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红鮊[4](鲤科)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称: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体中型,常见者为0.25~0.75千克,最大达3干克。体长侧扁,头稍尖,头背面平,头后背部斜平。下颌比上颌长,口斜裂,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鼻孔下缘与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侧线直,侧线鳞73~79。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不分支鳍条为光滑硬刺,最长鳍条比头短。胸、腹缩短。臀鳍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18~22。尾鳍深叉形。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较暗,胸、腹鳍和尾鳍上叶浅黄色,尾鳍下叶鲜红色。
分布广,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记录。国外见于俄罗斯。
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活动较分散。
蒙古红鮊[5]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该鱼生长速度及个体虽不及翘嘴鲌,但分布极广泛,天然产量占一定比重。常见个体约5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故经济价值也较大。
肉性味甘、温,有利水、消水肿之功效。入药可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
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口感稍逊于淡水红鲌,渔业上有一定地位。
最佳鱼获季节为5-9月,水库使用4.5M抛杆串钩拟饵,加底挂麬食远投,固定位以2分钟一次投收,日获颇丰。亦可用手杆,活虾单发中层水域施钓,常中大红梢。
![]() |
![]() |
![]() |
![]() |