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80-1985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
1997-2000广东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心胸外科博士[1]
2007美国外科学院Fellow[1]
工作经历
1985年--1991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医师
1992年--1997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1]
1998年--2001年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副教授
2002年—至今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教授
2001年—至今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
2004年—2010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9年—至今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
擅长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复杂胸部外科手术治疗、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微创伤胸外科、胸部器官移植[2]。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胸外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胸腔镜学组及肺癌组副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首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食管癌抗癌协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委员
广州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理事[2][3]。
肺癌自杀基因靶向转导载体构建研究[4]。
对专业的突出贡献;1994年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995年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胸腔淋巴清扫术;1995年与国际同步且国内率先用hybrid微创小切口胸外科手术代替传统大切口手术,已在国内广泛推广;1996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针镜胸腔镜手术;1996年开展胸腔镜肺气肿减容术,并提出其作用机制新解释;被《中华外科杂志》评为中国外科史50件大事记之一;199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胸腺切除术;1999年成功完成亚太地区首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2000年首先在国际上开展hybrid下支气管及隆突切除重建术,至今完成400多例(见SCI论文);2003年成功完成华南地区首例成功的临床同种异体单肺移植病人术后存活至今已经超过11年。移植例数73例;国内首先开展支气管跨级切除重建术;2007年完成利用转移肌皮瓣修补巨大气管缺损以及治疗气管肿瘤,为国际上首次报道2008年利用食管代气管修补巨大气管-食管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2007年开始建立亚太地区肺癌肿瘤标本库,至今已收集超过45000例数肺癌标本2009,2011年获得“恩德斯”内镜杰出领袖奖;2005年编写出版《微创胸外科手术和图谱》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励2010年首先在亚太地区开展全胸腔镜下部长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术;2010年7月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1年8月首先在国内开展局麻不插管肺叶切除淋巴清扫术,极大加速病患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明显降低药比;2011年开展了全腔镜支气管袖式切除重建术;2011年11月,创办的journalofthoracicdiseas获pubmed全文收录;2011年受邀在世界肺癌大会(WorldConferenceofLungCancer,WCLC)上做专题报告2011年受邀在LancetOncology杂志举办的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2012年1月27日在世界医学权威杂志Lancet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Apracticalmolecularassaytopredictsurvivalinresectednon-squamous,non-small-celllungcancer: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validationstudies,开创了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治疗策略的新篇章;2012年1月,创办的JournalofThoracicDisease获SCI收录;2012年国际上首先报道不使用肌松剂的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及极重度肺功能不全的肺减容术;n2012年被邀请参加在英国爱丁堡举行的微创胸腔镜20年庆典并做4场主题发言;n2012年在个体化预后基因模型的进一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权威杂志JAMA上;2013年国际上首先报道自主呼吸麻下支气管重建术;2013年受邀在世界肺癌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4场;2013年11月完成国际上首例自主呼吸麻下全腔镜袖式切除术;2014年3D影像下肺动脉,支气管双重建术等;2014年标准化肺切除手术流程,可以达到9分钟做一个肺叶切除;肺结节切除术可以当天达到出院标准;2014年为81岁高龄患者完成单肺移植,是国际上报道的最高年龄。2014年完成国际首例全胸腔镜下气管下段及右主支气管肿物切除+全隆突切除重建手术;2014年完成国际首例复杂高位气管肿物全腔镜手术----全胸腔镜下经右胸上胸段(胸廓入口水平)气管肿物切除+端端吻合术;2015年完成“经右胸全腔镜右上肺叶切除及全隆突切除重建术”迎来新年的开始,这也是全球第三例、中国第二例全腔镜复杂全隆突切除重建术。2015年担任执行主编的JTD杂志获得第一个影响因子:1.783分;2015年何建行教授团队采用自主呼吸麻醉方法对一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施行3D-全胸腔镜经右胸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术中未进行气管插管麻醉,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与导尿管,提出全新的Tubeless VATS理念,手术结束后3小时,病人在麻醉恢复室自行下地,行走回房。2015年完成国际首例3D全胸腔镜下经右胸气管下段、左主支气管开口疤痕狭窄切除+全隆突切除重建术。2015年完成自主呼吸麻醉颈胸交界气管肿瘤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手术历时78分钟,皮肤缝合完毕后20分钟患者即清醒,术后4小时饮水,6小时下地(见视频),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平顺,生命征及各项平稳。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手术圆满成功。2015年裸眼3D助完成全腔镜下支气管、肺动脉、上腔静脉三成形手术2015年8月,何建行教授完成国际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VATS气管下段肿瘤切除--全隆突重建术”,实现了精准医学与快速康复的理念,至此,自主呼吸麻醉全面覆盖了肺、气管与隆突手术。2015年完成国际首例何建行教授团队成功地完成了1例“自主呼吸麻醉纵隔镜下气管肿瘤切除+气管切除重建术”。2015年完成院内首例心肺联合移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南地区唯一卫生部准入的心肺移植中心翻开了一页历史新篇章。2015年完成国际首例何建行教授成功完成了1例“3D胸腔镜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切/跨级成形术”,不仅实现了肿瘤的完整切除,也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的肺功能,实现了精准医学理念。2015年何建行教授简化血管侧壁缝合方法完成“新辅助化疗降期后的3D胸腔镜下肺动脉阻断左上肺癌根治+血管成形术”。2016年完成首例“自主呼吸麻醉剑突下单孔VATS胸腺瘤切除术”。2016年完成自主呼吸麻醉剑突下针镜单孔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2016年何建行教授率领的胸外科团队利用3D胸腔镜完成1例胸内低位气管肿瘤切除同期右中肺癌根治术,本手术除仅通过一次微创手术切除两个占位病灶以外,术中气管端端吻合也仅用时19分钟!2016年何建行教授完成首例单孔自主呼吸麻醉下双镜胸段高位气管肿瘤切除重建术”,整个手术过程行云流水,患者术中麻醉控制平稳。2016年何建行教授团队再度极致微创,完成首例“自主呼吸麻醉剑突下单孔VATS胸腺瘤切除术”。
何建行教授在肺癌的早期诊断这一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上颇有建树。目前他领导的团队主要科研方向涵盖多个方面,包括肺癌基因组学、术后生物学检测指标预后模型建立、胸外科微创手术学研究、器官移植学、肺癌肿瘤标本库建立(已收集超过45000份标本量)、肺癌治疗抗性(耐放化疗、靶向治疗)机制、肺癌筛查的基因位点研究及临床验证,肺癌人群定向普查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肺癌基因疫苗等研究,为肺癌的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平台,为逆转肺癌治疗抗性提供准确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病机制,转移机制以指导肺癌的预防,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支持。获得30项国家专利。项目获奖情况:1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2014广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2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1997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3同种异体气管移植2002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州市人民政府;4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2002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5多极针消融治疗常见肿瘤的基础、临床及应用研究2004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州市人民政府。
擅长领域:1.早期肺癌的筛查及诊断:何建行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具有丰富的阅片经验,能够通过影像学检测等无创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手段,发现早期及极早期的癌前病变;并通过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针对性的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几乎达到80%,部分极早期的GGO(磨玻璃样影)及早期癌前病变甚至能达到95%,并实现快速康复。早期肺癌筛查手段:通过低剂量螺旋CT平扫;血浆游离DNA检测;肺癌特异性抗体CTC检测2.个体化微创肺癌诊疗综合策略:(1)系列个体化手术切口引领胸外科手术模式的转型何建行教授率先提出根据肿瘤大小、范围以及患者心肺功能、肺裂发育状况、胸廓外形等生理特征,结合医师技术熟练程度、器械完善程度、患者的倾向性与经济条件,逐步建立7种个体化切口选择模式代替单一的传统大切口或胸腔镜切口。技术改进后的效果:这一系列手术切口的选择达到个性化手术切口要求,覆盖了95%微创手术的需求,直至今日已成功在全国170家医院中迅速直接推广普及。切口:针镜,单孔,单操作孔,两孔,三孔,四孔,hybrid切口(2)精准切除打破传统手术定式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肺组织是胸外科医生的一个重大难题,何建行教授实现了针对不同肿瘤人群真正的“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切除,逐步建立了以5种微创切除方式代替单一肺叶切除的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个体化精准切除模式,从2004年开始逐步建立包括全胸腔镜下上腔静脉部分切除和左心房部分切除在内的6种个体化切除方式,以代替单一的全肺切除,覆盖中央型或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技术改进后的效果:覆盖90%以上中央型或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支气管成形术术后引流时间平均缩短17.1%,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5,5年生存率更是提高了50%,切除方式:支气管成型术,跨级支气管成型术,支气管-动脉双成型术,半隆突切除重建术,全隆突切除重建术,上腔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术(3)高选择性麻醉模式的建立颠覆了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模式以往的胸外科手术,无论是开胸还是胸腔镜手术,其都选择肌松药下的气管插管全麻,难免会导致“小手术,大麻醉”现象的出现,这与微创胸外科整体理念不匹配。何建行教授从2011年起,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非气管插管VATS手术,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4种模式个体化的VATS手术麻醉方法代替单一的标准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技术改进后的效果:2014年完成了国际上最大样本的自主呼吸麻醉微创胸外科手术的前瞻、对照临床研究,显示自主呼吸麻醉微创肺癌根治手术术后4个小时即可进食和自由活动,较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4,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40%。覆盖病种:肺大疱,胸腺瘤,气管肿瘤,早期肺癌手术治疗,中晚期肺癌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后肺癌手术治疗,中央型肺癌手术治疗。3.早期肺癌术后预后风险评估:何建行教授2012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14个与肺癌预后相关的基因预测系统,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进行精确预测,该系统比目前最常用的TNM分期系统更加准确。这一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Lancet》上,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高达45.217分,这也是目前国内胸外科界发表的最高级别的学术论文。随后,何建行教授领导国内7家大型胸外科中心建立了完全基于临床数据的Nomogram(列线图,一种能够将风险和预计生存率对应起来的评分系统)预测系统。使病人的术后生存预测更加精确,同时使用简便价廉,更易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这一结果也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 CLIN ONCOL》上。该研究成果有助于避免大量病人被迫接受既痛苦又耗费资源的“陪绑化疗”。预后模型:1,14个肺癌预后基因Panel2,Nomogram风险评估方法:4.高难度气管微创外科手术: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完成多个全腔镜下的气管手术,突破了以往“中央型或局部晚期肺癌是微创手术禁区”的观念限制,并编著了国际首部微创气管外科专著。1气管巨大缺损修补和切除重建手术方式:a食管原位旷置代替气管膜部治疗巨大食管气管瘘术式;b采用带蒂肌皮瓣修补巨大气管缺损术式;2.自主呼吸麻醉下全胸腔镜胸内各段气管切除重建术;3.自主呼吸麻下全腔镜隆突切除重建术;4自主呼吸麻醉下袖式肺切除术;5.终末期肺气肿疾病诊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在中国,COPD的发病率也高达8.2%,虽然内科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和运动耐量。但是,患者仍不可逆地发展至以严重活动受限和呼吸困难为表现的终末期肺疾病,而到这时内科治疗往往是无效且对生存率也无显著改善。①从1996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展针对内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肺气肿患者的全胸腔镜减容术,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其作用机制新解释,这一技术被《中华外科杂志》评为中国外科史50件大事记之一。②从2003年开始对终末期COPD患者进行单肺或双肺移植,获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全国存活时间最长的1例患者就是因重度COPD而于2003年接受单肺移植,目前患者存活良好。6、胸部器官移植技术:何建行带领的团队作为华南地区卫生部批准的唯一具有肺移植资格的中心,1999年完成亚太地区笫一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手术、2003年完成华南地区第一例肺移植手术,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完成肺移植120例,气管移植1例,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果①1999年完成了亚太地区笫一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手术,使中国成为除美国、加拿大外第三个完成该类手术的国家,病人获得了良好的生存获益和极佳的生活质量;②2003年成功完成华南地区第一例成功的临床同种异体肺移植;③国内最长存活时间的肺移植(14年,至今存活);④国际最高龄肺移植(81岁,现已83岁)⑤术前持续呼吸机支持超过6个月后的成功施行逆转性移植,患者目前已生存超过3年;⑥术前持续ECMO(人工膜肺)支持的重症患者成功施行移植;⑦为既往接受过肺移植的患者成功施行二次移植,目前已成功完成2例,二次手术后患者目前已生存近3年。覆盖病种: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终末期COPD,双肺感染性疾病,肺动脉高压。7、快速康复胸外科日间手术:将不同的手术切口、切除与重建方式以及麻醉方式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建立了“因人因症而治”的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该体系覆盖了95%以上胸腔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降低了40%术后并发症,使肺癌手术患者生存期平均提高了3.5个月,完全治愈的患者增加了6%。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现任主席Peter Yu教授评价:“这一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的建立,为肺癌手术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VATS成为新的治疗标准作出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2014年何建行领导的团队更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无气管插管、无胸腔引流管、无尿管”的全新“无管微创手术”理念,更是将部分胸外科手术革命性进化为日间手术(24小时内出、入院)。覆盖病种:手汗症,肺大疱,胸腔瘤,GGO,>1cm的肺癌或肺部小结节8、晚期胸部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何建行教授及其团队擅长根据肿瘤分期,病理及基因分型,以多组学检测结果为指导,融合包括精准放疗,个体化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肿瘤治疗手段,为晚期胸部肿瘤患者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治疗策略,真正做到因病、因人制宜。覆盖病种:中晚期肺癌,肺部转移病灶。
18年10月,何建行及其团队完成国内首例Tubeless剑突下单孔电磁导航定位同期双下肺小结切除术,使患者术后4小时可进食,6小时查下床自如活动。师叔提高早期肺部小结节的精准诊疗水平。
2012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