1911年,蒙特利尔市人口达到50万人,并在接下来二十年的欧洲移民潮中增加一倍。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蒙特利尔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蒙特利尔新任市长吉恩·德拉波(Jean Drapeau)为改变城市的旧貌而制定出了一系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地铁系统和地下城,蒙特利尔港口的扩张,与圣劳伦斯河的海路的加宽。这段时期高楼竞相矗立城市之上:43层的玛丽城广场(Place Ville-Marie)和47层的Tour de la Bourse。另外新建了两个博物馆,并于1966年开通了地铁和多条高速公路。
遭评论家冠以狂徒之称的德拉波,在城市清洁、鼓励城市重新发展上取得成绩,并成功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游客,这也大大提升了蒙特利尔的国际知名度。除了1960年代初的那5年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拉波都是倍受市民爱戴的蒙特利尔市长。尽管如此,多伦多还是赶超了蒙特利尔,成为了加拿大的经济中心,这主要是是由于魁北克分离主义活动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蒙特利尔的政坛。由此引发的“静默革命”最终在工业和政治上法裔魁北克人争取到了更大的发言权,并确立了法语在魁北克省的主导地位。
这次运动的负面影响,就是使外国投资者转向了更稳定的地区发展,这无疑给蒙特利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还加剧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贫困在这期间成了蒙特利尔面临的最大问题。然而,分离主义的问题不仅没有随着全民公决的结束而消失,分裂主义者领导的魁北克人民党(Parti Qubecois)甚而还走上了政治舞台。尽管问题依然严峻和复杂,蒙特利尔居民的投票结果却显示,居民坚决支持加拿大的统一。
继高科技工业崛起以后,蒙特利尔又成功的渡过了经济难关。20世纪90年代,蒙特利尔重新发展海滨和老港口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再次开始。同样,商业区也在未来现代化和保护计划中进行了改建,发展了兼具欧洲和北美风格的诱人外表。不管外界如何猜测,今天的蒙特利尔的确比以往更具活力,也更加繁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这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带来了新生。
2006年5月12日,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设计之城”。
城市标识
美丽的蒙特利尔夜景
市名
蒙特利尔市(法语:Ville de Montréal 英语:City of Montreal)。又译“满地可”(粤语)。
市旗
蒙特利尔市旗是由四朵小花组成的,分别代表最早期建设蒙特利尔的英格兰、法兰西、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4]
别称
圣人之城(City of Saints)、百塔之城((La ville aux cent clochers)、蒙城、5-1-4、MTL
格言
Concordia Salus(和谐引致繁荣)
建立时间
1642年。当时为法国殖民地玛利亚城(Ville-Marie),今蒙特利尔市中心。
确立时间
183美丽的蒙特利尔(30)2年
现任市长
热拉尔·特朗伯雷(Gérald Tremblay)
面积
城市面积365.13㎞²;市区面积1677㎞²;大都会面积4259㎞²。
海拔
位于蒙特利尔岛的皇家山(Mont Royal)为全市最高点,海拔233米。全市最低点海拔6米。
语言
官方语言为法语(French),全市有70.5%的人口使用法语(2006年统计)。
英语仍然是最常用的语言之一。由于这里的居民来自至少80个不同的国家,因而这里的居民使用着约35种不同的语言。
宗教信仰
全市约有7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全市居民分别信仰着30种不同的宗教。
时间
东部时区(EST)。UTC-5。
夏时制(3月初至11月初)为东部时区(EDT)。UTC-4。
蒙特利尔区行政区划蒙特利尔市区面积365.13平方公里,人口约162万。大蒙特利尔是由周围75个大小城镇组成,面积4259平方千米,人口约410万(2016年)。居民中法裔约占2/3,是除法国巴黎以外的世界最大的法语城市,故有“小巴黎”之誉。
蒙特利尔于1642年建城,是一个有着将近四百年历史的移民城市。它是北美大陆为数不多的法语城市,超过150万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很多居民说第三种语言。
蒙特利尔大致上以圣劳伦大道(Boulevard Saint-Laurent)为中心分界,大道以东为东区,西边为西区。2002年,蒙特利尔实行一岛一市,也叫大市,2004年部分市郊及西岛英语区投票决定恢复自己的城市,不受蒙特利尔市的管辖。但是对外来说,岛上的地区都被认为是蒙特利尔地区,如科特圣庐(Cote-Saint-Luc)的人给外地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来自蒙特利尔,而不是科特圣庐市。
(由西至东、北至南排列)
Ile-Bizard–Sainte-Geneviève–Sainte-Anne-de-Bellevue(英语区)
Pierrefonds–Roxboro(英语区)
拉其恩(Lachine)
喇沙(LaSalle)
圣劳伦斯(Saint-Laurent)(华裔集中,英语区)
Cote-des-Neiges–Notre-Dame-de-Grace(英语区)
西南区(Le Sud-Ouest)(法语区)
凡尔登(Verdun)(华裔集中)
奥特蒙特(Outremont)(犹太区)
Villeray–Saint-Michel–Parc-Extension(阿拉伯区)
Rosemont–La Petite-Patrie(法语区)
北蒙特利尔(Montréal-Nord)
Saint-Léonard
皇家山高原(Le Plateau-Mont-Royal)(法语区)
Ahuntsic-Cartierville(中东人集中区)
玛莉亚城(Ville-Marie)(市中心)
安茹(Anjou)
Mercier–Hochelage-Maisonneuve(法语区)
Rivière-des-Prairies–Pointe-aux-Trembles–Montréal-Est
以下15个地区在2002年1月1日被当时的魁北克人民党政府并入蒙特利尔,合并图册(2)但随后在2004年6月20日投票表决脱离蒙特利尔市,并在2006年1月1日重新独立成市。但是新成立的大蒙特利尔聚合理事会(Agglomeration Council)掌管了大部分税收。这些地区的独立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独立状态。
d'Urfé,Quebec(Beaconsfield–Baie-d'Urfé)
Beaconsfield(Beaconsfield–Baie-d'Urfé)
Cote Saint-Luc(Co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Dollard-Des Ormeaux(Dollard-Des Ormeaux–Roxboro)
Dorval(Dorval–Ile-Dorval)
Hampstead(Co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Kirkland
Ile-Dorval(Dorval–Ile-Dorval)
Montréal-Est(Rivière-des-Prairies–Pointe-aux-Trembles–Montréal-Est)
Montréal-Ouest(Co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Mont-Royal
Pointe-Claire
Sainte-Anne-de-Bellevue(Ile-Bizard–Sainte-Geneviève–Sainte-Anne-de-Bellevue)
Senneville(Pierrefonds-Senneville)
Westmount
蒙特利尔地下城(法语:La ville souterraine)指市中心附近地下的综合性住宅商业中心。也被称为室内的城市,因为并非所有的部分都在地下。地下城由32多公里长,占地12平方公里的地道构成,包括有市中心80%的办公室和35%商业面积。服务包括购物中心,旅馆,办公,银行,博物馆,七个地铁站,两个火车站,一个长途汽车终点站和一个贝尔中心。地下城有120多个出口,迎送50多万进出人流,是躲避严峻的寒冬和繁忙的交通的理想去处。由于地下城的原因,蒙特利尔常被称为“二城和一”。
市中心
市中心位于玛莉亚城(Ville-Marie),上接皇家山公园,下临圣劳伦斯河。此地区有十数座摩天大楼(法定不能超过皇家山的高度)。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圣凯瑟琳街(Rue Sainte-Catherine)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商业街。河岸的对面的圣母岛(Ile-de-St-Hélène)每年举行一级方程式赛车。岛上还有赌城、La Ronde大型游乐园,每年的蒙特利尔焰火节便在这里举行。
皇家山上的圣约瑟夫大教堂站在皇家山上,整个市中心的建筑,风景便尽收眼底,一览山、河、城区和甚至远处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蒙特利尔建筑以新旧对比而闻名,摩天大楼与古老的天主教堂并立。许多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如圣母院大教堂、圣约瑟夫大教堂等。现代建筑有蒙特利尔地铁(每站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品)和摩天大楼如贝聿铭于1962年建立的玛莉亚城广场(Place Ville-Marie)大厦。蒙特利尔的老城的维修和保护很成功:雅克·卡蒂亚广场,市政府等都基本上都保持着原貌。
位于45°28’30”N,73°35’0”W。加拿大东部商港。位于圣劳伦斯河中游与渥太华河交会附近。经贝尔岛海峡出海838海里,经卡博特海峡出海690海里。圣劳伦斯河上通五大淡水湖,下通圣劳伦斯湾,长960公里。经过50年代的全面整治,全线水深8.2米以上,万吨级海轮可直达五大湖区。因有大湖水量调节,航道水位稳定,年货运量在4000万吨以上。蒙特利尔港以下航道水深10.9米以上,吃水10米的海轮可以到达,但受拉布多寒流影响,每年12月至来年4月上旬为封冻期,不能通航。蒙特利尔是加拿大东部最大的交通枢纽,至魁北克港139海里,经卡博特海峡至圣约翰斯港1033海里,至哈利法克斯986海里,经向风海峡至巴拿马科隆城3286海里。有5条铁路交汇于此,东达圣约翰港,哈利法克斯港,北通三河城、魁北克港,南至纽约,西连大陆西岸温哥华。港区自上游维多利亚桥起,沿河西岸西南东北延伸约17公里,有50来个码头。
蒙特利尔港
上游至下游的主要码头有:城镇港区,南部有两个南北向港池,沿边有19个水深7.6-9.14米的泊位,其中西侧的风车角码头7、9、10号泊位用于装卸粮食、12号泊位为车辆上下;北部有三座向东伸展突堤共有16个,水深8.8-10.6米的深水泊位,其亚历山大突堤南边第3、5号泊位和杰克卡提尔14号泊位用于谷物装卸。市场港区,是杰克卡提尔桥南北的顺岸码头,计20个泊位(第21-42号泊位),水深7.6-10.6米。劳利埃尔、塔尔特和苏德兰突堤,各有4个水深9.1-9.9米的泊位,用于沿海贸易,散糖及谷物装卸。第48-56号泊位,水深10米左右,主要用于谷物装卸。干散货码头,即第57、58号泊位,水深9.1米,第71、72号泊位,水深10.6米。集装箱码头,拉辛码头有4个泊位(59-62号泊),卡迪拉克码头,(66-68、70号泊位),布奇维尔码头(73、74号泊),塔斯克码头(78-80号泊),比克尔迪克码头,(87-88号泊),水深均达9.1-10.6米。油轮泊位20个(94-110号泊)。全港包括14个集装箱泊位在内总计有120多个泊位,大部分是深水泊位。
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这里降水丰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为2.14米,高于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费5000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
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日平均气温为-10.4℃,平均最低温度达到-14.9℃。因此当地气象预报。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温度为20.9℃,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3℃。历史上记录的最低温度出现在1957年1月15日,为-37.8 ℃。最高温度出现在1975年8月1日,为37.6℃。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间。春秋则有少量降雪。
蒙特利尔位于魁北克西南部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距离国都渥太华以东约190公里,距魁北克省府魁北克市约290公里;距安大略首府多伦多东北539公里。蒙特利尔岛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利尔发达的海运。位于圣劳伦斯海道末端的蒙特利尔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蒙特利尔是大蒙特利尔的中心,北边与拉瓦勒 (魁北克)、南与朗基尔、东与里彭提尼、西与西蒙特利尔相邻。
蒙特利尔处于几个气候区的交界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四季分明。按柯本气候分类法,蒙特利尔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湿润,经常超过30摄氏度,平均高温达26摄氏度,平均低温为16摄氏度。
降水丰富。平均年降雨量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费五千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
一月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平均日温−10.4°C,平均每日最低温度到−14.9°C。由于冬天常有风,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低得多,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
虽然气候变化很大,蒙特利尔地区土地丰润,拥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枫树是蒙特利尔最常见的树,由于枫叶糖的生产,糖枫更是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省长期以来的标志。
Ottawa, Canada (1981–2010)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酷热指数 | 13.9 | 15.1 | 27.2 | 35.1 | 41.8 | 44.0 | 46.0 | 47.0 | 42.5 | 33.9 | 26.1 | 18.4 | 47 |
极端高温 ℃(℉) | 12.9 (55.2) |
12.4 (54.3) |
26.7 (80.1) |
31.1 (88) |
35.8 (96.4) |
36.1 (97) |
36.7 (98.1) |
37.8 (100) |
35.1 (95.2) |
27.8 (82) |
23.9 (75) |
16.3 (61.3) |
37.8 (100) |
平均高温 ℃(℉) | -5.8 (21.6) |
-3.4 (25.9) |
2.5 (36.5) |
11.6 (52.9) |
19.0 (66.2) |
24.1 (75.4) |
26.5 (79.7) |
25.3 (77.5) |
20.4 (68.7) |
12.7 (54.9) |
5.4 (41.7) |
-2.3 (27.9) |
11.33 (52.4) |
平均气温 ℃(℉) | −10.3 (13.5) |
−8.1 (17.4) |
−2.3 (27.9) |
6.3 (43.3) |
13.3 (55.9) |
18.5 (65.3) |
21.0 (69.8) |
19.8 (67.6) |
15.0 (59) |
8.0 (46.4) |
1.5 (34.7) |
-6.2 (20.8) |
6.38 (43.48) |
平均低温 ℃(℉) | -14.8 (5.4) |
-12.7 (9.1) |
-7.0 (19.4) |
1.0 (33.8) |
7.5 (45.5) |
12.9 (55.2) |
15.5 (59.9) |
14.3 (57.7) |
9.6 (49.3) |
3.3 (37.9) |
-2.4 (27.7) |
-10.1 (13.8) |
1.43 (34.57) |
极端低温 ℃(℉) | -35.6 (-32.1) |
-36.1 (-33) |
-30.6 (-23.1) |
-16.7 (1.9) |
-5.6 (21.9) |
-0.1 (31.8) |
5.0 (41) |
2.6 (36.7) |
-3.0 (26.6) |
-7.8 (18) |
-21.7 (-7.1) |
-34.4 (-29.9) |
-36.1 (-33) |
降水量 ㎜(英寸) | 65.4 (2.575) |
54.3 (2.138) |
64.4 (2.535) |
74.5 (2.933) |
80.3 (3.161) |
92.8 (3.654) |
91.9 (3.618) |
85.5 (3.366) |
90.1 (3.547) |
86.1 (3.39) |
81.9 (3.224) |
76.4 (3.008) |
943.6 (37.15) |
降雨量 ㎜(英寸) | 25.0 (0.984) |
18.7 (0.736) |
31.1 (1.224) |
63.0 (2.48) |
80.1 (3.154) |
92.8 (3.654) |
91.9 (3.618) |
85.5 (3.366) |
90.1 (3.547) |
82.2 (3.236) |
64.5 (2.539) |
33.5 (1.319) |
758.4 (29.858) |
降雪量㎝(英寸) | 53.9 (21.22) |
43.3 (17.05) |
38.3 (15.08) |
11.3 (4.45) |
0.2 (0.08) |
0.0 (0) |
0.0 (0) |
0.0 (0) |
0.0 (0) |
3.7 (1.46) |
20.2 (7.95) |
52.5 (20.67) |
223.4 (87.95) |
相对湿度(%) | 76.5 | 74.9 | 73.7 | 73.5 | 76.1 | 81.1 | 84.4 | 87.9 | 89.6 | 86.1 | 83.5 | 81.8 | 80.76 |
平均降水日数 | 16.6 | 13.1 | 12.7 | 12.4 | 13.4 | 13.2 | 11.9 | 11.0 | 12.3 | 14.3 | 15.2 | 17.4 | 163.5 |
平均降雨日数 | 4.4 | 3.9 | 6.7 | 10.9 | 13.4 | 13.2 | 11.9 | 11.0 | 12.3 | 13.7 | 11.0 | 6.0 | 118.4 |
平均降雪日数 | 16.1 | 12.1 | 8.8 | 3.5 | 0.17 | 0.0 | 0.0 | 0.0 | 0.0 | 1.1 | 6.8 | 14.7 | 63.27 |
日照时数 | 122.4 | 114.1 | 168.5 | 187.5 | 210.5 | 274.0 | 301.4 | 231.9 | 211.5 | 148.8 | 92.4 | 68.8 | 2,131.8 |
来源:Environment Canada |
Ottawa, Canada (1981–2010)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酷热指数 | 13.9 | 15.1 | 27.2 | 35.1 | 41.8 | 44.0 | 46.0 | 47.0 | 42.5 | 33.9 | 26.1 | 18.4 | 47 |
极端高温 ℃(℉) | 12.9 (55.2) |
12.4 (54.3) |
26.7 (80.1) |
31.1 (88) |
35.8 (96.4) |
36.1 (97) |
36.7 (98.1) |
37.8 (100) |
35.1 (95.2) |
27.8 (82) |
23.9 (75) |
16.3 (61.3) |
37.8 (100) |
平均高温 ℃(℉) | -5.8 (21.6) |
-3.4 (25.9) |
2.5 (36.5) |
11.6 (52.9) |
19.0 (66.2) |
24.1 (75.4) |
26.5 (79.7) |
25.3 (77.5) |
20.4 (68.7) |
12.7 (54.9) |
5.4 (41.7) |
-2.3 (27.9) |
11.33 (52.4) |
平均气温 ℃(℉) | −10.3 (13.5) |
−8.1 (17.4) |
−2.3 (27.9) |
6.3 (43.3) |
13.3 (55.9) |
18.5 (65.3) |
21.0 (69.8) |
19.8 (67.6) |
15.0 (59) |
8.0 (46.4) |
1.5 (34.7) |
-6.2 (20.8) |
6.38 (43.48) |
平均低温 ℃(℉) | -14.8 (5.4) |
-12.7 (9.1) |
-7.0 (19.4) |
1.0 (33.8) |
7.5 (45.5) |
12.9 (55.2) |
15.5 (59.9) |
14.3 (57.7) |
9.6 (49.3) |
3.3 (37.9) |
-2.4 (27.7) |
-10.1 (13.8) |
1.43 (34.57) |
极端低温 ℃(℉) | -35.6 (-32.1) |
-36.1 (-33) |
-30.6 (-23.1) |
-16.7 (1.9) |
-5.6 (21.9) |
-0.1 (31.8) |
5.0 (41) |
2.6 (36.7) |
-3.0 (26.6) |
-7.8 (18) |
-21.7 (-7.1) |
-34.4 (-29.9) |
-36.1 (-33) |
降水量 ㎜(英寸) | 65.4 (2.575) |
54.3 (2.138) |
64.4 (2.535) |
74.5 (2.933) |
80.3 (3.161) |
92.8 (3.654) |
91.9 (3.618) |
85.5 (3.366) |
90.1 (3.547) |
86.1 (3.39) |
81.9 (3.224) |
76.4 (3.008) |
943.6 (37.15) |
降雨量 ㎜(英寸) | 25.0 (0.984) |
18.7 (0.736) |
31.1 (1.224) |
63.0 (2.48) |
80.1 (3.154) |
92.8 (3.654) |
91.9 (3.618) |
85.5 (3.366) |
90.1 (3.547) |
82.2 (3.236) |
64.5 (2.539) |
33.5 (1.319) |
758.4 (29.858) |
降雪量㎝(英寸) | 53.9 (21.22) |
43.3 (17.05) |
38.3 (15.08) |
11.3 (4.45) |
0.2 (0.08) |
0.0 (0) |
0.0 (0) |
0.0 (0) |
0.0 (0) |
3.7 (1.46) |
20.2 (7.95) |
52.5 (20.67) |
223.4 (87.95) |
相对湿度(%) | 76.5 | 74.9 | 73.7 | 73.5 | 76.1 | 81.1 | 84.4 | 87.9 | 89.6 | 86.1 | 83.5 | 81.8 | 80.76 |
平均降水日数 | 16.6 | 13.1 | 12.7 | 12.4 | 13.4 | 13.2 | 11.9 | 11.0 | 12.3 | 14.3 | 15.2 | 17.4 | 163.5 |
平均降雨日数 | 4.4 | 3.9 | 6.7 | 10.9 | 13.4 | 13.2 | 11.9 | 11.0 | 12.3 | 13.7 | 11.0 | 6.0 | 118.4 |
平均降雪日数 | 16.1 | 12.1 | 8.8 | 3.5 | 0.17 | 0.0 | 0.0 | 0.0 | 0.0 | 1.1 | 6.8 | 14.7 | 63.27 |
日照时数 | 122.4 | 114.1 | 168.5 | 187.5 | 210.5 | 274.0 | 301.4 | 231.9 | 211.5 | 148.8 | 92.4 | 68.8 | 2,131.8 |
来源:Environment Canada |
(蒙特利尔岛)
年 | 人口 |
1931 | 1,003,868 |
1941 | 1,116,800 |
1951 | 1,329,232 |
1961 | 1,747,696 |
1971 | 1,959,140 |
1976 | 1,869,585 |
1981 | 1,760,122 |
1986 | 1,819,670 |
1991 | 1,815,202 |
1996 | 1,775,846 |
2001 | 1,812,723 |
2006 | 1,854,442 |
城市人口162.07万(2006年,加拿大城市第2名,仅次于多伦多),人口密度4,439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31.66万。大都会人口363.56万。
加拿大统计局2001年数据显示,蒙特利尔市区有1,583,590户住户。而蒙特利尔地区总人口3,607,000(2004年统计数字),这个数字包括了南岸Longueuil和北边的Laval两市人口。十四岁以下儿童(618,855人)占总人口的18.06%,65岁以上的老人(442,720人)占总人口的12.92%。13.55%的人口为有色人种,其中黑人最多,约140,000人(4.12%)。
蒙特利尔市有爱尔兰、意大利、犹太、希腊、阿拉伯、亚洲、拉丁美洲、海地和葡萄牙社区及其它小社区,居民几乎来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2006年蒙特利尔的华裔人口为82,665人,占总人口的5.1%。
(2006年人口)
加拿大人1,670,655
法国人936,990
意大利人260,345
爱尔兰人216,410
英格兰人148,095
苏格兰人119,365
海地人85,785
中国人82,665
德国人78,315
印地安人74,565
魁北克人72,445
犹太人68,485
希腊人61,770
西班牙人56,770
黎巴嫩人53,455
波兰人51,920
葡萄牙人46,535
东印度人39,305
罗马尼亚人36,275
俄罗斯人35,800
摩洛哥人33,270
越南人30,505
年 | 人口 |
1931 | 1,003,868 |
1941 | 1,116,800 |
1951 | 1,329,232 |
1961 | 1,747,696 |
1971 | 1,959,140 |
1976 | 1,869,585 |
1981 | 1,760,122 |
1986 | 1,819,670 |
1991 | 1,815,202 |
1996 | 1,775,846 |
2001 | 1,812,723 |
2006 | 1,854,442 |
蒙特利尔市区人口大部分说法语或者英法双语,其中大蒙特利尔市区法语裔人口占67.8%,英法以外语裔18.4%,英语裔13.8%。英语裔和其它语裔大部分集中在蒙特利尔岛上。
(大蒙特利尔地区)
1996年 2001年 2006年
法语71.2% 72.1% 70.5%
英语19.4% 18.5% 18.5%
其他13.4% 13.1% 14.6%
(总和超过100%是因为一些人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语言)
蒙特利尔市政厅蒙特利尔市政府的最高长官为市长(mayor),与城市委员会地位平等。现任市长热拉尔·特朗伯雷(Gérald Tremblay),为蒙特利尔岛公民联合党党员。尽管执行委员会拥有更多的权利,但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城市委员会是作出最终决定的的政府机构。城市委员会由全市所有地区选举出的73名议员组成。委员会有很多的权限,包括公共安全、与其他政府间的协定、津贴、环境、城市规划和一个3年期的城市支出纲要。城市委员会也是一个必需的监督机构,规范或同意区委员会的决定。
渥太华的城市治理乃是由24位议员的渥太华市议会借着相互之间的推选出一位市长,而该市的实质权力运作机关为中央的“国家首都委员会”,其管辖范畴有消防、医护、警政、公园、道路、大众运输、下水道工程、污水处理以及固体废物处理。作为加拿大的国都,渥太华的政治意涵远超过实际功能,多数城市传统上都是由自由党所支持,唯独首都不被自由党所控制,这也可能是该地区是个相对较为安定的地区,特别是凡尼尔地区。渥太华成为立法首都是基于1870年的立宪国家之风潮,在艾伯塔省以及萨斯喀彻温省之后,1905年而成为名义上的首都,在1905年到1951年几乎所有的议员都迁居于此地,在1951年到1967年也成立新地区的议会,也可以说从1911年到1967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渥太华逐步的成为加拿大的中心以及政府所在。
晨光中的蒙特利尔市中心蒙特利尔拥有工厂企业几千家,服装、制烟、食品、 纺织、木材等传统工业占重要地位。钢铁、机车车辆、机械、化学、飞机、电器等部门亦很先进发达。加拿大国家铁路和太平洋铁路在此交汇,10多条高速公路辐散各地。多尔瓦勒机场和米拉贝勒机场为世界著名大型机场。市内有全国最大的法语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和全国历史最悠久的英语大学麦吉尔大学。市区分为新城、老城两部分。东北部老城街道狭窄,多法式建筑。西南部为现代化新城。多米尔广场一带集中了全市商业、金融、行政、文教、娱乐的精华。市内著名建筑有43层的皇家商业银行大楼、45层的维尔·玛丽大楼、北美规模最大的教堂圣母教堂等。蒙特利尔地下城规模宏大。
蒙特利尔认为,“设计在蒙特利尔”绝非仅仅为了做秀,它应该是构成日常美好生活的来源。直接成为信息经济的成果,并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因而,设计是激发文化和经济活力的关键元素。魁北克省的设计行业前景非常乐观,身处其中的蒙特利尔表现强大的发展势头。数据表明,魁北克省的设计业产生11.8亿美元的经济收入,产生31173个工作机会,而大蒙特利尔地区就有大于7500万美元的经济收入,20356个就业机会,聚集全国65.3%的设计工作者。这里,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家。
蒙特利尔大区的客运和货运两个国际机场直接连接着全球超过115个目的地,其中距离纽约和波士顿市不到1个半小时的航程;同时拥有圣劳伦斯河这条水上要道以及覆盖范围广阔的公路和铁路网络,由此成为整个北美大陆的主要交通中心之一,是真正的国际交流交汇之地。
蒙特利尔大区拥有世界性、多文化及双语等独一无二的特色,融合了欧洲与北美洲的精华。这里的知识与文化活力、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科技、快速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系统,以及与美国大城市相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召开国际会议的理想之地,也是商业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绝佳选择。
蒙特利尔是北美大陆唯一一个实行设计引导经济策略的城市。蒙特利尔作为一个设计城市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大舞台来自过去二十年的持续发展。自1986始,设计就被确定为蒙特利尔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行业部门,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七个支柱行业之一。1991年,蒙特利尔成立专门指导设计发展和提高的部门。另外,蒙特利尔拥有一个广泛性的研究网络,集聚各个学科和领域的设计者们,促使品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蒙特利尔别具一格地把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在2002年6月召开的蒙特利尔首脑会议提出蒙特利尔城市规划,并于2004年1月的市政委员会理事会一致通过。这个规划从设计的视觉描绘了蒙特利尔的发展前景。除了战略性方向,还制定一系列的实现步骤与方式,如建立各种咨询机构。为了实现操作程序的透明性以及接受公众的监督,市政委员会在每年春天提交一份年度评估报告。2004年,加拿大规划协会授予蒙特利尔“城市设计完美规划”称号。
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加元
11座大学(包括4所大型综合性职业大学,2所英语教学,2所法语教学),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提供了高品质的劳动力资源
多种语言:超过50%的人讲两种语言(英语和法语);日常使用语言超过80种
接近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超过4.25亿的消费者
国际性会议和活动
蒙特利尔适宜召开一流会议和贸易展览会的场所至少有20处,其中最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中心提供领先的技术服务,可容纳1000多人。
领先的通讯设施
蒙特利尔大区通过便捷而价优的技术基础设施打造了可与全球进行沟通的可靠通讯网络。
外国投资的交汇处
蒙特利尔大区拥有1,400多家外国公司的子公司,这些公司受益于当地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及许多竞争优势。公司大多总部设在美国和西欧,当地雇佣员工大约13.3万人。
蒙特利尔同性恋村庄1608年,著名的法国探险家塞缪尔乘风破浪到北美洲寻找新殖民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上帝的礼物”,这就是位于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塞缪尔用早已生活在这里的印地安人的词语“KEBEC”来形容这块富饶的土地,它的意思是“河流狭窄的地方”。塞缪尔之后,法国人开始从本土大量移居这个后来成为加拿大最大省份的地方,魁北克也因此成为法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法裔聚居区。
400年过去了,今天的魁北克秉承了法国独特而强大的文化,成为除法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法国文化中心。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和海港蒙特利尔就位于魁北克西面肥沃的三角洲圣劳伦斯低地上。蒙特利尔不仅是加拿大最大的海港和金融、商业、工业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法语城市,因此她完全秉承了法国人浪漫的性格和传统。
第一次来到这里,会首先感觉一股扑面而来的拉丁气息,令人仿佛来到法国。无论是历史、文化、建筑,乃至街道上的浪漫气氛,都充满了法国韵味。丰富的文化活动爱这座城市随处可见,如电影节,交响乐,芭蕾舞,马戏,体育活动和文化游行一年四季随时举办,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浪漫之都。
世界图书之都 | ||
---|---|---|
2001:马德里· 2002:亚历山大市· 2003:新德里· 2004:安特卫普· 2005:蒙特利尔· 2006:都灵· 2007:波哥大· 2008:阿姆斯特丹· 2009:贝鲁特· 2010:卢布尔雅那·2011: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2:埃里温· 2013:曼谷 |
世界图书之都 | ||
---|---|---|
2001:马德里· 2002:亚历山大市· 2003:新德里· 2004:安特卫普· 2005:蒙特利尔· 2006:都灵· 2007:波哥大· 2008:阿姆斯特丹· 2009:贝鲁特· 2010:卢布尔雅那·2011:布宜诺斯艾利斯· 2012:埃里温· 2013:曼谷 |
蒙特利尔有29个博物馆,有些是全年免费开放的。每年5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天是“博物馆日”,届时便全面对市民开放,并有穿梭巴士为参观者提供免费服务。
蒙特利尔有25个图书馆,算上各个大学的就更多了,遍布岛上各个角落。图书馆,借书是免费的、电脑和上网均免费。
蒙特利尔有大大小小共62家电影院,英语、法语、其他语言的电影都有放映。而且几乎周周都有免费电影。
蒙城有被称为艺术圣殿的艺术广场(Place Des Arts),建于1963年,有现代艺术馆、大剧院、音乐厅和工作室组成的艺术中心,是蒙特利尔为世界各地和本地艺术家提供的展示才华的场所。现代艺术馆的每周三晚上6点开始免费展览,每年9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艺术广场会举办一场“周末艺术之旅”,免费参观、引领讲解,并且其中一天的演出全部免费。
“同性恋天堂”蒙特利尔的“同性恋天堂”的地位在北美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蒙特利尔市政府还酝酿将这一名声扩展到全世界。蒙特利尔市政府的官方网站这样描述道:“作为加拿大最宽容和最开放的大都会之一,蒙特利尔的同性恋村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性恋聚集地,不管你从哪儿来到这里,这个村庄提供男女同性恋象家一样安全,友好的和面向社区的生活方式。”这里所谓的村庄就是市中心的一段街区。同性恋者可以根据加拿大法律进入任何加拿大机构做事。不会受到任何阻挠,如果遭遇阻挠,同性恋者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即将举行的世界同性恋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独有偶,2014的4月利尔旅游局(Tourisme Montreal)还启动了一项价值2300万的宣传活动,名字叫“性感蒙城”,旨在向全世界旅游者宣传蒙特利尔性感浪漫的一面。
蒙特利尔的同性恋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由市政府支持的大型活动有同性恋黑蓝节(一周,五十多个节目和活动),每年八月一日至四日的同性恋大游行和七月十一日到二十一日(日期有时不定)的同性恋国际电影节。每年一度的同性恋大游行是蒙城最盛大的活动,有四十五万户同性恋家庭走上街头游行,游行时蒙特利尔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这些同性恋者和同性恋家庭成员打扮得“妖娆多姿”、“风情万种”,向公众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性取向。同样,每年一度的同性恋国际电影节则上演世界各地的同性恋电影,演员会来参加首映式和讨论会,其中不泛有好莱坞的国际影星,学生可买到优惠的电影票,但必须年满十八岁。
在这个如此的无与伦比的文化名城,每年有480天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9个电影节,名目众多的艺术节、音乐节、烟花节,大多声势浩大。一个国际爵士乐节就有2000名艺术家的400多场各类演出,一个同性恋大游行就有几十万人参加,就连搬家,也有个七月一号的搬家日,搬得轰轰烈烈。
雅克·卡蒂亚大桥蒙特利尔市政交通委员会是市政府的下属机构,负责全岛的公共交通,其中包括具有65个车站分布于橙色、绿色、蓝色、黄色四条线路的地铁系统;1600多辆公共汽车;两条连接西郊和西北郊的轻轨铁路线。
全年开放的蒙特利尔港低成本而高效率,服务于北欧、地中海、加拿大中部、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市场,是连接这些市场的最短路径,也是距离北美工业中心地带最近的国际港口。
蒙特利尔港作为全球使用最频繁的内陆港口之一,也是跨大西洋运输的主要中转地之一,2005年货物吞吐量逾2400万吨。
蒙特利尔港的吞吐量占北大西洋运输总量的39.5%,甚至超过了占35%的纽约港。
蒙特利尔·皮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国际机场(Montreal-Pierre Elliott Trudeau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于距蒙特利尔市中心约20公里的多佛尔(Dorval),是加拿大旅客流量第三位的机场,已开通往返于加拿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的航班。中国国际航空于2015年9月29日起正式运营蒙特利尔至北京的直飞航线,每周三班,全程13.5小时,并与加拿大航空共享航空代码。由加拿大航空于2017年2月16日开通蒙特利尔至上海的直飞航线,每日一班,全程14.5小时。此外还可经由多个国家或地区转机到达蒙特利尔,多伦多至蒙特利尔约需1小时,温哥华至蒙特利尔约需5小时,乘瑞士航空、荷兰航空以及法国航空经由欧洲转机至蒙特利尔均需6到7个小时。
蒙特利尔·皮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国际机场即二战时期便投入使用的蒙特利尔·多佛尔国际机场(Montreal-Dorval),加拿大政府于2004年以加拿大前总理皮尔·埃利奥特·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的名字命名该机场。特鲁多国际机场设施完备,除了兑换处和餐厅等设施,北美地区最大的免税商店就位于机场内。
从机场到达蒙特利尔市区有多种交通方式。往返于市中心车站和机场的机场大巴747线约每隔20分钟发车一班车,白天高峰期间间隔短至10分钟以下,全程需半小时到一小时,24小时运营,车票10加元,上车投币仅限硬币,可在机场自动售票机购买10加元的1日票One Day Pass(自启用起24小时内市内公交地铁无限乘坐)或18加元的3日票(有效期到第三日23时59分)。地铁运营到凌晨1点,公交24小时运营。在机场搭乘出租车到市中心的车费为35加元左右,另需5加元左右的小费。
约40架客机和货机往返于蒙特利尔与全球超过115个目的地。蒙特利尔拥有2座国际机场,皮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国际机场(Pierre-Elliott-Trudeau)和蒙特利尔-米拉贝尔国际机场(Montreal-Mirabel)。皮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国际机场是魁北克省服务于乘客国内旅行、跨界旅行(美国)及国际旅行的主要机场。蒙特利尔-米拉贝尔国际机场是一座工业机场,提供全方位的货运服务。该机场全天候开放,以具竞争力的价格为货运商提供灵活的航班安排及精良的现代化设施和服务。2005年,两座机场旅客流量超过1000万,货物吞吐量达26.3万吨。
蒙特利尔市中心的火车站为位于伊丽莎白女王酒店附近的中央火车站(Central Station),开设往返于加拿大不同城市的加拿大维亚铁路(VIA Rail)列车,其中由蒙特利尔到渥太华的列车工作日每日4班左右,票价为29加元;蒙特利尔到多伦多的列车工作日每日6班左右,票价为50加元。周末车次少于平时。加拿大维亚铁路的总部即设在蒙特利尔市内。此外,还有往返于蒙特利尔和纽约,以至其余美国城市的美铁(Amtrak)列车。
魁北克的公路总长超过16.5万公里,其轴心与圣劳伦斯河并行,组成的网络系统将安大略省及美国东北部的高速公路系统连接在一起。蒙特利尔与所有主要北美经济中心相连,距离美国边境仅45分钟车程。
魁北克与美国之间使用最频繁的口岸是拉科勒-尚普兰(Lacolle Champlain)边境通道。经由该通道可直接前往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等北美主要城市。
蒙特利尔有到达加拿大各大城市的长途汽车,蒙特利尔与多伦多之间每日有6班快车,与渥太华之间每小时有1班快车,车程2小时左右,与魁北克市之间每小时有1班快车,车程3小时左右。
蒙特利尔除地处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战略要地之外,还受益于多个贸易协议,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简化了商品进出该地区的跨界流通手续。
交通
蒙特利尔地铁较发达,共有橙、黄、绿、蓝4条地铁线路,65个停靠站(蒙特利尔当局即将延长蓝线,橙线以及绿线)。蒙特利尔共开设近200条公车线路,其中包括20多条夜间线路。蒙特利尔公车到站时刻固定,车站一般贴有时刻表和线路图,在地铁里也有免费的公车线路图。基本5分钟左右一趟,繁忙时段车次更多。
蒙特利尔地铁和公车都由STM公司运营,票价统一且通用。次票在2小时内可无限次搭乘同向地铁或公车前往目的地。单程车票3.25加元,2次票6加元,10次票27加元。还可购买1日票(24小时)10加元,3日票(3个自然日)18加元,月票83加元。在车票有效时间内无限次搭乘地铁或公车。在蒙特利尔就读的学生可以办理附带照片的OPUS卡,之后购买49.75加元的月票即可使用。
蒙特利尔的地铁站提供免费的公车线路图和蒙特利尔地图,建议初到者领取后随身携带。乘坐蒙特利尔公车即将到站时,应按下车内扶栏上的红色按钮,即可向司机发出下车的信号。如无人按钮,司机将不会停车。蒙特利尔还有两条到达西郊和西北郊方向的轻轨铁路。
出租车蒙特利尔共有近5000辆出租车,一般可乘坐4人。出租车起步价为2.25加元,现金付款按魁北克省规定需用加币,按路程打表,可用国际信用卡付款。
蒙特利尔使用魁北克独特的教育体制:6年小学,5年中学,2年大学预科,3年或4年大学。
一流的公立学校体系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提供英语和法语的免费优质教育。蒙特利尔大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享受到加拿大最低廉的学费,并可在11所世界级大学院校中自由选择入学,其中包括4所国际知名院校。
法语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麦考林加拿大大学医博类排名第12位。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H.E.C., 附属于蒙特利尔大学)
蒙特利尔工程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附属于蒙特利尔大学)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UQAM)
高等工学院(École des Technologies Supérieure,附属于UQAM)
英语大学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
迈尔斯顿学院(Milestone College)
魁北克的医疗体系基于全面覆盖的原则而建。所有魁北克居民都可享受公共医疗系统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在蒙特利尔定居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可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所有魁北克居民还可享受“公众处方药保险计划”,这是一项政府保险计划,涵盖了所有基本处方药。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所有居民均可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处方药,无论其本身经济状况如何。
运营成本
蒙特利尔大区具有北美地区最低廉的商业运营成本,是经商的上佳之选。蒙特利尔拥有快速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高科技电信系统,并与美国主要大城市毗邻。
生活质量
蒙特利尔是一个洁净安全的城市,繁荣忙碌,日以继夜,终年不息。蒙特利尔大区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博物馆、艺术品画廊和展览中心。众多的剧院、电影院和国际盛事为戏剧、音乐、舞蹈和电影爱好者提供了终年不断的世界级演出。蒙特利尔已经成为加拿大和全球领先的文化中心。
在蒙特利尔主要街道旁边都专门划有自行车道,而在主要的街口,也都能找到BⅨI的自行车租用点,只能使用信用卡付款,国际信用卡也可以使用,最短租用24小时,费用为5加元,72小时是12加元,还可选择租用一个月或者一年,价格分别为28加元和78加元,不过,在租用期间,需要从信用卡中预付250加元作为车辆的押金。
蒙特利尔港走进蒙特利尔,你会慢慢发现,这是一块北美洲大地上最与众不同的神奇土地。源远流长的历史,留给蒙特利尔丰厚的文化遗韵;浪漫的法兰西风情,让人随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悠闲宁静;温存友善的法裔人,以其善良、宽容和热情,包容着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
与传统风格的建筑相比,蒙特利尔的新城区更富有现代气息。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无不体现出其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蒙特利尔是一座高科技的城市,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无限的便利。在文化方面,蒙特利尔可以称为“艺术之都”,它完美地融合了北美、欧洲和古老的东方文化。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悠闲
蒙特利尔是一座浪漫而世故甚至奢华的城市,人称“小巴黎”。蒙特利尔的皇家山顶是浏览蒙特利尔全城的极佳去处。秋高气爽,放眼望去,圣劳伦斯河温暖地缓缓流淌,金色的哥特式尖顶在湖光山色中熠熠生辉。一片静谧中略带些陈旧的气息,不由得让人生出些许沧桑感。
浪漫
如果说蒙特利尔众多的教堂是法式文化的体现,那遍布街头的咖啡馆就是情调生活的体现了。这些咖啡馆装饰浪漫,但享用咖啡和休闲时光的人们更浪漫。记得在美国看到的喝咖啡的人们比较模式化,一杯咖啡与一份报纸是很标准的配套。这里的人们则更偏爱若有所思地享受,报纸不多出现。即便年轻的情侣,也多是亲昵而安静。那好像不在乎时光的流逝,静静地看着满街行人的眼神,仿佛在期待什么。
蒙特利尔有一种让人迷醉的松弛和悠闲。临街的酒吧、咖啡馆里,大白天也会坐着谈天说地的人群;在人行道上往来的人们,没有纽约或多伦多的行色匆匆;黄昏降临,衣着时髦的女子在大街上组成一道风景线,多了些巴黎或威尼斯的秀丽和娇柔。到了星期天,在灯火辉煌的夜晚,圣·登尼和圣·凯特琳街两旁的酒吧里总是挤满了人,他们用悦耳动听的法语谈论文化和艺术。
饮食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饮食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市之一。熏肉(Smoked Meat)、百吉饼(Bagel)和普丁都是蒙特利尔著名的特色小吃,不同口味的奶酪和巧克力糖则是逛街时的最佳小食。有“小巴黎”之称的蒙特利尔,大餐以口味正宗的法国菜式为主。蒙特利尔也不乏加拿大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如越南粉、意大利比萨和英式牛排等在蒙特利尔都可品尝的到。
有“烹调之都”美誉的蒙特利尔品尝美食之处甚多,皇家山是享用烧烤的好地方,The Mile End则是品味波希米亚式咖啡的特色街区,除了香醇的咖啡,还可领略独特的波希米亚风情。The Mile End附近的小意大利社区自然是寻访意大利美食的目的地,小意大利社区里聚集着上千摊贩的让·塔隆市场(Jean Talon Market)是蒙特利尔最大的市集,市场中除了新鲜果蔬,还有各种奶酪和肉类等美食。马克·阿特沃特(Marche Atwater)集市虽然规模较小,但同样是蒙特利尔小吃的集中地。
旅游提示
⒈在蒙特利尔消费需支付5%的加拿大联邦税(GST)、9.975%的魁北克省税(TVQ),餐厅一般需要付10-15%的小费,住酒店加收3%的住宿税。
⒉在蒙特利尔邮寄国际邮件的费用为:30克以下92分,30克以上100克以下2.1加元。
⒊蒙特利尔餐馆可以自带酒水。
⒋蒙特利尔冬季寒冷,室外活动请做好保暖措施。
麦吉尔大学的艺术楼哪里有重点大学,哪里就充满生机,蒙特利尔也不例外。蒙特利尔大区拥有11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4所大学(2所法语和2所英语)、多家学院及许多私立和公立学校,这里的人们为其蓬勃兴旺的学术环境感到骄傲。在蒙特利尔大区的360万人口中,有67万受过高等教育; 17万大学在校生,包括来自160个国家的1.7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大学生人口密度在北美各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二。
蒙特利尔大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72.1万毕业生,其中53.8万人在该地区工作;
2004年,4万多名学生获得了大学学位;
近40%的人口拥有大学院校学历;
蒙特利尔大区研究生项目(硕士或博士)的文凭授予量居加拿大榜首;
超过50%的人讲两种语言(英语和法语),日常使用语言超过80种。
蒙特利尔大区拥有庞大的研究中心网络,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加拿大第一和北美25个主要城市的第九位。在学术研究投资方面,蒙特利尔大区的大学研究机构,毫无争议地领先于多伦多、埃德蒙顿、温哥华、魁北克城、渥太华和卡尔加里。此外,蒙特利尔大区的大学研究机构还管理着超过10亿加元的研究资金,相当于2005年加拿大总预算的19%。
作为一个真正的创新之都,蒙特利尔还拥有为数众多的研究人员,其数量再次位居加拿大榜首。
⒈蒙特利尔大学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成立于1878年,拥有蒙特利尔理工学院和现代商学院2所附属学院,是魁北克最大和加拿大第二大的大学。该校拥有5.5万名学生,每年各个科系颁发约1万张各级文凭;15个院系提供几乎所有学术领域的课程培训项目。
⒉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niversity of Quebec,Montreal)创建于1969年。这里教学课程质量优异、在社会问题方面的研究卓著,创意艺术方面富于创新,学术声誉蜚声海外。该大学在其4个地区中心提供校园内培训,并通过其附属机构-远程教育大学(Tele-university)提供远程培训。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拥有一个管理学院和六个系,通过三个级别提供约300个课程培训项目。
⒊麦吉尔大学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成立于1821年,其21个科系和职业学院为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教育提供300多个课程培训项目。麦吉尔大学是加拿大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以学术成就和科学发明享誉国际。麦吉尔大学吸引了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众多知名教授和研究人员,创建了北美洲最具活力和多样性的教育环境。该校拥有本科生近2.3万人,研究生7000人。
⒋康考迪亚大学
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成立于1974年,由Sir George Williams大学和Loyola学院合并而成,因强大的教学和研究力量而获得广泛认可。康科迪亚大学拥有两个校园和众多一流设施,共有2.6万名本科生和近5000名研究生。该校提供180多个课程培训项目和63个研究席位(其中22个为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席位)、18个研究中心和11个研究院。该校已与五大洲29个国家的89家机构建立了正式联系。
5.迈尔斯顿学院
迈尔斯顿学院(Milestone College)成立于1946年,是加拿大第一所航空学院,逐步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双语大学。航空专业曾作为麦吉尔大学唯一实践培训基地。
6.专业院校
蒙特利尔理工大学,隶属蒙特利尔大学
蒙特利尔现代商学院,隶属蒙特利尔大学
高新技术研究院,隶属魁北克大学
国家科学研究院,隶属魁北克大学
国家公共管理学院,隶属魁北克大学
远程教育大学,隶属魁北克大学
位于隆格伊的舍布鲁克大学
漫步于蒙特利尔市的旧石板街道上,白鸽在身边驻足向你表示友好的问候,在北美洲这个小城中体验到欧式的浪漫,坐落于蒙特利尔东西为界贝里街和麦吉尔街,南北以胜圣罗伦斯河与圣杰克街为界的旧城区,是蒙特利尔最具浪漫风情的景点。
布满鲜花的观光马车在街道上不断来往,街旁一道道精妙绝伦的法式风景与神秘而又古老的城堡在眼前不断转换,穿梭于旧城区繁忙的港湾口,聆听那一路清脆的马蹄声,“哒哒哒”地响声,错落有序,行人脸上温暖的笑意和那一路遮不住的春意,这里的一切仿佛要让时光倒流回欧洲人最古老风情的那一时代,让犹如人置身于电影。
旧城区的街头,五颜六色的灯光,不断闪烁、跳跃、交替着变幻、翻移的光芒,真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犹如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各式各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艺术狂欢节至今不但是北美洲之最,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据统计,蒙特利尔市每年近有超过百万的爵士乐迷涌入这座城市欣赏一千多个来自世界各地已经加拿大本土的乐团的表演。除了八月著名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还有每晚通宵达旦的音乐会以及各式各样的节日:啤酒节,另类电影节,法国音乐节,国际美食节等。
蒙特利尔唐人街蒙特利尔唐人街是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城。四座古典的中华彩绘牌楼,有如它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它环抱的范围内,满园春色都是中国店铺中国字和中国商品中国人。在这里,中国话可以畅行无阻,法语、英语反而成了番语、外国话;在这里,有华人自己的教堂庙宇和医院药房;在这里,你可以采购到几乎所有你想要的中国商品和华文书报。
蒙特利尔唐人街最初是以爱尔兰人为主的外来移民聚居地,是整座城市中最阴暗嘈杂的角落。19世纪中叶,因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大批华工聚居于此,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兴家立业落地生根,形成了最初的唐人街。经过数代华人的辛勤创业,现今的唐人街已经成为蒙特利尔市的一处著名观光景点。街中心的中山公园,虽然不大,却古朴雅致,中华气息浓厚,为人们提供了小憩和活动的场所。
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是北美最大的教堂,建成于1829年,位于蒙特利尔市旧城区中心地带,在达尔姆广场对面。据说圣母大教堂是参照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巴黎圣母院”,同时它也被称作北美最大的教堂。别具风格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圣母大教堂的正面矗立着两座高耸雄伟的塔楼,外形像极了的哥特式风格的城堡。中间部分建造稍低,正上方是一个圣神的十字架,下方泛着金光的是圣母雕像,教堂门前三扇呈尖拱式的大门庄严而又神秘。
穿过庄严肃穆的大门,进入圣母大教堂,大堂内流光溢彩,满目的金碧辉煌,使人浸入浪漫奢华与庄严肃穆的极不对称但又相当和谐的混搭之中。宽敞明亮的大厅,每一个装饰细节无不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每一处都体现了“上帝”的魔力。室内大厅则通向更多的小厅,小厅内部则更为奢华,让人目不暇接。教堂内还有一个宗教博物馆,当中陈列着许多精美中世纪宗教银器,银器精品制作精致,色泽炫彩夺目。庄严肃穆的通道里,来做弥撒的人们在教堂中小声地说话,静悄悄地来往行走,相互感谢着上帝的恩赐。
皇家山公园于蒙特利尔市区中央,由三座连绵的群山组成在一起的。最高的山头其实也只有233米高,但是因其在蒙特利尔重要的地理位置,皇家山公园的顶端是蒙特利尔的至高点。公园建于1876年,占地共101公顷,由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著名建筑师Frederick Law Olmste负责规划,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园内却景色宜人,湖水荡漾,波光粼粼,锦鳞游泳,鸥鸟飞翔。在惬意舒适的周末,邀上几个好友,不妨来此郊游,湖边的绿地上,岸边棵棵挺拔的枫树把湖水与蓝天掩映于一体,找块绿地坐下慢慢野餐,伴随着清新的空气,感受温暖秋日里的阳光,枫叶零星散落,光着脚走在如茵的草坪上宛如行走家中温暖舒适的地毯之上十分惬意。
公园内原生态保护非常到位,在欣赏品味美食的同时,你会发现几只可爱的松鼠从你身边经过,到处都有它们可爱的身影,让你情不自禁邀请这些“小客人”与你一起分享美食。皇家山公园不但风景优美秀丽,同时也是欣赏秋色枫红的最佳地方,站在在皇家山公园顶端,你会发现有一个平台式的了望台,透过这个瞭望台你可以俯瞰整个蒙特利尔市的全部风景。远处的古老而富有韵味的高楼建筑,庄严肃穆的教堂,街道上来往的鲜花观光马车,在这里都可以一览无遗。
交通:
1.由市中心健行前往皇家山公园,Peel街尽头走楼梯上山。
2.前往公园中心的观景台,则可以搭乘地铁在地铁Mont Royal站下车;并搭11路上山,公车横向穿越公园,即可到达。
探索神秘而有趣的植物世界,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蒙特利尔植物园——植物世界的王国。蒙特利尔植物园建于1931年由加拿大植物学家马里·维克罗林提议兴建的、分别由植物学家和园艺家Henry Teuscher设计完成。蒙特利尔植物园占地面积达185亩,园内主要以法国庭园风格为主,共分10个温室和30个各有主题的室外园区,园内有植物种类丰富达到近22000多种,根据资料显示,蒙特利尔植物园规模是仅次于英国伦敦的KEW皇家植物园,世界第二大,北美最大的植物园。
植物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属昆虫馆,昆虫馆位于植物园朝向奥林匹克场馆的大门内侧,整个建筑十分崭新,建于1990年。植物园中的昆虫馆号称北美最大的昆虫。展馆一共分为2层,拥有多个主题馆,展览了像:蜜蜂,螳螂,甲壳虫,蜘蛛,蜈蚣,蝎子等昆虫标本大部分是昆虫活体,很少有昆虫标本。此外,还展览了许多奇特的昆虫,例如具有拟生态和保护色等奇特生存武器的昆虫,让人趣味横生,流连忘返。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夏季9:00-18:00,9月中旬到10月底 9:00-21:00)
感受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验最现代的艺术时尚。那你就一定要到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最具时尚艺术魅力的艺术博物馆。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由魁北克政府建於1964年。博物馆内收藏集近有六千多件艺术作品,并同时展览其他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加拿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博物馆的设立目的在于推广与完好保存加拿大当代艺术家的美术作品与其他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品。同时,蒙特利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加拿大唯一一间同时设计给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使用的文化机构场所,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提供当代音乐、舞蹈、实验剧场等。另外,每年的电影狂欢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就在此地举办。
博物馆总共有两座楼,隔街相望。座落与东边大街的博物馆收藏着欧洲众多精美油画,而位于西边大街的博物馆则展览陈列出现代艺术和加拿大艺术家的作品。两座博物馆之间通过一条长长的地下通道相连接,设计者同时也巧妙地利用空间结构,在通道两侧同时陈列着来自印度,日本,中国,波斯等文明古国的古代文明文物。
此外,博物馆中还设有食物风味不同的餐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商店和书店,可供人们在参观完后尽兴小憩和购物。
1967年,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举办了1967年世博会——20世纪规模最大也是最成蒙特利尔栖息地67号功的世界博览会之一。由于住宅是此届世博会的主题之一,因此建筑师Moshe Safdie接受委托建造一座大规模的住宅综合楼,首先是供来访的政要使用,其次是供蒙特利尔市的居民居住。Safdie设计的栖息地67号 Habitat 67是当时一个真正的建筑杰作,不但提供了一个可相互交流的公寓社区,还能保证租户的私密性与独立性。这个城市中的城市是1967年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已成为蒙特利尔市最抢眼的地标之一。
蒙特利尔赌场建于1993年,是加拿大最大的赌场。它的建筑前身就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的法国展览馆蒙特利尔赌场和魁北克展览馆。后来在两座展览馆中有修建了一个连接两个管区的建筑,将两个管区相连,也就成为我们几天看到的3个建筑组成的蒙特利尔赌场。它的产权,属于Société des casinos du Québec,一个由魁北克省政府合法经营的公司,一切利润均归省政府。这也使得我们在蒙特利尔数以百计地大型活动中,从不间断地看到赞助商Loto Quebec的身影,比如国际电影节,爵士节,国际烟花节,有些甚至是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蒙特利尔早年以皮货和木材交易起家,老港口(the Old Port)是发迹地,周边游许多老建筑,保存完好。老港口位于圣劳伦斯河岸,长2.5公里,有四条突堤深入河流。现在它已不具备早年的功能,变为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这里有蒙特利尔科学中心,穿梭于里面的高科技展厅,玩一玩集成电子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为了纪念一战中阵亡水手而建的白色古钟塔,它位于港口北端,是远眺景色的好地方,可免费参观。人们可以在老港口周边散步,或进行骑行、轮滑等活动,或是在水中乘坐喷气式游艇。冬天,老港口的冰面是滑冰的好地方;到了夏天,许多节庆也会在老港口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