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地张家坊得名,后演变为张佳坊乡。解放前夕属大安乡和南溪乡。解放初属大安区张家坊、敦二、杂溪3个乡。1958年成立张家坊公社,1959年更名张佳坊公社。
1962年分为张佳坊、杂溪2个公社,1966年仍合为张佳坊公社。1984年春改乡。1997年,面积78.8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张家坊、李家坊、杨家田、三江口、报恩台、坑口、朋乐、愚公、月岭、瞿田、杂溪、湾田、龙上13个行政村。
辖杂溪村、瞿田村、愚公村、朋乐村、三江口村、坑口村、报恩台村、杨家田村、李家坊村、张家坊村等1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张家坊村,距县政府13.4千米。
张佳坊乡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是老区,位萍乡市东南部。 东与新泉乡毗邻,南与莲花县排前和安福县大岭等地接壤,西靠南坑,西北连上埠,面积80.34平方公里,耕地9060亩,山地80795亩,林地68895亩。张佳坊辖13个村(110个村民小组),3个园林场。
辖区内水源丰富,其中,杂溪村,瞿田村属明月湖的水源源头;张佳坊村,李佳坊村,杨佳田村,三江口村,报恩台村,朋乐村,裕丰村,坑口村为芦溪袁河的水源源头。[1]
张佳坊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灾害性天气很少。张佳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主要有:高岭土、石灰石、矿泉水、砷、金、银、竹木等。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2.84%,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有罕见的古树化石。
乡镇企业主要业务涉及加工业、碳酸钙、木器、针织等。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茶叶、中药材。进入21世纪以来,借着武功山旅游公路的修通及山口岩水库项目建设所带来新的契机,张佳坊乡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主要体现在: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壮大武功山紫红米基地,将紫红米进行精加工,礼品盒包装,便于旅客携带。该米口味纯正,具有很高的保健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广阔,2007年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实现产值10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发展高山水果,2007年瞿田村支书带领村里群众种植了200亩高山西瓜,朋乐村水果基地种植了350亩甜瓜、西瓜,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养殖业,截止到2008年7月,已发展上规模的有山羊养殖业2家,蜂蜜养殖业1家以及土家禽养殖业(土鸡、土鸭、土鹅、土猪)若干家。由于该类产品属无污染环保绿色食品,倍受游客青睐,2007年来基地现场购买产品返乡的游客络绎不绝。
四是依托武功山旅游大开发,做大做强“一村”、“月池”等品牌,扩大知名度。2008年又打造三个千亩基地:即武功山紫红米千亩基地,杂溪、瞿田高山果蔬千亩基地和三脚岭千亩药材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产品,打造张佳坊乡成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山口岩水库和明月湖旅游产品的承接转移基地,促进张佳坊旅游经济的发展。
2006年投资近百万元,兴建了医疗设备完善的乡中心卫生院,让群众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2007年该乡筹资200多万元兴建近2000平方米,集娱乐室、电视房等设施公寓式的光荣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到2008年,全乡已实现水泥路村村通、村组通,形成南至莲花、西至南坑、东至新泉、北至上埠的交通网络。程控电话,有线电话,有线电视,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全乡。
2008年,又通过自筹、社会捐助、上级立项相结合方式,总投入100多万元改建乡中心学校教学楼,兴建集学生、教师公寓、食堂为一体的综合楼,受益学生达800人。
张佳坊乡物华天宝,山清水秀,人杰地灵。1927年9月23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夜宿杂溪刘燕霞宗祠。著名的风景点玉皇殿位于本乡龙上村。
1931年-1932年,彭德怀、陈毅元帅等多次在此开展革命活动,玉皇殿还存有陈毅元帅的壁诗,诗云:久仰玉皇山,如今得赏玩。古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