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康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宋金时期大修,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由于史料的不足,一直以来,文物界根据塔的结构形式和第一层内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迹推断,该塔为辽金时代遗物。但1997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花塔进行维修的时候,于二层佛龛壁上发现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的题记,由此足可证明,此花塔为宋代遗存。[2]
宝佛塔为五层方塔,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石砌成。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箧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
据《正定府志》载,塔高十三丈五尺,主塔为四层,平面呈现八角形,四隅面各建一扁六角形亭状小塔与主塔相连,现小塔仅存残址。主塔各层檐下大部饰砖仿木构斗拱,第一层至第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四正面辟门。二、三层设平座,除正面牌门外,侧饰佛龛和斜方格假窗。第三层塔身之上,即是花塔的上半部花束形塔身,约占塔身全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的垂直线,刻塑出虎、狮、象、龙和佛、菩萨等形象。自花束状塔身以上、以砖刻出斗拱和椽、飞、枋子,上覆.八角形塔据屋顶。塔刹已无存。
广惠寺华塔塔身最上部是整座塔的精华所在,花束型塔身占了大约整体的1/3左右,其上按八面八角垂直线刻塑出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主塔北面有阶梯可攀登,穿过塔心室直至二层。二层下为平座,塔身每面三间,四正面明间辟门,次间及四斜面各间均饰方格假窗。
二层仍设回廊,廊内壁置佛龛,斜面两壁对应分布,四龛一组,呈上下两行排列。从北门出至第三层,回廊即逝,塔身骤小,使座颇显宽大。塔身东西两面有假门,余四斜面为假窗,南面辟门,内为塔心室,室内供两尊唐代释伽、多宝佛像,佛首早年失,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束腰处作伎乐人,座上枋四侧面均刻铭文。檐下施斗拱,补间铺作出60度斜华拱。三层以上至四层斗拱间为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
这里通体塑出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塑像的八角八面参差交错分布,整体造型极其华美。四层为塔之顶层,檐下施斗拱,补间出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一跳华拱,再上为八脊青瓦塔顶,塔刹早年坠毁,式样不详。塔内一、二层塔心宝顶部为砖制藻井,三层塔心室内壁残存壁画,叠压达三至五层之多,据猜测,可能为历次维修时所致。[3]
1961年,广惠寺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4月-1999年9月对主塔进行了重新整修,并恢复了四隅小塔。[3]
当年原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禅师建此塔时,曾得到元朝皇太子宣让王的资助,故此塔也称太子塔。据传,元代时普济寺与对面的梵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沙滩,紧连百步沙,面临大海,潮水一涨,滔滔白浪就会涌到普济寺山门跟前。到了农历八月大潮汛时,更是风狂浪高,飞沙走砾,这给清静的普陀山带来了不少灾难。有一年中秋节期间,元朝皇太子宣让王到普陀山游山玩水,一天夜里,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坐在普济寺山门前听潮赏月时,突然一阵狂风把他吹倒在地,他那顶太子帽也被狂风刮到了海里。太子惊恐万状,忙问住持孚中禅师:这是何物作怪?
孚中禅师见太子动问,便告诉他说:山门前的沙滩下蛰伏着一条小怪龙,每到中秋节时它会喘气、打滚,舒展一下龙身,引起山上起风浪,给人们带来祸害。
太子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道:“小龙如此作孽,如何是好?”孚中禅师说:“要镇住孽龙并不难,只要建一座塔就可以了。”太子高兴地说:“此法如行,我愿奏明父皇,传旨造塔,镇住孽龙!”第二天,孚中禅师带着几个泥工匠,来到梵山口的沙滩上,抓一把泥沙放到鼻子下闻一闻,蹲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沙滩上听一听,最后用禅杖在地面上画了个圈,说:“就在这里打桩造塔!”太子不解其意,正想问明原因,孚中禅师连忙凑了过去,轻轻地说:“要造塔镇住孽龙,这塔就要造在龙的咽喉七寸之处。”时隔一年,一座四角玲珑的佛塔造好了,这就是多宝塔。多宝塔完工那天,正好又是中秋佳节,蛰伏在普济寺山门前沙滩下的小龙又苏醒过来了,它想伸伸腿,舒展一下龙身,却感到浑身不自在,睁开眼一看,见有四根又粗又长的石柱,紧紧地卡住了自己的咽喉,无法动弹。从此,恶浪难越百步沙,狂风远避普济寺。普陀山成了天下第一的人间净土了。
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激荡心胸,令人神清不已,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
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
1号线、2号线在前寺(百步沙)下车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