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特征:藏鸡体型呈U字形,小巧匀称、紧凑,行动敏捷,富于神经质,头昂尾翘,翼羽和尾羽特别发达,善飞翔。公鸡大镰羽长达40~60厘米。
藏鸡头部清秀,少数有毛冠,母鸡稍多,约占1~3%从冠为红色单冠。公鸡冠大直立,冠齿4-6个,母鸡冠小,稍有扭曲;像以黑色居多,少数肉色;虹彩多为桔红色,黄栗色次之;耳多为白色,少数红白相间,个别红色,胫黑色或肉色。
羽色复杂,主要有黄麻、黑麻,褐麻等杂色,少数白色,纯黑较少。公鸡羽毛颜色鲜艳,羽装色泽较一致。其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均为黑绿色,梳羽、蓑羽均为红色或金黄色镶边黑羽,鸡体其它部位黑色羽多者,称为黑红公鸡;红色羽多者,称为大红公鸡。
藏鸡在3月龄前生长较快。据产地调查,6月龄公鸡平均体重1235克,成年公鸡平均体重1585克,在成都平原舍饲条件下(日粮每公斤含粗蛋白15一17%,代谢能2700大卡),3月龄时公鸡平均体重630.3±19.05克,母鸡539.2±21.48克, 6月龄公鸡平均体重1300±40克,母鸡990土50克。据测定藏鸡0-90日龄料肉比为5.56:1。
藏鸡图册(17) 喙多呈黑色,少数呈肉色或黄色。虹彩多呈橘色,黄栗色次之。耳叶多呈白色,少数红白相间,个别红色。胫黑色者居多,其次肉色,少数有胫羽。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呈黑色带金属光泽,胫羽、蓑羽呈红色或金黄色镶黑边羽,身体其他部位黑色羽多者称黑红公鸡,红色羽多者称大红公鸡.此外,还有少数白色公鸡和其他杂色公鸡。母鸡羽色较复杂,主要有黑麻、黄麻、褐麻等色,少数白色,纯黑较少。但云南尼西鸡则以黑色较多,白色麻黄花次之,尚有少数其他杂花、灰色等。初生重为28.1~30.8克,成年体重公鸡为1145克,母鸡为 860.2克。
![]() |
![]() |
![]() |
![]() |
屠宰测定:成年公鸡半净膛为79.89~84.87%,母鸡为71.43~77.97%;全净膛公鸡为72.17~78.91%,母鸡为 68.25~70.34%。开产期240天,年产蛋40~100枚,平均蛋重为33.92克,蛋形指数1.26。
藏鸡(5) 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2200 - 4100米的半农半牧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中游高山峡谷区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高原地方鸡种。
产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山南、拉萨市、昌都地区东南部、那曲地区东部和阿里地区西南部;
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玉树、囊谦、称多三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稻城、乡城、得荣、甘孜、德格、九龙等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阿坝等县和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
据西藏1981年统计,约有50万余只,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约有1.5万只,四川1980年统计近15万只,云南1981年调查约2.5万只,总计约70万只。
青藏高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是青藏高原经济发达地区,也是藏鸡的主要产地.
产区多高山峡谷,山岭切割,河床狭窄,河流湍急,谷坟陡峻,气候严寒,四季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为4.5-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17℃以上,元月份最低气温为10.5-20.3。7-8月份最高气温为26--2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h以上,最高达3219.5h,年降水量为300-700mm,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
空气于燥,蒸发量为1500mm以上,最高达2396.6mm,无霜期仅103--128d。农作物一年一熟,以青棵、燕麦、荞麦、马铃薯等耐寒作物为主,低海拔地区间有一年两季,也栽种小麦、蚕豆、豌豆、油菜、玉米、圆根等。畜牧业以饲养耗牛、绵羊、犏牛、山羊、马、黄牛、猪等,也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禽,主要是蘸鸡。藏鸡能适应高寒恶劣多变的气候环境,该鸡体型轻小,匀称紧凑,性情活泼,好斗性强,善于登高飞翔,常年栖息于畜圈梁架之上,或露宿于宅旁树林,处于半野生状态。由于藏鸡产于高山深谷,历史上交通阻塞,形成天然隔离屏障,成为藏鸡独特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一个适应于高寒地区生长的、体型外貌和生活习性与家鸡祖先红色原鸡非常近似的人工选择 程度很低伪地方原始小型品种。
有关藏鸡的历史记载很少,据民族出版社1980年6月出版藏文版《巴协》记载,公元815--857年"……洛帝故(臣)以馨石堵门,在洞内呻吟许久,即后闻鸡叫";说明大约1000年前,西藏就已经饲养鸡了。建国前,一般藏民多无食鸡食蛋习惯,养鸡目的主要是将公鸡用以司晨报晓,同时也用鸡用蛋作为贡品向上层交纳。建国后,养鸡已成为藏族人民家庭副业之一。云南中甸尼西乡藏族人民则视鸡蛋为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对鸡的饲养很重视选择和淘汰,提高了当地藏鸡的产蛋能力,成为藏鸡中一个产蛋性能较高的类型,云南省特称之为尼西鸡。
藏鸡体型轻小,较长而低矮,匀称紧凑,头高尾低、呈船形,胸肌发达,向前突出,性情活泼,富于神经质,好斗性强。翼羽和尾羽发达,善于飞翔,公鸡大镰羽长达40--60cm。
藏鸡头部清秀。冠多呈红色单冠,少数呈豆冠和有冠羽。公鸡的单冠大而直立冠齿为4--6个;母鸡冠小,稍有扭曲。肉垂红色。除多呈黑色,少数呈肉色或黄色。虹彩多呈橘色,黄栗色次之。耳叶多呈白色,少数红白相间,个别红色。胫黑色者居多,其次肉色,少数有胫羽。
公鸡羽毛颜色鲜艳,色泽较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呈黑色带金属光泽,胫羽、蓑羽呈红色或金黄色留黑边羽,身体其他部位黑色羽多者称黑红公鸡,红色羽多者称大红公鸡.此外,还有少数白色公鸡和其他杂色公鸡。母鸡羽色较复杂,主要有黑麻、黄麻、褐麻等色,少数白色,纯黑较少。但云南尼西鸡则;以黑色较多,白色麻黄花次急此之外,尚有少数其他杂花、灰色等。
藏鸡胸腿肌的含水量为75.0%,蛋白质为22.8%,脂肪为1.0%,灰分为1.2%。
据产地调查,藏鸡产蛋旺季为3—9月。在放牧条件下,一般年产蛋量40-80枚,巴塘藏鸡产蛋较多,可达100枚以上,平均蛋重42.1克。据引种观察,不采取醒抱措施500天平均产蛋42.4枚,蛋重44.1±0.37克, 3—5月份测定的蛋料比为1:7.6。蛋壳褐色或浅褐色,平均厚度为0.33毫米。蛋形指数为1.35。
藏鸡公鸡性成熟较早,120日龄左右开啼,母鸡性成熟较晚,据引种观察,母鸡240日龄左右开产,就巢性较强。
产区每年4-6月采用自然孵化方式进行繁殖,每窝孵蛋12—16枚,据甘孜州巴塘县畜牧兽医站测定,受精率为85.0%,受精蛋孵化率为89.9%。据在阿坝州若尔益县巴西乡测定,受精率为97.2%,受精蛋孵化率为79.4%。据从产地引种蛋电孵,受精率为85.1%,孵化率85.0%。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藏鸡广泛分布于四川省甘孜、阿坝自治州,据不完全统计,两州的藏鸡总数有15万只以上,该鸡体型轻小,胸腿肌肉发达,活泼好动,觅食能力强,极耐粗放,对高海拔地区的高寒恶劣气候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发展我国高海拔地区养鸡业的重要品种资源。
长期以来,藏鸡未被引起重视,今后应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可以利用藏鸡体型轻小,胸腿肌肉发达,速生羽性状,适应高寒气候等特性,培育改良为高寒地区蛋用型鸡种。
藏鸡是青藏高原特有品种,体型小,呈U字形,成年鸡重在1公斤左右。翼羽和尾羽发达,善于飞翔。腿脚粗壮,奔跑能力强。在藏区,臧鸡伙食很好,吃当地野生长的如丹参等中草药,当然也会有饲料,所以身体非常好,一年四季很少生病,而且抗病性也很强,比较让人很省心。
集中养藏鸡可以降低养殖成本,统一管理也保证了鸡的品质。藏鸡数量目前大概在150万只,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好帮手。目前每只纯利在10元左右。
根据生长性能和羽色进行分组,提纯,筛选出更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经过提纯后的藏鸡,上市时间大大缩短,在4个月左右。产蛋率提高到80到100枚。
藏鸡肉质,微量元素非常高,氨基酸含量丰富,有研究表明,藏鸡汤有很好的抗高原反应的能力。
藏鸡口味鲜美,非常好吃,销量火。这个鸡,喜欢睡在木杠杠上面。藏鸡飞的高,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牧地要设铁丝网,以免鸡飞出逃走。
一、品种
当地藏鸡。
二、产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2500至4100米之间的半高山地带,年均气温9至12℃,土壤中富含铁、钙、镁、锌、钾、硒等矿物质元素,土壤pH值6.5至7.5。
三、饲料
育雏期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育成期饲喂青棵、玉米、燕麦、荞麦、马铃薯等饲料。
四、饲养管理
1.饲养方式:放养为主、补饲为辅的饲养管理模式。
2.育雏期的饲养要求: 0至3天舍温为37℃,4至6天为34℃,之后每周降低3℃直至21℃。
3.育成期的饲养要求:以放牧和舍饲相结合方式饲养。5周龄时每天早晚饲喂过渡性饲料十天,其余时间放牧。
4.出栏:240至270日龄出栏,公鸡体重≥1.5kg,母鸡体重≥1.2kg。
5.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五、屠宰
1.鸡源:来自产地范围内,符合种源、日龄、体重要求的非疫区,检疫、检验合格的健康鸡只。
2.屠宰:屠宰前禁食12小时,保障自由饮水,减少应激。
3.冷却保鲜:胴体在0至4℃环境下排酸24至48小时。
4.分割:从活鸡放血至加工或分割产品到包装入冷库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5.冷加工:需冷冻的产品,应在-35℃以下环境中。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鸡:具有体型小,匀称紧凑,头昂尾翘,尾羽发达的特征。体型呈船型,头部清秀,公鸡冠大直立,冠齿4至6个,冠为红色单冠,少数有毛冠,毛冠约占1%至3%。母鸡冠小,稍有扭曲。肉垂红色,喙多呈黑色、少数呈肉色或黄色。
(2)白条鸡:皮肤浅黄,光滑滋润,肌肉丰满有弹性,背部和尾部脂肪分布均匀。表皮和肌肉切面有光泽,肉质鲜美,无异味。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粗脂肪(%) ≥
2.5
粗蛋白(%) ≥
23.0
氨基酸总量(%) ≥
20
镁(mg/kg) ≥
240
锌(mg/kg) ≥
8.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乡城藏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
在冬季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听说 益西卓嘎来了,西藏 山南地区 乃东县 索珠乡恰当村的阿旺朗杰赶紧把她请到了自家的养殖场,让她看看200多只藏鸡的生长情况。41岁的阿旺朗杰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打工,2013年加入了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益西卓嘎的 养殖基地学习了藏鸡 养殖技术,当年夏天就养了500多只蛋鸡。鸡苗、饲料由合作社提供,8000多枚 藏鸡蛋全部由合作社以2元一枚的价格收购。阿旺朗杰对记者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想过养鸡能挣钱。今年我要扩建鸡舍,开春后准备养1000只蛋鸡、1000只肉鸡。”
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地方鸡种。但长久以来,由于受西藏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制约,藏鸡数量稀少。即使对藏族同胞而言,能吃到一只藏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今天,不仅西藏山南地区群众可以随时吃到营养美味的藏鸡,在拉萨、日喀则、阿里等西藏各地,人们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藏鸡。这要归功于益西卓嘎和她扶持带动的广大养殖户。
1995年,21岁的益西卓嘎与进藏的湖北小伙子甘学东相识相爱。随后,她与甘学东回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先进的设备、庞大的养殖规模,让益西卓嘎眼前一亮。从此,她三天两头往养殖场跑,认真观察、学习。
2003年,益西卓嘎与丈夫带着养殖技术回到了西藏山南地区。他们在这里起步的养殖场地不到10平方米,尝试着养起了200多只藏鸡。夫妇二人就在鸡场后面的树林里搭帐篷居住。一年后,他们盖了房子,一半当鸡舍,一半当住处。
艰苦的创业条件,高寒恶劣的气候,使益西卓嘎的藏鸡养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败。但是她凭着坚韧、勤劳和智慧,终于获得了成功,走上了藏鸡养殖致富之路。“那时客户每天一大早就来我们的养殖场抢鸡。”益西卓嘎对成功之初的情景记忆犹新。
“益西卓嘎”的藏语含义是智慧、美丽,智慧美丽的益西卓嘎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饱含深情,她决定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家乡的农牧民。2008年,在乃东县农牧局的指导下,益西卓嘎夫妇成立了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26户,同时带动了山南地区3000多农牧民从事藏鸡养殖。2014年,合作社向市场供应藏鸡55万只、藏鸡蛋600万枚。社员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乡亲们称她是引领大家致富的女“财神”。
益西卓嘎说:“我的梦想就是在全国各地的超市里都能看到我们的藏鸡,看到我们西藏的优质健康农产品。”在给农牧民带来实惠的同时,她全力打造藏鸡品牌,推动产业升级。藏鸡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奋斗中成长,益西卓嘎的视野日益开阔。去年,她带领合作社在拉萨、日喀则建立了新的藏鸡养殖基地,今年又在山南新建了7000平方米的蛋鸡养殖场。围绕“益西卓嘎”牌藏鸡养殖,她还要进一步发展饲料原料种植、饲料开发加工、藏鸡深加工、产品物流配送等产业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